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失范的表征、影响与归因
——以《新京报》关于“刘学州事件”的报道为例

2023-04-15 13:52陈思雨张燕翔
声屏世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京报京报新闻报道

□ 陈思雨 张燕翔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工作,曾多次勉励新闻工作者坚持党性原则,把握信息时代传播规律,更好地发挥媒体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1]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报道渠道日益复杂多样,原本掌握在主流媒体手中的绝对话语权渐渐被其他媒体所分解。特别是自媒体因准入门槛较低和监管力度不足,往往成为媒体失范的重灾区,不过由于主流媒体长期积攒的好口碑和大量基础受众以及他们较为规范的出稿机制等,使得主流媒体仍然具有权威话语,主流媒体对事件的报道也往往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关乎事件的最终定性。因此,一旦主流媒体失范,那么其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将不容小觑。近年来,主流媒体失范事件频发,如何能够有效避免此现象,营造清朗的媒介空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概述

事件概述。刘学州是一个在抖音上寻亲的未成年男孩,曾在“宝贝回家一滴水”账号上发布视频寻亲,其间也利用抖音的直播功能向网民诉说自己的悲惨身世,收获了很多网民的关注和同情。在多方的努力下,刘学州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并见了面,但是见面之后发生的事情并不欢愉。

2022年1月19日,《新京报》推送了一篇时长2分32秒的视频新闻《男孩寻亲成功后被生母“拉黑”,生母回应》让“寻亲男孩”刘学州成为众矢之的,视频中刘学州生母张女士回应称“刘学州将录音公开,导致生父生母被网暴”,还说“认亲后本想弥补孩子,曾借钱让孩子去三亚旅游”,甚至说“刘学州多次要求他们为其购房,不管他们两家死活”。面对《新京报》的这篇不实报道,刘学州回应“没有要钱让自己出去玩”,“只是想要一个家,没说要房子”。

由于《新京报》是一家颇有影响力的媒体,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相信这家媒体的报道是客观公正的,由此引发了大量网民对刘学州的网络攻击。2022年1月24日,“寻亲男孩”刘学州留下遗书后自杀身亡。

研究意义及现状。媒体失范,也叫新闻伦理失范,是指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员忽视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专业主义,做出违反媒体伦理规范和标准的僭越行为。[2]特别是专业意识、规范意识和自律意识不足的社交媒体和自媒体,极易出现媒体失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正常的新闻传播秩序,主流媒体作为专业性强且权威性高的媒体,更应肩负起自身的使命,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及效度。

目前,对于主流媒体失范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在知网上输入关键词之后,近五年之内查找到的中文核心文献不到40篇,大多是在讨论新兴媒体和智能媒体所出现的失范问题,或者针对特定类型的事件,例如犯罪类新闻、医疗类新闻等分析媒体在报道时所违反的新闻传播伦理问题。其中,李华认为自媒体的参与导致新闻失范现象增多,需研究自媒体传播路径和传播行为特点,帮助规范自媒体传播。[3]卢家银认为在数字化时代,媒介伦理失范成为一大问题,从规范伦理的视域来看,在信息传播链条中的各方都需要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4]魏曼曼分析了犯罪新闻在新闻报道之中的特殊性,总结了此类新闻报道中媒体失范的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规范措施。[5]本文以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刘学州事件”中主流媒体失范的表现及带来的影响,深入剖析媒体失范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基于此谈谈规制此类现象的有效路径。

主流媒体失范的表征

主流媒体报道失范的事件屡见不鲜,不同的事件涉及的失范表现也存在不同,单就“刘学州事件”而言,《新京报》在这次报道中主要违背了不平衡不客观、侵犯未成年人隐私以及未及时更正道歉的问题。

偏信一家之言,导致新闻报道天平失衡。对于《新京报》推送的《男孩寻亲成功后被生母“拉黑”,生母回应》的这则视频消息,最让人诟病的是整段视频都是刘学州亲生父母的一家之言,在没有采访到刘学州本人的情况下就把新闻报道了出来,违反了新闻报道平衡、客观的原则。华中科技大学孙旭培教授结合西方平衡报道的概念,首次尝试将“平衡报道”融进我国的新闻业中。[6]平衡报道理念践行至今,已经成为我国新闻业的一项必须遵守的职业准则。

