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劳心融合的“童创绿谷”行动

2023-04-05 13:50
江苏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绿谷铜山劳动

赵 华

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以下简称“铜山小学”)坐落于苏皖交界处,虽地处偏远,却有丰厚的科创教育和农耕教育的底蕴。学校申报的省级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润心养德:童创绿谷的劳动教育实践行动”,聚焦新劳动教育实践,推进“劳以润德、劳以润心”的儿童品格提升实践,形成“德劳心融合”的品格实践场景,勾画劳动中涵养儿童品格、劳动中润泽儿童积极心理的新时代儿童品格生长的图景。

一、“童创绿谷”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实践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铜山小学有天然的劳动实践资源和劳动场景。因而,学校以儿童天性喜爱大自然、喜欢动手劳作为切入点,进行“童创绿谷”的深度设计,这是在学校“少年硅谷”基础上的再升级和再回归。学校提出的“童创绿谷”突出“儿童自己创造的绿谷、为了儿童创造的绿谷”。这里的“绿谷”可以进一步阐释为:新时代儿童生命拔节生长的出发之地,儿童对自然的敬畏感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萌发之地,儿童相互濡染、学习、合作的劳动之地。总之,“童创绿谷”是儿童在绿意盎然的大自然中,与自己对话、与劳动对话、与伙伴和社群对话,突出劳动的生态性、教育性和创造性。“童创绿谷”是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儿童品格涵育的新实践。

马卡连柯说过,劳动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更是一个与道德范畴密切相关的内容,在考察与评价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时,劳动应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首先,人类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与劳动密切相关。“知识即美德”中所说的知识,其获得方式离不开劳动实践,“认知和理性”是道德约束的基础,没有知性就没有美德。因此,劳动中追求真理、获得知识、形成美德,这是“德劳”融合的理性基础。其次,劳动过程中,人必须认识自然规律、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必然产生情感要素。因此,劳动中的创造和合作是形成稳定心理因素的重要载体,劳动与积极心理的形成深度关联。即使从遗传学或生理学视角来看,劳动流汗、获得愉悦所分泌的多巴胺等也对稳固的积极心理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润心和养德既深度融合,也相互支持。

铜山小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让儿童开创“绿谷”,让儿童养护“绿谷”,让儿童解读“绿谷”,让儿童赞美“绿谷”,这种形式本身就是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分别指向儿童与自我、儿童与他人、儿童与社会三种劳动关系。铜山小学在“童创绿谷”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其转化为三种场景:校园绿谷、家庭劳作和农创基地,在此过程中,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培根铸魂,引导儿童树立阳光的人生观和学习观,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启发儿童亲近、欣赏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学会感激、敬畏与尊重自然,养成劳动习惯。

二、“童创绿谷”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新表达

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核心意义何在?其一,“童创绿谷”的实践是让儿童沉浸在“劳动化人”的场境之中。劳动、教育和人是一体的。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通过人的劳动创造了整个世界的历史,教育也是人在劳动中产生的,教育离不开人、离不开劳动,作为人的本质首先是劳动。其二,“童创绿谷”用自然场景下的劳动实现儿童的自我教育。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还能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劳动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人们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并能依照自身的需求调整其方式;作为人与自然的桥梁,劳动让人从自然中获取生活物资,并加以调整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了儿童的自由创造。首先,教育即劳动(精神传递的劳动),劳动即创造,创造生自由。“童创绿谷”是劳动与教育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的学校劳动教育的新表达。由于劳动,自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改变,人也在其中改变了自身,劳动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联起来,创造了财富和文明(意识)。因此,教育即劳动,劳动即教育。其次,劳动必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必然具有社会性、科学性和自由性。“童创绿谷”的实践中,儿童走向社会,是实现社会性表达;与国家课程的全面融通,是实现科学性表达;在自我创造中劳动,是实现自由性表达。实现科学性要求科学知识与生产活动相结合,那就要用好教育这一方式。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也谈到,一般的人只有经过特定的培训与教育,才能成为专业的劳动力,进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社会发展。基于此,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具有现实意义。

