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幸生教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经验*

2023-04-15 21:33植梦霞陈幸生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颈性气血穴位

植梦霞,陈幸生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 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合肥 230001)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又称“颈交感神经紊乱综合征”“椎动脉卡压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等,是指由于患者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出现结构损害而致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1]。颈性眩晕患者多伴有头颈部不适、恶心呕吐、耳鸣、手臂麻木等症状,其重者可猝然跌倒,多于颈椎屈伸、旋转过程中诱发。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本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且年龄较大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眩晕[2-3],老年患者可能因此受到残疾甚至是死亡的伤害。目前针对本病,西医控制病情常用氟桂利嗪,其可通过减少钙离子内流而发挥缓解脑血管痉挛药理作用,进而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4],但该药物不良反应较多,患者无法长期坚持服用此类药物。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具有操作简单、起效迅速等优点,治疗颈性眩晕较佳,总有效率为93.62%[5]。

陈幸生教授,主任医师,江淮名医,全国名老中医继承人,已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 余年,经验丰富。陈教授擅长运用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尤其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6-7]。现将陈师运用项丛刺联合透刺治疗颈性眩晕经验进行论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现代医学观点 西医关于颈性眩晕发病的机理、机制并未明确,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针对该病的发病机理、机制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以下四种学说[8]:①椎-基底动脉学说。椎-基底动脉受到各种原因的机械压迫,使其管腔狭窄影响供血功能。②交感神经学说。颈部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时,神经调节椎-基底动脉的时间延长及血流量减少,从而影响脑部供血。③体液因子学说。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因子之间的动态平衡有助于维持脑血流量稳定,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造成血管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机能下降引起血流量降低。④本体感受器学说。被挥鞭样损伤、颈部疼痛刺激后的本体感受器与脑干前庭建立联系,传输信息至大脑中枢作出反应,即颈性眩晕。

1.2 陈幸生教授观点 陈幸生教授认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年高体弱、虚劳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异常或外邪侵袭,诸因皆可致清窍失养,发为眩晕。其病机或为气血肾精诸虚,或由风火痰瘀扰动,皆可影响清窍而致脑髓失养。气血肾精亏虚,是指患者因素体正气虚弱或久病耗损,伤及脾胃,气血不足诱发眩晕。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扰动致眩,则是患者本就体虚,阳气郁闭,继而导致人体气机升降失调而诱发病理产物产生,阻碍气机而致眩。病性有虚有实,因气血乏源、髓海空虚所致的颈性眩晕多属虚证,因肝阳亢逆、痰湿中阻、瘀血阻滞所致的颈性眩晕多属实证或本虚标实之证。无论患者所属何种证型,最终均要帮助患者达到脑髓得养、元神清明的良好状态。

1.2.1 体虚致眩《景岳全书·眩晕》云:“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眩晕的重要诱因之一是体质虚弱。清李用粹在其《证治汇补眩晕》提出“血为气配,气之所丽,以血为荣此眩晕生于血虚也”的学说,阐述了“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9],自身气血的调和关系到人体生理功能是否能够正常运转,而气血的生化又取决于后天脾土的运化。若脾气不足,则清阳不升,机体则无力鼓动营血上行以濡养头目;或因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收摄血脉,迫血妄行,继而导致气血亏虚,脑失所养,导致眩晕。除此之外,肾为先天之本,脑为髓之海。人老肾精不足,髓海虚空,脑失充养易致眩晕。《灵枢·海论》载有“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结合《素问·逆调论》中提出的“肾不生,则髓不能满”,颅脑髓海的生化亦来源于先天之精的充盈。若肾精亏虚,则髓海失充,继而导致脑之清窍失所养而发眩。陈教授认为因虚致眩者多发生在老年患者身上,因年老体虚,脾胃功能减弱,或久病体虚,气血亏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抑或肾精亏耗,脑髓不充,强调因虚致病。因此,陈教授在治疗上强调固本培元、健脾升清。

