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品中竖琴的独特音韵

2023-04-08 17:08沈钦祎
中国音乐 2023年6期
关键词:苏州河竖琴泛音

○ 沈钦祎

引 言

近年来,尽管竖琴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关注与支持,但用竖琴演奏的中国风格的改编作品和原创作品仅有不到二十首。本文通过分析其中两首作品的表演技法,展现中国作品中竖琴的独特音韵,为竖琴演奏中国音乐风格作品寻求更多可能性。

一、原创作品《苏州河幻想曲》

本部分以杨智华创作的竖琴独奏曲《苏州河幻想曲》的音乐动机为线索,梳理了曲目音乐段落,剖绘了乐曲的人文意境,体现了中国文人的高尚情怀。

该作品作为一首变奏叙事曲,引子部分(第1—6小节),开门见山,引人入胜,以竖琴擅长的技法,营造江南水乡的特有魅力。开篇由广板引入,直奔主题,用力度f奏出mi、si、la、si四个音符作为全曲的核心动机“苏州河动机”,其和声柔美中又带有忧思,营造出一种矛盾的美学感。(本文谱例略)

动机短暂停留后,用#do、mi、sol、si的和声铺陈乐思,蕴含了散板的风格,使用竖琴擅奏的琶音,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由远及近,暗示了乐曲的发展脉络,显现了“滴水成河”的哲学思考。结尾用踏板以#E代替F,#B代替C,刮奏出C徵调式的五声音阶,让听众对苏州河充满幻想。

进入主题(第7—24小节),“苏州河动机”配上简单织体,竖琴中音区温润如玉的音色配合清澈的音乐织体如同月光下的春江潮水慢慢汇聚、连绵不绝。左手的七和弦琶音仿佛是月光下的点点波光,美不胜收。“苏州河动机” 首次展示全貌后,迎来“忧思动机”。同音重复3个mi音后级进到sol音,强调主调的同时叠加了音乐的愁思,低声部的半音阶下行表达了一种克制的忧伤,让幻想曲叙景与抒情兼备。乐曲碎片化发展两个小节后,引出左右手二度级进,乐音前后涌动,形似朵朵浪花的“浪花动机”。

第一变奏(第25—38小节),低声部是分解和弦,显现“苏州河动机”,高音区采用回音装饰旋律,仿佛粼粼月光闪烁,出现“月光动机”。河水是实,月光是虚,虚实结合,既照应了引子结构,也显现了中国独有的文化审美。海上升明月,浪花涟漪起,“浪花动机”变得密集迂回,以模进、对唱的方整型结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描绘了春风之下,浪花层层叠叠的意境。

第二变奏(第39—47小节),“苏州河动机”整体移高八度,音乐变得纤细柔弱,静谧的午夜,河水好似静止,月光在水面上“跳舞”,浪花在声部交织中连绵不绝。

第三变奏(第48—60小节),是一段月光的特写镜头。右手以极轻的力度快速演奏“月光动机”变形的分解三和弦,左手用泛音演奏向下模进五度的“苏州河动机”,作为曲目的最安静之处,演奏时要注意右手力度与泛音空灵音色的平衡。月光旖旎,湖面泛起粼粼波光,用sf力度演奏“忧思动机”的和声织体,凸显了游人的忧思情愫。

第四变奏(第61—67小节)主要是对浪花的动态描写。mi、mi、fa、mi、si的旋律音作为“浪花动机”的变形,不断进行二度模进。双手演奏由低到高的快速琶音,密集音符,宽广乐思,音乐逐渐热烈,演奏时需注重低音的和声旋律走向,为之后乐曲的高潮做足铺垫。

第五变奏(第68—85小节)作为全曲的高潮部分,表现了江河奔流不息的动态美,透露出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作曲家以左手演奏“浪花动机”中连绵不断的波浪形六连音,右手演奏下移五度“苏州河动机”的旋律琶音,演奏过程中左右手也会出现互换情况—右手接住六连音律动的同时,左手用食指指甲以sf的力度靠近琴板进行古筝音效的模仿演奏,这种写法能立即捕捉到低音旋律,使音乐色彩磅礴立体。曲中的捂弦记号或休止符让演奏者及时捂弦,防止低音区共鸣太大而影响和声音响的纯净度。而后旋律向上模进二度,曲调更加热烈澎湃。高潮结尾处,在“浪花动机”演奏力度做拱桥式变化后戛然而止,由远及近的声学动态阐述了水波的运动走向,戏剧化的音乐表现手法体现了“留白”式的中国审美。

进入尾声a(第86—96小节),“忧思动机”再次响起,较前两次出现多了一份释然与自由(rubato),显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高尚品格。

