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当下皮影戏保护性“再创作”

2023-04-06 22:32于倩张开亮
剧作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皮影戏皮影博物馆

■ 于倩 张开亮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传统民间艺术,其表演形式主要是艺人通过纸板或者兽皮制作而成的影人来表演各种故事。皮影戏在我国流传极为广泛,北到黑龙江、南至广东、西达青海均有不同的皮影流派。因其取材广泛,融合了各地域的地方特色、风俗习惯与审美认识,加上地方方言的使用,使皮影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征。以黑龙江望奎皮影戏为例,自清朝统治年间至今,已有150 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门独具魅力的的民间艺术,望奎皮影戏集弹、唱、拿影、雕刻于一体,不仅促进了东北地区剪纸、雕刻艺术的发展,也对京剧、评剧、龙江剧等舞台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07年,望奎皮影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皮影戏的传播方式发生巨变:一方面,许多优秀的皮影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皮影戏传承人的断代问题与高龄化趋势十分严峻;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文化多样化的便捷流通,使传统皮影文化生存危机加剧。传统皮影艺术与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脱节,皮影艺术很难去适应当今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现代化社会,渐渐失去了观众[2]。

为保护和传承皮影戏,各地纷纷采取了许多举措。例如加强各项皮影戏非遗申报,保护搜集音像档案,加强传承交流,建立皮影文化园,举办皮影艺术节,推出各类展示展演,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等等。

一、博物馆在皮影戏保护性“再创作”中的作用

博物馆作为皮影戏非遗项目保护中最重要的一环,多年来一直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安徽省宣州市为例,在水东老街内建成了皖南皮影戏博物馆,并定期邀请皖南皮影戏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专业团队进行展演;位于甘肃省的定西陇中皮影博物馆则主要以皮影收藏为主,馆藏文物约1000 件,实际展出为300余件,除34 件乐器文物外,其余均为皮影头茬、场景、剧目、置景等皮影物件,并成组展出《武松打虎》《三娘教子》《地狱刑法》等剧目中的经典影人形象。根据宋艳艳统计研究,截至2020年全国现存戏曲专题博物馆共计54 座,其中皮影戏专题博物馆共11 座[3],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中国西安皮影博物馆、溁州皮影博物馆、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上海七宝皮影戏馆等,另外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各种综合性场馆也收集有部分皮影文物。每所博物馆涉及的藏品类型都十分丰富,展示了主要皮影流派的生存状况、分布地域、形制特点,成为皮影戏发展历程的“见证者”。

虽然博物馆在皮影文物收藏、文物展示及文物研究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藏品年代不定、影件残缺不全等问题。另外,因为皮影制作主要以驴皮、牛皮、羊皮等有机质作为原材料,对保存和展示环境要求都相对苛刻,温度、湿度与光照的条件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之前由于一些博物馆的馆藏和展示条件有限,有些皮影文物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损坏。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为皮影戏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打开了新思路,通过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等技术,系统地记录非遗实物和影像资料,将其转化为可复制、可分享的数字形态。利用AR 技术使得原本尘封在记忆中的皮影戏再次焕发“新生”[4]。

二、皮影数字化“再创作”

1.数字化使皮影焕发新生

在皮影类文物保护方面,国内博物馆近年来进行了许多数字化尝试,但主要仍以实物扫描与图片信息采集为主,尚未形成一套全面的数字化保护体系。因此,我们以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的2000 多件影人与影卷为试验对象,试图建立全面的皮影数字化保护档案库,从预防性保护措施入手,制定相关保护预案,在保存与展示环境方面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监控;在皮影影件修复方面,利用数字化手段,将原有的残件进行补充修复,将褪色影件重新上色;对于珍贵唱本,进行数字化录入或音频保存等。通过将重要皮影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力图建立并完善皮影文物的全方位虚拟数字化保护系统[5],支持并推进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2.皮影戏视频动漫创作

传统皮影戏创作虽然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但大多历史悠久,与时代脱节,创作风格趋于单一,很难满足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存在发展的局限性。数字化皮影动画创作的发展不仅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还解决了传统皮影表演团队组建难、皮影制作技法难、表演技法难、传承难等问题,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保留皮影戏影人原版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戏曲唱腔进行“再创作”,利用数字化创作手段和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将青年群体的兴趣和时代发展的背景相融合,有利于促进皮影戏的持续创新发展,使皮影文化元素更好地渗透到当代社会的语境之中。以北京龙在天皮影剧院创作的皮影动漫《孙悟空大战病毒妖》为例,将“雷神山”“火神山”拟人化展现,结合皮影原有的孙悟空角色,表达了人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心[6],2020年在线播出后就收获了全网近500 万次的点击量。另外,通过借鉴当下的“影视IP”化,董梦苑等人通过对皖南和高雄两地高校进行调查指出,一些优秀的小说作品在当代青年中有一定的粉丝基础,通过传播小说主题,融合时代元素,更能迎合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对两岸高校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将现代故事融入皮影戏”综合得分分别达到5.86 和6.07[7]。腾讯制作出品的国漫IP《狐妖小红娘》皮影动漫,入选了IP《出海》报告评价TOP20 就极好地印证了这一观点。

