不止于生产力巨头的AI时代还有哪些看点?

2023-04-04 01:46黎坤
电脑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电信业务人工智能用户

黎坤

当地时间 3 月 16 日,微软宣布将人工智能工具 Microsoft365 Copilot 融入其办公软件套件,包括Word、Excel 和Outlook电子邮件等, 再加上此前发布的新版必应也搭载了OpenAIGPT-4 技术的聊天机器人,微软Azure 也成为了OpenAI 唯一的云服务提供商,这意味着微软整合了其背后OpenAI 创造的所有AI能力,利用OpenAI 的排他性商用合作,让微软有了独有技术优势。

从Office开始,直切“打工人”刚需

首先,创作辅助是ChatGPT 及相关预训练大模型的最适合场景之一,以Office 系列为代表的Microsoft365 是微软核心产品线,结合人工智能,Microsoft 365 Copilot 的Word、PPT、Excel 都可以一键生成,只需要用户给一些简单的命令,就能够生成一个非常详细的草稿或者可视化。

根据微软的演示视频来看,在PowerPoint 里,用户只需要给它提出需求,它就自动做出一整套PPT,美观的页面自动给你设计好,如果你有现成的素材,那只要轻轻一点Copilot,它就会根据你写好的Word 文件自动生成一份PPT。此外,你还可以一键浓缩冗长的PPT,并使用自然语言命令去调整布局,重新编排文本,还可以卡点完美的动画时间。

至于Excel 这个隐藏技能非常多,高阶操作难度很大的报表软件,用户最大的痛点就是公式实在是难记,但到了Copilot 时代也不需要用户去记公式了,它会自动发现数据的相关性并提出假设方案,以及根据你提出的问题给出公式的建议,甚至生成新的模型。而Outlook 就更神奇了,Copilot 可以帮你写邮件,只需要你起个头,提出个具体的要求,甚至可以指定要用什么语气,然后它就会自动补完内容,顺便大大润色你的文字。

智能辅助写作在下一代办公平台或将成为标配

所以,Microsoft 365 Copilot 虽然尚未商用,但从宣传效果来看对于文字工作者、商务会议、科研报告等工作堪称福音,直击打工人的刚需,除此之外,微软协同沟通会议平台Teams 集成GPT实现自动会议纪要的计划已经官宣,也就是咱们开会也不需要专人记录了,会议一结束,详尽的纪要文件就出来了,效率提升不言而喻。

客户服务和开发辅助,人工智能也能大展拳脚

客户服务领域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在这方面GPT 的摘要能力可谓有的放矢,它可以从琐碎的沟通记录、咨询投诉工单中快速形成摘要,让业务人员更精准地服务客户,从海量评论中快速汇总分类大众喜好,都能更快实现降本增效。

从实际案例来看,以美国二手车厂商CarMax 为例,因为平台上有超过45000 辆二手车库存,二手车的每台车都有不同的车况,如果没有明确的信息指引就很容易导致买家迷茫,而在使用OpenAI 构建的 GPT-3 自然语言模型后,短短几个月内就生成了大量从真实用户评论中提取出的最易于阅读和理解的亮点摘要,比如“适合家用、乘坐舒适、空间大”等等,买家可以直接看到CarMax 销售的每个品牌、型号和年份的不同车辆的用户评论摘要,告别了信息壁垒。

考虑到微软针对企业运营有Dynamics 365 平台,包括销售、财务、客户服务等8 个模块,集成OpenAI 的效果就可以参考CarMax 的案例,必然对产品能力有质的提升,毕竟To B 服务是微软的关键盈利点。另外,微软旗下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也一直在整合OpenAI 人工智能,毕竟领英自己的招聘系统多年来一直都在使用人工智能来推荐候选人。

GPT-4让一个完全不懂編程的小白在20分钟内编写了一个贪吃蛇游戏

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巨头,也就这么几个熟悉的“老面孔”