尾声b(第97—109小节)部分,“浪花动机”逐渐分解,在无限延长之后,回顾了“苏州河动机”,“月光动机”缩减为泛音mi,预示了万事万物周而复始的客观规律,音乐逐渐安静,泛音彰显水墨江南的空灵意境,只剩点点浪花与微弱月光相伴。结尾最后一次强调“苏州河动机”,使用踏板等音技巧,刮奏六声音阶,神秘缥缈中河水流向远方,隐入月色,贴合“幻想”二字。音乐仿佛一幅水墨画,随着梦幻至极的色彩刮奏,游人的眼睛从浪花望向天空,直到远方最后的一点孱弱月光。左手拍击低音区钢弦,模仿较轻柔的大锣声,钢弦低频振动的泛音列好像一声叹息,让全曲除仙气缭绕的幻想外,多了一份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

二、中国改编作品《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的竖琴演奏版本由黎海英编曲,谢哲芝改编,竖琴温润平和的音色,更细腻地描绘出晚江之静与春江之动,“在音乐中追求适度和中庸的艺术趣味”①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84页。。

引子部分,由竖琴中音区的同音滚奏开始,巧妙运用等音模仿古筝“滚指”,鼓声由远及近,由慢到快;接由五声音阶的装饰音表现春江的美景,以泛音呈现纯净夜色;最后用踏板等音技巧刮奏五声音阶,渲染气氛,引出音乐主题。

主题节奏平缓,旋律平和,用32分音符表现江水的流动性,以竖琴音色突出曲目的端庄典雅。竖琴对民乐常用技法“摇指”运用方法如下:一、用大拇指和中指固定住食指,用食指指甲完成摇指;二、将踏板设置成bA和#G,用1212或1213的指法完成两个等音的颤音,只有通过演奏者的大量练习,才能奏出平均快速的音色。右手“遥指”时需配合左手的刮奏,展现春潮起伏的景色。另,交替运用刮奏与扫弦,点缀浪涛声、船桨声等音乐动机,节奏灵活,旋律由慢到快,音乐由弱及强,搭配右手清脆透亮的高音及泛音,音乐动中有静,收放自如,表现出渔舟破水、气宇轩昂、波涛拍岸的动态美。

全曲高潮部分,再次强调主题,旋律隐藏在左右手交替的琶音中,演奏时需塑造音乐层次感,突出主题旋律。32分音符的琶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归舟破水,浪花飞溅的意境,音乐的情绪也在此时到达顶峰。浑厚的音色展现了波澜壮阔、无与伦比的月夜江南。此处作为竖琴华彩炫技的部分要求演奏者具有扎实的演奏功底。

进入尾声,音乐恢复平静,右手刮奏五声音阶,左手演奏双音泛音,音乐更加空灵美妙,“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只留下孤月春江,静谧平和。

三、中国作品中竖琴的独特音韵

竖琴丰富的演奏法及多变的音色赋予了它多样的表现力,可以生动模仿,表现中国音乐的韵味。竖琴适用于中国作品的演奏技法有泛音(音色空灵、纯净)、刮奏(可使用不同工具,不同调式,营造气氛)、靠近琴板演奏(音色偏干,减少琴弦振动,充满力量)、拍打共鸣箱(打击节奏)、向上或向下扫弦(中国作品和西班牙作品常见,模仿古筝或吉他)、拍打钢弦(模仿大锣)、用指甲演奏或扫弦(音色偏尖,模仿琵琶或琉特琴)、竖琴摇指/轮指(模仿箜篌摇指技法)、踏板滑音(见竖琴版《酒狂》,通过控制踏板产生滑音)、快速摩擦琴弦(特殊音效)等。竖琴温柔的音色适合表达中国文化的雅致与内敛,并与文人音乐追求的文雅意境不谋而合,可展现中国音乐的中庸艺术趣味。

竖琴与中国音乐风格元素的作品融合需要中国作曲家和演奏者共同努力。丰富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多彩的音乐元素。笔者以为民歌《小河淌水》《茉莉花》《知道不知道》《康定情歌》,及器乐曲《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酒狂》等饱含深情的曲目均适合用竖琴诠释。吸收这些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意义在于,产生独具东西方文化互鉴魅力的作品,改善竖琴音乐作品较少的现状,助力专业院校相关教学,完善中国竖琴音乐发展。

竖琴有着强烈的西方文化特质,但又能准确表达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其完全可以用另一种声音讲述中国故事,表达华夏艺术之美。希望越来越多的作曲家用竖琴演奏中国音乐作品,集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之精髓,展音乐艺术无国无界之特色。

猜你喜欢
苏州河竖琴泛音
美妙的泛音
小提琴泛音演奏的原理与实践
作家风采
——陈竖琴
苏州河,悲莫悲兮奈若何
竖琴海绵
夜半寻鼠
谈二胡泛音演奏技巧
苏州河
竖琴与箜篌之关系
苏州河的现实与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