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生成逻辑

2023-04-15 09:40王东阳
活力 2023年3期
关键词:孙中山工业化机器

王东阳

(武汉工程大学,武汉 430205)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的压迫,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在寻找救国真理的同时,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孙中山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在从事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针对当时中国的现状,他提出了实业计划。实业计划的确立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一、工业与科技的含义

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初,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二次技术革命,我们称其为电力革命。电力革命给资本主义带来了更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工业正逐步迈向现代化。相比之下,19 世纪的我国尚处于自力更生的封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配合居多的水平上。这种落后意味着被欺压,被凌辱,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这个古老的大国才慢慢觉醒。西方国家工业如日中天的发展,让中国的有识之士认清了自己落后、保守、贫穷的现实,开始提出振兴中国工业的思想。改良政治、振兴实业、实现国家工业化等一系列振兴中国工业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兴办实业的热潮,同时为孙中山的工业科技思想奠定了基础。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就曾提到采用先进技术、发展工业,这深刻体现了孙中山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强烈愿望。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必然要经过工业化这一过程。从广义的角度看,“工业化并不一定是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工业化实际上是整个经济的现代化”。从狭义的角度看,工业化是工业的发展或者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在具体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人们可以看到工业化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以及其中的动态变化过程。与此同时,还能认识到工业化是创造市场、拓展市场,改变人类谋取社会生活物质资料方式的更有效的生产方式。但是每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孙中山认识到,实现工业化已经成为一股时代潮流,国家只有顺应这个时代潮流才能得到发展。

对于科技的概念,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中国,一些热衷于科学的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独秀认为科学是客观的现象与主观的理性之间的和谐。胡适认为科学是观察和实践的方法、态度,以及批判性的精神。尽管他们的说法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相比于同时期的孙中山来说,还略有欠缺。在孙中山看来,科学是运用一定思维形式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概括和总结。孙中山还把科学技术看作两个独立的东西,认为生产实践是技术的来源。他曾指出,“以用电一事观之,人类毫无电学知识之时,已能用磁针而制罗经,为航海指南之用”。他的这一观点认为用磁针制罗盘就是电工技术。孙中山虽然认为科学和技术是两个独立的东西,但是实际上他认为科学和技术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学中含有某些技术的成分。孙中山意识到了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科学通过技术作用于生产,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即科学技术成果迟早都是要应用于生产的,并且看到了科学应用于生产给工业带来的巨大变化,正如他所指出的:“至近代泰西化学大明,各种工业从而发达,而其制瓷事业亦本化学之知识而施工,始能与中国之瓷相伯仲。”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构成了孙中山工业科技观的思想基础。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一个在世界上起巨大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孙中山的科技观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且在中国的救亡图存道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孙中山工业科技观的具体内涵

1911 年辛亥革命的成功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不久就在全国号召兴办实业。1912 年4 月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之后,他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实业建设中,利用七个多月的时间,辗转在湖北、山西、浙江、河北等省份进行考察,并且在国内视察结束后,赶赴日本进行访问,参观日本的工业,借鉴他国的优势。经过一系列的考察,他看到了外国的长处是科学,虽然在西方的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人的技能逊于外国人,然而在数千年前,中国人的本领比外国人大得多,比如指南针、印刷术、无烟火药等都是中国人发明的,所以要想救中国,就必须把固有的能力恢复起来。因此,孙中山认为中国要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实现工业化。

