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圈视域下电助力车创新设计研究

2023-04-12 21:44张劭耕曹鸣
设计 2023年6期
关键词:生活圈视域用户

张劭耕 曹鸣

关键词:生活圈电助力车情境分析设计策略用户体验

一、电助力车现状概述

(一)创新发展的桎梏与瓶颈

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其中不仅包含了公共交通系统、私人出行交通系统,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同样是构建合理交通系统的关键因素,个人中短途出行工具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电助力车作为一种便捷高效、廉价环保的出行工具,逐渐成为中短途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助力车消费市场,我国电助力车行业基础庞大,本土品牌众多,消费群体涵盖面广[1]。近几年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行业内也诞生了诸如小牛、九号等互联网电动自行车品牌。凭借其精准的市场洞察和独有的互联网基因,通过智能锂电、智能硬件等创新技术的融入,拓展了中高端市场,提升了整体行业的产品品质和形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电动车的旧有的认知与印象,使电助力车的出行方式为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

但电助力车产品发展至今,受限于电助力车自身的基本架构、功能承载形式以及外部的政策法规,其创新发展也遇到了一定的瓶颈。首先,由于电助力车产品创新通常是由技术驱动的,性能和功能通常被视作产品开发的关键指标。在产品上单纯叠加新技术、应用新材料导致品牌之间缺乏差异化,行业内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用户对品牌的感知力和认可度也逐渐下降。其次,在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消费者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对个性化消费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更加关注于服务和体验所带来的整体消费品质的提升。以往单纯改变电助力车产品外观、优化产品性能、叠加产品功能的产品迭代开发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

以技术为主导的创新决定了电助力车产品的基本开发逻辑,产品的设计研究同样能够对产品的开发方向产生重要影响[2]。就设计学而言,当前对于电助力车等相关产品的设计研究内容与方法主要包含:产品造型型态设计、产品功能及特性设计、人机工学研究、体验及情感化设计研究四个方面,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探讨运用不同理论和方法对产品的形态、人机尺度、功能及性能进行优化,研究层面主要集中在形式和功能的范围内,缺乏对于用户行为和需求场景的洞察与系统考量。

(二)探索创新应用场景

伴随着近年来城市慢行系统与绿色出行网络的构建,城市逐渐呈现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居民以居住地为中心,依托社区及周边服务设施开展日常的基本生活活动。在去中心化的城市发展进程中,以绿色出行方式为基础的“生活圈”场景概念被广泛提及。生活圈通过在集中的城市空间内合理布局服务设施和活动空间,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在出行和通勤方面,通过构建人性化的街区尺度和高效的街道布局,能够有效连接城市内的服务设施与活动空间,提升居民出行的便捷性与可达性。因此在生活圈场景中,灵活高效的次级交通工具将成生活圈场景下居民日常出行的主流选择,不同生活圈场景的特殊属性和居民自身出行需求的差异性,能够为电助力车产品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创新发展空间。

在电助力车开发中,通过引入生活圈场景的概念,从“人-物-环境-行为”四个关键场景要素出发,研究特定场景中用户真实的使用状态[3],从而对电助力车这一复杂程度高、动态性强的设计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剖析,从新的场景视角看待电助力车产品的创新设计,从场景化的角度探究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方法。

二、生活圈及相关理论概述

与传统的注重物质增长的城市规划思想不同,生活圈以“人本主义”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更多聚焦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生活圈不仅简单满足了城市生活的基本功能,其核心在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能够反映居民活动行为与生活空间的互动关系,是组织城市生活的重要规划手段和方法[4]。对于生活圈的基本概念,肖作鹏、柴彦威[5]等人指出日常生活圈是指居民以住宅为中心,开展各类生活活动所形成的空间范围或行为空间。总结各学者的观点,可以将生活圈理解为城市居民开展各种活动所形成的具有不同功能属性的空间形态与结构系统。

对于生活圈的构成要素,在语意上可以将生活圈的内涵拆分为“生活”和“圈”两个层面。“圈”反映了生活圈的空间范围和空间分布形态,而居民的“生活”则是生活圈的本质。因此生活圈的核心构成要素即是人们的各类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如通勤、就餐、购物、休闲娱乐等;生活圈的空间构成要素则是指与人的各类行为、活动发生交互作用的城市空间和各类服务设施。

从设计学的视角来看,生活圈体系即是在一定的空间尺度范围下居民的各类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总和,不同的圈层所涵盖的则是各类相互联系的生活活動场景。对于电助力车设计而言,研究生活圈界定划分的根本目的是对出行场景进行系统的定义和分析,探究各场景中人的行为特征、产品及环境的特殊属性以及各场景之间的关联性,利用场景理论指导设计工作的开展。

