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践路径

2023-04-07 00:16
关键词:供给精准思政

杨 忠

(福建师范大学 化学与材料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新形势、新常态下抓好经济治理工作的新思路。[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适应性与实践的可操作性使其影响从经济领域延伸至农业、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为各领域调整供求关系,提质增效,促进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指导。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关键一步,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存在着供需两侧。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主体,学生与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侧的主体,高校为满足学生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提供产品与服务,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困境的探讨离不开“供求关系”分析。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深入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寻求破解路径是适切的、可行的。鉴于此,本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厘清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探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困境,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遵循

就实质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基于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不再是外在的“大水漫灌”和僵硬的“表面融入”,而应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生质量发展的各个环节,注重提高实效性和时效性,强调通过改革的办法,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变革,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应对客体需求的灵活性。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遵循。

整体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基本目标,以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和科学整合内部要素为发展动力,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含量不断提高、制度不断创新、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3]可以看出,质量建设是其核心要义与基本逻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恰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改革趋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行结构性调整变革,要紧紧围绕“质量”这个中心。高校必须主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以创新思政教育机制、激发思政教育活力,从而调动供求双边主体的积极性,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换言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重要指导,其核心与要义由浅层的规模、数量等外延目标转向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机制和要素,通过调整供求关系这一主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发展,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关键作用。需要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是对需求侧改革重要性的否定,而是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结构的调整升级。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践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环体。”[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侧重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介体与环体的改革,并以此促进主体、介体、环体与客体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打造结构良好的思政教育体系。具体而言,主体主要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介体是主客体间的中介因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等要素;环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校内物质设施和精神文化建设。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制度化建构和体系化设计,但其改革进度仍然比较缓慢,无法适应需求侧的需求变化;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元宇宙”发展趋势脱节,无法满足“00后”“Z世代”的思政教育需要。高校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队伍建设、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多要素供求失位、离位、错位、缺位的实践困境。

2.1 主体失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有效供给不足

在高校中,学校中的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理应都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体。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如,在学历层次上,博士学历比例教师有所提高;在队伍规模上,越来越多的人员被纳入思政教育之中,基本能够满足1∶350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要求或者1∶200的辅导员配备要求。

但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供给方面仍存在主体意识不到位、专业素养不到位、精准画像不到位等亟待改进的问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存在主体认知不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就应该落在‘两课’教师与思政辅导员肩上”的惯性思维未被打破,其他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人员缺位、认知缺位、行动缺位等现象,使得思政教育主体在实践过程中被窄化,继而导致师生互动覆盖面变窄、交流效率低、沟通效果差,无法真正发挥全员育人的实际效能。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成员的专业素养未能完全满足教育对象的思政需求。在专业能力上,部分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缺乏深刻把握,没有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融入网络思政教育的认知行动、对热点焦点问题的引导分析、争夺网络话语权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均有待提高。再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精准画像水平有待提升。面对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不同教育对象,思政教育队伍的反应是滞后的,教育对象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被共性化教育供给所遮蔽。

2.2 内容离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供给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途径主要可以分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第一课堂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活动的第二课堂。毫无疑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思政教育内容供给的主要场所。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教育内容具有重复性和抽象性,而大学生群体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被隔离在思政课堂之外,或是没有涉及,或是涉及不够深入,无法及时澄清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困惑。思政课面对着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特征的群体所提供的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内容,存在同质化现象,学生关心的诸如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就业择业等问题尚未融入思政课程之中;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比起理论学习,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参加实践活动和实践锻炼,以体验的方式提升自身思政素质,而思政课在实践教学这方面有所缺失,降低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同时,很多学生将思政课仅仅视作实现个人功利目的的工具性手段。有调查显示,51.2%的大学生上思政课是为了拿学分,43.2%的大学生认为思政课的用处不大。[5]在课上写作业者众、玩手机者众,唯独认真听课者少。“水一水就过去了”“睡一睡就过去了”成为部分学生在参与思政课堂时的真实想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以党团活动为重要抓手,通常在重大节假日、重大突发事件、重大舆情事件发生之后开展。由于活动频率具有不稳定性、活动开展具有滞后性、活动内容和形式具有重复性,因而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错失时机,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疏离。而且,并非所有高校都有成型的第二课堂制度体系,第二课堂制度设计、监督与保障的缺位同样影响着第二课堂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2.3 方法错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供给不足

