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精神与高校学风建设融合的探索与研究
——以攀枝花学院为例

2023-04-05 04:06王莉琴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学风思政精神

王莉琴,邓 刚

(1.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2.攀枝花学院钒钛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1 背景意义

1.1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认为学风不仅仅是学习风气,还是全党的思想方式和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同时指出,学风问题是第一重要的问题。教育部也曾多次在各种指导高等学校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高校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持续开展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1]在当今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学风不仅是学生的学习风气,也是全体高校教师以身作则、严谨治学的教学风气,可以说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1.2 三线精神是攀枝花宝贵的精神财富

攀枝花是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工业城市,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建设的全国第一个资源开发特区,是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一座在不毛之地新诞生的工业城市。国家启动“三线建设”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和党员干部响中央号召。他们不畏艰险,无私地奉献在这片荒无人烟的高山峡谷之地,这些开拓者和建设者凭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这是一项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伟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在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建起了被誉为“象牙微雕”的百里钢城,修建了突破地质禁区的成昆铁路、科技人员用有限的资源研发出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技术,硬是把一个个“呆矿”变成“宝藏”,如今被誉为“钒钛之都,康养圣地”,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何民权说,攀枝花是大西南三线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江泽民曾在视察三线建设项目时指出:“让三线建设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2]”胡锦涛曾经说:“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3]”三线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人民优良精神的体现,是留给攀枝花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狭义上的理解学风含义,是指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广义上的含义,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对待学问的精神、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所做出的表现,也是学校全体师生在认知、情感、思维、行为在学习上的综合表现。学风是通过全体师生的意志与行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学习方法等,每个学校根据所处地域和文化的不同,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理念。学风建设不仅是高校能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

然而,在国家提出“大思政”的背景下,各大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专业课教师对专业思政建设意识不积极,思政和专业课出现两张皮,脱节现象,思政元素的挖掘遇到困难。而怎样挖掘思政元素,用好用活各种资源、促进学风建设的创新、提升思政育人的效果是目前各大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挑战。

1.3 立足本地,挖掘攀枝花的“三线精神”,实现精神育人

三线精神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它产生于三线建设中的奋斗过程,发展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延续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评价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仍然是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空前壮举”,这是中国历史上对三线建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有力肯定。攀枝花就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是金沙江畔、峡谷之间拔地而起的三线重镇、军工之城。这些有着坚强意志的建设者们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三线精神,硬是把一个江畔小村迅速建设成全国闻名的钢铁之城、钒钛之都,这是绝无仅有的伟大工业建设奇迹。

如今,新中国工业建设史上浩大的三线建设已经远去,但作为三线建设的精神文化产物—“三线精神”,却在历经沧桑岁月后传承下来。“三线精神”与时代发展是同步的,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中国红色基因的继承与发展,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精神资源。三线建设历史是学风建设的珍贵史料。在网络化社会,手机成了每个学生的必备工具,极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大量的学生也沉迷网络和手机游戏之中,忘记了学习的目的和上大学的初心。处于三线地区的学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无疑是唤醒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的精神食粮,是激励着青年学子们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2 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2.1 三线精神融入课堂教学

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思政教育被要求贯穿高校所有课程教学,专业课教师不仅教授专业课知识还要担负思政教师的育人的任务。对于非思政专业教师怎样挖掘思政资源,并润物细无声似的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是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

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根据其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功能,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了正确的引领作用。如,挖掘攀枝花三线建设时期的励志故事、参观本地三线建设博物馆、工厂等形式,把三线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当中,使之成为学风传承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

把三线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当中,需要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如艺术学院的老师在上《广告设计》《插画设计》《动画设计》《产品设计》等课程时,把传达三线精神融入课堂当中,并要求学生制作体现三线精神的广告、插画、动画、文创产品设计等艺术作品。钒钛学院教师可以把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发现、研发及决策者等老一辈“三线人”的感人事迹融入课堂教学当中。

例如,艺术学院教师在给艺术设计专业大一的基础课《素描》《色彩》等教学中,通过安排和设计三线建设时留下的老物件进行绘画练习,“润物细无声”的进行“三线精神”思政教育。因为现在大学生都已经是00后了,独生子女居多,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又个性突出,不愿听从简单、直白、枯燥的爱国主义政治思想说教,而在课堂绘画教学中选用三线建设时期留下的老物件,就可以非常好的去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探究每一个老物件背后发生的感人故事,从而在绘画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三线精神”思政教育。在给大三、大四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上专业方向课时,把“三线精神”融入课程设计当中。如,《产品设计》课程作业以开发“三线建设文创设计”为主题的产品设计。《广告设计》课程作业以“三线英雄”为主题的海报设计。《书籍装帧设计》课程作业以“三线精神”为主题的绘本书籍设计。

