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科学教学与德育双轮驱动

2023-04-15 16:33江苏苏州市八一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德育科学实验

◇费 薇(江苏:苏州市八一小学)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小学的科学课意在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将德育融入科学课,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研究过程,并应用到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中。当学生面对身边的新鲜事物时,能保持好奇心、探索欲,逐渐形成善于发现、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及爱祖国、爱生活、爱科学的情感。

一、在课堂活动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通过科学课堂的活动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实求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能深入物质世界,了解其差异、发展和变化,并初步地理解、分析自然世界发展的规律。科学课堂通过让学生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和分析问题,对事物进行由外及里的实验剖析,在思维递进的过程中,形成笃学践行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积极转化。

在《校园里的植物》一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行观察校园中不同植物的实践探究活动。为了更好地润物细无声,在观察活动前,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引导每个小组自行选定校园内的两三种植物仔细观察。小组成员也进行了明确分工,以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分工合作能力。在各小组对所选定的植物进行详细观察及记录后,学生可以根据本组的观察记录,依次分享各组的观察结果。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远处观察,植树是什么样子的?从近处观察,你们又有哪些发现?通过放大镜呢?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方式,大家有什么共同发现?学生从看似简单的观察活动中明白了:角度不同,观察到的事物也是不同的;观察事物不仅要有整体的轮廓,还要有细节的描绘。学生在今后的观察和探索中,也会注意事物不同的观察角度,以求全面了解事物的整体特征以及重要细节。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德育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细致严谨的探索精神。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节俭行为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学习习惯。小学科学课堂中涉及大量实验,而小学生大多自我意识强,急于动手,缺乏爱惜实验器材的意识。因此,在实验活动中,往往会造成大量实验材料的破损和浪费。为此,教师在日常的演示实验时,可适当放慢语速,细化、慢化实验速度,主动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精心的实验习惯。这样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实验操作要点,减少实验材料的不当损耗。

在《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这节课中,设计了学生观察植物种子的实验活动。在实验中,学生将使用放大镜观察绿豆、芝麻等较小的植物种子等实验物品。为了让学生在实验中更加爱护实验器材,不撒落植物种子,不损坏放大镜,教师可在演示实验环节,以重点字词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实验要点。比如,轻倒——将植物种子放到用于观察的白纸上时,应轻轻地倾倒;握柄——用放大镜观察时,应握住放大镜的手柄,注意观察距离,避免碰撞。学生实验时,教师可将温馨提示呈现于课件中,并在教室中巡视,及时表扬实验规范、井然有序的小组;在实验结束后,教师需及时要求学生将所用的实验器材整理好,并适当检查学生的器材情况,对收拾整齐、器材完整的小组进行鼓励。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指引作用,能不断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往往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科学活动中,不断地积累养成。教师通过日常监督、提醒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细化实验操作,爱护实验器材,逐渐养成爱护、节俭实验物品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在学习方式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小学科学课堂的主旨也正是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协作实验,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主动与同伴分享研讨、互助实验,在合作共荣中,拓宽思维、提升成果。

以《发现物体的特征》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涉及用看、闻、摸、掂等观察方式,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以比较得出材料在颜色、形状、轻重、气味、光滑程度等方面的不同。一年级的学生大都十分喜爱实验探究,动手欲望强,但对于科学实验的目的并不明确。因此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争抢实验器材的冲突。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小组中每个成员都遵守规则,轮流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才能保证实验的有序有效。教师可以先让小组明确各人分工,每个小组都必须有组员、记录员、材料员以及讲解员。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学生可以互相转化各自的分工,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提高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效率。

在学生有序实验后,教师再次强调明确分工的重要性,请完成实验又快又好的小组来分享经验。随后,各小组通过讨论的方式制定合理的实验规则,并严格遵守规则,轮流进行实验,学会更加高效地开展活动。同时,利用合作活动,学生学会制定规则、明确分工,不仅有效提升了课堂活动效率,也有效强化了规则意识与合作意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良性信度,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科学想法,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如此,通过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德育素质的目标就顺利实现了。

四、在师生互动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利用科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还可以通过加强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营造温馨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亲切感,主动融入课堂,自发地投入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形成积极乐观、主动进取的心态。当学生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和困难时,教师要以积极正面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可以先通过肯定的态度,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并辅以适宜的引导,让学生尝试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思考答案,不断增强学习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也能够以更加自信、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挑战。

例如,在讲解《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这一课时,需要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设计改装,并顺利观察到岩浆(番茄酱)在地球内部热量(酒精灯加热)的作用下冲破地壳(土豆泥)喷涌而出的实验效果。这一实验操作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难度,为了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引发失败,教师可以在细致展示实验步骤后,密切关注每个小组的实验操作情况。发现问题时,不急于组内相互指责或批评,而是先对学生操作正确的步骤进行肯定,再通过提问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余下的实验操作。教师的耐心平和、师生的亲密互动,能抚慰学生实验失败的挫败感,增强学生直面问题不断优化的自信心,拓宽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中,学生将通过水的蒸发、凝结、融化等实验,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水,其实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但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三者之间的区别,并大胆说出自己对科学的认识,却不是简单的事。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探究中来,让学生学会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感知科学、认识科学,让学生自己进行科学实践,使科学知识的习得与活动融会贯通。要多角度促进学生对科学内容的认知,不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精神,进而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思维品质。

五、在教学细节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小学科学学科体系中涉及许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只有学好科学理论知识,才能成为社会的参与者。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各种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的知识,让学生从小树立生态平衡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例如,在教学《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祖国各地自然山川风景的视频资料。在欣赏秀美的风景后,学生可以试着说说自己观看时的感受。教师紧接着再给学生展示因为人类的破坏,大自然旱漠荒野、生态失衡的资料。视频中沙尘暴、泥石流、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白色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现状直观强烈地冲击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生态平衡的破坏给人类发展带来的严重灾害。展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植物和动物构成了大自然,人类也属于大自然的一分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人类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改善生态失衡的现状,创建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重复利用、减少丢弃,并科学合理地进行垃圾分类;节约用电,电器不使用时记得关闭电源;外出时自带水杯、碗筷等,尽量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尽量选择绿色交通工具,以减少空气污染。通过这种结合现实情况讲解教学内容的形式,教师不仅有效渗透了环保和生态的社会理念,更能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保护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科学课程具有社会性、科学性、实践性的特点,其涉及的知识和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出发,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课内外相互结合,形式上灵活多变,将德育与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形成更加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从多渠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德育科学实验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做个怪怪长实验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