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篇经典散文中学习铺垫

2023-04-17 09:07刘超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阿长铺垫山海经

刘超

通过对《背影》和《阿长与〈山海经〉》这两篇经典散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何为铺垫、铺垫有何作用、铺垫的常见形式。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尝试运用铺垫写法。

何为铺垫

从题目就能看出两篇散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关于“背影”“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朱自清在散文的开头提到“父亲的背影”,然后用近600字写其他内容,真正写“背影的故事”与末段对“背影”的追忆加起来不过700字;鲁迅用不到1200字写“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之前却用2000字写其他内容。

这种在文章中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或事件进行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就是铺垫。了解这种写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写好写人记事的作文很有帮助。

铺垫有何作用

《背影》最成功之处是:朱自清聚焦父亲的背影,表达对父爱的感念之情。可以说背影是父子之情的交汇点,是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朱自清描写背影时,细致从容,充分展开,然而也是集中笔墨、戛然而止。背影出现之前的内容虽为略写,可是零零散散并不少。首先是情境介绍,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奔丧回家后返京求学;接着写父亲虽经踌躇,仍决定亲自送儿子,与脚夫讲价,拜托列车上茶房关照“我”,给“我”拣座位,自己穿棉袍却给“我”带紫毛大衣,等等。这些细节就是铺垫,将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衬托得无比感人。从这些铺垫中,我们能理解到朱自清对父亲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其“祸不单行”的怜悯,又有对其“迂腐”行为的不接受,这恐怕才是看到父亲蹒跚买橘子的背影时情感爆发而流泪的真正原因吧。在这些细节的铺陈中,朱自清夹杂了写作时的心情,两次自责当时的“聪明”,这与文章末段“我”读到父亲来信时眼前浮现出他的背影的情节,共同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

《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为“我”买来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是核心内容。年幼的“我”由此相信阿长有“伟大的神力”,对她产生“敬意”,这个并不难理解,因为那时的孩子“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至于打手心”。 但如果仅仅写这个中心事件,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充满好奇心的幼年鲁迅的形象,感受到的是鲁迅对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的批判。然而,在结尾段中,鲁迅明确抒发的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使得前半部分大量的铺垫之笔就很有必要了。比如:关于阿長的名字的介绍,她喜欢“切切察察”,她的睡相粗俗、有烦琐的规矩,以及“伟大的神力”。我们从中看到粗俗、迷信、无知的阿长,感受到成年鲁迅带着调侃的语气,表达出幼年时对阿长言行的不以为然和懵懂不满。正是这样一位阿长,真心实意地记挂着“我”的渴慕,做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一声不响地把“有画儿的‘三哼经’”买回来。年幼的“我”因此彻底改变对阿长的态度,连对她“谋杀隐鼠”的怨恨也完全消失了。前半部分的铺垫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不但使读者感受到阿长的不幸、率性、纯朴和对小主人的忠心,更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此文时对阿长的情感,不只是感激与怀念,还有同情与愧疚。

关于铺垫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就相当于故宫的三大殿,而铺垫的内容就相当于三大殿下面由三层石阶垫起的高台,三大殿之所以比周围的宫室显得雄伟壮丽,除了自身的高度与造型以外,由三层石阶垫起的高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铺垫的常见形式和运用

比较两篇散文的铺垫,可以发现:《背影》中的铺垫与后面主要情节发展方向基本是一致的,这种铺垫是正面铺垫;《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铺垫与后面主要情节的发展方向是相反的,这种铺垫是反面铺垫。无论是哪种铺垫,都起到了突出文章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如此表达出的情感更丰富、更明晰、更强烈。

这样的写法,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很多同学的作文往往平铺直叙,显得寡淡无味。如果我们能像以上两篇经典散文一样,铺垫正向或反向的内容,不仅能突出文章中心,还能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起来。

[群文链接]

(作者单位:本溪市教师进修学院)

猜你喜欢
阿长铺垫山海经
高铁阿长过生日
我的年度汉字
——宅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
出 气
下雪了
阿长买《山海经》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