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胆病从肝论治”探讨胆囊术后综合征的中医证治*

2023-04-16 06:32严仕梦李法宝郁林海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气滞肝胆柴胡

严仕梦,李法宝 ,吕 婵,陈 萌,郁林海△

(1.上海市松江区方塔中医医院,上海 200000;2.上海市松江区新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0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00)

胆囊结石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在我国患病率高达10%,发达国家发病率更高,约占10%~20%左右[1]。胆囊结石治疗一般以手术为主,绝大多数是在腹腔镜下完成。根据统计,在美国每年大约进行胆囊切除术75万例[2]。1988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因其具有伤口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被患者所接受。目前LC也被称为治疗胆囊性疾病的金标准。目前部分患者胆囊切除术后,临床症状仍不能明显缓解。胆囊术后综合征(post 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指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症状的持续存在,属于一种慢性综合征,大约发生在5%~47%的患者中[3],需花费大量的医疗资源,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PCS最早由Womack和crider在1947年提出[4],引起这一诱因包括胆道原因或非胆道原因[5],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面临着困难与挑战,最近几年备受关注。现代医学对PCS的治疗是针对特定原因,包括药物治疗、括约肌切开术、胆道支架植入术、经皮胆道瘤引流术和严重狭窄的手术翻修术,虽然在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症状,但是临床症状仍有反复情况[6]。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胁痛”、“黄疸”、“泄泻”范畴[7]。基于对“胆病从肝论治”的病因病机研究,发现PCS患者仅仅治“胆”效果不佳,而结合“胆病从肝论治”这一理论,辨证分型论治,治法上不仅注意清肝利胆,活血通络,也要注重疏肝、养肝、柔肝,患者症状明显好转,临床疗效满意。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PCS最新相关文献,针对PCS的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改善PCS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PCS概述

1.1 西医认识 胆囊切除术后出现的症状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包括胆囊切除术后出现的恶心、呕吐、胀气、黄疸、腹泻或腹痛等症状。据相关研究表明[8],PCS的发病率高达40%,发病时间从2天到25年不等,女性患者复发症状的发生率为43%,而男性患者为28%。多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症状较轻,临床诊断较困难,治疗效果也不理想[9]。目前,对于PCS的定义或治疗尚无共识[10]。

1.2 中医认识 对于PCS,中医目前无明确疾病名称。如《黄帝内经·藏象类》载:“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脉经》曰:“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灵枢·五邪》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表明,肝与胆在生理与病理上互为表里。若肝胆功能失调时,则出现腹痛,黄疸等症状。如《医学津梁》曾记载:“疸者,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蒸而生热;热气不得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易炽。”因此,PCS与肝、脾、胃关系密切,该病主要病性为“滞、瘀、湿、热、虚”[11]。

2 “胆病从肝论治”的理论探讨

2.1 肝胆之间的生理关系 《黄帝内经》曾记载:“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肝位居右胁,胆附着于肝之短叶处,肝胆经脉互相络属,故二者互为表里。《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六腑中唯有胆于其他脏腑不同,它因属六腑而具有六腑泄而不藏之特点,又同时因为是盲管,内藏精汁,故又具有五脏之藏而不泻之特点。《灵枢·本输》称:“肝之于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肝胆相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谋虑后则必决断,而决断又来自谋虑,肝的升发疏泄直接影响到胆,而胆的排泄胆汁功能正常与否又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胆者,肝之腑。”可见肝胆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关[12]。

2.2 肝胆之间的病理关系 病理上肝与胆之间相互影响,胆腑诸多病变因肝脏失其所职而致,PCS病因多归咎于肝。肝胆之间的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肝胆气滞、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肝阴不足方面[13]。引起其病因较多,无论病因如何,最终都会出现肝胆疏泄失常,肝失濡养,从而导致胆腑瘀滞,气机不畅,胆汁疏泄不畅加之肝阴不足,湿热之邪内蕴,气郁化火,形成术后一系列术后胆道综合征[14]。肝体阴用阳学说是基于中国古代哲学,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整体观念为主导,在藏象学说框架内,对肝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高度概括,为肝病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肝藏有形之血,又疏泄无形之气,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性主升发,宜条达舒畅。若肝脏阴血亏虚,引发一系列症状,如忧虑、情志不畅、腹部隐痛等[15]。肝脏疏泄失常,便产生肝郁之症,必然影响到胆,而见胁下满闷疼痛,脏病及腑,而见腑病。《灵枢·经脉》有“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之描述。《灵枢·胀论》谓:“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由此可见,肝胆之间病理联系息息相关。

