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

2023-04-17 15:46曾天雄余文茜
党政干部论坛 2023年11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成果马克思主义

曾天雄 余文茜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不止、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从理论层面上看,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演进的必然规律;从历史维度而言,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求索的优良传统;从实践向度审视,这是科学回应并解答新时代新课题的现实要求。

一、理论层面:不断推进体系化学理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的应有之义

“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非固定不变的既成事实。“体系化”是指内容上从相对零散走向相互联系,并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结构上从简单聚合走向融通互洽进而达到严密完备的发展过程。“学理化”是指从道理上讲清楚“其然”,走向学术上讲深入“其所以然”,进而迈入哲理上讲透彻“其所必然”的演进过程。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理论成果日臻完备成熟的重要体现,是理论创新和知行合一的鲜明标志。

(一)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科学理论,独特的实践性是其核心特征。这种实践性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其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实践。“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P50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他们不仅关注社会经济现象,还关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从而构建了一个全面深刻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二,马克思主义发展于实践。“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P691)马克思主义并非摆在案头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随着社会实践的推进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归根到底,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学说,这种实践性使其能够紧密地与社会实践结合,从而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真理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不仅是其理论的基础,也是其理论的生命线。

创新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这种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理论的首创性。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科学理论,它对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历史的进程、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在资本主义发展蓬勃旺盛的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首创性。其二,理论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而且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指明了方向。这种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深刻洞察和积极构想,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其三,理论的开放发展性。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应当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吸收新的社会实践经验,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理论观点。这种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接纳性,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就其特征和本质而言,是实践的、开放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求变革现存世界、现实社会,而且还在这个变革的实践中发展和革新自身,与时俱进是其内在的理论品格。

(二)马克思主义内在蕴含知行合一的高度自觉

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又以实践验证真理,这种从实践到认识,然后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接近真理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要义,本质上是知与行二者的统一。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都需要大致经历提出观点、界定概念、生成命题、归纳原理、实践检验、总结提炼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是不断推进体系化和学理化的过程。只有通过体系化,科学理论才能够形成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的整体力量,使各个概念、命题和原理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形成一个逻辑互洽的思想体系;只有通过学理化,科学理论才能够展现其生成根据、内在关联,进而形成新的科学方法论。因此,体系化和学理化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进理论体系持续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理论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1]这充分说明不断推进体系的完备和学理的深化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明确提到要准确理解其思想,必须具备宏观性、体系化的思维和视角,“不管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4](P135)。在《反杜林论》 中,恩格斯首次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进行了系统阐释,旨在反对杜林主义并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阐释有力地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中,恩格斯更为系统深入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为科学严密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有效避免和修正了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性和庸俗化的解释,对构建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种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理论体系化和学理化的高度自觉,是知行统一的生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丰富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二、历史维度:不断推进体系化学理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视贯穿于百年来的全部历史。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以科学理论指引实践不断开辟新的境界,又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成果,并作出更高一级的理论创造,这是理论创新的内在机理。始终坚持推动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百年求索中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党在各个时期的重大理论成果均内在包含着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不断走向深入和完善。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现实土壤

“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5](P109)。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所创造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之一,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展现在体系上的逐步完善和学理上的逐渐深入。

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并强调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思想。此后,他总结了井冈山地区和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斗争经验,阐明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得以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并以此深入剖析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揭示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何以发展不平等的原因,在理论上论证和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这是毛泽东在经过革命实践的检验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也是他对革命实践经验的深入阐述和系统总结,展现了他在运用普遍性原理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特殊性问题上卓越的能力。

《反对本本主义》 是毛泽东在实践中根据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撰写的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章。该文鲜明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其精神实质在于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一思想初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在毛泽东思想体系化和学理化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实践论》 《矛盾论》 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国革命历程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哲学总结。“两论”从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和清算了党内错误思想的根源,以及其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的严重危害。这两本著作以知行统一理论和对立统一法则为核心内容,蕴含丰富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意涵,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基本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哲学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在哲学方面走向成熟的代表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成和发展于改革开放的时代环境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逐步完善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他们在继承毛泽东思想要义的同时于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回应现实需要的同时走向理论的成熟和深入,逐步形成并发展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蕴含着理论创造与思想革新的内在逻辑。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石和开山之作,“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6](P1744),并使之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在此主线引领下,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理论观点逐步形成。这些思想理论观点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提升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境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中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6](P1744),在许多观点上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坚持和继承,学理性的丰富和发展。这些观点的提出与深入阐释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更加自觉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高水平。

