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互联网+”混合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究
——以七年级语文教学为例

2023-04-18 15:24潘柯伦
教育传播与技术 2023年6期
关键词:紫藤萝群文古诗

潘柯伦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100083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许多领域经历了革命性的转变,初中语文教育也不例外。“互联网+”作为一种强大的“催化剂”,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变化。当我们聚焦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时,我们发现互联网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使用音频、视频、游戏等各种手段与教学的融合,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的教学形式;互联网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在获取和运用这些资源的同时,学生已经在自行建立阅读与生活的联系,无意间促进了他们的深度阅读,培育了他们的阅读核心素养。同时,互联网凭借其强大的社交性、生活性等特性,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阅读学习。

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并利用其优势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发展和创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要“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基于新课标指导意见及实际教学的更新迭代需要,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互联网+’时代统编教材视域下初中语文混合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指引下,笔者开展了以“虚拟课堂指向阅读素养发展的深度阅读对话策略研究”为子课题的教学实践研究。本次研究以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 七年级 下册》(以下简称“七下”)第五单元为基础,聚焦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以新课标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大单元设计为手段,以“互联网+”教学技术为依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

二、“互联网+”下的大单元课程内容整合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当充分发挥其支持作用,以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而“互联网+”混合式阅读教学模式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还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手段。通过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本内涵,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

在此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利用TeacherIn 课程共创共享管理软件和ClassIn 教学平台对统编版语文教材七下第五单元的教学文章进行了重新整合。

首先,笔者进行单元分析:第五单元的课文文体多样,包括散文和诗歌;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的内容皆有涉及。这些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意在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作者的情思并传达其对社会人生的哲思。其次,笔者进行学生学情分析:开学以来,学校七年级学生坚持进行不间断的早读古诗朗诵,对古诗相对比较熟悉。然而,对于较为深刻的托物言志类散文,学生接触不多,鉴赏起来颇有难度。综合以上考虑,笔者重新安排了课文顺序,从学生最熟悉的《古代诗歌五首》讲起,然后从古诗中的由景及情、托物言志引申到《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这两篇较长的散文,附加了《好一朵木槿花》《丁香结》两篇散文,形成散文的群文阅读[1],最后以《外国诗二首》从哲思角度收束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以此构成了“古诗群文阅读—散文群文阅读—外国诗群文阅读”的学习任务群:古诗部分作为导入,散文部分作为重点,外国诗部分作为总结。

以上补充资料、线上讨论、线下教学等所有教学过程均在TeacherIn 课程共创共享管理软件上建立,然后共享给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师,便于大家一起讨论迭代和使用,最终将定型的单元教学过程一键导入到ClassIn 教学平台,如此即可顺利开展大单元教学。

(一)导入部分

基于学生对古诗文较为熟悉的学情,笔者首先进行了线上活动“古诗自学初探究”。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笔者在ClassIn 教学平台上发布了五首古诗的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学古诗后进行批注,并思考五首古诗有何异同。

随后,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线下古诗阅读学习。在完成古诗阅读学习后,笔者在ClassIn 教学平台会发布一个过渡性的线上学习任务:“请从五首古诗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以白话文的形式扩写该首诗歌并发表在聊天区。完成后,请阅读其他同学的作品,为你欣赏的作品打分并点评。”此任务有以下两个作用:一是让学生建立古诗与散文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方便教师从古诗顺利导入散文群文学习;二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自己在写散文时无从下笔的地方,从而在散文学习时更加有针对性。

(二)重点部分

本次大单元教学探究的重点部分是散文群文阅读,借助ClassIn 教学平台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以《紫藤萝瀑布》为核心,围绕散文“形散神聚”“语言优美”“意境深邃”的特点,笔者将线下教学部分分为三个课时,线上教学过程穿插其中。

1.第一课时

线下第一课时,教学主题为“聚”,即理清文章思路。师生合作探究《紫藤萝瀑布》“赏花—忆花—悟花”的思路[2],教师总结并板书,学生举一反三,分组探究出《一棵小桃树》“怜悯现在的小桃树—回忆过去的小桃树—感谢现在的小桃树”的思路,掌握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

课后,教师在ClassIn 教学平台上发布线上拓展练习,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补充文章《好一朵木槿花》,独立梳理文章思路并画出思维导图,拍照提交至平台,以形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独立完成”的阅读能力训练进阶学习模式。

同时,教师还会在ClassIn 教学平台上发布线上讨论任务,要求学生再次浏览《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两篇文章,从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说明喜欢它们的原因,并阅读其他同学的评论,积极点赞、打分及评论。此讨论任务的目的是过渡到下一个线下课时,同时也以讨论的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预习和思考。

