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IPO 审计风险管控探究

2023-04-05 04:41王文芳和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河南分所
环球市场 2023年12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企业

王文芳 和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河南分所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和法治建设,金融资本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地利用上市来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从而增强企业的实力,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此外可以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但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张,审计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所以要对其进行风险管理。

一、企业IPO 审计风险的内涵

(一)定义

IPO,是指一家企业首次将其股票卖给大众。一般情况下,上市企业的股票都是按照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或者注册公告中所规定的条款来进行交易。一般情况下,企业在 IPO 完成后,可以在股票交易所或者在市场上进行交易。IPO 是上市企业上市融资的首要步骤,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上市企业通过 IPO,可以赚取巨额的利润,这也是企业未来在资本市场上的重要基础。这一笔庞大的投资回报,足以让他们在未来的资本市场中站稳脚跟。我们期待注册会计师在首次公开发行的审计中能得到比其他企业更多的收益。这使得IPO 的特殊性更加突出。

(二)审计风险构成要素分析

审计主体:注册会计师和所属企业的审计风险;

审计客体:被审核单位所产生的审核风险;

外部环境:由于外部条件如监管环境、法律、法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产生的。

二、企业IPO 审计风险的分析

(一)审计主体风险

企业IPO 项目审计相对于企业日常运营中的日常审计而言,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委托关系,涉及的中介机构较多,涉及的关系也更为复杂和多变。一个企业要成功的上市也是一个十分复杂和繁琐的程序,它不仅要根据相关人士提出的关于上市企业的各种方案进行筛选和调整,还要在企业的各个环节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并在适当的时候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导致了 IPO 审核所需的时间比一般的审核要长,这就给审核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另外,由于在 IPO 项目审核中,会计师事务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项目承揽到实施等各个环节,然而,在 IPO 项目审计中,往往只注重效益,而忽略了内部审计的质量,这就给IPO 项目的审计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二)审计客体风险

近几年,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规范,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企业的财务制度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企业的财务报告出现漏报、漏报的情况,从而使注册会计师难以正确地评估和审计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使审计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另外,IPO 审核的成功,也就意味着企业可以上市,筹集到更多的资本,但在资本的巨大诱惑和上市的压力下,一些还没有达到上市条件的企业,就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上市的机会,从而增加企业无法上市的风险。

(三)内部审计的风险

从国内审计专家的观点出发,会计失误是指在会计处理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所形成的不正确的会计态度。不过,因为企业自身存在着违法违规、经营不合规的情况,又同时受到了行业复杂性、企业内部制度、经营方法、技术、管理、技能、人才、资金等多种原因的干扰,从而导致内部审计部门未及时发现问题,也因此产生了不正确的内部审计结论。相对于审计部门与工作人员来讲,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内部审计的问题大多源自于企业的内部环境,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审计思想和方法还是相对落后。现代内部审计过程中,主要是指以问题为主导、以管理为主线、以增值为主要目的的现代国内审计方法。但目前,由于我国的传统内部审计方法观念和思考方法已经过时,思维方式和方法还没有发展和革新,观念过时,思维方式陈旧,在以财务收支为主要项目、以合规性、真实性为主要对象的常规的内部审计方法中,却忽略了会计的基本内容。主要原因是,内审人员缺乏对内审的严格执行,对内审的职业道德要求不够,对内审的工作态度不够严谨。这些原因造成了我国的审计工作不规范,审计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很低,造成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和评估的不合理,进而诱发了审计的风险。尤其是,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更为显著。如果审计人员不能在专业上保持足够的审慎,并且未能够理性地运用专业判断,因此使得审计结果不客观、不精确,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四)外部审计的风险

企业的外部审计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开展,企业管理人员的审计能力也愈来愈高,对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也愈来愈多,对企业审计工作的依赖性也愈来愈大。而与此同时,企业工作者所遇到的问题也相应增加;第二,由于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滞后、不健全、不科学,也造成了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的影响不大,也不被企业关注。由此引发了内部审计主体的积极性与创新,由此产生了审计工作的低质率。这正是产生国内会计问题的最重要根源。企业的外在因素。市场的多样性、企业治理的多样化、企业管理的多元化、信息化的快速普及,都需要对内部审计进行与时俱进、科学化的管理。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审计思路要及时转变,要从更高的层面去看待问题,要从更深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要拓宽审计范围,丰富审计内容。这为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对质量进行合理控制,防范风险,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难以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和反应;第三,如果法律、法规、准则体系不完善或不连贯,就会导致审计人员缺乏统一的准则,从而加大了风险的发生[1]。

三、企业IPO 审计风险管控对策

(一)强化内部审计观念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先决条件

从客观上说,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随着时代的发展,内部审计必须从观念、传统方式、认识审计风险、拓宽审计思维、完善审计手段等方面入手,把风险管理作为核心,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始终重视审计风险。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对内审计思想的最新定义是:内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行为,其目标是提升企业从以财务收益为主要内容,以合规性、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审计方式,以风险为导向、控制为主线、增值为目标的现代内部审计模式转变。审计工作在财务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必须更加重视起来,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分析问题现状。熟悉企业的管理流程,了解企业的实际状况,以便获取有关审计的信息。并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多个阶段进行分析、总结。形成高质量、高效率的审计结果。这既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需要,也是实现企业内部审计改革与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是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

