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技体能训练基本问题反思与对策研究

2023-04-11 07:19孙有平孙民康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功能性竞技

孙有平,孙民康

在竞技体育领域,体能训练一直是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核心训练内容之一,也是运动训练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当前竞技体育职业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下,密集型的赛制模式和高强度的训练需求,这给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应对竞技体育职业化、赛事密集化,运动员伤病多发等挑战,2011 年11 月国家体育总局备战办与美国EXOS(原名Athletes' Performance)训练团队合作,引进了功能训练体系(Performance Training,PT),各省市专业运动队也相继聘用了体能教练(体能训练师)进行专业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经过近十年探索,国家队和各省市运动队在降低运动损伤率、提高体能训练效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专项体能训练、基础体能训练与功能性训练三者的关系问题,体能教练与专项教练在专业队中的分工问题,以及“强化基础体能训练”的合理性和“基础体能测试”的科学性等问题[1],一直是困扰运动训练学界的现实问题。本研究拟对此问题进行一次“批判性”反思,以引起学界同仁对此问题进一步讨论。

1 竞技体能训练基本问题的反思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中的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又称基础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并将一般/基础体能训练视为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为专项运动素质的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然而,随着对专项特征的研究以及功能性训练被引入竞技体育,基础体能训练的地位受到质疑,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功能性训练的合理定位问题,功能性训练、基础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三者的关系问题等。

1.1 功能性训练的本质属性问题

功能性训练源于康复医学领域,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运用于竞技训练,并于2011 年被正式引入我国运动训练领域。近年来,学界有关功能性训练的争论集中在两个方面:本质概念和定位问题,为了便于指导实践,亟需厘清这两个基本理论问题。

1.1.1 功能性训练的概念之争

功能性训练被引入我国竞技体育以来,国内外运动训练学界对功能性训练的内涵主要有以下4 种观点。

(1)训练手段。美国百科全书和部分学者将功能性训练看作一种手段[2]。将功能性训练内涵概括为“手段”或“方法”,理解未免狭隘。

(2)训练方法。刘爱杰、袁守龙、李丹阳等学者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一种方法[3-7]。方法虽然也被人们称之为活动的手段,但它不是物化了的手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应遵循的某种方式、途径和程序的总和,因之,黑格尔把方法也称之为主观方面的手段。他说:“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在人们有目的的行动中,通过一连串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动作来完成特定的任务,因此,将功能性训练看作是一种方法也不够准确。

(3)训练。Michael·Boyle、Santana·J ·C 和少数国内学者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一种训练[8-12]。定义为“训练”,则属于循环定义。“理念或概念”是抽象概括,忽视了功能性训练的实践性,亦不适切。

(4)理念或概念。Voight ML、季磊和董德龙认为功能性训练是概念或理念[13-15]。“手段”和“方法”含义有相似之处,是人类达成特定目标应遵循的方式、途径和程序的总和,具有实体化的“工具”属性。

另一方面,关于功能性训练的外延也存在较大争议,认为功能性训练包括:(1)功能性核心训练、功能性力量训练、功能性爆发训练、功能性冲刺训练、功能性灵敏训练等,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代谢系统训练”[4];(2)核心柱训练、功能性力量训练、能量代谢系统训练、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多方向速度训练[6];(3)核心训练,功能性力量、功能性速度、功能性耐力,悬吊训练、振动训练、核心力量训练[13];(4)功能性力量、功能性速度、功能性耐力等[15],上述外延的界定都是直接指向一般体能训练中的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而“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动态运动训练、本体感觉功能性训练”等都属于体能训练内容中的复合运动素质训练。由此可见,功能训练系统涵盖运动素质训练。

除去上述明确针对运动素质的训练,功能性训练中的“肌肉梳理、动态拉伸、动作准备、神经激活”等[16-17],其目的与传统体能训练中的热身部分相似,旨在调动身体的兴奋性。恢复再生较传统体能训练的整理活动具有一定外延,除了对筋膜和板机点进行梳理和按压、对筋膜和肌肉进行拉伸之外,还采用理疗器械、放松工具、水疗设备等使肌肉和软组织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地放松和恢复。它们都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体能训练主体部分。因此,与传统体能训练相比,功能性训练在内容和方式上有一些变化和改进,部分内容无实质性改变。

综上,本研究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以矫正运动员不良体态、预防其运动损伤和提升动作表现为目的的身体练习活动,包括功能性速度训练、功能性力量训练、功能性耐力训练和功能性柔韧训练等。