1.2.2 痰瘀致眩《古今医统》云:“头目眩晕痰也。”《普济本事方》曰:“痰水结聚,上冲于头目,令人头旋。”陈师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若长期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滞中焦,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另一方面,颈部气机失调,或跌扑损伤引起的血行不畅,亦可导致脉道阻滞,脑络瘀阻令脑窍失养,从而出现眩晕。《仁斋直指方论》认为“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医宗必读》亦提出“瘀血停蓄,上冲做逆,亦做眩晕”的阐述,则进一步说明瘀血与眩晕发病有密切关系。在治疗上,陈教授更注重健脾化痰、祛瘀通络。

1.2.3 肝风致眩《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人体气血阴阳失调,阳气亢逆而引动肝风。肝风上循,袭入脑窍,发为眩晕。《临证指南医案·眩晕》谓:“所患眩晕者,……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肝木之性,性喜条达,主升主动,极易携风上逆扰动脑府清窍,故而生眩。陈师认为,随着年龄增大,中老年人体内精血耗损,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而使阳气亢盛,风气内动;或是情志失调,甚至过极化火而肝风内生;肝阳上亢,犯于清窍,从而出现眩晕。因此,治疗上当清热息风。

2 颈性眩晕的治疗特色

2.1 项丛刺法 项丛刺法是一种具有感觉刺激强、经络传导快、调节范围大等特点的多针刺法。《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阐述了脏腑精气既可上循经络入脑,亦能后行流于项部[10]。项丛刺法取穴位置玄妙,其针刺部位与脑联系密切,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的循行之处,而这也是利用腧穴的“近治作用”这一主治特点。取穴方法:先纵向取下脑户、风府、哑门三个穴位,后横向取风府及完骨,再由风府至完骨间作六等分,每一个等分为一个穴位,左右两侧为十二穴,总共十五穴[11],刺之可以起到疏通经络、定眩止晕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12],项丛刺法所刺激的区域内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分布,针刺该区域一可改善枕项部肌群紧张的功能状态,使其挛缩拘急的肌肉得到放松,促进颈椎整体正常功能恢复;二可扩张血管,促进心脑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功能,达到治疗颈性眩晕之目的。陈教授临床上常用项丛刺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颈性眩晕、卒中后吞咽障碍、后循环缺血、失眠等病症均取得了优良的治疗效果。

2.2 透刺法 透刺法是指将针具先刺入一穴位,随后按一定方向透达另一穴位,或几个穴位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特殊刺法[13]。透刺作为一种刺法,其理论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如《灵枢·官针》记载“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虽未提出透穴刺法之名,但已具沿皮透刺法的雏形。其后,金元大家窦默在其著作《针经指南》提出“一针两穴”的透刺方法。直到元代王国瑞著《玉龙歌》才正式提出了透穴之名,而《针灸大成》、《针方六集》、《金针梅花诗抄》中均有对透刺法的论述,且与临床紧密相关。透刺法相对普通针刺加强了腧穴和腧穴之间的传感,引发经络之间气血运转,使气至病所。目前有关透刺法治疗内科疾病的临床报道很多,如教传旭教授[14]采用透刺针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除外,现代医家将透刺法和其他疗法相结合运用到一些疾病的治疗上也有不错的临床效果,如郭文杰等[15]采用头部穴位透刺联合中药益肾通络方熏洗治疗肝肾亏虚型小儿脑瘫效果显著。陈教授在治疗颈性眩晕患者过程中,正是利用透刺法得气快、针感强、用穴少这些特点以期调节阳经气血,激发阳气使之上输于头部,清窍得养;行于颈肩部,气血亨通而不壅滞。头部透刺能够通调局部气血,刺激脑部血液循环,提高血液流动速度[16],从而改善神经组织功能减少眩晕发生。

