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全链式培养路径研究
——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职教契合型“初心学堂”为例

2023-04-12 06:23文/吴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积极分子学堂

□ 文/吴 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在青年群体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出要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强化思想理论武装,也多次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新模式,紧紧抓住“00”后学生群体特点,紧扣职业院校育人特色,对“初心学堂”中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过程性、课程化、考核化的系统性培养,探索出“职教契合型”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范式,对于提升高职学生思想入党质量,提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整体素质,培养政治过硬、德技并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职教力量,具有重大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1.高职院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学制短,发展培养时间受限

高职院校学制多为三年制,高职教育类型和人才培养方式决定了学生至少有半年甚至更长时间需要到企业实习,新生入学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实习前历时一年半时间,专业教学和各种实习实践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很难拿出集中时间组织开展针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党史和党的新思想、新理论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培养时间受限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出现低年级无党员、高年级预备党员多的情况。

2.高职院校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培养难度增大

对高职院校学生入党动机研究大数据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多数(81.13%)为“纯正崇高型”“进步信仰型”,整体端正向好向上,反映“入党是因为信仰共产主义”(57.86%)、“入党能够实现自己成为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53.46%)等,但有少数学生的入党动机为“利益投机型”“获取筹码型”,反映出他们将入党作为获取职业生涯的入门筹码,入党动机不端正,功利化思想严重。[1]入党动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给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带来了一定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发展学生党员时,从“入口关”的选拔,到“培养关”的过程管理,缺乏有效的精细化培育机制,进一步造成培养难度增大。

3.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管理方式简单,培养针对性弱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内容基本限于传统的党课讲授,讲授形式多为课本理论学习、视频教学、文件解读、实践教学等,授课内容较为固定,缺乏职教特色,理想信念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深融共促不足,“大思政”教育理念落地不实,脱离高职学生成长实际需求,思政育人时效性不足、缺乏吸引力。对于“00 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经验有限,单一的培育模式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4.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考核评价不全面,教育培养成效不突出

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考核方式不完善,多数集中在谈心谈话、日常考勤和结业考试等方面,不能深入考察其思想认识的真实情况,也缺乏对其综合素质的评价。[2]考核内容缺少高标准约束个人行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各方面的表现与普通学生区别不大,导致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示范作用发挥不够。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有效路径

1.找准“初心学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契合点,发挥协同育人机制

在“大思政”格局下,避免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完善大学生思想引领协同育人机制,将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与职教文化、校企合作、产城教协同育人相契合、与职教学子内在成长需求相契合,与激发学生“小我融入大我”相契合,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适应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成长发展需求设立“初心学堂”,从成立之初就带有职教底色。

2.找准“初心学堂”与高职院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选拔评估的契合点

学生通过既定程序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之后,“初心学堂”管理团队会严格履行资格审查、比选择优、组织考察、确定人选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二次评估,评估学生的入党动机、思想政治素养、成长要求、自我管理等方面,对动机不纯者加以引导,并设置淘汰退出机制。

3.构建职教契合型“初心学堂”培养四类体系

第一,构建“理想信念+工匠基因”课程体系。着眼于理想信念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在契合,将工匠精神培育和实践教学、情景教学等相结合,在课程体系中兼顾理想信念塑造和工匠基因传承,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理想与植入工匠基因。第二,构建“精准路线+明确轨迹”的培养体系。着眼于职教学生个体化与青年培养差异化的内在契合,在培养初期通过测评等手段明确每名职教学生的人才特征与适应的培养方式,在培养过程中记录学生的清晰培养轨迹,形成完整的培养档案,确保每名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过程可查询、可考验。第三,构建“多选学时+中期淘汰”考评体系,着眼于理想信念教育与青年成长主观能动性的内在契合,引入学时多样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除必修学时外,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在培养年限内修满规定学时,考核学生学习实践情况,实施“中期淘汰”,确保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工作的生机活力与严肃性。第四,构建“专业实践+就业助推”助力体系,着眼于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成才发展的内在契合,根据学生专业发展定位,科学设置多种专业实践序列,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主选择进入不同序列进行学习,通过参与不同序列的工匠精神、专业实践、就业助推培养,激发学生成长发展的主体性。

4.搭建职教契合型“初心学堂”课程模型(图1)

图1 职教契合型“初心学堂”课程模型

采用模块化培养,注重职教学子学习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通过设置理想信念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专业实践、就业助推和成效评价五个课程模块为一级指标,设立二十个二级指标、五十七个观测点,把“初心学堂”的育人质量考量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客观考察,通过在培养周期内观测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是否深刻,课程学习是否主动,评价言论是否正向,参与工匠实践、劳动体验活动是否积极,企业岗位实践是否敬业等日常表现,计算观测点分数,综合记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

