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阈下形意拳内功功法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2023-04-05 21:35西
武术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形意拳内功功法

李 煦 刘 西

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基础教学部,四川 成都 61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进一步加快建设数字社会,构筑全民畅想的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党中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支持非遗本真性传承,借助数字化技术保护形意拳内功功法,有助于实现形意拳文化底蕴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凝练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形意拳发源于永济,[2]李洛能(李洛能,名飞羽,字洛能,亦称能然,清嘉庆至光绪年间,河北深县窦王庄人。1845年带艺投师,拜戴龙邦之侄学习心意六合拳。)将心意拳改名为形意拳后[3]历经一百余年的历史。形意拳在活态流变过程中基本拳理始终如一,[4]以“六合为法”“阴阳为母”“四象为根”。[5]后人又融入了《内功四经》,洗髓经等功法。孙汝贤在其所著的《形意拳》[6]中着重阐述了形意拳的基本功法,并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理论。杨遵利的《形意拳述真》[7]和曹志清的《形意拳理论研究》[8]通过拳理阐述了形意拳的概念,对气、劲力、精神、意念等进行梳理。然而,对形意拳内功功法核心内容的界定却略显抽象,过去那种视频或图片加文字说明的方式对非遗的数字化保护还略显简陋。因此,学界围绕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逐渐展开。在非遗项目中,尝试运用数字化对其进行保存、监测、传播以及修复等。[9]进一步加强非遗的传播内涵和非遗项目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然而,现有研究较为关注非遗项目形意拳内功功法的保护内容方法等实践问题缺少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等基础问题的探讨。基于此,借助数字化保护经验,从非遗视角出发,阐述形意拳内功功法数字化保护的理论逻辑,构建形意拳内功功法数字化保护的实践路径,有助于保护形意拳内功功法的原真性,创新形意拳内功功法数字化保护路径。

1 形意拳内功功法的核心

1.1 形意拳内功功法以阴阳五行为依据

古人用“金、木、水、火、土”来表述五行。“五行”一词出自《尚书·洪范》,它主要说明事物的相生相克原理,并在形意拳中被广泛借鉴。形意拳内功功法围绕丹阳、阴阳、三才、五行、六合等理论展开。[10]它主要表现形式为五行拳:劈、崩、钻、炮、横拳。同时,借鉴中医理论,把人体五脏、五官等与五行拳相结合,形成了以五行拳为主要实践形式的重要内功功法。

1.2 形意拳内功功法以象形取意为基础

形意十二行拳(十二种动物分别是龙、虎、猴、马、蛇、鸡、鹰、熊、骀、鹞、燕、鼍)主要借鉴动物之所长,补人体之所短。其内功功法主要围绕十二种动物各自的特点展开。如:龙行取其伸缩之法来撑经拔骨;虎行取其扑食之式来鼓荡丹田;蛇行取其灵动曲伸来抖擞折叠;猴行取其机敏跳跃;马行取其双蹄齐发;鹰行取其指抓锋利来紧缩丹田;燕行取其轻盈闪展来活贯气血等。由此,形成了以十二形拳为主要实践形式的内功功法。

1.3 形意拳内功功法以道教内丹为要旨

拳谚云:“全凭心意练功夫”这也是形意拳内功功法的要意。气功专论,阐述“内丹之说,不过心肾交会,精气搬运,存神闭息,吐故纳新”。可见形意拳内功功法与道教内丹学说均较为注重意念的作用。“静养灵根气养神,养道养功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11](“灵根”一词源于道教《太玄经》“丹”,道家谓之金丹,由炉鼎烧制而成。“田”,谓之炉鼎。)。丹田在形意拳内功功法中被视之为根基、源泉,以练气、练劲为主要训练方法。《呼吸静功妙诀》提到:“人以气为本,心为根,息为元,肾为蒂”。“气”在形意拳内功功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道教内丹对形意拳内功功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由此,形成了以三体式站桩等为主要实践形式的内功功法。

1.4 形意拳内功功法以风水方位为特征

站桩和练拳一般讲究身体方位要背北向南,起势讲求从南到北,背阴向阳;动步走趟练习为左右循环;起势收势有始有终。北方属水,性阴,而南方属火,主阳。这便形成了背阴向阳之势,蕴含有阴阳和合之为道。由此,在套路演练过程中融入以风水方位为特征的实践形式,成为了形意拳内功功法的重要特征。