3 “胆病从肝论治”与胆囊术后综合征病因病机之间的关系

肝胆在生理与病理之间相互影响、肝主疏泄条达,胆为“中精之府”,具有封藏肝藏精气以促进消化;但胆汁的生成与排泄又受到肝脏的调控。因此,若肝胆出现生理功能的失常,故可见两侧胁肋部病变。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灵枢·五邪》也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16]。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纳差、泄泻等消化道症状,多是由于手术过程中金刃利器损伤气血经脉,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肝疏泄条达功能受阻;加之患者术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失调达。肝与胆之间相辅相成,肝脏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畅、局部血瘀,从而导致气滞血瘀,肝脏疏泄不利,影响胆汁的生化与排泄,不利于脾胃运化,故出现上述消化道症状[17]。经过研究发现[18],由于患者手术过程中正气的损伤、术后饮食不洁会进一步加剧脾胃功能失调,出现水液运化功能失调,水湿之邪内阻,加之肝失疏泄,即“土反侮木”;肝失疏泄,气机运行受阻,肝气上逆犯及脾胃,即所谓“木旺乘土”,从而加重腹痛、泄泻等消化道症状;气郁日久,从而化热,加之脾胃湿邪,湿热浸淫,发为黄疸,正如《医学津梁》中载:“疸者,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蒸而生热;热气不得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易炽。”由此可见,胆囊术后综合征的发病与肝、胆、脾、胃关系密切,基本病理因素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湿热、阴虚”。

4 “胆病从肝论治”理论有助于指导胆囊术后综合征的分型论治

4.1 肝胆气滞证 胆囊切除术后其贮藏、排泄功能受到影响,胆腑气机不畅,进而影响肝脏,或术后患者情绪因素,形成肝胆气滞证[19]。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不适,胸闷,脘腹胀满,嗳气,女性可见月经不调,舌淡苔薄白,脉弦。治疗宜疏肝理气,方选用柴胡疏肝散,根据患者病情对柴胡疏肝散进行加减,柴胡为君药,香附、川芎为臣药三者兼具有疏肝解郁、活血止痛功效[20],陈皮、芍药、延胡索三者共为佐药,上述药物共凑疏肝解郁、行气消胀止痛之功。另一方面,柴胡兼有保护肝脏细胞,降低氨基转移酶的活力,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对胃黏膜起到显著的保护作用,改善胃肠道症状[21]。此外,气滞较为严重者加用玫瑰花、郁金等性平力缓之品疏肝理气。

4.2 肝胆湿热证 胆囊切除过程中造成的气血经络损伤,导致局部瘀血停滞心胸中,肝脏气血运行受阻,导致肝气郁滞,疏泄条达功能失常,进一步影响胆汁排泄功能异常,损伤脾胃,水液代谢失常进一步加剧,湿浊之邪内蕴,聚而成疾;湿邪郁久化热,壅塞肝胆,临床表现为胁肋部胀痛,灼热,腹胀厌食,口苦泛恶,小便短赤或黄,大便不调,或身目发黄,舌偏大,舌红苔黄厚而腻,脉弦数等。有研究表明针对肝胆湿热证,采用龙胆泻肝汤清利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主要由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茯苓、生地黄、当归、甘草、柴胡诸药组成。其中龙胆草为君药,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热之效;栀子清热除烦、凉血解毒、清利湿热,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二者共为臣药;泽泻利水渗湿,茯苓利水消肿、健脾渗湿,车前子清热利湿,通利小便,生地黄清热生津、凉血,当归补血活血四药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上述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泻火解毒之功效。李朋娟等[22]研究表明,龙胆泻肝汤对于患者术后恶心、呕吐、便秘、肝区疼痛等症状有明显效果。若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者可加垂盆草;出现黄疸者可加茵陈[23]。

4.3 瘀血阻络证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其病变由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肝胆脏腑疾病临床上不仅要疏肝理气,根据久病必瘀,久病必虚理论,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形成瘀血阻络。术中损伤肝胆络脉,瘀血停于两胁下,胁下络脉闭阻,临床常见为:胁肋部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胁肋下或见癥块,舌质紫暗,脉沉涩。从气血理论研究表明,气血运行协调与否对机体疾病转归密切相关[24]。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根据气血理论关系,对于PCS患者予活血化瘀原则治疗,一方面活血化瘀不但可以改善其临床症状,还可以可减轻伤口瘀疤形成,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炙甘草、生地黄、柴胡、桃仁、牛膝、红花、枳壳、当归、赤芍、川芎、延胡索、桔梗组成血府逐瘀汤,组方配伍中桃仁、红花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赤芍有抗血液凝集的效果,当归、赤芍二者兼有养血活血的效果,川芎及柴胡有行气止血的效果,生地有滋阴补肾、调经补血的效果,诸药共奏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缓解疼痛等效果[25]。若胁下有徵块者,而正气未衰者,可加莪术、三棱增加破瘀散结消坚之力,中成药可予鳖甲煎丸。