把“三线精神”融入课程设计当中,学生在进行绘画创作和设计作品时主动搜集思政素材,消除了学生对说教式的被动接受课程思政教育而产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被动式的接受转变成主动性的探索,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线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更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下重塑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既可以课内与课外结合,还可以校内校外结合。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相关思政基地教学或者聘请当年三线建设的专家授课。没条件的高校可以整理三线建设的相关思政元素,根据专业特点融入课程当中,形成视频或者PPT授课。总之,传承三线精神,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2.2 三线精神与社会实践结合

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利用寒、暑期以及节假日、课余时间开展的“三下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称。

三线精神与社会实践结合,首先要根据大学生本身所学的专业知识,然后才能考虑把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培养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既能对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来一次实实在在的检验,也是对其个人能力是否适应社会需要的历练,还调动了大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进取精神。

例如;艺术学院师生在社会实践中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假期时间,与当地政府对接,开展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磨炼个人意志、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在2022年暑假就与攀枝花市东区东华街道办对接,开始了为期12天的“铭记英雄路,手绘三线史”设计与彩绘井盖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街道上公共井盖作为绘画创作的载体,表现主题以攀枝花市三线建设的历史文化为主,融入阳光花城、钢铁城市、钒钛之城等元素,还有风景、美食、地方特产等地域文化特色,文明餐桌、诚信守法等内容。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冒着酷暑高温天气,传承三线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进行新颖的构思、巧妙的构图,在色彩的对比和调和上根据城市周围环境而设计,绘画颜料的选择也要符合当地气候气温的变化。手绘井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既对三线精神有了新的体会,又对学生们的专业实践能力有了提升,同时也美化了社区居民环境。

例如;钒钛学院经常利用寒、暑期以及节假日、课余时间开展弘扬和传承“三线精神”的实践活动。如参观位于攀枝花市东区的原点广场、和“攀枝花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兰尖故事”博物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等地,参观了万吨大爆破指挥部旧址、攀枝花城市原点。同学们切身体验蕴涵三线建设氛围的“矿山采样”项目。挑起簸箕、背起背篓,沿着当年建设者的足迹,到矿石开采地挑一担矿石,爬坡坎、流汗水;同学们尝试睡在用扁担搭成简陋的木床,体验三线建设时先辈们“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的艰辛和不易。

这种传承三线精神的实践活动,非常有利的塑造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钒钛学院2018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班鲁顺毅同学,积极响应校团委号召,在2021年7月暑假及2022年1月寒假期间,参与“逐梦计划”“返家乡”等活动,投身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实践,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264.5小时,得到了用人单位及组织的一致好评,充分展现了自律攀大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岗期间,共编辑发布微信推文15篇,累计阅读量5000余次。积极组织开展“青春雁归·报效桑梓”井研县2022年寒假大学生“返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组织4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在茫溪河沿河、湿地公园开展“五清行动”“河小青志愿服务”,守护井研母亲河。策划拍摄工作纪实Vlog暨新春祝福视频,浏览量4000余人次,推动促进了共青团井研县委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他的成绩也得到了共青团中央认可,并荣获“2021年度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表扬”,四川省仅5名学生获得表扬。

2.3 三线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促进师生团结、传达学校治学理念、提升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其自身学校历史、地域、文化等因素,表现其独特性和创造性。优秀的校园文化应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艰苦朴素,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等精神。例如:攀枝花学院在建筑浮雕、墙画、彩绘、雕塑、文化长廊等校园环境的打造中融入三线建设的主题,引导师生不忘三线精神,努力进取。

如:由宣传部、教务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以“感悟百年辉煌传承红色基因汇聚青春力量”为主题的“大学生讲思政课”的活动。参赛学生结合思政课主要内容,围绕活动主题,结合自身学习感悟,精心准备课件和讲稿。展示了他们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明德修身、自律自强的高尚品德以及传承三线精神、汇聚青春力量、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担当精神。其中“这里得天独厚,追忆攀枝花三线建设”荣获特别奖。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辅导员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大三线》,参加三线精神座谈会,举办三线精神征文比赛以及三线精神辩论赛等多形式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三线精神深入人心,推进学风建设。三线建设已然成为历史,但凝聚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三线精神仍然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需求。

3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学校特色挖掘思政元素,促进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发展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传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策略来加强良好学风的建设,为共产党培养“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学风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