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类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策略探索

2023-04-06 08:57陈婷卜言彬薛雁丹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建设策略课程思政

陈婷 卜言彬 薛雁丹

关键词:传媒类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020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高校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1 传媒类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校各专业必修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面向初入大学校门的所有专业的新生,辐射面广。首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门基础课,大学计算机基础也可以在思政育人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适应新时期传媒类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新时期我国传媒类人才发展进入转型期,对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求真务实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传媒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能培养学科基础扎实,有一定媒体市场研究分析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是每一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师需要积极思考并实践的课题。

作为第一门在传媒类应用型大学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具有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实用性强等特点。新生入学第一年是培养良好科学素养,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以及求真务实的职业素养等学生品行的一个黄金教育期。应抓住这一窗口机遇,重新审视本公共基础课程目标,修订课程大纲和培养目标,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资源,从而将家国情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法治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2 传媒类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传媒类人才培养的转型期,本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存在与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重专业技能教学,轻思想政治建设。由于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具有心理情感多样化、意识形态矛盾化等特点,不少艺术类大学生进入大学表现为追求独特与个性,自我约束能力薄弱,心理矛盾冲突严重,集体观念弱等心理情感特点;同时艺术类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不少艺术类学生把艺考当作升学捷径,学习范围片面,从而导致知识结构片面化,人文素养缺乏,自主学习兴趣不够等。因此,长期以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是硬任务,而思政育人在相关教学环节中则较少。

二是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授课教师从思想上对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没有产生深刻认识,在教学中往往把教学重点单一放在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却往往忽略了通识课程在传媒类大学生中传递的集体观念、人文素养、前沿热点认知以及均衡综合科技知识结构的培养上所起的作用。从而造成这门课程的空泛与单一化。对于正处于社会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期大学新生而言,如果在这个时期内没有很好地利用这门课程的思政要素教学,往往会错过均衡文理知识结构、体会科学、人文精神的真正魅力,从而使这门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素材库不够完善。原有课程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与素材大多围绕技能教学的相关内容,相关知识点和课程思政的内容的结合显得生硬,在课程设计上不能恰当处理“盐”和“水”的关系。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本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的完善与整合。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3.1 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根据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结合新时期传媒类人才培养的要求,传媒类院校要明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是,正确把握课程思政涵义,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核心,结合本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特征,依据课堂教学规律,深化课程内容与架构改革,提升教师素养,精心打磨课程实践环节,进行课程思政素材库建设,改进课程评价体系,实施技能考核与思政考核并重的考核体系。结合传媒类大学生的学习特征,把握学生思想活跃,自主创作意识强等特点,发挥任课教师的示范作用,思政素材的引导作用,把工匠精神、科技自信、文化自信、政治认同等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培养目标。促使传媒类大学生形成一种被大众认可且具有正确的“三观”,建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倾向有抵御能力,最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全方位得到提升,从而实现本课程在育才与育德、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上实现统一。

3.2 重新修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现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来看,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传媒类院校学生的第一门工科类基础课程,构建德育培养新模式,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是本门课程重修教学大纲的基线。

在新的教学大纲中,规定须将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事例融入课堂,构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意识,并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生活问题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学重点,明确课程思政的课时分配和章节融入点。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辨别网络是非的素养能力,在今后能以更高的视角进行专业学习,成为拥有爱国情怀、努力钻研的有匠心精神的合格人才。

由于本门课程教学课时安排紧凑,在新教学大纲中的课时分配上,把部分原先单纯的技能实践课程的素材精心挑选与本课程思政内容相关的素材作为实践内容的讲解,并且根据学生学习特征,安排教师技能教學的同时利用课后实施思政主题阅读与讨论,期中与期末考核与思政内容相结合等手段,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教学做好无缝整合。

3.3 重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要提升本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需要进行课程的资源库建设与整合,让各种资源以多种形式呈现,如资料阅读、素材积累、音视频播放等。首先在本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的章节教学中,采用线下的理论课堂与超星网络平台上的思政资料视频观看、资料阅读、课后讨论相结合,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科技自信;培养学生辩证理智地甄别网络信息;进一步了解新媒体技术创新形态。

对于传媒类大学生而言,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之一仍然是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如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在实践教学中任课教师积极使用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素材范例如弘扬中国文化、国家创新发展、媒体融合发展、个人自我效能管理等素材,并结合超星网络平台上的课后自主实训部分让学生在巩固所学实践技能的同时,接受祖国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了解国家发展、媒体发展的前沿动态、从而进一步了解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达成本门课程思政融入的教与育的无缝衔接。

3.4 改革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本课原有的课程评价体系往往重点考核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与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忽略思想政治方面的考核。而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以评促学也是本课程思政建设策略之一。在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后必须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改进,我们对专业内容和思政内容的评价比重做了一定的规划,从而将传统的以专业技能评价为主转变为专业技能与思政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模式。最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已明确提出了给课程思政分配适当的课时,至少8个思政课时,并且在期中、期末考核时也体现出课程思政的内容。新版教学大纲中规定课程考核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作业与课后阅读与线上讨论占期末总成绩40%,期中考核占20%,期末考核占40%。例如期中考核我校结合思政教育内容如科技发展、时事政治、艺术融合等典型案例作为排版素材进行公益活动方案、展览策划、调查报告,新闻报道等的撰写与美化。期末考核也同样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如我国量子技术发展、华为事件、新媒体技术、网络泄密事件等,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能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相联系,有正确的价值观,能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媒体从业人员。

4 結束语

笔者以传媒类院校的通识课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思政实践教学为例,根据学生特点、课程特点,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挖掘思政素材,利用线下课堂的教师在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实现传媒类应用型人才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有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胸怀;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主题讨论与课后思政素材排版,让学生在主题讨论、课程考核中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通过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逐渐形成具有思政特色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增强了传媒类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为社会输送思想合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猜你喜欢
大学计算机基础建设策略课程思政
论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医学科研机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