(一)实现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工业社会的关键是科技,科技的发展可以为人类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手段。18 世纪的英国通过纺织技术的改进使蒸汽机得到广泛的使用,史称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出现将这场革命推向高潮,随后成为工业部门,如纺织、机械、交通运输等部门的主要动力。此次工业革命也使工业生产开始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19 世纪60 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出现电动机、发电机,史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电力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逐渐取代蒸汽机成为工业的主要动力。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手工业的大国,首先要做的就是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学会使用机器,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机器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要探索机器工作的科学原理,因为只有自己掌握了技术,才能在振兴工业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孙中山认为所有机器都来源于科学技术,人们不仅要认识机器,更重要的是要制造机器,但是前提是要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所以他强烈呼吁中国人不应该永远只知道借鉴外国的机器、技术,而是要自己研究、制造机器。他指出,机器是可以强国的,如果中国不开始着手研究机器,那么中国人民就无法很好地在世界上立足,而只要懂得了科学技术知识,自己便可以制造和管理机器。至此可以看出,孙中山一方面告诉人们机器从何而来,是从科学发明、原理而来,只要懂得了科学技术知识,就可以自己制造;另一方面又鼓励我们要自己进行研发制造,要有属于我们自己制造的机器。但是机器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因为技术的发展不断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反过来对机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孙中山指出,我们在自己研发创造机器的同时,也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取长补短,以便帮助我们自己研究和使用机器。

(二)通过电力促进工业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其对于技术和动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蒸汽机作为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逐渐无法满足资本家发展工业、积聚资本的需求,如何更好地满足生产需求成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电力。电力的出现使生产可以大规模集中进行,并且它的传输比较便捷,可以通过高压线实现远距离传输,从而更好地满足生产的需要。孙中山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认识到,在生产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电力代替蒸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他深刻感受到电力的出现给工业带来的深刻影响,并且受到美国的计划的影响:在用煤作为动力的情况下,美国的几万家机器厂需要大量的煤炭才能满足生产,导致虽然当时全国已经有了几十万英里的铁路,各机器厂的煤炭量还是供应不上,可想而知其他的产品当然就更不能运出进行销售了,所以美国想要建设一个中央电厂,利用电力统一联通全国几万家工厂,并且这个计划一旦成功,一个总的发动机就可以统一管控全国几万家机器厂的发动机,动力的传导只需要一条铜线就可以完成,也不需要再大量地向各个机器厂运送煤了。美国的这个计划就是想让全国的机器厂被电力统一,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更好地进行生产。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认为,中国必须发展电力事业。按照孙中山对中国工业建设的设想,中国应该广泛吸收西方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打下中国工业的动力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才有跟上世界工业发展速度的可能。因此,孙中山不仅主张建立发电厂,而且积极提出补充办法——水力发电。他指出,使用瀑布之水来发电,可以备不时之需,并且对中国内陆的河流进行了考察。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的这些设想受到了一些限制,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孙中山的设想成了现实,长江上游和黄河上建立了很多发电站,如葛洲坝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等,它们直到现在仍然在为中国的电力资源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一)毛泽东时期——成为世界排名第六的工业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初步提出要在中国整体建设和实现工业化。毛泽东看到了苏联在面对西方侵略时是如何变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的,提出我们要积极地向苏联学习,学习他们是如何建设工业化的,并且要对他们的经验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外,要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在工业化建设中应用科学技术,探索一条符合中国自身情况的工业化现代发展之路。根据中国自身的国情和发展特点,1960 年初,毛泽东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至此,“四个现代化”战略构想基本形成。到1976 年,在世界工业大国的排名中,中国已经排到了第六位。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十分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工业大国之一,这样的表现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都是非常突出的。

(二)邓小平时期——初步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

1978 年12 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从此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道路。他在“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1979 年12 月6 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明确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实施,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5 年,“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提前完成,同年党中央提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制定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国家更进一步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明确指出要发展高新技术,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要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推动下,我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研发成果,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研发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苗,一批核心技术产业华为、海尔等涌现,它们冲破了关键技术,助推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建设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的进步。

(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实现什么样的科技发展、如何进行科技发展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涌现出量子通信、北斗导航、“天眼”等重大优秀科技成果,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党的领导立足中国国情,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并且在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综合国力,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结 语

孙中山的工业科技观作为实业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历届领导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实业计划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构建了一个实现中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规划了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途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自18 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由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孙中山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影响下产生的工业科技观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毛泽东时期中国成为世界排名第六的工业大国,到邓小平改革开放时期初步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再到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成果,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 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孙中山的工业科技观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孙中山工业化机器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机器狗
机器狗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未来机器城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