1.5 形意拳内功功法以天人合一为境界

老庄学说主张“道法自然”“天人本一”,形意拳内功功法以精、气、神的形式加以体现。形意拳有“百练不如一站”之说。站,站桩。通过站桩,调整精、气、神与肢体的协调统一,以期达到精神内守,气灌四肢百骸,逐步实现内劲更换,整劲催生,内功提升的效果。形意拳内功功法在对拳时,特别注重肢体触感的训练,提升敏感度,在接触中感受劲力的变化,进而建立己方的防守边界,拓展己方的进攻场域。由此,形意拳内功功法融入了调理精、气、神,顺其所势,应其所道的实践思路,形成了以站桩和对拳等形式多样的内功功法。

2 数字化保护的理论逻辑

通过对形意拳内功功法和传承人的调查,得到形意拳内功功法现状及变化状况信息。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以形意拳内功功法的原真性保护为目标,将形意拳内功功法重建于信息系统中,以数字形式保护并加以利用。

2.1 数字化信息采集与建库

形意拳内功功法信息的数字化采集,需结合访谈法、口述史等方法记录和描述。通过对记录和描述的内容进行二次信息加工,压缩并使其结构化,让数据更容易被传输、采集以及重构。进而通过逻辑归纳等整理方法,过滤雷同信息、干扰信息,提升传播效率,提升内容纯度。在针对形意拳内功功法的信息采集与建库过程中,需要注意文言文,字、词、句语义等失真风险。应坚持完整性和高精度原则,提高数据储量和精度。可增强形意拳内功功法数字化的可利用性。

2.2 数字化资源梳理与精简

数字化资源在精不在多,形意拳内功功法要坚持以拳理为主,梳理系统性和精品化的形意拳拳理资源。依托形意拳内功功法核心内容,构建数字化资源评价体系。在夹杂着大量噪音源的数据环境下,从阴阳五行、象形取意、道教内丹、风水方位以及天人合一五个维度入手,提取更有保护价值的数字资源,并按照形意拳内功功法的分类特点,逐一并入数据库,努力提升形意拳内功功法的信息内容纯度,让数字化保护有的放矢,让有限的数字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2.3 数字化技术应用与展示

目前数字化展示主要集中在720度全景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可以较好的弥补静态图片,视频录像等因其视角受限,不能较为全面真实地反应形意拳内功功法的真实状态等问题。形意拳内功功法展示过程中需注意文化语境不同造成的理解偏差,内功功法术语在展示传播过程中对民众的理解并不容易,消解学习热情,降低其理解程度,使形意拳内功功法的普及传播受阻。

2.4 数字化数据管理与服务

形意拳内功功法在数字化保护工作中应坚持原真性原则,依据拳理,给出相关证据和推理过程,尽量减少直接给结论或者循环论证等现象。在录入形意拳内功功法信息时借鉴规范精确的档案形式进行记录,重点突出原始数据。在需要修复的视频,录音等信息时,重点关注随意修改词句,剪切视频等演绎化的数据处理。在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展示时,重点突出形意拳内功功法的逻辑架构;在包装课程产品时,重点突出形意拳内功功法的文化性,健身性,以多种形式给予民众沉浸式的功法体验,加深传播深度和广度。

3 数字化保护的实践路径

形意拳内功功法的数字化保护,依托PC、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5G通信和新媒体传播等技术为手段,结合数字化保护逻辑,形成具体的实践路径。

3.1 数字化采集与保存

数字化采集与保存是形意拳内功功法保护的基础。利用信息采集将形意拳内功功法的内容转化成数据形式,利用逻辑归纳等方法对数据进行过二次加工。

通过建立形意拳内功功法数据库和档案馆,对形意拳内功功法传承人的身体体会,头脑中的景象,辅助训练方法等资源进行物化保存,可为形意拳体系的修复与传承提供参考:一是对形意拳传承人进行采访,采取口述史方法,结合拳谱进行动态的文本收集与记录,并与其他传承人的数字化资料进行横向比较并进行分类整理,梳理形意拳内功功法微妙差别背后的功法要义,并上传形意拳内功功法至资源云端及硬盘数据库。二是对形意拳内功功法相关文献资料、珍贵图片、视频等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并分类整理,并上传资料。海量的云端数据需要一套清晰且严谨的检索系统。不然就像大海捞针。便捷的信息检索调用系统是形意拳内功功法长效保存的有力保证。

