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四弦书基本板式曲调分析

2023-04-05 16:11申玉璞郭亚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期
关键词:八分音符前奏曲牌

申玉璞 郭亚昊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西 太原 030062)

泽州四弦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山西省泽州府(今山西省晋城市)。现在,泽州四弦书主要流传于泽州县全境、阳城县的东部、陵川县的西部以及沁水县的东南部,是中国传统的曲艺体裁。金戈铁马、公案传奇、民间传说、才子佳人、宗教神道、侠客绿林,为泽州四弦书传统曲牌中主要讲述的故事。2007年1月12日,泽州四弦书被列为首批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4月24日,被列为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5月23日,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泽州四弦书唱腔概述

泽州四弦书的唱腔多为由上下句构成的板腔体结构。常用的音阶调式为加变宫的六声徵调式和宫调式。演出时,艺人常在开场前念《西江月》,而后唱引腔。关于大官书目的演出,艺人往往在“正本”之前先唱一段节奏自由、行腔缓慢的“官韵”,在“官韵”的最后“送板”,开始“正本”的演出。

2 基本板式曲调分析

泽州四弦书常见的传统板式有“三倒板”“官韵”“平板”“紧板”“圪咂嘴”“介板”“长韵”“过板”“落腔”“紧三通”“数笸箩调”等。下文中,笔者将对泽州四弦书中几种常见的基本板式的曲调做出分析。

2.1 三倒板

所谓“三倒”,即重复三次,每一次重复均为变化重复。“三倒板”作为泽州四弦书的主体唱腔,演唱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列女传》中“三倒板”唱腔部分。

《列女传》,又名《吕蒙正赶斋》,讲述的是宋朝年间刘宰相为女儿刘金钏搭彩楼找婿的故事。当时,绣球刚巧砸中了穷书生吕蒙正。刘金钏对吕蒙正心生爱慕,无奈刘宰相嫌贫爱富,不同意吕刘二人的婚事,欲退婚。父女二人为此激烈争吵。刘宰相讽刺吕蒙正,提出若其能中举,便为其牵马坠镫。刘金钏也不示弱,当面顶撞父亲,父亲一怒之下将两人赶出家门。刘金钏忠于爱情,即使生活困苦,也鼓励丈夫艰苦读书,终于高中状元。在吕高中之后,刘府送来大量金银,金钏不收,一定让父亲实现当年的诺言。当刘宰相为女婿牵马坠镫后,父女翁婿和好,最终结局皆大欢喜。

整个唱腔采用2/4节奏记谱,中速演唱。由前奏、唱腔、间奏、尾声组成。前奏与平板的前奏完全相同,宫调式,羽音开始,徵音结束,开放式的结束为唱腔的进入做好了铺垫。整个前奏共分为三乐句,每乐句四小节,以级进为主,整体旋律听起来较为平稳。尾声将三乐句缩减为两乐句,去掉了前奏中的装饰音,使首尾呼应的同时,结束得简单明了。

唱腔部分共分为三个乐句,为“宫调式”。第一乐句从徵音开始,其主干音前半句为“5 3 2 1”,后半句为“2 7 6 3”,旋律以下行为主。第一乐句结束于角音,开放的结尾为第二句的开始做好了铺垫。第二乐句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从角音开始发展,依然采用下行音阶。第三乐句开始,将第二乐句第一小节的音扩充为两小节,其节奏变为附点音符和八分音符,使旋律富于变化,最终第三乐句结束于主音,使宫调式的调性得到巩固。整个唱腔部分旋律舒缓而平稳,抒发了吕蒙正忧伤的心情。

2.2 紧板

紧板亦称“迭板”,是在平板唱腔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板式,有板有眼,是在快板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板式,字字千斤,无轻重音之分。在演唱中速度逐步叠加,到一定程度后渐渐挤掉间奏甚至去掉间奏,演唱如瀑布倾斜而下,一气呵成,直到结束。