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 805万,占网民整体的91.5%。[6]广大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冲浪的主力军。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其中,短视频因其“快餐化”“碎片化”“圈层化”的特征而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课程讲授为主,讲授方法单一,习惯于“沿袭传统的经验型、粗放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育者往往过分强调自己的主体地位,采用‘填鸭式的理论灌输’”。[7]这使得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教育的同一性大于教育的差异性。这种教学方式已然不能适应思政教育的发展需求。其次,作为教学方式供给的主体,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更新与学生的知识需求并不匹配,个别教师甚至不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或是不会使用“超星”“雨课堂”等平台,媒介素养与能力不足;或是不愿意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偏向于采用以往常用的、保守的方式,而不能使用更具时代性、鲜活性的教育手段。这也是大学生思政课堂的抬头率低、互动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虽然高校试图通过网络媒体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许多高校官微发表的微博点赞量低、评论数少,与学校学生数差距巨大,这种冷落反映出了高校网络媒体不受关注的现状,也说明高校未能在网络思想斗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2.4 环境缺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供给不足

整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部分。物质环境可以包括教学环境、校园风光、宿舍、食堂、图书馆、校史馆、人物雕像等设施建设;精神环境包括校园文化、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氛围与价值观念。物质环境的独特性和思政性、精神环境的引导性和引领性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良好的思政教育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是全方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供给面临着内外部的双重挑战:外部方面,西方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通过网络媒体入侵大学生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这些资本主义思想观念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稳定带来负面影响,使得仍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产生思想动摇,使得部分理想信念不坚定、思想认知不到位的学生步入歧途。内部方面,物质环境供给的硬件建设不足。如,高校中智慧教室等智能空间的供给空间小,传统固定座位的大教室无法满足思政课程教学方式供给的改革需要。高校内部精神环境方面,功利化倾向导致教风、学风、校风的理想与现实产生偏差,部分教师育人意识退化,存在师德师风问题;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扭曲,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同时,在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塑造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着导向性内容供给偏差、结构性“产能供给过剩”与思想性引领供给不足[8]等问题。

3 精准思政: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题要求高校要着力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环节和要素的深度优化。为此,精准思政成为高校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供给问题的重要路径。所谓精准思政,贵在精细,要在准确,核心在思政,“是指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推动现实的生命个体成长为目标,以现实的具体问题为着力点,系统性、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9]精准思政通过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内容设计、方法选择、环境塑造的精准化。

3.1 精准组建,打造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整体而言,高校在理念与行动上都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制度建设,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需要,精准组建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教育合力。具体而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主体认知、专业素养、精准画像等难题。

一是,在顶层设计上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主体和主体责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选拔要求、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评价机制,从制度设计上确保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成员明确自身的主体责任,使思政队伍成员准确定位自身发展路径,理直气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注意的是,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构成不能仅限于高校内部人员,高校外部的政府、企业、家庭等不同主体的成员同样肩负思想政治教育职责,这些成员能够体现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高校应增强思想政治队伍的灵活性,针对教育需要与政府、企业、家庭等不同教育主体形成耦合,协同配合,以此满足不同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

二是,高校应加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投入力度,按照时代发展需要提供相应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思政教育能力培训与知识学习。开展诸如党的二十大专题学习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培训、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培训、新媒体技术的操作培训等,不断提高思政队伍的理论水平与技术能力,破解教师本领恐慌问题,推进思政队伍专业化,从而增强思政队伍传递、交流信息时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思政队伍成员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学习思政教育相关知识,提高自身人文学科知识水平,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便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一体化数据采集系统,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精准画像。在遵守法律道德的前提下,运用大数据对“千人千面”的大学生群体进行精准识别,对不同圈层、不同境遇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变化进行动态捕捉与精准分析,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实时在线的数据信息精准追踪、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准定位,实现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深度掌握,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措施”。[10]

3.2 精准设计,提供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精准设计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大数据思维,突破时空场域限制,在精准画像基础上,通过遗传算法等现代化智能技术手段,针对受教育者个性化诉求,优化资源配置,制定精准化顶层设计方案”。[11]供给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针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内容供给存在的问题,精细设计思政课程与思政活动。