3.数字博物馆开启皮影展示新形式

近年来伴随数字化应用的普及,博物馆建设已逐渐从以实物为主的线下展览逐渐走向信息化和虚拟化,开启了线上文物展出的新形式。数字博物馆通过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及AR、VR等技术的运用,使观众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随时随地与皮影艺术“近距离”接触,而且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增强技术,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展、观展,对单独文物有了详细了解,观展成本大幅降低,观展体验显著提升。例如,在数字博物馆建设方面,中国美术图书馆就以其学院皮影艺术博物馆为基础,通过整合馆藏的珍贵皮影资源,创建了以皮影图片数据库、音频数据库、表演视频数据库、影卷数据库、道具数据库、口述历史数据库、文献数据库及皮影艺人数据库为基础的皮影数字博物馆,让皮影这种动静结合的艺术形式真正进入到“活态”发展阶段[8]。与此同时,近年来新兴的共享创作式观展模式,可以通过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模式,展开不同主线分支,并进一步实现共享创作平台开发,使观众参与到展览之中,也称为展览的策划者与实施者,可以有效激发观众的主动性与带入感,在保持皮影艺术“本真性”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了皮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皮影研学“再创作”

1.开展皮影戏剧研学之旅

研学活动作为一种开阔学生视野、实践体验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理念和创新精神的文旅融合新手段,正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研学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和反馈方面,博物馆都具备天然优势,它可作为文化知识的展示者、传播者和教育者。皮影戏本身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戏剧艺术,通过运用综合材料和多种表现手法,将艺术表演作为载体,以美育为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基础上,对其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和人文知识进行培养,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成长特点。开展皮影相关研学活动,将极大促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实现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需求。目前,国内许多博物馆也开展了皮影相关的研学活动,例如皖南皮影博物馆就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设立了皮影传统文化培训基地,同时根据地域特色联合具有代表性的表演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皮影文化”参与到皮影制作与表演当中,让学生通过实践切身体验皮影文化魅力,增强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开发皮影戏相关文创产品

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源自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将文创设计与皮影戏相结合,不仅可以拓宽文创设计研发之路,还可以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皮影戏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造型和空间特点使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一些皮影的经典剧目中涵盖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这就给皮影文创打下了天然的创作基础。例如北京印刷学院的刘怡婷在对唐山市皮影剧团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与应用项目中,将唐山皮影的艺术精髓表现在其设计当中,形成了以“影韵”为品牌的一系列文创产品,其中不仅有以《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的影人为模板制作的DIY 手工产品,还有适合低龄儿童的趣味互动填色游戏卡片,以及将人物形象进行抽象提取设计后制作的表情包及其衍生出的生活日用品等,兼具幽默美观与实用功能[9]。2021年,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以15 个冬奥项目为主题设计创作的“冰雪皮影壁灯”皮影文创产品,也获得了北京市残联“爱立方”创意设计大赛金奖。这一系列产品将皮影造型融入中华传统服饰纹样,运用现代LED 技术,将现代与传统有机融合,将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皮影文化展示在世界面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在于活态化传承,皮影戏作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承载着文化历史、社会人文、民生民俗等众多文化信息,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情感寄托[10]。因此,我们在保护其“原汁原味”的同时,更应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去维护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同步,与当代生活、人文理念、思维方式相结合,守正创新、相辅相成,进行保护性“再创作”,赋予其时代“新生”。

注释:

[1]李丽,于玲,王闯等:《全域旅游视阈下望奎皮影戏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绥化学院学报》,2021年第3 期

[2]闫晓英:《“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山西皮影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艺术评鉴》,2020年第4 期

[3]宋艳艳:《戏曲专题博物馆调查与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20年

[4]董甜甜:《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研究》,东南大学,2019年

[5]曲轶莉:《虚拟博物馆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北方文物》,2014年第3 期

[6]王宗香:《山东皮影艺术的数字化存储及再创作研究》,《当代动画》,2019年第3期

[7]董梦苑,林娟,伍雨婷等:《两岸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播策略研究——以皖南、高雄皮影戏为例》,《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22 期

[8]曲轶莉:《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5 期

[9]刘怡婷:《唐山市皮影剧团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与应用》,北京印刷学院,2019年

[10]魏力群:《中国皮影戏的文化形态与存续生态探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第1 期

猜你喜欢
皮影戏皮影博物馆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月光皮影
博物馆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的来历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