《列女传》紧板选段以2/4的节拍在中速稍快的速度上呈示,共分为前奏、唱腔、间奏与尾声。前奏部分为四弦书的通用节奏旋律句式,并落在徵调式的主音上,将观众情绪拉回故事情节当中。

紧接着四个乐句并行,唱词起、承、转、合,将故事情节前因后果娓娓道来。乐句中间伴有“35 57 63 5”的旋律调式,并且都结束于属音,这样的节奏型也是四弦书中常见的十字腔的结构腔体,即在七字腔的基础上内部进行适当的加花,或者内部进行扩充,或者运用重复等而形成。扩充手法使用的是重复变奏,旋律在属音或者主音上进行,并在第四句速度渐慢,以承接乐段后半部分。

后半部分字多腔少,字字相连,句句紧扣,说的成分大于“半说半唱”的快板,说多唱少,“仓 仓仓仓仓 仓仓 仓来 仓来……”情绪紧张激烈、故事进入高潮时,有节奏的限制,其腔虽少,但通过七字腔的经典表达,显得有变化、不平板、不拖拍,无论如何变化,在这场短句的交替中也有其一定的音乐旋律。而且紧接每句唱腔之后,大都有一段与主旋律相同的小过门或节奏相同的鼓点伴奏作过门板式。

行腔程序为多先把平板局势的后半句压缩收拢,并缩短间奏而形成紧板的基本句式,此后在演唱中逐步加强,紧板由板眼成拍而成转入散板,直到结束。

紧板在四弦书唱腔中使用较为频繁,使用范围颇广,紧板唱腔大都出现在故事情节突变之处,矛盾冲突最尖锐。它和平板两相呼应,经常出现在一些中、短篇幅书目中,是仅次于平板的主体唱法之一。

2.3 剁板

常用的节拍为一板一眼,以2/4拍记谱。其旋律近似吟唱。常用于表现一些滑稽、幽默的故事情节,有明显的喜剧特色。在泽州四弦书的唱腔中属于辅助性板式。剁板常见的板式为五字腔与七字腔。

五字腔的谱例选自泽州四弦书传统曲目《三洪传》。《三洪传》别名为《周公子投亲》《宝莲坠》等。故事讲述的是:明朝时期,山东书生周天榜投亲岳父家。岳父苏洪嫌弃周天榜贫穷,逼迫周退婚。被周拒绝后又百般虐待周。无奈,周在家人的引荐下,私自到花园与小姐苏桂英诉衷情。不巧被桂英的妹妹桂荣发现。聪明的桂英将妹妹的宝莲坠作为见面礼赠送给周。至此,姐妹俩同时以身相许周天榜。在姐妹俩的帮助下,周天榜进京赶考并高中状元。周天榜奉旨查清数件案件。苏桂英闻讯与周相会,告知父亲将妹妹另许他人,正准备来迎亲。桂英与周天榜安定计策,使得周天榜完成圣明的同时,抱得苏氏姐妹而归。

整个剁板由前奏、唱腔以及间奏组成。前奏部分与平板五字腔前奏完全相同。

唱腔为宫调式。速度中速偏快。其节奏以四分音符为主,使旋律听起来短小精悍。唱腔的特征为一字一音,不适用拖腔,这与平板的唱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首乐曲共分为四乐句。其特点为人唱一句,乐器模仿一句,使间奏与唱腔有了相互呼应的特征。

七字腔的特征与五字腔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4 长韵

长韵是泽州四弦书中的经典唱腔,散板节奏,采用说唱音乐中最常见的紧打慢唱的表现形式,多运用于故事情节急骤而转、发生重大事件等内容。

谱例选自《列女传》唱段中的一段长韵唱腔,大意为:刘宰相讥讽吕蒙正,说吕若能中举,愿为其牵马坠镫。金钏也不示弱,当面顶撞,惹得刘宰相一怒之下将其两人赶出家门。本是搭彩楼招婿,场面欢腾好不热闹,偏偏刘金钏父亲嫌贫爱富执意退婚,故事情节急转直下,长韵准确地诠释了夫妻二人被撵出门的失意难过之情。