三、生活圈视域下出行活动特征分析

明确生活圈场景的基本概念后,首先应对生活圈中的各类出行场景进行归纳和定义,划分出基于电助力车出行方式的几类核心出行场景;其次,基于多场景的出行活动,分析生活圈视域下出行者活动的基本特征,再次,通过观察、访谈等产品设计研究方法,总结生活圈视域下出行活动中的用户真实诉求;最后,基于生活圈出行活动特征和用户出行需求,发掘可转化的设计机会点,并提出相应的针对性设计策略。

(一)出行场景定义

结合各学者的生活圈体系模型以及生活圈在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可以将生活圈当中的出行场景归纳为社区出行场景、基础活动出行场景、通勤出行场景和高级休闲出行场景四个核心场景[6](见图1),并对各类场景做如下定义:

1.社区出行场景:居民为满足日常基本生活需求,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的小尺度、短时间的出行活动,如购买日用品、健身、取快递等,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社区内或社区周边相邻区域,出行方式以步行和简单代步为主,活动时间以15分钟为基本单位。

2.基础活动出行场景:居民为满足基础简单的生活活动而进行的中等范围的出行活动,主要集中在几个社区之间所构成的基础生活圈系统内,居民行为包括在临近的商场消费、开展娱乐活动等,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由若干社区生活圈及公共服务设施构成的基本生活圈,活动时间以1小时为基本单位。

3.通勤出行场景:居民上下班、上下学、往返工作地的出行活动,呈现出明显的两点一线的活动轨迹,同时在出行路径上还伴随着相关的偶发行为,如在通勤途中就餐、购物等。在去中心化的大型城市空间内,通勤距离相对较大,时间以1日为基本单位。

4.高级休闲出行场景:居民为满足高级的休闲、娱乐活动而进行的较大范围、较长时间的出行活动,如前往城市中心公园、远郊郊游、大型商业圈、探亲访友等,在空间范围上跨度较大,活动以1周为基本单位。

电助力车作为电动辅助助力的次级交通工具,其出行距离有一定限制,通常以40km作为出行尺度的边界。因此,对于以上四类核心出行场景,本文主要探讨前三类更适合电助力车出行的中短途出行场景。

(二)多场景出行活动特征分析

在以上四类核心出行场景中,每一类场景下同样包含若干子场景,这些子场景在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出行方式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同时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转化的可能。基于此,与普通场景下出行活动相比,生活圈视域下的出行活动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1.方式灵活化:生活圈的出行活动在空间尺度上呈现圈层分布的特征,不同的出行场景与目的往往决定了出行者对于出行方式的选择。此外,当一次活动涉及到多个场景时,出行方式往往会根据出行者的实际需求发生变化。例如短途出行者优先考虑灵活代步工具,中短途出行者则倾向选择活动能力更强的次级交通工具等。

2.场景复合化:由于生活圈内的各类活动空间和服务设施具有较好的可达性,出行活动往往涉及到多个圈层维度,因此出行者在单次的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多场景间的复合与转换,例如在通勤的路径上可能伴随购物、就餐等相关性的活动及行为等。

3.触点多样化:生活圈中复合化的出行场景使得与用户发生交互关系的活动空间与服务设施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在出行活动中,用户不仅与出行工具发生密切交互关系,与空间、环境、设施之间同样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由此也大大提升了出行活动触点载体的丰富性与拓展性。

(三)电助力车设计需求分析

通过使用电助力车等相关产品的目标群体进行访谈和观察(见图2),对各类不同出行场景中的人、物、境、活动及各类场景要素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其在三类核心出行场景下的基本诉求,并进一步转化为设计需求(见表1)。

总结各场景下的用户需求,在社区场景下,用户希望通过小巧和轻便的产品实现灵活代步出行;在基础活动场景下,用户更多关注车辆的功能属性,希望产品在功能上具有丰富性和拓展性;在通勤场景下,持续稳定的续航则是最核心的保障。

四、生活圈视域下电助力车设计方法与策略

基于上文中的设计需求及可转化的设计机会点,从场景理论的三个关键要素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从人与物、物与环境、人物环境三个不同层面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见图3)。首先对于人与物的关系,设计应着重考虑特定语境下的设计需求,提升产品的功能可感知性与多场景下产品体验的流畅性。其次,对于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功能拓展的方式丰富产品功能属性,提升产品对于生活圈场景的适应性。最后,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在线上线下构建基于场景的出行服务,提升电助力车在生活圈中的应用价值。

(一)优化人与物之间关系:合理布局基础功能,优化使用体验

在场景的几个核心要素之间,协调人与物间的关系是提升产品使用体验的最基本层面。首先,对于基本的产品定义,产品应具备小体量、高集成、易操控等基本特性,满足生活圈中复合场景的基本功能需求。产品作为出行活动的重要承载体,同样应向用户传递出良好的外在形式,通过整体性的产品形态与可视化的界面,提升产品基本使用体验。