2.第二课时

线下第二课时,教学主题为“品”,即品味优美语言。根据线上讨论的反馈,教师可以确定教学重点。本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品析语句的方法。

课后,教师在ClassIn 教学平台上发布线上拓展作业,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补充文章《丁香结》,品析文中的美词妙句。

同时,教师还会在ClassIn 教学平台上发布线上讨论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见闻,谈谈对《紫藤萝瀑布》结尾“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并发表在评论区。同时,让学生阅读其他同学的评论,进行点赞或发表意见。此任务附带补充资料“宗璞简介”,以过渡到下一节线下课,同时也以讨论的形式使得学生学有所思。

3.第三课时

线下第三课时,教学主题为“悟”,即感悟文章中的哲思。教师以本单元导语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为引,补充宗璞的简介和《哭小弟》节选,师生共同探究作者在《紫藤萝瀑布》中的人生思考。学生举一反三,探讨《一棵小桃树》中的人生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综合《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好一朵木槿花》《丁香结》的人生思考,以《紫藤萝瀑布》中的语句为这四篇文章取了一个群文标题——我在开花。再进一层,学生想要表达更强烈的意愿和更旺盛的生命力,把“我在开花”改成“我要开花”,以此完成对整个散文群文阅读的学习探究。

课后,教师在ClassIn 教学平台上发布线上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仿照群文阅读中的四篇文章,选一种景物仿写一篇作文。

散文群文阅读部分至此结束。本部分借助互联网技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阅读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练,学有兴趣”的目的,整体呈现效果良好。

(三)总结部分

在散文部分的教学中,教师把整个单元的主题从“观物”提升到了“悟理”的层次。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人生道理的理解,笔者利用《外国诗二首》作为本单元的收尾。

在散文部分结束后,教师在ClassIn 教学平台上发布线上讨论:如果“生活”(人生)是……以此过渡到本单元的最后一个线下课时——外国诗。

线下课上,教师在教学中分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是作者以纯理性的方式探讨人生道理,而《未选择的路》这首诗是作者通过丰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来传达人生道理。两者虽然表现手法不同,但都属于人生道理的范畴。诗歌精练简洁,用来收束整个单元,刚好如文章之“豹尾”,简短而有力。

线下教学结束后,教师发布线上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仿写《未选择的路》。学生可以通过这项线上作业完成自己对整个单元中有关人生思考内容的总结。

三、“互联网+”混合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探究

新课标课程理念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读写的整合,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这种理念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促进读写结合

在语文学习中,读写能力是相互促进的两种能力,读能辅助写,写能促进读。在本次教学实践探究中,笔者利用互联网技术,多次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以加深他们对整个单元内容与主题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具体而言,在单元导入环节,学生已多次朗读五首古诗,对古诗中的意象与情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此时,便进入本单元第一次“由读到写”,即让学生任选一首诗歌扩写成一篇散文。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取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歌的情感,这就能反过来加深他们对诗歌本身的理解。此外,学生还将面对散文与诗歌翻译、赏析如何区分的问题。抱着这样的疑问进入散文学习,学生会清楚地认识到散文中的手法和语言的运用,这将使学习事半功倍。

进入散文学习环节,经过《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好一朵木槿花》《丁香结》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死而复生的紫藤萝瀑布昭示了旺盛的生命力,风雨中小桃树欲绽的花苞是作者的初心与梦想,钢筋废墟里长出的木槿花是能改变一切的勇气,丁香结是对人生无数解不开的结的坦然与豁达。每一朵花都代表了一个人生哲理,都是一种人生态度,那么其他的花又有什么不一样的表达呢?你又在“开什么花”呢?思考到这里,便是水到渠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了。研究发现,学生的作品中不乏一些颇具思考力的作品,比如关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不如花突出但活得更洒脱的叶等。

最后,教师以两首外国诗总结本单元的哲学思考,将古诗“念天地之悠悠”“一览众山小”“飞来山上千寻塔”“柳暗花明又一村”“落红不是无情物”中的情感与哲思与紫藤萝、小桃树、木槿花、丁香结中的人生思考融合起来进行探究。人生总会遇到“结”,这是“生活的欺骗”,也是“选择了一条幽寂孤单的道路”,那该如何面对呢?诗人给出了他们的解答,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自己的解答。此时,可以让学生模仿《未选择的路》写一首诗歌,表达自己对人生的见解与认识。笔者之所以选择这首诗来仿写,而未选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因为后者过于直白,学生没有普希金的人生阅历,写出来容易过于浅白而失去韵味。相比之下,《未选择的路》中的意象象征意义丰富,学生更容易模仿。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线上学生讨论,线下师生共读,线上学生写作和互相借鉴,这些环节的数据均被记录下来。分析这些数据,有助于学生理清整个学习过程和自己的心路历程,使得读写结合自然而然地发生。