1.1.2 功能性训练的定位问题

要厘清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属性,就必须在理解功能性概念的基础上,对功能性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功能性训练在竞技体能训练内容体系中的位置,提高竞技体能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促进竞技体能训练效益提升。首先,在宏观层面上,两种训练在理念、目标及负荷等方面有较大区别(见表1)。

表1 功能性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的区别Table 1 Differences betweenfunctional functional training and special physical training

其次,在微观层面上,两种训练各自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和灵敏等素质训练时,其训练效果、表现形式、获得方式和训练手段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以力量训练为例(见表2)。

表2 专项力量训练与功能性力量训练各维度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between special strength training and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功能性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在竞技体能训练中“角色定位”存在差异,两者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可相互替代,但都对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将功能性训练定位为:功能性训练作为矫正运动员不良体态,预防其运动损伤和提升动作表现为目的的身体练习活动,其本质属性是一种体能训练,是竞技体能训练内容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2 竞技体能训练“金字塔”模型问题

传统的竞技体能训练包括基础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但随着职业体育的兴起、比赛密度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运动员伤病的增加,功能性训练从康复医学领域引入到竞技体育领域,为预防运动员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起到了积极的效果。然而,在体能训练实践中,如何对待基础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与功能性训练三者的关系,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是竞技体能训练“金字塔”模型。该模型认为,竞技体育体能训练包含身体功能训练、基础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3 个层级,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

诸多研究者对上述“金字塔”结构中三种体能训练的解释为,身体功能训练是基础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在长训练周期的初始阶段或准备期应安排充分的训练时间,强化身体功能训练对防止运动损伤、提高基础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训练效率有重要作用。基础体能训练是在身体功能得到强化后进行的训练,为运动员打造强健的身体,同时为专项体能训练奠定基础,没有该层级训练能力的发展,专项体能训练无法有效开展。专项体能训练将基础体能训练获得的体能进一步转化为专项所需的身体能力[18]。然而,竞技体能训练实践中的三种体能训练之间的关系仍需商榷,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2.1 专项体能训练与基础体能训练内在关联不大,其训练效益难以从基础体能训练中转化

专项体能训练与基础体能训练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具有明显的专项特征,其训练方案设计,与运动项目的技术结构特征、运动员肌肉用力特征,主要功能形式、运动员机能水平等高度吻合[19]。比如,冰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内容就应围绕其预判和反应能力、变向能力、一对一进攻与防守能力、身体对抗能力等来设计,而这些训练均与基础体能训练关联不大,甚至毫无关联[19];另有研究发现,负重深蹲这一长期作为速滑项目力量训练的主要练习手段,与运动员蹬冰时的肌肉用力在工作方式和用力程度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滑冰收腿阶段臀大肌和股直肌的肌电积分值只占完整周期积分值很小的比例,臀大肌所占比例平均为11.3%。而负重深蹲练习中臀大肌和股直肌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大,臀大肌平均为46.42%。股直肌所占比例平均值为57.46%[20]。这说明负重深蹲练习对运动员蹬冰时所需的专项力量作用不大,其专项体能训练效益较难从负重深蹲这一基础体能训练中获得。

1.2.2 功能性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竞技体能水平提高

专项体能训练中,长期重复性动作练习,易导致关节劳损,过分强调大负荷训练,忽视关节稳定性和灵活性对立统一训练、本体感受训练以及损伤易发部位的离心式保护训练,使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关节位置不正确、肌肉力量不平衡或动作模式错误等问题,导致运动损伤出现。即便康复后,运动员回到训练中仍采取错误的动作模式,从而出现“老伤频发”的现象。

针对专项体能训练出现的损伤问题,功能性训练中的相应训练手段均可发挥补短作用,如身体姿态矫正练习,可以纠正运动员身体的不对称和不平衡情况;动作控制练习,能够建立正确的神经肌肉支配模式,提高动作的精确度和经济性;再生恢复练习,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对关节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预防运动损伤再次发生;协调发展脊柱力量、核心稳定性、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能够提高运动员整个身体动力链传输能量的效果。例如,在东京2020 奥运会上为中国队获得2 金2 银的女子游泳运动员张雨霏,其训练保障团队通过对她的身体姿态诊断发现,张雨霏有先天脊柱侧弯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两侧手臂的摆动幅度,进而影响其游泳专项技术。为此,张雨霏训练保障团队对她开展了包括松解强侧肌肉张力、增强弱侧肌肉力量等的矫正训练,逐步缓解了张雨霏的脊柱侧弯程度,助力张雨霏取得专项能力的提升和成绩提高。

