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江西发展新要求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径”研究(笔谈)

2023-04-18 17:44黄细嘉吴淑琴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文明生态

刘 兵,黄细嘉,殷 剑,吴淑琴

刘 兵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黄细嘉,惠 荣

(南昌大学江西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殷 剑,李梁平

(上饶师范学院校长、教授;上饶师范学院讲师)

吴淑琴

(中共资溪县委书记)

高标准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①

刘 兵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① 本文系作者在南昌师范学院“着眼江西发展新要求 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径”学术研讨会上的专题报告,发表时稍作改动。

习近平总书记时隔四年再次亲临江西考察指导,并在南昌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规格之高、意义之重,对于江西而言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的亲切关怀、深情大爱,广大干部群众深受感动、倍感鼓舞。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对江西提出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善作为”的殷切期望,明确了坚持把共抓大保护摆在第一位、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坚持把服务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重要使命、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坚持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任扛在肩上等“五个坚持”的重要要求,并希望江西支持生态优势地区做好生态利用文章,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为江西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江西作为唯一兼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的省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加快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2023年7月,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将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作为重点打造的三大高地之一,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共江西省委提出的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当前,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要求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标准高质量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情上,脚踏实地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一、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动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

近年来,江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品质”协同并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稳居全国第2。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2年获全国优秀,生态质量指数居全国第3。江豚时隔40余年重返南昌主城区赣江江段,“江豚微笑”“万鸟齐翔”成为美丽江西生动名片。

二是绿色发展水平快速提升。202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27.1%、40.5%,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跃居全国第4位,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突破50%,“绿色发展”靖安模式、赣南产业扶贫模式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

三是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全面建立,连续8年由省政府向省人代会报告生态文明建设情况,35项改革举措、36项改革成果案例在全国推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论坛、婺源篁岭、大余丫山、鄱阳湖观鸟季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牵头部门,江西省发改委积极统筹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印发工作要点,纵深推进年度重点任务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定并推动绿色发展、“双碳”、生态综合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政策实施;江西连续2年荣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和模式探索国务院督查激励,国家先后在江西召开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生态综合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等全国现场会。

二、加快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是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压力不小。江西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偏公,面临着推动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

二是环境治理能力与生态保护要求还不适应。城镇生活污水管网等历史欠账较多,工业园区环境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还面临较大挑战。

三是良好生态资源与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还不通畅。生态资源产业化利用规模偏小,叫得响的品牌不多,生态产业链条不强,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不完善,与先行省份相比存在不小差距。

四是生态文明制度集成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仍有待提升。跨部门改革措施的协同性、系统性有待加强,规划、政策、制度还需进一步统筹衔接。

三、聚焦聚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重点任务,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江西篇章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江西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始终牢记“一个嘱托”,聚焦打造“一个高地”,努力做到“四个走前列”,全面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一是始终牢记“一个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江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要牢记嘱托,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二是聚焦打造“一个高地”。中共江西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提出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这是新时代江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要全面贯彻省委工作部署,以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为工作主线,协同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西。

三是努力做到“四个走前列”。其一,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努力在绿色低碳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落实“1+N”政策体系,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建筑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化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航空、电子信息、锂电和光伏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大力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未来产业。

其二,以“两山”转化为战略路径,努力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走在全国前列。重点围绕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持续优化核算评估制度,建成全省统一的生态产品信息共享与GEP核算平台,健全生态资产评估机制和评估方法,积极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和专业评估人才。建立健全市场交易机制,探索建设省市县三级生态资源储蓄运营平台,引导和鼓励生态资源和权益性资产收储聚集,推行规模化运营。大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链,做大做强油茶、毛竹、药材等林业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研学科普、民宿经济等新业态。

其三,以系统保护修复治理为主要抓手,努力在生态环境质量上走在全国前列。扎实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狠抓大气、水、土壤等重点领域污染治理,有效管控环境安全风险。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深入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庐山国家植物园建设,积极创建井冈山国家公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深入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省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方位打造富有赣风鄱韵的城乡人居环境。

