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教研促小幼科学衔接的若干思考

2023-04-10 01:10龚定红王莉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考

龚定红 王莉

[摘 要]科学做好小幼衔接对儿童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使儿童的发展更具连续性和连贯性,在衔接过程中,应建立小幼联合教研制度,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科学指引儿童入学准备及入学适应教育评价方向,举多方之力、整多面资源为小幼科学衔接工作赋能助力。文章对小幼联合教研的内涵、现状以及当前小幼衔接的困境进行阐述,思考破解小幼衔接困境的出路,以期为做好小幼衔接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联合教研;小幼衔接;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6-0096-03

小幼衔接重在身心、生活、社会、学习方面的自然衔接和过渡。小幼联合教研是指小學和幼儿园两个相邻学段的教育人员为促进小幼双方科学衔接,围绕衔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深度讨论、交流,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研方式。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科学做好小幼衔接,一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的积极落实;二是促使小幼双方共同发力,顺利衔接的“接力棒”。从幼儿园到小学是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教师对儿童做好入学适应和入学准备教育,儿童就能自然而然度过衔接期。在此过程中,建立小幼联合教研制度,引领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评价方向,对科学做好小幼衔接教育尤为重要。

一、 当前小幼衔接教育的困境

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两个学段的教育相互分离,儿童入学适应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成为小幼衔接的痛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之惑

调查显示,部分幼儿园教师认为幼小衔接是大班下学期的事,主要内容是参观小学。为数较多的小学教师则认为小幼衔接的关键问题是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应形成规则意识及各方面的能力和习惯,学习简单的汉字和拼音。儿童方面,大多没做好当小学生的准备,初入校园懵懵懂懂产生诸多不适应。学段之间,基于儿童发展与教育连续性的课程与教学衔接不完善,小幼双方协同的力量较弱。家长方面,70%存在幼升小焦虑感,希望幼儿园能通过提前教授小学学科知识,为幼儿入学助力。社会层面,小幼科学衔接宣传力度和社区资源整合运用不足,造成部分幼儿园及社会培训机构违背儿童教育规律举办“幼小衔接”班,提前进行“小学化”培训。

由于多年来小幼衔接各相关主体在小幼衔接理念上的模糊,出现单向衔接、片面衔接、突击衔接以及形式上衔接的乱象,造成小幼衔接不系统、不全面以及多维主体合作困难等困境。

2.制度之殇

小幼衔接离不开有关机制、制度的保障。调研发现,尽管各地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精神制订并实施“幼小衔接攻坚行动方案”,但缺乏衔接工作过程性的跟进与管理,多数还停留在“约定”层面,小幼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随意性、突击性和形式化的倾向。

3.评价之困

教育评价的作用是诊断和导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评价总体方案》中要求“完善幼儿园评价”,同时指出“改进中小学校评价”。2022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进一步强调自我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而迄今为止,由于对小幼衔接工作仍缺乏清晰认识,对小幼衔接质量评价尤其是基于联合教研促进小幼衔接质量提升方面仍缺乏评价的引领,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工具的研制等方面仍缺乏可供借鉴的方法。

二、关于小幼衔接困境的破解

针对以上小幼衔接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在充分调研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只有革新衔接理念,建立小幼联合教研制度,加强家庭、幼儿园、学校共同体建设,整合多方资源,引领入学适应和入学准备教育评价方向,方能构建儿童自然、友好发展的教育生态。

1.杜绝教育分离,推动双向衔接

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学前和小学教育阶段的指南及教学方案,但双方协商机制并不健全。小幼衔接不是谁靠谁,而是小学和幼儿园双方都要遵循儿童教育的规律。因此,搭建小幼联合教研平台,引领小学和幼儿园遵循儿童教育规律,避免小学教育幼儿园化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势在必行。

(1)园校互访,理念认同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儿童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创设儿童化、教育化、优美化等结构合理、卫生安全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儿童在与环境的自然接触中丰富自我感受,理解各种现象,使其生活在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里。我们通过园校结对实现幼小双方教师定期互访、交流,重点了解儿童学习的特点、方式,助力双方有针对性地加强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

在近两年的联合教研实践中,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环境互访活动较为频繁。通过环境互访,双方教师直观了解到衔接对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教学特征以及儿童生活和学习场的真实样态。小学教师对幼儿园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提供丰富多元的材料满足幼儿学习发展需要的做法深表赞同,而幼儿园教师则对小学零起点和双减政策下的课程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学习与了解。

(2)课程对话,聚焦衔接

实践证明,搭建联合教研平台,采取“同题异构”等活动形式,引导双方教师认识学段间的教育差异,梳理小幼衔接方案中的关键经验,强化小幼协同合作,完善共育机制,可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我们一方面引导幼儿园通过主题活动“我心中的小学”,分别从环境、生活、游戏、教学几方面入手,培养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积极做好入学准备;另一方面我们引导小学一年级通过主题教育“欢迎新同学”“我上小学了”构建与幼儿园相类似的室内环境,采取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的活动方式,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慢慢适应新生活。