3.2 数字化修复与传承

数字化修复与传承是形意拳内功功法保护的前提。结合5G网络,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及设备,对传承人的实践过程、方法、形意拳内功功法的文字、声音、图像资料等进行数字化修复。结合既有拳谱资料、视频、录影和非遗形意拳传承人的口述资料等,对部分形意拳内功功法文献进行补充与完善。为形意拳内功功法的修复及传承提供了一条数字化的再生渠道。通过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形式实现形意拳内功功法的可视化,进一步再现实践场景、内容及过程,促使习练者从多角度的动画中了解到内功功法信息,减少因视频、图片等因单一视角而造成的信息遗漏,帮助习练者在立体化场景中多角度体验实践过程,唤醒习练者的练习记忆,从而加深体验,促进形意拳内功功法的传承。

3.3 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是形意拳内功功法保护的载体。利用多媒体手段将结构化的信息展示传播给民众。数字化展示先进技术的应用与“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指出的,构筑全民畅想的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的要求具有目标耦合性,而数字化传播手段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同样具有目标耦合性,它既能保护形意拳内功功法,也能驱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实践进程。

3.3.1 展示手段

利用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数字化手段,重构和再现形意拳内功功法的实践场景、实践过程、传承人实践经历等;整合其历史传承脉络,利用声、光、电等人机交互技术,打造交互式、沉浸式的观赏体验,让观众感悟形意拳内功功法的魅力。打造以学习强国、微博、微信、短视频、客户端等为载体的数字化形意拳内功功法资源进行线上展览及讲解。分阶段建设形意拳内功功法数字化博物馆,在推广的同时不断更新和完善内容。5G技术的普及,带来了高速数据传输,使云端同步处理数据更加便捷。使用虚拟现实等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枯燥的数据在线上博物馆进行立体化呈现,使民众可以在手机端,随时阅览观看,提高传播效率。

3.3.2 传播手段

借助学习强国、短视频平台、数字化博物馆等全网多渠道传播,实现形意拳内功功法传播的“全媒体化”。对民众以形意拳内功功法为素材跟练学习的短视频给予流量扶持,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其实现跨时空传播。生产性保护是传播形意拳内功功法的前提条件。在进行市场化开发时,要严格把关,保持形意拳内功功法的独特性,开发一些符合民众生活需求的形意拳内功功法课程和网络讲座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形意拳内功功法的传播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3.4 数字化管理与服务

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是形意拳内功功法的有力保障。建立形意拳内功功法数字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对形意拳内功功法档案资料的快速搜索、高效共享和公众参与性服务。及时更新云端数据资源,提供开放的在线用户反馈窗口,提供移动端口的数据修正,信息填报等功能,由专职管理人员对数据库进行管理、补充和维护,使采集尚未收录的形意拳内功功法相关资料成为动态化、常态化,逐渐完善审核机制,丰富已有资料。根据民众的不同访问身份,开发多元展示、学术研究、信息反馈等不同功能,给予其不同权限和高效服务。受全球疫情环境的影响,线上开展形意拳内功功法研究将成为主要研究渠道之一。数字化服务有利于专职人员对数据库进行实时维护,有利于专家学者协同开展线上研究,有效缓解时间和空间及周边环境的限制,促进形意拳内功功法的保护与传承。

4 结语

“十四五”规划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助力形意拳内功功法的深度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大意义。数字化保护具体的形意拳内功功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创新实践。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他各武术拳种的数字化保护路径将成为促进中国武术长足发展的重要渠道。

猜你喜欢
形意拳内功功法
论忽雷太极拳十一层功法
王培生太极功法之“七星归位”劲意真诀
王培生太极功法之日月增辉行功真诀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太谷县形意拳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练好内功”;企业逆势而上的秘密武器
潍柴 练好内功赢天下
绝世武功
形意拳源流与发展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