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时代的语文学习

2023-04-17 00:11程光新李政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3年3期
关键词:核心文本教材

程光新 李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20年修订课标”)明确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这标志着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与之相应,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相继使用。统编教材的全新编写体例,完全打破了以往的选文编写系统,给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带来了诸多困扰。如何在核心素养时代解读好统编教材,成了高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笔者看来,要解读好核心素养时代的统编教材,就要对教材文本价值进行再认知,同时结合课标精神、高考评价体系等,选择合适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解读。

教材文本体现出相应的文化属性

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看,教材文本必然体现出相应的文化属性。2020年修订课标对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部分的诠释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这就意味着,教材文本的文化属性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

教材文本文化属性的确立,事实上规范了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对教材文本的解读,绝不能是个性化的解读,也绝不能是漫无边际的随意化解读,而是要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边界,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这决定了核心素养时代的语文学习,必须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入手,把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教材文本的文化属性才能落到实处。在文本学习过程中,要始终紧扣文本,破除以往语文教学中架空文本、泛泛而谈的弊端,语文课堂上要听得到学生的琅琅读书声。

教材文本构建了不同的生活情境

2020年修订课标强调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作为单篇的教材文本,本身是否也建构了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呢?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都是作者在通过语言文字传达自己的情感与意图。无论什么样的文章与体裁,作者都在通过标题与段落,力图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情境。但由于文本针对的对象不同,表达的内容不同,使用的技巧不同,导致阅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并不一定能够进入文本情境当中。从文本自身来看,由于文本所处时空不同,相对于如今的读者,我们可以说,教材文本建构了不同时空的虚拟生活情境。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读不懂教材文本,或者说很难深入理解教材文本,这是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如果学生对文本所涉及的生活情境不是很熟悉,或者说从来没见到过,就很难通过文本的语言文字深切体验文本的内容和主旨。在核心素养时代,“情境”这一关键词的提出,让我们看到了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难题的希望。

教师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下开展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带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语文教学的理想状态是,文本阅读要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里的实践不仅包括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写作以及语言的表达与交流。语文教学最终会走向语文文本学习、生活体验、综合实践一体化。

教材文本给学生提供了演练空间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结合统编教材,文本的作用还在于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生活场景的演练空间。在文本所构建的虚拟生活场景中,学生要将自身的社会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代入文本中,才能够快速实现角色代入。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生活理解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不同生活场景理解的过程。教师要在创设的具体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实践,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统编版语文教材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这种群文阅读,强化了在大主题下的同一生活情境的学习。在同一主题的引领下,教师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体验与演练,触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思考,进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大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群文教学。根据学生的心理、学习经验、阅读中的难点,设计有效的“核心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解决群文阅读的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选文的生活情境、学生的兴趣点,提出恰切的、适宜探究的、贯穿单元所有文本的大问题,同时还要设计相应的小问题,形成组合式、逐步深入的连环问题,引导学生更新原有知识结构,生成新的知识体系。

教材文本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样本

教材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训练样本。2020年修订课标凝练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那么落实到教材文本,到底该怎么教呢?

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由此,结合语文高考试题,教材文本作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训练样本,其教学内容应该包括:积累必备知识,训练关键能力,设置问题情境,实现核心价值。

积累必备知识。根据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以及语文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教师要选择达成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必需的语文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积累阅读与写作的必备知识。

训练关键能力。“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对近几年高考语文試题的评价,中学生应该具有的语文关键能力,主要是指中学生需要学习的语文能力要素:信息处理与加工、逻辑推理与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文字写作等。

设置问题情境。在核心素养时代,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是大势所趋。教师应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综合各方面信息,根据具体情境提出相应的对策,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从而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实现核心价值。语文教学通过文本学习、群文阅读,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在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中实现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包括“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与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三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

在统编版教材中,学习任务群3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是一项新的教学任务,也是教师实现自身发展的好时机。随着相关学习设备及技术的不断发展,教材文本将更加注重情境运用,其学习的形式、方式甚至场所都会有所改变,这里面既包括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也包括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

责任编辑/曹小飞

猜你喜欢
核心文本教材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