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五社”融合联动新模式助力城乡社区治理提质增效

2023-04-06 02:07海曙区民政局
宁波通讯 2023年3期
关键词:镇乡社工志愿者

文|海曙区民政局

去年5月以来,海曙区探索“统分沉”社区治理改革,出台加强“五社(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的实施意见,编制形成区、镇街两级社会工作站建设规范,不断完善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新型社区治理机制,推动“五社”有机融合和优势互补。

2022年7月21日,20余名小区自治站理事在海曙区南塘老街宁波城市旅游之窗开展“蝶变”中的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主题交流活动。崔含晓|摄

创新体制机制,绘就“五社联动”同心圆。坚持党建统领,推动管理体制变革重塑,构建“区—街道(镇乡)—社区—小区”四级工作体系。一是组织聚能。从区级层面落实顶层设计,建立“1+5+N”“五社联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五社联动”主责部门,即由区委城乡现代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领导,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等5部门定期会商,省市专家团深度参与指导,共同推进省级现代社区“五社联动”提质增效行动试点建设。建立定期联席会商制度,强化人力财政保障,加大对社工、社会组织、自治平台等“五社联动”节点的支持。二是改革增能。创新开展“统分沉”社区治理改革。“统”即建立区域服务中心,统筹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社区公共服务由窗口办改为社工、志愿者等导办、代办、帮办和上门办,实现“政务上浮”,建立机构协调、条块融合、运行有序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架构。“分”即把社区政务和居务进行分类,让更多人力资源投入到推动网格治理工作和引导居民自治服务中。“沉”即服务下沉,建立“邻舍家”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建设“邻e家”线上服务平台,把政府、业委会、物业、社会组织、辖区单位等多方主体串联起来,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100米”通道。比如,以物业小区为单位建立的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纵向畅通公共服务供给“最后一公里”,把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小区理事会深挖服务内涵,横向拓展资源外延,有效破解老小区绿化裸露、基础设施老旧等“老小难”问题。三是数字赋能。大力推进社区数字化改革,创新智治方式,提升社区治理的效度和精度。开发“邻e家”线上服务平台,通过“邻办事、邻互助、邻自治”三大场景,开放线上对接流转通道,实现诉求线上反馈、矛盾线上协商、资源线上对接、事项线上监督,问题有效解决率超过90%。全域化构建小区自助智办、代帮代办、“掌上云办”为主体的智慧审批服务,致力于实现全流程“跑零次”。全区试点开展“长者智能关怀监测服务”项目,为独居、孤寡老人家庭安装智能水表、智能电表、智能烟感器,提供各类应急服务43万余人次。

紧抓关键要素,激活“五社联动”内生力。坚持抓要素促提升,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动员机制,实现“五社联动”耦合聚变。一是抓住关键主体。完成小区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全覆盖,将党的领导贯穿“五社联动”全过程。目前,全区已组建105个社区治理联建项目,探索推出共富基金、校地共建、党建统领分区共创等模式。比如,高山巡回医疗队等党建联建项目为全区18个高山村、7300余名群众提供医疗问诊等各类服务。以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为阵地,深化拓展党员“一人一岗”志愿服务品牌,形成小区党组织牵头、物居业联动、居民骨干参与、社会组织支持的动力机制。目前,全区已建成“邻舍家”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267个。二是抓住关键力量。推动社工队伍减负增能,创新开展青社训练营、“社工论剑”、“五社”工作“我最美”等系列活动,完善“选育管用爱”全链条管理体系,建立“暖心八条”社工保障机制,培优建强基层队伍。目前,海曙区持证社工比例达70.3%,拥有2名高级社工师和1名省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激发社会组织力量,培育孵化各类社区社会组织5000余家,包括北斗心灵关怀社、“星宝”关爱中心等一批品牌社会组织。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成立宁波志愿者学院海曙分院,上线三级志愿者福利超市,打造“双减”“高山系列”等特色服务品牌。三是抓住关键载体。搭建“区社会工作综合中心—街道(镇乡)社会工作站—村(社)社会工作室”三级服务体系,率先在全市实现街道(镇乡)社会工作站全覆盖。建立项目化运作的驱动模式,大力撬动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创投,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会,建立总额1700万元的养老主题慈善信托。去年5月以来,项目化联动社会组织1800余家,参与志愿者超过2万人次,社区治理公益金实际投入超过3000万元。

聚焦民生服务,推动“五社联动”见真效。聚焦“群众有感、群众满意”的服务目标,坚持“民呼我为”要求,努力做到为民服务精准高效。一是助力城乡融合。启动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海星计划”,以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目标为着力点,通过城乡社会工作站“牵手计划”、“红曙团”城乡直供网络平台等,引导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要素向农村、山区汇聚,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目前,全区已培育乡村振兴相关社会组织4家、产销团队2支,实现销售额约1000万元。二是关注“一老一小”。依托全省首批康养体系建设试点,联动社工、社区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建立“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第三方提供专业服务、社会组织提供公益服务”的多元协同服务供给构架。以鼓楼街道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核心、多家示范性街道(镇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补充,辐射全区,形成“一中心、多站点、多网点”提供服务的居家养老格局,实现街道(镇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全覆盖。创新“院居家”融合养老模式,打造“暖心助餐”党建联建,开展“一中心、一地图、一名片”暖心助餐,提供“线上24小时响应+线下专业照护”的养老服务。建成村社“儿童之家”212家,吸收一批女律师、女教师作为“关爱妈妈”,织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网。三是实施困难救助。开展“物质+服务”全国救助试点,建立健全大救助体系,从兜底保障向多样化、个性化服务转变。建设“链上”救助服务联合体,迭代升级区智慧救助服务中心,多部门多组织入驻,依托30余家“头雁”领军型专业服务机构,链接近6500家社会组织和3000余支志愿服务团队,通过绘制需求地图和资源分布图,实现政策和服务“主动找人”。深化社区帮办“友善访问”制度,组建一支由352名社会力量参与的友善访问员队伍,协同专业社工上门开展集资源链接、情感支持等为一体的社会救助服务,“零距离”获悉被服务群众的体验感。

猜你喜欢
镇乡社工志愿者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青春社工
宁波加快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社工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发挥镇乡作用深入推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