该选段整个旋律部分共有五个乐句,结构紧凑方整,旋律速度紧打慢唱,节奏自由,采用六声徵调式。从属音开始,稍作叙述之后引申发展,“哎”一字的旋律高低音相差十一度,且音高逐渐变低,深深透露出主人公的无奈,紧接着两个四十六节奏的无限反复紧打慢唱,以320~420的速度快速连击,与“哎”一字形成鲜明对比,结束在属音,与开头相呼应,使旋律在紧张的同时又带有和谐的听感。

乐段运用“× × × ×”的节奏型直接将情绪拉满,长吁短叹交错,让人听得心不由一紧,音乐表现出强烈的悲愤之情,配合唱词一字一音,抑扬顿挫,把每个字都重重地敲打在每位听众的心里。紧接着是整句只有一个“哎”的无奈叹息,通过二八、倚音、附点、延长音将整个情绪铺满并配合无限反复记号“2321”这样密集的音符,伴奏和唱词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

“泪汪汪”中的“汪”运用拖长尾音的形式音符由长音符走向短音符,顺承下句“5 5 76”苦出相府前,切分音的重音正好对应“出”这个字,宣泄、讴吟出女主人公刘金钏的辛酸。长韵每个乐句与乐句之间都有“×××× ××××”的节奏型无限反复,突出紧打慢唱的风格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激烈的唱腔作哭腔,伤感失意淋漓尽致,使整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5 落腔

在段落终止时常采用的唱法,当某一书目临近结束时,将最后一句徵调式的唱句,用渐慢的艺术手法加以处理,以示说唱即将终止。

四弦书选段谱例选自《列女传》。女主人公刘金钏追求自由,忠于爱情,安贫乐道,助夫刻苦攻读。艰难时,吕蒙正还要到寺院化斋来养活妻子。金钏之母怜惜女儿,暗中差人送来金银接济女儿女婿的生活。吕怀疑金银来路不明,误认妻子不贞,又生闲气。当真相大白后,金银又被赌徒盗走,二人的生活仍陷于贫困之中。

落腔篇幅较短,抒情性强,仅有三个乐句,包括前奏、唱腔、尾声。前奏分为两个乐句,节奏以八分音符为主,多为级进,只出现一个跳进,最终结束于属音,使乐曲徵调式得到巩固。第二乐句为唱腔,其旋律以四分音符为主,节奏渐慢,而后一字一音,道出男主人穷困潦倒、窘迫不堪的现状。结尾三个字“我面前”采用空拍后稍快的速度演唱(奏),与前句慢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乐句结束于徵音,以达到巩固调性的目的。第三乐句尾声部分为前奏部分的缩减,以四分音符为主,乐句围绕徵音来进行,并结束于徵音,使整个落腔部分徵调式的调性得以巩固,并增强乐句的结束感。

2.6 其他

除了上述唱腔之外,泽州四弦书还有部分辅助性唱腔板式,如紧三通、圪咂嘴、数笸箩调,这些唱腔句式规整,结构紧凑,常用一字一音,用来表现丑角类人物的对话,或者描述一些俗人俗事。一般偶然出现在大贯书目中,供艺人穿插,灵活使用。在中篇、短篇中几乎不适用。

除了上述分析的唱腔之外,泽州四弦书常用的唱腔还有平板、官韵、过板、急板等。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泽州四弦书演唱的特色为说唱相间、边说边唱。同时其唱腔的曲调与泽州的方言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相似之处。与此同时,山西四大梆子中的上党梆子发源于晋城,流行于泽州这片土地上,因此泽州四弦书的唱腔必然会受到上党梆子唱腔的影响,具有上党梆子唱腔的特色与韵味。