因此,指向竞技体育领域的功能性训练,与专项体能一起构成了现代竞技体能训练内容体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运动员竞技体能水平的提高,并非为基础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奠定基础。

1.3 高水平运动员“基础体能测试”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能训练一直都比较重视“基础体能训练”理论研究,提出一般体能训练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并为专项运动素质的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21-23]。一般认为优秀运动员的成长必然是经过“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后进行了“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路径。这种观点至今都对我国竞技体能训练实践产生较大的影响。较2008 年北京奥运会在2012 年伦敦奥运会和2016 年里约奥运会中我国金牌总数出现一定程度下滑。有鉴于此,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以补齐我国运动员“体能短板”抓手,提升我国运动员体能水平[24],从而提升运动员竞技表现。并颁布针对高水平运动员体能的“铁人计划”。该计划主要涵盖田径(重点项目)、游泳、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女)、自行车、赛艇、皮划艇、帆船、拳击、柔道、摔跤、跆拳道、击剑、射击、射箭等项目。重点强化以上项目运动员基础体能并定期进行基础体能测试[25]。随着“铁人计划”逐步推进,加之东京奥运会比赛临近,国家体育总局开始面向更多项目实施“基础体能测试”。2020 年2月开始实施《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和《国家队体能达标测试评分标准》(下文简称《标准》)[26],至此,大范围基础体能“补短”与测试工作正式拉开序幕。2021 年第三届国际体能大会上,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能训练分会副主任委员袁守龙在专题报告中也提出强化基础体能训练能带动专项体能,增强防伤,提升体能训练效能。

随着基础体能“补短”与测试的全面铺开与深入推进,有关的争议也愈演愈烈,其争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1)测试项目设置的科学性问题。(2)基础体能测试成绩决定运动员大赛参赛资格的合理性问题。(3)基础体能训练或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的定位及所占比重问题。以上争论实质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基础体能指标是否能作为评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标准或参赛标准,二是加强基础体能能否促进专项体能提高,提升专项运动表现。

1.3.1 基础体能指标能否作为评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标准或参赛标准

为探讨基础体能指标能否作为评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标准或决赛参赛标准,依据项群理论,以与基础体能关系密切的大项田径为例,对2021 年陕西全运会田径项目运动员比赛和全运会前的体能测试赛成绩进行相关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在男女共计45 个小项中,有40 个项目运动员全运会比赛成绩与全运会体能测试赛成绩无相关性,仅男子撑杆跳高(P=0.003,r=0.833)、女子马拉松(P=0.005,r=0.774)、男子链球(P=0.006,r=0.673)、女子铅球(P=0.01,r=0.620)和女子铁饼(P=0.049,r=0.555)5 个项目成绩和体能测试赛成绩相关,仅占所有项目的1/9。上述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项目运动员全运会成绩和体能测试成绩无相关关系,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目尚且如此,推测技能主导等其他项群运动项目相关度可能更低,因此,片面用基础体能指标作为评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标准或参赛标准的存在不足,有待改进。

表3 2021 年全国运动会田径项目运动员比赛成绩和体能测试赛成绩的相关分析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competition results and physical fitness test results in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in 2021 National Games

1.3.2 加强基础体能能否促进专项能力的提高

加强基础体能是否能促进专项体能提高本质的是传统体能训练中“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定位问题。为结合最新训练实践回应此问题,以亚洲100 m 纪录保持者苏炳添为例进行分析。2017 年以前,苏炳添的体能训练以传统方式为主,多关注基础力量训练。2017 年苏炳添与Randy 教练合作后,Randy 教练针对苏炳添体能(股后肌群力量与踝关节力量不足、主动下地速度和发力速率偏慢)的问题,制订了专门性力量训练方案[27],大量缩减了一般/基础的力量(深蹲等)练习内容。对比Randy 教练训练前后效果,苏炳添基础力量指标变化不大(卧推保持不变、高翻仅增加15 kg),而与反映短跑所需周期性爆发力的专项力量指标(keiser跖屈最大功率、keiser 站立下压摆腿最大功率和keiser 半蹲最大功率)增长明显[21]。对比苏炳添的体能指标变化,其重点强化的是专项体能,弥补专项体能“短板”后,其100 m 成绩多次取得重大突破[28]。虽然苏炳添专项成绩的提高是其竞技能力各种子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作为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目的短跑,其专项体能对其专项成绩的影响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恶补基础体能短板来提升专项能力的合理性有待商榷。