三、“童创绿谷”润心养德的新建构

铜山小学的“童创绿谷”实践行动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新场境建构、劳动课程设计和跨学科劳动项目,构建全息化的“阳光劳动者”体验式学习场。

一是劳动新场境建构工程。铜山小学以尊重自然、尊重儿童为核心理念,整合现有的基地资源,建设“阳光学习者”体验式学习场,让儿童在绿谷中欣赏自然、参与劳动、科学研究、实践创造。学校系统设计了“绿谷1234 系列”,主要包括“一院”,即小生灵医院;“二区”,即小兔放养区和种植体验区;“三池”,即八角池、莲花池和半月池;“四园”,即动物乐园、中草药园、百花园和百果园。“绿谷”系列让儿童与小草对话、与小鱼嬉戏、与小兔捉迷藏等,感受种植乐趣,收获丰收喜悦。在“绿谷”升级版中,儿童还主动参与“新绿谷”的改造工程,为新增设的生态养德园命名。学校积极开发校外劳动场域,研发适合儿童的特色课程,为进一步拓展劳动空间系统谋划。

二是校本劳动课程设计。铜山小学开发了四类校本劳动课程:日常性劳动课程、服务性劳动课程、节日+劳动课程和科技+劳动课程,建立劳动与服务、劳动与工具、劳动与创造、劳动与精神、劳动与审美的五维劳动目标。学校按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的事务帮着做、社会的事务参与做”的原则,结合儿童年龄特点,将课程目标按年段进行细分,形成了低、中、高段劳动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以日常性劳动课程为例,主要包括九个子项目,即家庭劳动岗、校园卫生岗、雨水循环体认岗、动物乐园护养岗、小气象站值周岗、水产养殖岗、呵护百花园丁岗等。

三是跨学科劳动项目的系统设计。铜山小学主要设计了七大跨学科劳动项目,分别是水塘养殖劳动与研究、农田种植劳动与研究、小小粮油加工坊、小发明与小制作、3D 打印创客中心、新型职业体验、学科融创行动的“劳动+X”系列。这些项目主要指向跨学科劳动学习,形成农创嘉年华、科创新生活和融创全职场三大板块。一是农创嘉年华,该板块由水塘养殖、农田种植和粮油加工组成,让儿童体验从劳动付出到劳动收获,再到加工为商品的过程。儿童在养鱼塘中劳动与研究,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研究结果能对周围的农户或养殖户提供参考。通过分层养殖不同的鱼苗、同等网箱养殖不同量鱼苗产量以及池塘水质对于鱼类生长影响的研究等,形成“动物生长—科学知识—调节调控”的问题解决链。在粮油加工坊中,儿童参与粮食加工劳动,通过称重测量、机器操作、分批装置,了解粮食生产的过程,探索粮食精加工的奥秘。二是科创新生活,该板块是以小发明与小制作、3D 打印创客中心组成,让儿童体验“科技改变生活,劳动推动进步”的内涵。每年学校开展科技节和主题月活动,儿童把自己的小发明和小制作带到学校来进行评比。这些发明创造都是源于生活的创造,源于智慧的积累。三是融创全职场,学校设计了新型职业体验项目,带领儿童走进消防站、地铁站、机场、工厂等实地,让儿童参与职业体验,亲身体验小小消防员、小小警官、小小安检员等;学校深度设计了“劳动+X”系列项目,如劳动中的作文、劳动中的唱诵、劳动中的统计学等。

“劳”字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火”“心”的意象,说明通过劳动实现人与自然对话是迫切的,且与心理和意识高度相关;“德”字也与“心”相关,即“我心中看见我心中的正直”。因此,“德劳心融合”是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铜山小学的实践表明,重视以劳育德、以劳育心,是儿童劳动教育的关键。

以劳动教育为突破,是实践育人的应然样态,是育人实践的时代表达。

猜你喜欢
绿谷铜山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忆国心绿谷之旅
让乡村小学生科学素养落地生根
———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小学科技教育掠影
推进区域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思路和途径——以丽水日报传媒集团“绿谷融媒小厨”项目为例
热爱劳动
穿越万绿谷 体验大自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万绿谷:开发与保护并进
系统论视域下学校体育整体发展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