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湘女对兵团精神价值内涵的诠释

2023-04-16 18:55陈元明李雪银
湘潮 2023年3期
关键词:兵团精神

陈元明 李雪银

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疆,经济落后,物资奇缺,人民生活困苦,到处是未开发的荒原戈壁,为巩固边防、加快发展,减轻新疆各族人民的负担,党中央决定从内地招收各方面人才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八千湘女远赴新疆,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与战友们一道创造了历史的奇迹。她们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精忠报国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勤劳勇敢的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的顽强拼搏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奋勇向前的进取精神”生动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的价值内涵,被誉为“兵团的第一代母亲”。

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兵团精神是兵团人七十多年来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援疆湘女正是怀着“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豪情壮志,肩负着“为祖国站岗放哨”的光荣使命,为国家安定和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

援疆湘女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建设新中国的追求是兵团精神形成的动力源泉。新中国成立初期,参军报国是许多青年的理想和追求。1951年2月10日,随着《新湖南报》刊登的《新疆省人民政府、军区司令部湖南招聘团启事》招女兵信息的发布,湖湘大地上一批批女青年纷纷报名应征,其中有大学甚至中学学生,也有来自城市或乡村的社会青年,她们争先恐后地来到长沙营盘街征兵点报名应征。其中,很多人是徒步到长沙的。前后共约八千湘女进疆,生动诠释了她们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湘女柳庆双出生于1934年10月,自幼深陷水深火热的艰苦环境中,历经摧残、见证血腥、饱受屈辱。新中国成立后,她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一心想着参军报国,终于在1952年加入了援疆队伍。在援疆期间,柳庆双面对茫茫荒野,克服了种种困难,挖渠引水、种植防风林带、修建道路、开荒造田,因业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湘女毛温含在报名援疆后,遭到了家中亲人的反对,但她仍然登上了西进的列车。毛温含进疆后,在玛纳斯驻地开荒生产的几十年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立过两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这些援疆湘女身上体现的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正是兵团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精神凝结。

援疆湘女精忠报国的理想信念。援疆湘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始终牢记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知难而上地承担起保卫国家安全的重任,在祖国需要时勇往直前、不畏牺牲,全力维护边疆的稳定和祖国的安宁,忠实实践着精忠报国的理想信念。

1951年,湘女刘玲明应征入伍,踏上了保疆援疆的征途。面对天山深处匪徒骚扰袭击百姓、掠夺部队物资、枪杀驻疆战士的罪行,作为一名参军时間短、护理知识少、经验不丰富的新护士,刘玲明不但不害怕,而且从未叫苦、偷懒,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三等功。援疆湘女饶钟琦参军入伍后不久随剿匪部队奔赴昆仑山。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饶钟琦同骑兵团男战士一起直面匪徒的袭击,英勇善战,全力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就这样,援疆湘女胸怀精忠报国的理想信念,时刻将卫国戍边放在优先位置,心中时刻装着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价值追求

在新疆人迹罕至的亘古荒漠上,援疆湘女用她们的青春和热血赋予了这里绿色和生命;用她们大半生的坚守和付出,诠释了“无私奉献”这一兵团精神的价值追求。

援疆湘女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援疆湘女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集中体现在战天斗地和清剿匪徒上。援疆湘女王正先到疆后被分到了若羌的第六师骑兵团,骑兵团的主要任务是剿匪。从焉耆到若羌要穿越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女兵们同骑兵团的战友在去若羌的道路上,一面要与附近的匪徒作战,一面要克服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种种困难。即便在匪徒袭击,极度缺水的情况下,湘女们也从未有丝毫的后退与反悔,凭借着她们霸得蛮、不怕苦的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由于边防的需要,兵团的边境团场大多建在荒凉的戈壁上,那里缺水、缺电、缺房,一年四季或极度寒冷,或大风沙尘,或蚊蝇肆虐。援疆湘女住的是地窝子,睡的是露天草床。在寒冷季节,时常耳朵冻掉都不自知。但她们直面种种挑战极限的生存条件,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退缩、不计较、不放弃,不畏艰险、无私奉献了几十年。

援疆湘女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你们到新疆去的任务,是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湘女进疆后,始终遵循着毛主席给进疆部队作出的指示,往往把最好的草场、最沃的土地、最净的水源留给当地农牧民,而自己经常在戈壁荒漠和盐碱地里开垦驻扎。援疆湘女还将土地改革的有关政策和实施土改的好处编成文艺节目,用歌舞的方式动员当地农牧民参加土地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湘女们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努力适应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主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逐渐爱上了羊肉、干果、砖茶、馕和抓饭,喜欢上了与少数民族同胞和睦相处的美好时光。被誉为“仁医妙手”的石河子市外科医生陶勇,经常舍小家为大家,“手术台上针针线线浸透着慈母心血,无影灯下日日夜夜度过外科生涯”,这便是她践行的工作理念。此外,还有扎根在可可托海深处默默奉献的彭翠芳夫妇和将青春与热血播撒在荒芜风沙团场的骆玉兰夫妇,都是舍己为人的典范。在新疆,许多援疆湘女用她们的一生诠释着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时代的赞歌,用无数感人事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的价值选择。