平衡报道属于报道手法的一种,兼具策划的成分,人为的操作性更强,为了使报道平衡,媒体常会在报道相互矛盾的事件时给予各方相同篇幅的版面或同样时间的报道。从《新京报》发布的这则视频消息来看,2分32秒的视频并没有刘学州一方的言论,而且整个新闻看下来几乎全是刘学州的亲生父母在指责其自私,要房子,破坏他们各自的家庭,搞得生活鸡犬不宁……在之后的报道中也没有给予刘学州足够的反驳空间,报道严重偏倚一方,陷入了“单一信源”的深坑,是一则不折不扣的不客观不平衡的新闻。

未对当事人信息进行保护,侵犯他人隐私权。1890年,美国学者沃伦和布兰代斯发表的《论隐私权》一文中提到了“保护隐私”的概念,他们认为新闻报道不应该为了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侵犯他人的隐私生活。[7]新闻媒体在操作层面一般是有“约定俗成”的规定,其中就包括新闻事件(尤其纠纷类),未经当事人允许授权以及有未成年人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时,较多情况下都要打码。

此次事件中刘学州作为未成年人,在报道时更需要媒体对其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反观《新京报》的多次报道,不仅未对刘学州肖像进行打码,还在内容中多次涉及刘学州家庭住址、成长经历等私密信息,将原本只属于刘学州的私人领域拓宽成为众人茶余饭后谈笑的公共领域,剥夺了他本应具有的隐私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受到其他人的干扰,甚至影响其青少年时期的正常成长。

未及时更正与道歉,企图不了了之。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日益多样而且传播速度变得更快,不少主流媒体为了获得更多关注,保证自己的话语地位,开始过分追求零时差,常常忽视对事件背景的深入调查,将新闻真实性抛诸脑后。在千帆竞发的时代偶尔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在出现问题时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补救也可以减少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反观这次事件,在刘学州留下千字遗书自杀之后,《新京报》并没有及时删除原来的报道,也没有为自己的不实报道做出更正及道歉,直到后来舆论开始讨伐《新京报》,该媒体才把关于刘学州的报道删除。

更正权是维护新闻媒介良好环境的主要手段,但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的更正情况却不容乐观。2021年,《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祝福“援鄂女护士”于鑫与一名军人完婚,但之后接连出现于鑫援鄂存疑、婚内出轨等负面信息,媒体对于鑫刻画的完美形象在顷刻间崩塌,但是在证实发布的消息确实是不实信息之后,《人民日报》也没有做出更正,只是草草删贴。总之,还有诸多类似事件都是如此潦草收场,实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自身形象的损毁。

主流媒体失范的影响

主流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失范行为对其自身、其他媒体、社会舆论、事件当事人等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信任崩塌,消解媒介自身公信力。“媒介公信力”一词最早起源于西方,指的是社会与公众对媒体普遍信任的程度或能力。[8]信任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新京报》曾在报道社会突发卫生事件和民生事件中获得了受众的广泛好评,积攒了一定的良好口碑。然而,信任的崩塌不过在瞬息之间,在刘学州去世之后,和他一起登上微博热搜的还有《新京报》,此事之后受众无一不在质疑该媒体的专业性。

二次转载,引发更大范围内传播。1986年,美国学者丹尼利恩和瑞斯提出了“媒介间议程设置”理论,指有影响力的媒介或信源,常常会设置其他媒介的议程。[9]主流媒体作为具有众多粉丝和高公信力的新闻传播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他媒介的议程,其他媒体常常不会对主流媒体发布的内容加以核查,而是选择直接转发。

在此次事件中,《新京报》发布《男孩寻亲成功后被生母“拉黑”,生母回应》视频新闻后不久,红星新闻及不少自媒体之间相互转载,导致不实信息在短时间内被二次传播,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由于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以及信源的权威性,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纠正受众对事件的错误认识。