一是,在梳理整合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下功夫。全面梳理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围绕时代需要和学生个人需要提供思政教育内容。“要知道青年学生的需求,不能光凭想象和经验去武断地认定学生需求”[12],应从德、智、体、美、劳各个层面出发,将学生最感兴趣、参与积极性高的内容进行科学整合。

二是,在优化第一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上下功夫。以思政教育目标为指导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在思政必修课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学校的不同性质、群体的不同兴趣开设思政选修课,以此推动思政教育要求与学生学习兴趣对接。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把常规的思政教育内容讲新,同时抓住时机适当引入时政热点问题,把新的教育内容讲深,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接地气”“冒热气”。此外,也要注意强化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入思政要素,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合力。

三是,在丰富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上下功夫。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丰富和完善。要突破场所方式的限制,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效果。一方面,高校要更加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起来,完善第二课堂制度,为第二课堂的运行提供指导和保障。另一方面,在开展第二课堂思政活动时要更加注重丰富性和多样性。如,在开展党团教育活动时,不一定要通过理论学习的方式进行,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实践调研等方式让思政教育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3.3 精准适配,采取高效率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时代,教师不再处于信息传递链的绝对顶端,学生也不再处于信息传递链的末端,他们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因此,“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学生的个性特点与需要。“大水漫灌”应逐渐转变为“精准滴灌”,实现思政教育方法供给的转型升级。

一是,在思政理论课主阵地上,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在教学话语的选择上,要将思想宏大、抽象的教学话语转变为“有温度、有质感、可触摸、可感通”[13]的教学话语,增强思政课堂吸引力。在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利用智慧教室打破人员位置固化现状,运用分组教学、翻转课堂、“互联网+思政课堂”等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在思政课堂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增强思政课堂的师生互动性和及时反馈性。

二是,拓宽思政教育渠道是发挥实践教学方法效用的重要途径。理论教学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但与此同时,仅有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无法把握思政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内在联系。此时就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扩充学生眼界,把思政课开在田野上、开在乡村里,促进学生了解这片土地,深爱这片土地。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能够让学生直面国情、社情、民情的变化,与理论教学结合共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进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供给应注重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利用网络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深走实。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网络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定向推送,实现因事、因时、因势供给,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生动性、趣味性,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网络空间的广泛传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顺应学生网民的生活方式,制作思政主题短视频使广大学生网民在“快餐式”的刷视频过程中汲取精神养分。

3.4 精准塑造,营造高保障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高校需要更持久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塑造工作。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精准塑造需要兼顾大学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塑造与提升,以扩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在物质环境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吸引校友反哺等方式引入更多资金,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物质条件,以满足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需求;另一方面,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高校还可以通过精细化思政教育场所的设计与打造,将思政要素渗透在智慧教室、谈心谈话室、学生自习室、党团活动室、“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等场所的主题、标语设置中,让“在场”的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正能量的影响。

在精神环境方面,高校应加强各类规章制度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是非观,同时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大学精神的塑造传播,通过校史校情校歌教育等方式,将校风、教风、学风蕴涵的正确价值观传递给学生。高校可以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打造“菜单式”校园文化服务供给体系。“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只能满足少部分学生的艺术需要,学校还应供给更加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文化需求。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团等学生组织群体,在对学生社团组织进行统筹管理的基础上彰显其个性与特色,以发挥学生群体内部自我教育的独特作用。

总之,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可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教育主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三个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可以通过打造“精准思政”体系进行改善。具体而言,就是要采用精准组建、精准设计、精准适配和精准塑造的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联系,形成运转良好的精准思政教育结构。

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怎么改革,都不能偏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不能离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把好航向,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否则,精准措施只能引发严重的政治问题。二是,虽然大数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改革的重要手段,但思政教育的技术性永远不能取代思政性。还要认识到,技术本身仍处在一个更新迭代的过程,不能迷信技术分析的结果,要避免技术影响下学生个体“信息茧房”的形成。三是,围绕教育客体的需求进行供给,教育者必须要有思政教育的政治定力,坚持发挥正确的思想引领作用,不能娱乐化、庸俗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供给精准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