3 器乐曲牌分析

除了上述分析的各种板腔形式之外,泽州四弦书还吸取了当地的民歌或者吹打乐中曲牌音乐,作为开场前的序曲或者中间的插曲来演奏。曲牌的加入,器乐旋律与打击乐交相辉映,使四弦书演出时的气氛更加的热烈,更能够点燃听众欣赏的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曲牌已经成为四弦书演出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老八板》《节节高》《红绣鞋》等。

3.1 《老八板》

“板”即为拍子的意思,“八板”可以理解为“八拍”,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八板”是十分重要的组成形态。《老八板》是源于民歌的戏曲曲牌,节奏欢快活泼,许多京剧作品中如《小放牛》《打花鼓》中都用到该曲牌。

《老八板》曲牌为宫调式,开始音从角音开始发展。速度为每分钟一百拍,相对偏快,使整首音乐旋律轻快活泼。整首曲牌节奏以八分音符为主,节拍为2/4拍,节奏规整。曲牌的最后速度渐慢,并结束于宫音,在调性得到巩固的同时,为后续唱腔的进入做好了铺垫。

3.2 《节节高》

《节节高》为戏曲中常用的曲牌,表达百姓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节节高》为宫调式,其节拍为1/4拍,节奏以八分音符为主,节奏规整。演奏速度中速偏快,使整首曲牌的旋律轻快。整个曲牌,从宫音开始,宫音结束,宫调式得到了巩固。同时分析其旋律,在其中有许多变化反复,如第5到第8小节,为第1到第4小节的变化重复,其后三小节的旋律完全相同,在第5小节将四分音符变为八分音符,同时加入商音,使旋律有所变化,与此同时旋律继续向后发展。《节节高》的旋律特征为:每一组共有两个乐句,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合头,同时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继续延续发展,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趋势。

3.3 《红绣鞋》

《红绣鞋》为戏曲常用曲牌,无论南戏还是北方杂剧都常使用。泽州四弦书中使用的《红绣鞋》曲调,其节拍为1/4,演奏速度中速偏快,使整首乐曲欢快。节奏全部为八分音符,节奏规整。旋律以级进为主,起伏不大。同时,多用“合头换尾”以及“缩减”等手法来写作。比如:第5到第8小节,为第1到第4小节“合头换尾”重复,前三小节完全相同,仅最后一些小节存在个别音的差别,将“6”换为“7”,推动旋律向前发展;之后四小节的旋律缩减为两小节,进重复后两小节,使整个旋律听起来短小精悍,同时推动旋律继续向后发展;最终,旋律结束于角音,为开放式结尾,并且使用反复记号,使这一小段旋律可以一直反复,这也使演出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现场演出的情况随时调整演奏。

从上述三个曲牌曲调分析中不难看出,泽州四弦书所引用的曲牌,节奏八分音符为主,常用的节拍为1/4拍,或者2/4拍,节奏规整,旋律轻快活泼,能够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

4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泽州四弦书传统板式旋律相对比较单一,多数基本板式的前奏基本相同。除了“长韵”等节奏自由之外,其余基本板式节奏以2/4拍为主,较为规整。在加入器乐曲牌之后,器乐伴奏更加灵活,使泽州四弦书听起来更加地欢快。作为山西民间说唱音乐,传统的泽州四弦书展现着泽州的风土人情、泽州的地方文化、泽州的语言特色。泽州四弦书的传统曲目,流淌着祖先的印记,也展示了传统文化,可谓山西曲艺的活化石。通过研究泽州四弦书的发展,可以看出山西曲艺发展的印记。同时,演唱泽州四弦书的多为盲人,泽州四弦书也成了这部分人的饭碗,是其生活下去的经济来源。因此,让泽州四弦书流传下去的意义,便不仅仅是保留山西文化的瑰宝,也保留下这部分盲人生活的希望。正因如此,对泽州四弦书的分析与研究更显得有意义。如何保护与传承泽州四弦书,不仅仅是传承人的责任,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八分音符前奏曲牌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论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之节奏组织
借助柯达伊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曲牌园地】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珠江:大河入海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