第一,理想信念模块。通过设置模拟党支部,采用读书会、专家导读、理论宣讲、初心分享等举措,不局限于以信念教育讲座为主的传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不仅让学生“听进去”,更要让学生“讲出来”,着眼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领会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以分享和宣讲的方式真正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才能让学生真正同红色文化共情共感,将之融入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工匠精神模块。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工匠精神在历史和当今社会中的案例,采用沉浸式体验的教学模式,通过场景还原、案例分析、现场观摩等方式,以师生为双主体,形成集理论实践、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培养机制。第三,专业实践模块。通过研判分析学校各类专业群方向,根据学生专业发展定位,科学设置推荐多项专业实践序列,整合校内外红色教育资源、劳动教育资源、行业企业资源、跟岗见习资源等,开展专业实践。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学生专业实践团队,到革命老区、老少边穷岛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业对口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实地教学和实践活动。第四,就业助推模块。通过评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引导学生厘清自身优缺点,对焦职业道德标准和用人单位具体要求,组织开展针对性训练,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能力,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同时牵动社会各界资源,对接“千岗万校”活动,稳步推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第五,成效评价模块。对学生党员发展培养动态性跟踪观察,借助行为事件访谈法、德尔菲法、扎根理论研究法等对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通过行为观察法,观察记录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和实习实训表现,开展质性分析研究;辅以作品分析法,分析统计学生获奖情况、发展成长评价等情况,力求全面客观地评判此培养模型的实效性,并据此提出改进举措。同时,结合“00 后”网络原住民特点和智能手机使用习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打破培养方式单一局限,增强育人实效性与针对性。

五个课程模块既是高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载体,能客观反映学生思想入党现状,又是入党积极分子的行动指南,为学生进一步思想入党、成长成才指明努力的方向,为党组织进一步培养积极分子找准了着力点。

5.固化职教契合型“初心学堂”闭环培养范式

“初心学堂”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机制采用全链式设计,按照“选拔评估(问卷调查、心理测评)—模块课程实施—成效评估(走访调研)”步骤开展研究,从数据分析评估出发,经过理论论证、实践验证、调整完善,归于数据分析,总结凝练研究成果,构建行之有效、可在高职院校系统推广实施的职教契合型“初心学堂”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模型。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全过程的培养和考核也恰恰是“三全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完善职教契合型“初心学堂”的保障机制

1.完善职教契合型“初心学堂”多部门联合培养机制

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学工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共青团、信息中心和二级党总支等齐抓共管、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将模块培育过程贯穿于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过程始终,将“理想信念”模块嵌入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负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四史”教育入脑入心,将“工匠精神”模块嵌入教务处牵头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对工匠精神培养进行系统设计和布局,结合课程特点将工匠精神核心要素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将“专业实践”和“就业助推”模块嵌入二级学院组织的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环节,共青团组织的寒暑假社会实践环节和招生就业处牵头的 “就业能力提升工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将“小我”正青春融入“大我”新时代的火热实践中,同时将“初心学堂”列入学校“双高”建设和“建高升本”的重点实施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全链式发展教育——初心匠行”之中,持续加大专项经费投入,保障项目实施。

2.加强职教契合型“初心学堂”的理论体系研究

将职教契合型“初心学堂”的理论体系研究纳入校内外各级别各层面的研究课题申报中,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为平台,以党建研究项目立项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方面的研究,坚持以问题导向来立项,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研究成果不断转化为实践培养,继而形成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良性循环,不断拓展理论体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积极做好“初心学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专业研究机构的衔接,充分运用专业资源力量,发挥专业机构的建模优势,建好“初心学堂”教育教学资源库与大数据库,以智能AI 数据算法定期研判学生成长数据,强化理论研究、课程开发、提升培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3.深化职教契合型“初心学堂”多方位联动实践基地的作用

为了职教契合型“初心学堂”能够真正实现以实践检验培养成果,以实践反哺培养内容,以实践拓宽培养广度,聚集专业资源,在校园中、党政机关、行业企业、社区农村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广泛建立一批功能明确、类型教育特色鲜明的实践锻炼基地。例如:校内“汽车人”“航空专业群”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平谷区桃棚村“红谷”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初心学堂”培育模式的长效保障机制,完善考核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和反馈渠道机制,主要从培育对象身为入党积极分子的角度进行检验和评价,多维度、动态显示学生的状态,以量化方式对培育模块的关键点和程度进行呈现,并反映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查摆原因和及时反馈,进一步明晰培育的各个环节定性和定量检查的标尺;进一步检验工作成效,跟进存在的问题,全程动态化改进工作,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以闭环且螺旋上升的长效机制护航“初心学堂”的培育,保障“初心学堂”培育过程有标准、评价有指标、问题反馈改进有渠道机制。

扎实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管理,对高职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职教契合型“初心学堂”的管理模式是结合新时代学生特点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经历反复实践完善后总结出来的,对于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管理,深入而负责地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为培养政治过硬、德技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积极探索。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积极分子学堂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确定发展对象必须听取哪些人的意见?
以“实践团”为平台拓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途径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你合格吗?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你合格吗?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公务员教育培养链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建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