在“一月一研”“同课异构”等小幼联合教研活动中,我们注重引导小幼双方不断地交换课程理念,达成课程共识。如组织小学一年级和幼儿园大班教师以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一分钟》一文开展的同题异构活动。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着重从小幼双方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中寻找异同处和衔接点,重点引导小学重视培养儿童的倾听与理解、认读与书写能力,借助“要是……就……”的句式,结合课文进行简单推断,联系学生周围生活体验,与幼儿园学前阶段关于时间的活动相衔接,让学生初步学会管理时间,从而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不断降低难度,缓解坡度。引导幼儿园从儿童的已有经验出发,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其营造想说、敢说、乐意说的氛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并学说句子“要是……就……”的句式,体验一分钟的重要性,学会珍爱时间。在一次又一次的同课异构联合教研中,实现了双方教学的生活化、游戏化、情境化和活动化,为支持并帮助儿童平稳过渡奠定了基础。

(3)时空互换,互通共融

我们倡导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通过定期交换岗位,深入了解双方在班级管理、教育方法、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异同,切实体会两个阶段的差异,努力做到專业上互通共融。如采取课程编制与研究、集体备课、围绕相同问题定期召开交流会等形式实现信息共享,加深体验,加强沟通与衔接。

同时,引导构建小幼联合教研文化——不做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我们将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安排在一起培训,设置专门的小幼衔接内容,如小学教师学习掌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幼儿园教师学习了解《义教阶段课程方案(2022年版)》,共同学习《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通过培训,幼小教师进一步明确两个学段课程价值观、教育目标、内容及方法上的异同,在学习目标、教师角色、学习评价衔接等方面保持高度关联。

另外,我们还利用小幼双方共同组织、参与对方教研活动和教科研项目评审的机会,充分交换课程见解,促进了双方对彼此课程实施与评价的理性思考。

2.整合多方资源,实现有效衔接

当前,我国小幼衔接教育政策已进入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多主体参与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小幼衔接并不是单独的某一个部门或单位的工作,而小学、幼儿园、家庭、社区乃至社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

我们通过联合教研引导多主体就儿童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个方面准备和适应教育开展小幼衔接实践探索,通过多主体思维碰撞、观点共享,实现小幼衔接资源整合。如我们重视发挥小幼衔接过程中家长的重要作用,引导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加强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帮助家长有针对性地制订促进儿童顺利度过衔接期的计划,指导并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其次,邀请家长参与小幼衔接沙龙,构建家(校)园共研、共育 、共进的良好衔接环境。第三,我们还引导小学和幼儿园立足于家(校)园合作,走进社区,以家庭教育为切合点,着力开展“小幼衔接 家(校)园共育”工作,共同为儿童发展提供条件,为衔接工作推进提供便利。

3.引导评价方向,做好科学衔接

为促进小幼衔接工作顺利推进并做出成效,需对小学入学适应和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这一判断过程就是评价。此处所讲的评价是以儿童为本、以儿童顺利渡过衔接期为价值取向,具有动态化、情境化、客观性和灵活性等特征,是对儿童入学适应和入学准备整体评价方向的指引。

(1)儿童为本,进班观察

对小幼衔接全面、正确的认识,离不开对儿童经验的深入了解。我们对覆盖城乡的小学一年级和幼儿园大班近千名儿童日常行为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从中提取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行为表现的高频词,用于分析该时期儿童在身心、生活、社会、学习方面发展的普遍水平,为研究小幼衔接质量评价作方向上的引领。

(2)健全制度,指引评价

以制度监管,优化小幼衔接和双减实施的教育生态是教育人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为破解小幼衔接理念模糊、制度不全、评价单一等困境,我们着力完善小幼衔接政策举措,研制出台了《××市小幼联合教研制度》。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要求三个方面,对小幼双方的责任进行了明确。要求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加强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与研究,从试点园校做起,相互熟悉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定期互访,小学一年级教室的环境创设向幼儿园学习,教学方式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大班下学期和一年级上学期实际上课时间调整为35分钟,从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时间安排、空间布局上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促进小幼衔接质量的提升。

在对小学一年级与幼儿园大班儿童进行日常行为观察记录以及儿童作品(业)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评价维度、重点内容、关键指标、评价指导要点四个方面,梳理出32条关键指标,105条评价指导要点,最终形成了《××省××市儿童入学准备、入学适应评价指导要点》。内容涵盖儿童在日常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和发展趋势,在“评价维度、重点内容”上与教育部《儿童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儿童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保持高度一致。“关键指标”则是小幼双方在长期深入校、园观察、记录、了解儿童的基础上对绝大多数儿童日常行为表现进行的梳理与凝练;“评价指导要点”强调重视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是方向而不是标准。

综上所述,小幼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做好小幼衔接,需要综合考虑环境、教育、文化、政策、制度、舆论等多方面的影响,也需要在师资培训、课程设计、教学研究、家庭教育、资源整合等多领域进行努力,更需要在衔接理念、机制建设、评价方向等方面不断尝试与探索,共同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助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晓东.中国小学教育亟待战略转型:兼论“幼小衔接”应向“小幼衔接”翻转[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3):1-7.

[2] 许浙川,柳海民.OECD国家推行有效衔接的目的与举措:基于对《强势开端V:幼小衔接》报告的考察[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1):85-91.

[3] 王若溪.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论坛,2019(35):39-41.

[4] 赵春艳.汇聚“科学”共识:推动幼小衔接教育生态优质发展[J].辽宁教育, 2021 (18):29-31.

[5] 王沐阳.我国幼小衔接的策略探析:以《强势开端V》为依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37(9):7-11.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