在开发辅助领域,虽然也跟自然对话一样是生成内容,但开发者生态非常特殊且微软非常重视,所以具体的措施也不太一样。自从收购GitHub 之后,微软Azure+VSCode+GitHub 已经实现了资源+ 工具+ 内容的端到端覆盖,而近日微软已经官宣了GitHubCopilot for business 工具,是GitHub 和OpenAI 合作研发,由一个名为 Codex 的全新 AI 系统提供支持,该系统基于 GPT-3 模型,可以根据命名或者正在编辑的代码上下文为开发者提供代码建议,Copilot 已经接受了来自 GitHub 上公开可用存储库的数十亿行代码的训练,支持大多数编程语言,比如 Python、JavaScript、TypeScript、Ruby、Go 等等。根据我们的实际体验来看,它能够理解我们的代码并提供一些快速的代码片段供用户选择,准确度挺高,但如果是比较有新意的代码就需要自己先写一段,然后再交给它生成,效率会更高。

巨头变“寡头”?垄断阴霾已初现

不难看出,作为OpenAI 背后最大的大佬,微软自己将成为GPT 最新技术的第一批用户,而且微软旗下所有的产品及服务都会因为类似ChatGPT 的集成而能力大升,但问题也接踵而至:从多年的历史经验来看,一家独大并不是好事,毕竟GPT 需要大量的云计算资源来实现,OpenAI 和Anthropic 等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只能与少数几家能够提供这项能力的科技巨头合作才有未来。微软在今年初宣布将向OpenAI 投资数十亿美元,谷歌在2 月宣布向Anthropic 投资3 亿美元,将持有Anthropic 10% 的股份,而去年11 月底,另一家生成式人工智能初创公司Stability AI 宣布选择亚马逊作为合作伙伴……

之所以只有这几个老面孔出现,是因为云计算资源非常昂贵,以ChatGPT 为例,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曾表示每次聊天可能都要花费“几美分”,这表明每月为1 亿人提供聊天服务可能会花费数百万美元。据业内人士估算,ChatGPT 每次查询的成本大约是传统搜索查询成本的七倍,所以它是不是真的能实现“降本增效”,就取决于微软Azure 云服务的价格区间,这也是OpenAI 推出付费版ChatGPT Plus 的原因。

如果人工智能公司只能跟这几家巨头在云计算上进行合作,那意味着人工智能时代,寡头的出现几乎成为了必然,因为对于初创公司来说,从一家云服务提供商跳到另一家云服务提供商是很困难的,即使没有排他性协议,但在迁移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基本上已经和前一家深度绑定。而这种现状引起了反垄断监管机构的担忧,欧盟委员会负责竞争政策的执行副主席玛格丽特·维斯塔格警告称,元宇宙和人工智能都是需要监管审查的数字市场。

数据跨境流通难,GPT落地中国有难度

虽然在欧美地区存在垄断嫌疑,但在我国,这个情况或许不会出现,因为OpenAI 目前并没有对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用户开放注册,其中有美国外贸管制法规或“国家安全”事务的解释,也有出于对大语言模型类技术和商业秘密的保护。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还是数据跨境存在难度,因为我国和美国的数据规则不同,人工智能是一种算法,而算法则依托于数据,如果数据无法互通,自然就谈不上落地。而且OpenAI 提供的服务属于增值电信业务的范畴,如果想进入中国市场,则需要办理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再加上2021 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规定,增值电信业务的外资股比不超过50%(电子商务、国内多方通信、存储转发类、呼叫中心除外),基础电信业务须由中方控股。

萬科在今年2月已将OpenAI嵌入到客户反馈分析平台当中

那如果是OpenAI 和中国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呢?如果是在中国境内合作,前提是OpenAI 首先要满足中国《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相关数据出境合规要求,并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尊重市场的规律,实现“数据可用但不可见”。当然,中国企业也可以通过在海外开设公司,在尊重当地法律法规、数据安全保障,严格落实算法解释权,以及尊重市场规定的基础上与OpenAI 合作,但这种合作开发出的产品能否回到中国并提供给国内用户使用,也仍然涉及数据跨境流通的问题。当然,即便现在看起来是困难重重,但国内也有万兴科技、万科等企业接入了微软Azure OpenAI,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所以虽然落地有难度,但前途应该还是光明的。

猜你喜欢
电信业务人工智能用户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电信业务总量保持高位增长
数读人工智能
关注用户
下一幕,人工智能!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2014年7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