(二)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互联网因其普及和便利性等特点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和平台。在本次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过程中,ClassIn教学平台作为一种在线教学工具,对于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具有积极的影响。一是教师可以在ClassIn 教学平台上发布讨论任务,鼓励学生在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查看、点赞和评论同学的观点。这种讨论形式类似于微信朋友圈,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参与学术讨论,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学术讨论”的畏难情绪,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二是ClassIn 教学平台上的作业、作文等信息可供所有学生随时查阅,方便学生思想同步、进步共享。这种信息共享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探究,使得他们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三是ClassIn 教学平台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互联网+”混合式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新课标课程理念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以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互联网+”混合式阅读教学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它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课前预习,发放资料

课前预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准备课堂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为更好地利用上课时间,笔者借助ClassIn 教学平台精细规划并落实了课前预习环节。例如,在《古代诗歌五首》课前,笔者通过ClassIn 教学平台发放了预习资料,包括五首诗歌的作者简介和翻译,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背景和内容。同时,为了检验预习效果,笔者还发布了一项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相关补充材料,说说对五首诗歌异同的理解。通过完成这项作业,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教师也可据此检测学生对诗歌的了解程度并确认后续教学的重点。又如,在散文群文阅读第三课时前,笔者在ClassIn 教学平台上发布了宗璞的简介和《哭小弟》节选,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完成阅读。这样既可节省上课时间,又能加深学生对《紫藤萝瀑布》背景的理解,一举两得。

(二)课前讨论,抓住重点

课前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从而抓住课程重点。线上讨论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教学辅助手段[3]。教师在课前发布相关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在ClassIn 教学平台上像微信朋友圈留言一样对自己感兴趣的评论点赞和留言,教师可据此快速把握学生的关注重点。而这种不同于常规学习的讨论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促进他们养成乐于思考、积极参与、大胆发言的好习惯,也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优化课程设计、调整教学策略及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留言、点赞及打分,导出与此相匹配的学生核心素养能力,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更加可视化。

在散文群文阅读第二课时“品”之前,笔者在ClassIn 教学平台上发布了一个讨论,让学生再次浏览《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两篇文章,从文中选出最喜欢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并说明喜欢它们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反馈,笔者发现:学生喜欢的大量语句都使用了修辞手法,这就给线下课程提供了切入思路;学生较易找到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较难找到象征、以静写动和首尾呼应等,且没有学生指出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笔者因而将课程教学重点确定为教授学生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

在散文群文阅读第三课时“悟”之前,笔者在ClassIn 教学平台上发布了一个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闻,说说对《紫藤萝瀑布》结尾的一句话的理解,并发表在评论区。随后,让学生阅读其他同学的评论并为自己认同的观点点赞或评论。

在讲述《外国诗二首》之前,笔者在ClassIn 教学平台上发布了一个讨论,让学生用一个比喻句讲述自己对生活或人生的理解,并为其他同学的分享打分。

以上几次线上讨论,学生的参与度都很高,参与率均在80%以上,这也说明了线上讨论的可行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几次线上讨论的参与度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少数学生总是不参与或消极参与讨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在线下课上与不参与或消极参与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互动交流,以便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遇到的困难,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参与课堂。这种做法行之有效。

(三)课后练习,落实数据

线上课后练习相比线下练习具有明显的优势,那就是数据的可视化与可分析。对于需要进行整体分析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线上课后练习的方式。教师可将学生的错误点链接到相关知识点上,并在批改时进行相关标记。通过互联网数据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效果,进步或退步情况,以及哪些知识点尚待加强。

例如,在散文群文阅读第一课时“聚”之后,笔者在ClassIn 教学平台上发布了一个拓展练习,链接的知识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根据学生的得分情况,笔者可以快速了解每个班级的掌握情况和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班级和个人的辅导。

五、总结与展望

本次教学研究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借助互联网手段,对统编版语文教材七下第五单元进行课程内容整合。教师通过加强读写结合与学生合作探究,利用线上资料发放和课前讨论保障学生的预习效果,提升他们对新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线上作业夯实学生所学知识,链接他们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教师利用线上学习任务锁定学生学情,据此设置教学重难点,助力线下教学。

对于线上教学时部分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线下“一对一”加强互动来解决。对于线下教学时学生知识点掌握不牢固、作业遗失、学习兴趣缺乏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线上数据,找出解决方法,以及采用新颖的教学形式来尝试解决。线上线下互补是“互联网+”混合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所在。

未来,笔者将以本单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阅读教学模式为基础,继续探究迭代,将其经验辐射至多个单元乃至整本书的教学设计。

猜你喜欢
紫藤萝群文古诗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美丽的紫藤萝
“拟古诗”之我见
美丽的紫藤萝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群文活动
品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