2 优化竞技体能训练的应对策略

2.1 科学规划竞技体能训练,辩证看待“恶补体能短板”

我国竞技体能训练所面临的功能性训练本质属性不清,基础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与功能性训练三者的关系混沌等问题,以及“基础体能测试”合理性的争论,反映了我国现有竞技体能训练的理论困惑。应该注意到,虽然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较多,但是东京2020 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上部分非优势项目的突破,其部分原因的确得益于竞技体能训练领域的大胆实践。下一个奥运周期,有必要梳理前一阶段的经验和教训,立足基本问题,科学规划竞技体能训练,辩证看待“恶补体能短板”。“恶补”应重点关注“补哪里”和“怎么补”等问题,规避“基础体能”提出初期的“大锅饭”式地一般性强化,着重补强契合“专项”特征的体能短板。

2.2 合理定位各类体能训练,精准提升其训练效果

传统竞技体能训练存在“一般/基础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边界的模糊,训练实践中“专项体能训练”存在着用“一般/基础体能训练”代替“专项体能训练”的倾向。高水平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不足,限制了运动员补足“专项体能”短板,也最终制约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升。同时,传统的一般/基础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都无法高效弥补运动“弱链”,难以关照身体姿态纠正、肌力相对平衡、机体恢复再生、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等体能训练的实际问题。功能性训练的引入,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弱链”问题,更是对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的有效补充。

因此,笔者认为,现代竞技体能训练应包括专项体能训练和功能性训练,基础体能训练并不涵盖其中。在现代竞技体能训练实践中,“专项体能训练”始终应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必须重视专项体能训练带来的损伤风险,加强功能性体能训练,弥补专项体能训练导致的运动“弱链”对整体竞技体能的影响,预防运动损伤与促进运动损伤的快速康复,提升体能训练效果(图1)。

图1 现代竞技体能训练的理念重塑过程Figure1.Reconstruction process of modern competitive physical training system

2.3 明确主教练与体能教练分工,强化两者的协同联动与合作

当前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主教练既要承担技术、战术和心理的训练,还要负责专项体能训练;二是多数体能教练的实践背景无法满足专项体能训练的需求。为了明确分工,提升训练效率,需要重塑竞技体育长训练理念(图1),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鼓励有专项训练经历的退役运动员学习体能训练相关知识进而从事体能教练工作。二是无专项训练经历的教练必须深入运动队深入钻研专项特征,使体能训练的内容符合专项体能需求,增强体能训练的专项融合度。此外,还需融合采用功能性训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提升训练效益。主教练则更多参与专项体能训练的指导与监督,而不参与具体实施。同时,加强主教练与体能教练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主教练将专项训练遇到的防伤、治伤问题向体能教练反馈,获取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并根据其意见适时地调整专项训练负荷、内容等,从而实现训练效率最大化。

2.4 促进竞技体能训练数字化转型,着力实现智能化升级

当前,运动训练正逐步迈向数字时代。近年来,可穿戴设备、智能传感器、高速摄像机、多功能运动测试等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计算、数据与网络无处不在,这些都为我国竞技体能训练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无论是精准提升其训练效果,还是明确主教练与体能教练分工都有赖于训练科学与数据科学的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将为我国竞技体能训练注入新的动力,逐步实现竞技体能训练的智能化升级,依托“体能致胜+计算整合致胜”助力我国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

3 结语

中国竞技体能训练发展,经历了从发展运动素质为主的传统竞技体能训练,到引入功能性训练等新内容逐步形成的现代竞技体能训练的演变过程。其间,竞技体能训练内涵不断丰富,手段日趋多元,体系逐渐完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在学理上从澄清体能的基本理论问题出发,科学规划竞技体能训练,辩证看待“恶补体能短板”,合理定位各类体能训练,精准提升其训练效果。在实践中,要明确主教练与体能教练分工,强化两者的协同联动与合作,促进竞技体能训练数字化转型,着力实现智能化升级,实现竞技体能训练科学化,更好地为我国竞技体育精准“赋能”。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功能性竞技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竞技精神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