其次,优化产品功能界面布局是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关键。电助力车产品的形式很大程度上由产品的架构和结构决定,设计师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规划产品的功能排布,从全链路、多场景的角度来思考产品与用户的关系,优化在场景复合的情境下,产品对各类场景的适应性,提升车辆功能的“易得”属性。通过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式提升用户对于功能的感知能力与操作能力,使用户在生活圈多场景出行中获得最为流畅的使用体验,提升生活圈出行活动的流畅性与便捷性。例如小牛的App寻车功能(见图4),用户可以快速在路边的众多车辆中对个人车辆进行唤醒,快速寻车定位,很好地解决了电动车用户找车的痛点,能够有效地提升出行体验的流畅性。

(二)组织物与环境之间关系:整合丰富产品组件,拓展出行场景

生活圈中出行活動的复合特征,要求电助力车产品应具备复合场景的适应能力。通过整合产品的功能模块,拓展产品的应用场景,提升对于复合出行场景的适应性。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平台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将车辆本体作为通用平台,围绕其开发针对不同出行场景和出行需求的模块化、系列化的产品功能模块组件。通过模块化、系列化、平台化的方式,不仅能够延伸车辆的功能边界,拓展产品的出行应用场景,同时还能够有效延长产品生命周期[7]。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对核心出行场景开发功能模块组件,同时围绕个性化场景不断迭代。基于核心出行场景的产品组件开发,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的日常基本出行需求[8]。例如针对社区出行的代步模块,针对购物场景的载物、载货模块等。除核心场景外,可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基于相同的模块化装配平台快速迭代相应的产品组件,从而不断地更新产品线,保持产品的家族化和系列化属性。

其次,简化模块与车辆平台之间的装配关系,提升产品在多场景间功能切换的便捷性。简化车辆本体与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能够方便模块之间的装配组合,减少安全风险,有效提升电助力车的便捷性与可靠性[9]。例如瑞典Cake公司推出的OSA电动摩托车(见图5),从车头到车尾预留了多处模块化的夹具系统,可以承载组装储物空间、电池系统等功能模块,用户可以在徒手的情况下,根据个人出行需求自由定制选装件。

(三)构建人与环境间关系:升级系统配套服务,提升附加价值

芬兰交通协会主席于2014年召开的ITS大会提出了MaaS(MobilityasaService)概念,即通过整合不同出行方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出行服务,满足日常出行基本需求。在生活圈视域下讨论这个概念则具有更多现实意义。与一般的出行场景相比,生活圈视域下的出行场景能够将出行者和环境更紧密的联系,用户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更为频繁,生活圈中的各类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共享设施,能够为出行者提供更多拓展空间和功能支持。通过整合和调配线上线下的出行服务资源,构建系统性的出行服务平台,可以极大地便捷生活圈场景下的的中短途出行。

首先,通过打造线下的分布式产品服务系统网络,提升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对出行者的支持性。借助开放的共享服务设施,能够为出行者提供基于不同场景的出行服务模块。例如在人流量密集的公共场所布置集中的充电与换电系统;在公共交通系统内预留容纳车辆的接口空间等。通过布局线下的出行服务资源,能夠进一步延伸车辆的功能边界。例如雅迪和GOGORO联手试点布局的电助力车换电服务(见图6),应用在城市通勤场景下,通过布局换电柜服务网络,通过共享的服务模式大大提升了电助力车的功能性和实用便捷性,同时规划了品牌的产品生态和技术应用标准,更好地拓展了市场。

其次,通过线上的智能化手段,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出行服务,提升车辆附加价值。在车辆中融入智能硬件,能够在移动场景中的信息交付方面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基于5G通讯技术,RFID电子标签等技术手段,车辆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为用户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实时信息交付等更多能够便捷出行的服务。通过借助智能化手段服务于车辆和出行者,为生活圈视域下的个人出行带来更多价值。

结语

本文从生活圈的视角出发,从场景化的视角思考研究电助力车创新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首先概括了电助力车产品创新发展的困境,论证了从生活圈视角切入探讨电助力车设计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对生活圈出行场景研究中,通过对生活圈视域下的四类核心出行场景进行定义,概括生活圈视域下用户出行行为特征,运用产品设计的研究方法,归纳出用户在不同场景中的设计需求,并最终总结出生活圈视域下电助力车的设计策略与原则。对于电助力车这一由技术驱动创新的产品而言,从不同的视角和情境出发,综合考量产品与系统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的发掘用户在特定情境下的需求,为相关产品的设计创新提供更多的思路与借鉴。

猜你喜欢
生活圈视域用户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城市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探索
——以南京为例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