破坏舆论生态,引发网络暴力。某些媒体为了在新媒体时代占据先机,往往会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网络舆论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也大大激化了网民们偏激的观念和看法,对当事人进行非理性的讨伐,肆意用语言伤害他人,发泄着自己的情绪,引发网络暴力。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关于网络暴力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我国学界对网络暴力中的语言暴力有所概论,指的是个人或群体有意识地通过网络传播发表攻击性言论。[10]

刘学州自小便被亲生父母卖掉,在成长中历经养父母去世、性侵、抑郁症等多种苦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寻找亲生父母的视频后自己在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也很大,而《新京报》报道关于刘学州让其父母买房的不平衡新闻之后,虽然也有好心的网民支持和同情他,但大多数网民一边倒地站在了刘学州亲生父母一方,在其微博下骂他没有良心,不理解父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其进行人格批判,借此宣泄自己的情绪,网民带来的二次伤害对刘学州来说无异于是伤口上撒盐。

主流媒体失范现象的原因

主流媒体失范不是平白无故发生的,媒体行业的激烈竞争、媒体本身把关制度不够完善以及媒体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偏低等,都是导致这一系列问题出现的原因。

竞争日益激烈的新闻媒介生态。新闻媒体承担着向公众传达真实、客观信息的责任,然而新媒体发展强势,传统媒体不得不谋求转型,导致媒体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一些媒体为了在媒体市场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一味追求时效性,企图更快更早地获得更多人关注以抢占市场份额。因此,在媒体间的不良竞争中,不少媒体选择牺牲必要的调查、审核过程,在事件不明晰不明朗的情况下便对事件进行报道,同时为了制造话题获取持续关注甚至抛弃客观、中立的报道原则,在新闻报道中掺杂过多的主观臆想,待到事情显现全貌才发现之前发布的新闻与事实存在出入,可是这时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然无法挽回。

不完善的新闻审核机制。所有稿件、视频、新媒体产品都需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加上算法和人工智能的辅助,但仍然会存在很多错误,归根结底还是现存的把关制度存在漏洞。美国学者库尔特·卢因提出“把关人”概念,他认为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他们可以搜集信息、过滤信息、加工信息与传播信息。[11]传播学者怀特把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了新闻筛选的“把关”模式。《新京报》作为一家专业媒体应具有专业的新闻审核机制和审核能力,在该新闻报道中虽然每一句话都来自事件当事人,但是很明显缺乏事件另一方的观点和回应,在多次的新闻审核过程中都没有注意。此外,其余转发这则新闻的媒体同样未做好把关工作。

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缺失。新闻专业主义是传媒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新闻从业人员常会把平衡报道、人文关怀等需要注意的事项抛诸脑后,导致被报道出来的新闻出现偏差。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一是信息迭代过快,在报道纷繁复杂的新闻时不可避免地为了追求时效性,而在事情还在发展阶段就报道了出来。二是从事新闻传播的人员媒介素养良莠不齐,在自媒体泛滥的今天,学历较低的人群仍然是互联网的主力军,他们利用新兴媒体给予他们发布话语的渠道肆意传播信息。然而,他们并非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发布言论时根本不考虑客观性与真实性,一律按照市场化准则运营,并且由于内心情绪的驱使,常把煽情、功利等资本主义新闻观点奉为圭臬,诱发新闻从业人员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置公共利益与专业精神于不顾。

结语

在“刘学州事件”中出现的媒体失范情况,对失范媒体《新京报》来说是一次严重的传播危机。面对近年来主流媒体频频失范的情况,主流媒体需加强自我约束,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构建更加严格的核查把关机制,形成行业内的自律。同时,协同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媒体平台的约束和调控,减少主流媒体出现示范问题,并做好有效的预警和防范,营造良性循环的媒体生态系统,以此保障新闻的真实与客观。

猜你喜欢
新京报京报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全国结婚率“五连降”
《每日电讯报》和《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新闻评论的比较
《新京报》早期营销策略检讨
现场实时视频直播:《新京报》两会报道的媒体融合实践
视频直播给《新京报》新闻生产带来的改变
《光明日报》与《新京报》南水北调报道的新闻图式分析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