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集中体现

几十年来,援疆湘女与屯垦将士们用勤劳的双手攻坚克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天山南北的两大沙漠边缘架桥修路、兴修水利、垦荒造田,建成了一大批现代化国有农牧团场,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农业的基础,集中体现了兵团精神中艰苦创业的价值内涵。

援疆湘女勤劳勇敢的艰苦奋斗精神。兵团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是兵团精神孕育凝结的坚实根基。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疆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湘女入伍进疆后,在戈壁荒漠、碱水盐滩、冰天雪地的恶劣自然条件下,在缺人、缺粮、缺资金的艰苦社会条件下,毅然深入亘古荒原,一手握枪,一手挥起坎土曼,挖渠引水,开荒造田,同男战友一样,风餐露宿,挖穴而居,喝碱水,吞麦粒,满腔热情地投入战天斗地的生产建设中去,分别在阿克苏、库尔勒、伊犁、塔城、阿勒泰、奎屯、石河子等地安营扎寨、垦荒造田。仅仅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1950年,兵团开垦荒地83万亩,收获粮食3400多万公斤、棉花7500多担、油料185万多公斤,同时还建立了各种作坊,饲养了大量牲畜,极大缓解了国家的经济困难,减轻了人民负担,新疆的亘古荒原从此泛起片片新绿。

援疆湘女自力更生的顽强拼搏精神。“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这是王震将军对农一师历史的概括。部分援疆湘女被分配到农一师后,将自力更生的顽强拼搏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1950年,王震同陶峙岳等人勘察规划石河子市时,看到了满目的芦苇戈壁。王震将“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改为“瓜果遍地百花开,火车开到这里来”,决定要在这里建一座军垦新城。在这里屯田垦荒,注定是一场艰巨漫长的战斗。但这些困难没有压倒援疆湘女和兵团战友们。援疆湘女童应桃在八一农场当了第一代女拖拉机手。当时她的主要任务就是开荒犁地。童应桃明白要完成任务,只有昼夜不停地干,可她最怕晚上犁地,因为总有狼双眼闪着绿光尾随着她。漫天的风沙也摧残着她的身体,每次开荒回来,身上脸上的灰都有铜钱那么厚,如果出汗多,身上便会长“成疙瘩”的虱子,湘女们都把它叫做“革命虫”。由于過度劳累,许多湘女没了月经,被她们称为“干血痨”。即便如此辛苦,援疆湘女同战友们发扬着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凭借着自力更生的顽强拼搏精神,开动脑筋、克服困难,用肩膀、脊梁、胆量和智慧,硬是在大漠荒野上建立起阡陌纵横的绿洲生态网。如今,新疆大地棉海无垠,稻麦飘香,牛羊遍地,树木成林,便是援疆湘女和战友们勇敢创造出的人类改造沙漠、治理沙漠的奇迹。

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本质要求

在半个多世纪的征程中,兵团事业在全体兵团人的共同努力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一同成长。在这里,援疆湘女们以开拓进取的强烈意识和不懈追求为屯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援疆湘女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开拓进取是援疆湘女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而力求新突破的行为风格,是敢为人先、积极进取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状态。援疆湘女作为兵团建设事业的先驱之一,她们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充分体现在各个方面。如1951年参军入伍的湘女黄厚瑜,到达部队后被分配在六师教导营任见习文教。1952年夏,为解决已经扎根新疆、成家立业的军人的后顾之忧,黄厚瑜等在内的湘籍女兵毫无保留地贡献了自己仅有的积蓄,用土坯垒课桌,自己造黑板、编教材。在师部大会上,女兵们动员广大官兵捐献自己的财物购买教学设备。4月份,在援疆女兵们的努力下,黄厚瑜所在部队的第一所子弟学校诞生了。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黄厚瑜总是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年年被评为先进,1960年,她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等许多中央领导人的接见,所在学校被正式命名为八一中学。随后,各个团场也相继建立了学校。过去70多年,兵团取得一系列成就与变革,每一步都打下了援疆湘女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与时代精神同步发展的烙印,也唯有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的指引,历代兵团人才会想干、能干、干得成,并取得超越历代屯垦戍边的巨大成果。

援疆湘女奋勇向前的进取精神。从兢兢业业、贡献卓著的兵团劳模,到顽强拼搏、奋勇向前的企业骨干,到处都有援疆湘女的身影。农五师的驻地原本在哈密,但由于当时哈密的水源问题难以解决,兵团政委张仲瀚提出农五师到博乐开发新垦区。这样,分配到农五师的援疆湘女随大军一起日夜兼程七八天转移到博乐荒原。在这种艰苦环境下,援疆湘女们以奋勇向前的进取精神,同男战友一起靠着勤劳的双手开垦了两万多亩荒地,拖拉机运到后,又开荒播种六万多亩田地。数十年来,援疆湘女们从不怨天尤人,而是抓准时机,积极进取。1984年兵团推行“一主两翼”的改革,进一步激发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与劳动热情,掀起了兴办家庭农场、发展庭院经济的热潮,不少转业的援疆湘女带领团场职工群众发展成为“万元户”。援疆湘女与战友们七十载风雨同舟,使兵团从贫瘠走向富裕,兵团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援疆湘女奋勇向前的进取精神,都凝聚着援疆湘女的心血和汗水。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关于‘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评析及对策研究”(课题号:20BDJ02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兵团精神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兵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