4.4 肝阴不足证 肝在志为怒,怒则伤肝,发为肝气、肝火。不但本脏有病变,往往还影响其他脏腑,如乘胃、克脾、累肾等,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病症。当肝气不舒,肝木恣横之际,若复施以性偏香燥之理气疏肝药,多致阴津耗损诸变。肝乃体阴用阳之脏,体属阴主血,用属阳主气。肝气、肝阳常有余,肝血、肝阴常有不足。临床常表现为右上腹部的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伴见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一贯煎的功效为滋阴疏肝,针对肝肾阴虚证型,方药包含枸杞、生地、麦冬、北沙参、川楝子、当归等六味。此方剂配伍得当,组方严谨,以生地为君药,滋阴凉血以补益肝肾;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川楝子为佐使疏泄肝气为。诸药共奏滋阴疏肝之功。符合“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征,主治肝肾阴虚证型[26]。

5 典型病案

患者女,52岁,2020年5月15日初诊。主诉:反复右侧胁肋部胀痛不适4年余。病史:患者2016年3月于当地医院因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逐渐出现右侧胁肋部反复胀痛不适,偶有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症状,遂至医院就诊,考虑胃部疾病,予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HP(-)。腹部CT、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刻下:右侧胁肋部胀痛不适,恶心、呕吐反酸、嗳气、胸闷,纳寐差,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胆囊术后综合征。中医诊断:胁痛。辨证当属肝胆气滞证型,基于“胆病从肝论治”的理论,治疗以舒利肝胆行气机。方予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柴胡6 g,香附15 g,川芎9 g,陈皮15 g,芍药15 g,延胡索9 g,郁金9 g,制半夏9 g,枳壳10 g,珍珠母(先煎)30 g,炒酸枣仁(碎)15 g,大枣9 g,炙甘草6 g。共14剂,水煎服,1天1剂,分2次服用。

二诊(2020年5月30日):服用上方后患者右侧胁肋部胀痛好转,恶心、反酸减轻,仍有嗳气、胸闷,纳寐均好转,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效不更方,守方化裁。处方:柴胡6 g,香附15 g,川芎9 g,陈皮15 g,芍药15 g,延胡索9 g,党参10、干姜3 g,丁香9 g,制半夏9 g,枳壳10 g,珍珠母(先煎)30 g,炒酸枣仁(碎)15 g,炙甘草6 g。煎法同前。

三诊(2020年6月13日):上方服用后患者右侧胁肋部胀痛不适,恶心、呕吐反酸、嗳气、胸闷症状明显好转,纳寐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上方去丁香,再服14剂。随访3个月,未见明显复发。

按:肝与胆在生理解剖的位置十分靠近,胆囊位于肝缘外侧处,二者在生理和病理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医学者认为二者具有“肝胆相表里”及“肝病及胆”的脏腑理论。该患者胆囊切除术后症状持续4年余,病程长,时间久且反复发作。患者表现为肝胆气滞,疏泄失常的临床症状,右侧胁肋部反复胀痛不适,加之肝木旺横逆犯脾土,胃气升降失常则出现恶心欲吐、嗳气、胸闷、纳差等症状,治疗上从肝入手,以疏肝行气为主,兼顾胃肠道症状,用药宜轻固护胃气为佳本案例选用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疏肝理气,行气解郁,对胸胁部胀闷不舒疗效显著;并加用干姜、丁香、制半夏缓解恶心、欲吐反酸、嗳气等脾胃症状;患者寐差,予珍珠母、炒酸枣仁安神养心,因证选方,法中肯綮,故疗效确切。

6 小结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是目前临床广泛认可的一种安全、简单和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完全根除胆囊结石。然而,10%~40%的患者由于症状复发或出现胃肠道不适而不能完全康复,这种情况被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其表现广泛存在术后患者中,常伴有轻微的、不明确的消化道症状,甚至有严重的腹痛及黄疸发作。大多数患者可短时间自愈,少数患者临床症状持续,需积极治疗[27]。目前,西医治疗PCS主要方法以去除病因、胆道引流、控制感染等[28]。有研究指出,通过抗酸剂或者抗生素治疗也可以取得较好效果[29]。但是西医的治疗在短期内效果良好,远期效果不佳,停药后出现反复现象[30]。中医中药可从整体观出发,辨证论治,从系统性、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治疗,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再手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相信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方式的不断革新,加之外科医生经验的不断提高,结合祖国医学中医中药,将为患者带来最安全、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气滞肝胆柴胡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从五禽戏论治肝郁气滞型功能性便秘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柴胡治疗猪感冒症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