2.3 操作方法 患者俯伏坐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取1 寸(0.3mm×25mm)、1.5 寸(0.3mm×40mm)不锈钢针。项丛刺直刺1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神庭向百会方向刺入1.2 寸,头维向率谷方向刺入1.2 寸,太阳向角孙方向刺入1.2 寸,均行快速小幅度捻转的手法,使针感尽量到达百会、率谷、角孙局部部位。以上诸穴留针30min,每天治疗1 次,7 天为1个疗程,每周休息1天。

3 医案举隅

患者,男,65 岁,颈项强痛伴头晕1 年余,加重1周,于2020 年9 月3 日初诊。患者于1 年前下床时突然出现头晕,并伴恶心欲吐、耳鸣等症状,卧床休息后症状未减轻。遂前往某三甲医院作脑部CT 检查,结果显示未见异常。住院予以扩张血管、改善脑部供血对症处理后症状改善不明显。1周前,患者头晕症状加重,经人介绍前来寻陈幸生教授。查体:颈项部肌肉僵硬,活动稍受限,C5~C6棘突及两旁压痛阳性,两侧斜方肌压痛阳性,压颈试验阳性,面色淡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辅助检查:TCD 检查示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颈椎MRI示C4~C5、C5~C6椎间盘突出。诊断:颈性眩晕,气血亏虚型。予以项丛刺联合透刺治疗,患者证属气血亏虚型加足三里透三阴交(使用9~11 寸芒针,从足三里穴斜刺进入,针尖朝向三阴交,针身经过胫、腓骨之间,透向三阴交,进针7~8 寸左右即止)。每天治疗1 次,治疗7 次为1 个疗程,每周休息1 天。2020 年9 月11 日二诊: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眩晕较前改善,颈项僵痛有所减轻。因吹风后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痰黄,舌红苔薄黄,脉细数。针刺加大椎、曲池(双侧),行捻转泻法。治疗7 次。2020 年9 月19 日三诊:患者自述诸症消失,眩晕痊愈,纳寐尚可,二便尚调。结束治疗,嘱其注意作息规律,疏调情志。

按语:患者年逾六旬,年老体弱,且病程较长,久病易耗伤气血,致使气血两虚,脑髓失养,最终出现眩晕之症。因此陈师认为治疗当补益气血、通络止晕,故采用项丛刺为主结合透刺治疗颈性眩晕。项丛刺主要选择督脉经、膀胱经及胆经上的腧穴,这些穴位恰好位于脑干和小脑的投影区附近,其内含有丰富的区域神经、血管。项丛刺通过刺激这些穴位直达病所,可以有效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后循环,进而提高后循环的供血量,改善眩晕等症状。神庭透百会,此两穴均为督脉上的穴位,可振奋阳气、疏通气血,加强对头颈部经气的调动。头维透率谷,通过一穴透达二经可调节胆胃之气,使其升发有度,使清阳之气升达于脑。太阳透角孙,此组透刺穴位中,太阳归属经外奇穴,角孙归属少阳三焦经。现代解剖学发现[17],太阳穴深部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亦有耳颞神经及面神经的颞支散在,故针刺该穴位可以有效调节局部神经血管功能,改善头部供血,缓解眩晕。足三里透三阴交可鼓舞胃气,调补三阴,推动一身之气血运行。诸穴合用以达补益气血、通络止晕之效。二诊时,患者治疗后眩晕及颈项僵痛症状改善,但因其外感风热,故在前方基础上加大椎、曲池,在补益气血的基础上疏风泻热。三诊时,患者基本痊愈,暂停治疗。

4 结语

颈性眩晕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各医家究其病因病机,未有统一标准。陈幸生教授认为颈性眩晕基本病机可概括为髓海失养、神失所养,项丛刺所刺激穴位可使局部气血通畅运行,则脑髓得养,眩晕得止;加之采用神庭透百会、头维透率谷、太阳透角孙三组透刺穴位,加强了对经脉运行经气的激发,使气血通畅,上至巅顶,元神得以濡养。由此可知,项丛刺联合透刺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颈性气血穴位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女性与气血的不解之缘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气血亏虚 日常如何“补”救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