审计工作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不能脱离企业的实际经营。《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准则》中关于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定义是:“其机构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力来保证其执行审计功能。”因此,在进行经济监管时,必须保证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尽量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内部审计能否发挥作用,发挥多大作用,关键在于它在企业治理中的独立性是否得到加强。所以,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高层次的、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

(三)加强审计管理的基础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根本条件

一是要完善根本控制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和创新。要完善各种审计业务操作细则、审计工作标准、业务绩效评价、审计工作底稿的综合分析与总结、审计底稿的搜集与管理,尤其是要做好审计分析总结工作,及时总结审计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回顾、总结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审计分析的结论,并更新、完善审计数据库;二是完善审计队伍的素质。企业的内部审计准则是企业的行为准则,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内审人才,严格按照制度、规范的要求进行审计,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审计的风险。因此,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强化对审计工作的监督与监管[1]。

(四)审核报告编制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

做好审计报告,做好审计工作,是预防审计风险的关键。在编制审计报告时,要注重报表格式的规范性、内容的层次性和完整性以及上报的及时性。在提交报告前,要进行仔细的审核,并在需要时与被审核机构进行沟通,并征询被审核机构的意见。如此,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才能更具权威,从而预防和避免审计风险。在进行审计报告编制时,要敢说,能说,将两者相结合,加强对“审计”的评估,更好地展现出审计工作的优势。

(五)要规范审计风险,必须搭建一个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

内部审计工作中,沟通与协调是一种“润滑剂”。要与被审核单位搞好关系,争取被审核单位的理解与支持。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中,正确地处理好与有关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在审计技术与手段的应用上,可以使审计工作得到有效的改善。有助于企业的风险进行客观地分析、评估和监控。

(六)加强对审计主体风险的控制,健全审计质量监控体系

审计质量是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如果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和监控,那么它就会成为一种空谈。众所周知,IPO 项目审核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工作,因此,在审计的全过程中,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都要建立严格的审计监督和质量管理体系,从项目审核开始到完成,都要严格地监控,只有这样层层递进地进行监督管控,才能对企业和第三方中介机构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规避。总之,企业和承揽审计的单位要树立“以质量为先”的观念,在全企业内部建立起全员抓审计质量、全过程监督审计质量的长效工作机制。对此,要坚持以审计为中心,以企业、会计师等第三方中介组织为核心,以最大限度地开展 IPO 审计工作。以 IPO 审核为基础,努力服务大局,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和市场经济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企业的 IPO 审核方案,使之更贴近企业的实际,有效地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同时,还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和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监控体系,采取有力的制度措施,强化对企业的管理,以制度制约企业的行为,通过制度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从而使企业的 IPO 项目审计工作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减少对 IPO 审计的风险[2]。

(七)降低审计对象的风险,增强审计效率

要使 IPO 项目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接受审计的企业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企业治理结构,健全企业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企业的责任追究机制,明确不负责董事的法律责任。同时,也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保障独立董事所享有的经营权限,让其对企业负有责任,真正形成一套有效的企业控制体系,为 IPO 审核提供保障。一方面,企业应借鉴上市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改造与整合,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对其经营模式达到提升审计效果的目的。企业要通过对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健全企业的独立董事制度,确立独立董事的问责制,并对其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界定。同时,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有效地制约企业长期处于高位的企业治理。另一方面是要尽量实施“同步审计”,加强与主要审计主体的企业,以及其他第三方中介组织的合作。企业不能把审计全部交给第三方,也不能让第三方来全权处理 IPO 审计,只有在二者的协同作用下,才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的 IPO 审核效率,提高审核的准确性,减少企业在 IPO 审核过程中的风险。

(八)构建一种新的委托关系与审计方式,以防范外部风险

当前 IPO 项目审计大多是由被审计单位自行承担,其方式也会对 IPO 项目审计的独立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相关单位需要从理论上分析我国IPO 项目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应用与预期利益主体无关的新型委托关系。比如,可以由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有关部门组成 IPO 项目,这样既可以使其独立于被审核企业的利益,又能使其独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进而改善审计质量。此外,由于我国上市企业的审计质量控制还不够严格,因此相关部门还应该构建一种新型的审计结果审计模型,以减少企业 IPO 审计的外部环境干扰。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入手,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加强对企业的审计工作,强化对企业的审计效果的监督,以及在企业上市后,对企业风险控制进行整改和防范,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2]。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审计风险也会越来越大,但是,如果进行适当的风险控制,就能有效地提高和保障审计的效果。这既要由稽核机关和有关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又要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大力支持和各部门的配合,要使审计工作真正地在企业的运作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企业
企业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