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分析

2023-04-07 03:33张立恒张晓娇吴爽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考核

张立恒,张晓娇,吴爽

(信阳农林学院 财经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立德树人,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全程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其他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提纲挈领地提供了建设依据、可行性建设路径和操作方法,指出课程思政是在专业类和非专业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切实发挥主战场、主渠道的作用,以便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学校的特色发展,需要通过开展特色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打造特色学科、专业以及课程濡染学生素质来实现。本文对会计信息化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调查,从课程思政目标、实现路径、教学方法和考试改革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推动专业的特色发展。

1 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以业财融合背景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会计问题为主,在数智化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承担着从理论学习阶段向应用型学习阶段过渡的重要作用[2]。因课程兼具应用性和综合性双重特点[3],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至关重要。因此,会计信息化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宗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会计信息化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三学年,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中级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基础上,从解决财务工作实际问题的角度,掌握会计信息化软件在财务工作中的运用。在夯实会计专业理论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能够运用会计信息化软件进行财务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系统性、批判性、创造性的财务思维能力等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担当使命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敏感、职业谨慎与职业判断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应局限于会计信息化软件多重功能“知识传递”,更应注重在会计信息化多重应用场景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

2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现状和问题

2.1 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欠缺

业财融合趋势下,财务工作的决策范围在扩大,职能在转变,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要保持初心、坚定理念、遵守纪律,就需要具备更强的财务判断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近年来,高校依托大思政格局,不断推进会计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利用会计专业框架下各课程间知识的相通和递进关系,进行课程内容和思政资源整合,实现课程间的互补与协同,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以会计信息化为例,课程与财务分析、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基本原理、核心知识点、教学内容关联性较强,部分内容重合度高,导致存在思政元素重复、思政育人切入点重复,思政融入缺乏层次、融入方式单一等问题。

2.2 课程思政挖掘深度不够

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和会计职业要求的提升,在本科会计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需求下,教师在课程中更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力,但也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相关的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在会计信息化课程中,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教师进行操作流程演示、学生跟从学习的模式,课堂往往以培养会计信息化财务实践能力为主,出现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教学相脱离的情况,导致课程思政无法实现有效嵌入,对学生的思想起不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2.3 教学方法单一

会计信息化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务性双重特点,同时肩负着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综合运用能力的使命,因此,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丰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强过程化指导,为学生创造浸入式学习氛围,提升育人效果。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般是由教师先进行会计信息化操作的演示和讲授,再引入企业相关案例进行练习,学生主要按照教师要求完成指定操作。从表面上看,教学兼顾了理论和实践部分,但因为教学模式主要在于老师教、学生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思考无法得到充分调动。一方面,学生们只“练”不“思”,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得不到加强,一旦脱离教学环境,学生面对实际案例容易无从下手;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容易让学生轻过程重结果,导致课程思政无法根植专业学习过程,育人效果流于表面。

2.4 课程考核体系尚不完善

会计信息化课程思政虽偏向隐性教育,但仍然需要依靠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作为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偏好、学习方式、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同时包含课程的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思政等内容,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学生来说,过程性的考核管控既能保证及时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又能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对于教师来说,及时的反馈能够帮助教师随时进行教学调整,教学的多维度考核让教学过程更加规范化、细致化、可量化,从而实现课程育人质量优化的良性循环。当前,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设计并构建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但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目前来看,会计信息化课程的考核方式以期末上机任务为主,以考查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和财务综合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为目的,试题设置相对灵活,答案相对统一。虽然考核具备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但过程化考核相对较少,导致考核重结果、轻过程,一是很难全面评价学生在课程中的创造性、批判性和系统性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二是未能从考核端对学生思想政治学习过程形成督促,导致一些学生突击式学习而忽视了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

3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路径分析

3.1 思想引领,拓展课程思政融入深度

坚持思想引领,导航当代青年价值,以新思想新论断新方法融入专业课进行思想教育,构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全程贯穿德育,以人才培养目标为龙头,以育人育才为中心,以专业课程为载体,着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促进学生成才成长。通过指导学生解读国家发布的政策文件的内涵、提法,分析相关现状,启发思考未来结合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学习,把思政元素自然、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从课程设计、过程管理到考核任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人才强国、数字经济等重要论述与真实的商业环境结合,组织学生展开深入分析讨论,育人过程浑然一体、无缝衔接。

另外,教师也需要真正理解会计类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内涵,才能拓展课程思政的深度。会计信息化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融合思政和专业实践的特色课程,具有广泛性、隐教性、多样性等特征,有非常丰厚的思政元素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自身先具备思政教育主观能动性,将会计行业最新法律法规、社会时事热点、企业经典案例与课程内容进行结合,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映射点,在教学上侧重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以及系统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在未来职业环境中面对会计职业道德环境和挑战的意识。

3.2 系统设计,构建思政融入课程的实现路径

图1 会计信息化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图

课程组仔细研讨具体的融入内容、融入方法、融入形式。以磨课、说课等形式,交流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与形式,打造优质思政课堂。在思政资源方面,共建课程思政案例库。比如从财务方法理论和会计信息化数据分析两个不同角度进行案例解读,通过难度递进和课程协同让课程思政深入人心,引发学生思考。在实践教学方面,合理运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如可以在实习阶段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制作小型软件应用于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指导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应用会计信息化建模方法开展论文。通过把思政小课堂联结进社会大课堂,让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对课堂实现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加强课程育人的实效。

3.3 分层设计,多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会计信息化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会计信息化内容部分,该部分教学内容具有固定性和可复制性的特征,教师可以将会计信息化关键技能知识点进行碎片化资源整合,组建资源库,实现线下线上协同育人。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要以公允、客观的态度核算每一笔经济业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从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和诚信理念,养成细心、担当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另一部分是综合运用部分,这部分的综合性和灵活性较强,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强,不同过程、不同分析之间因果关系紧密。学生运用会计理论知识处理各种财务问题,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职业判断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其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

3.4 建设活力课堂,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会计信息化应充分结合课程特色,丰富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隐而不彰渗透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翻转式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传统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转变。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项目驱动法、情景模拟法、探究式讨论法等,通过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渗透思政教育。比如,在工资核算单元,要求学生搜集我国不同年代的职工工资水平和社保水平,作为课堂工资核算的数据来源,让学生在掌握会计信息化操作技能的同时,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的现实,融入爱国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在企业筹资成本分析单元,要求学生搜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我国中小企业金融优惠政策,通过分析对企业筹资成本的影响,引导学生感受国家在面对疫情冲击时的政策力度和民生温度;在财务分析单元,引入优秀民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财务数据分析案例,通过教学演示和案例讨论培养学生民族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5 改革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多学多思多提高

从“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考核链条构建入手,形成思政实施-评价-改进完整闭环。在教学目标上,要求教师在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资料上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在教学内容上,课前,应对线上预习资源的内容进行设计,比如在针对围绕疫情期间的稳企惠企政策进行网络互动与答疑环节,教师对学习行为进行记录,形成过程性评价计入课堂表现;课中,教师引导企业案例分析与讨论,可以利用雨课堂、学习通的实时提问、投票、答题功能等发起全员互动,不仅能提升学生参与度,也可以通过平台数据实现过程考核;课后,除了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外,还可以在课程考试、平时作业考核中融入时政热点,强调和考查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程度。教学评价上,根据上述过程提供的动态性、整体性的多维数据,再综合运用问卷、访谈、测试、观察法、比较法、大数据评价等调查方法,通过从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维度构建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效果实施全过程全方位评价,有的放矢地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建设。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考核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内部考核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