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7](P722),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一脉相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推进中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性方面,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了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引,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原则,继承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中的宝贵经验和重大理论成果,吸收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优秀文化因子,在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全新历史高度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要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必须将其放在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中来领会和把握,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其本身体系化建构和学理化阐发的演进过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和完善呈现出理论创新的体系逻辑,而体系是科学理论的存在和表达方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总结,对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更是对未来发展的科学规划。它们彼此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有机统一整体,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的历史方位不断前进。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专题思想、重要论述和讲话、指示、批示三个层级。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某一具体对象所作的讲话、指示、批示等是数量最庞大的部分,这一部分体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针对某一方面的特殊性、具体性表达。在此之上,将同一领域的相关内容进行集合,形成具有逻辑性、理论性的整体,是为重要论述。当某一领域有关论述达到思想足够精深、逻辑足够完备、体系足够严整的程度,即凝结和升华为对该领域的专题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理论体系中学术性和哲理性最为显著的部分。我们既要将其各个层级的内容置于整个科学体系中加以认识,做到心知其意、融会贯通,又要进一步推动其理论框架和逻辑结构继续科学发展、严密系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和拓展形成了理论创新的学理成果。作为集体智慧的重大结晶,这一思想始终以高度的理论创新自信与自觉,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总结出新鲜经验,升华成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这些思想成果内含着丰富的道理、学理、哲理,体现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时代高度、历史广度、思想深度,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丰富和推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和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中国场域和时代课题不断发展的理论,其开放发展的特性既孕育了丰硕的学理化成果,也蕴含着不断吸收提炼新的实践经验以达到更高学术层次和学理境界的创新要求。

三、现实向度:不断推进体系化学理化是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的现实要求

理论是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总结,是对于现象背后规律的探索和归纳,孕育于时代,产生于实践。检验和判断理论创新成果是否科学可靠、行之有效,关键在于其是否聚焦时代、与时偕行。当前,时代给我们提出了更复杂多变、更严峻艰难的全新课题,愈发迫切地要求我们持续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体系化学理化,逐步推动从大国发展理论走向强国复兴理论,从理论宣传话语走向学术研究话语,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愈发强劲的实践性力量和愈发耀眼的真理性光辉。

(一)从大国发展理论走向强国复兴理论的必由之路

正确分析和把握时代趋势和现实课题,在聚焦当下中推进理论创造,在理论创造中开辟崭新未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进行理论创新一以贯之的基本逻辑。回顾党奠基立业、奋力求索的历史,我们党始终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通过中国化时代化持续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领导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进步,不断在理论创新上迈出更新更大的步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新的历史方位为基点,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载入史册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得到充分彰显。

新时代是中国从大国发展阶段迈向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新征程的时代,是从胜利走向新的辉煌的时代。实践的前进呼唤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在体系上的发展和学理上的精进,实现从大国发展理论向强国复兴理论的转变,是新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理论创新以“人民性”为鲜明的价值取向,人民群众是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力量源泉,也是衡量理论创新成果的有效标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归根到底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发展及实现从大国发展理论向强国复兴理论的转变中,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推动人民群众发挥其历史创造者的主观能动性,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的智慧。

(二)从理论宣传话语走向学术研究话语的必然选择

在解读中国实践和建构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具发言权。然而,客观现实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舞台上尚处于有理难以言表、言出难以传开的境地。这一现象表明党的重大理论成果在国际传播效能方面的欠缺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影响力上的不足。“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P11)要想有理说得出、说了传得开,首先就要对理论宣传话语进行体系化研究和学理性阐释,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最新的创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理论内涵。推动其在体系化学理化方向不断发展,不仅是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将新时代党的重大创新理论成果全面贯穿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结构的理论基础和必要前提。我们不仅要深入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而且要更有效地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国际传播效能,进一步推动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理论体系,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创新成果从理论宣传话语走向学术研究话语的转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精髓要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智慧和中国红色文化精神气韵三者的有机贯通。

一是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马克思主义既是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精华,又是全人类的思想文化精华;既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又具有无可比拟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既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又揭露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性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认识并承认了人民在创造历史、解放自身中的主体性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深刻阐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调以革命的实践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发展的理论,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以时代的进步发展来丰富完善自身。中华民族已经在伟大事业的奋斗中与马克思主义精神相通、命运相连,在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推动其从理论宣传话语向学术研究话语转变的进程中,必然要求坚守好马克思主义的“魂脉”。

二是始终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思想宝库,其自身的独特性塑造了中国人独特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践履和躬行中仍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在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推动其从理论宣传话语向学术研究话语转变的进程中,必然要求把历史中国、当代中国和未来中国贯通起来,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三是始终坚守中国红色文化“血脉”。红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海纳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发轫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优良品格,不仅在当代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凝心聚魂的重要精神动力。在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推动其从理论宣传话语向学术研究话语转变的进程中,我们不仅不能淡化底色,而且还要更加坚定地发挥红色文化的强劲精神力量,以红色文化作为自身之“血脉”,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提供愈加丰厚的精神滋养。

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是我们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的客观规律、必然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求索的优良传统、宝贵经验的认识和把握,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回应复杂严峻时代课题的理性选择。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政党先进性的长久保持并非易事。中国共产党只有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不断作出体系更完备、学理更精深的理论创造,才能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让党的旗帜始终飘扬在精神高地,有力推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成果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工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