其四,以“多元要素”为支撑保障,努力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统筹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法律制度修订,纵深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打造一批生态文明改革攻坚示范样板。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探索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持续推进排污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碳汇市场化、绿电/绿证交易,探索生态环境综合治理EOD等新模式。加快构建具有赣鄱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引导全社会争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两山”转化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①

黄细嘉,惠 荣

(南昌大学江西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① 本文系作者在南昌师范学院“着眼江西发展新要求 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径”学术研讨会上的专题报告,发表时稍作改动。

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8月15日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在中华大地结出累累硕果,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和重大原则。不断推动实现“两山”转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两山”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共性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两山”理论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共荣,既“富”又“绿”,体现了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体现的是人类的目的性需要与和规律性需要的统一,体现了当今世界生态文明的基本特质,是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集中体现。

“两山”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联系体现在:高度的科学性,都是在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原则基础上,确定发展方法与路径、发展方向与道路;彻底的革命性,都是在彻底剔除不合理的发展方法和方向的基础上,自我革新、自我革命,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新发展道路;强烈的人民性,坚持环境即民生的鲜明立场,使人民能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的生态福祉;鲜明的文明观,无论是“两山”转化理论,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无不贯穿着生态文明理念。由此可见,“两山”转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有机统一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之中。

二、“两山”转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两山论”超越了传统工业社会“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窠臼,真正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推进的现实途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

第一,“两山”转化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发展进程中,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现代化素质的提高,环境意识、健康意识逐步从萌发到占据重要位置,对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关注,对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敏感。中国式现代化以集体主义为逻辑,以全民共建共享为原则,践行“两山”理念,将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这一独有特征转变为生态治理的巨大优势,实现“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的愿景,更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走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第二,“两山”转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高级文明形态,既是人类现代文明体系的基础,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是自然基础、资源基础、要素基础,是共生的必要前提;金山银山是发展愿景、前进动力、现代表征,是和谐的必要前提。坚持践行“两山”理念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两山”转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主体覆盖上,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在指涉向度上,共同富裕不仅包括丰裕的物质经济福利,也同时体现为生态文明等更高层次的福利保障,鲜明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践行“两山”理念,不断转化生态优势、强化生态功能、实现生态价值,成为我国经济新增长点、发展新动能。拓展“两山”转化通道,变“生态资源”为“富民资本”,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既是实现生态富民的最佳路径,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第四,“两山”转化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特殊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这一重要论断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有机统筹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重要意义,是以“两山”理论为核心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丰富、深化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需要物质层面的持续保障,也需要精神层面的鼓舞,这与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追求不谋而合。

第五,“两山”转化是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创新理论。“两山”理论彰显了当今世界生态文明的基本特质,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我国积极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支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积极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响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生态系统恢复十年”倡议,为推动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全球治理贡献出中国力量。

三、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规定“两山”转化的实践要求

“两山”转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需要将这二者密切关联、协同推动。

其一,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为目标引领,厚植“两山”转化生态优势。从对中国基本国情科学把握的维度看,生态资源的制约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了我们不能走美欧现代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位置,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真发展”与“好发展”的有机统一。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的整体保护和有序利用,使自然资源禀赋多样性的价值和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厚植“两山”转化生态优势。

其二,以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基本遵循,打通“两山”转化实施路径。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绿色经济运行,让“绿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是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经济,是“两山”转化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高效、社会发展协调、制度建设健全、环境发展良性,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并进的发展异曲同工。要深刻领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引导和强化绿色消费理念,积极探索绿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构建绿色流通体系,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打通“两山”转化具体实施路径,助力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统一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其三,以构建人口巨大和共同富裕现代化的长效实现机制为政策保障,夯实“两山”转化法制根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为此,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完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构建为人口巨大和共同富裕现代化服务的长效法制和政策保障机制,夯实打造生态文明发展新范式的法治根基。

其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发展道路为中国方案,彰显“两山”转化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观,倡导全球生态治理的共享原则,以平等协商的态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保全球生态治理成果公平公正惠及每个国家和全体人类。“两山”转化理论是对新时代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关照,是保护和改善生产力的全新价值理念。该理念把自然生态环境视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因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

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径 实现乡村振兴新发展①——上饶望仙谷景区践行“两山”理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殷 剑,李梁平

(上饶师范学院校长、教授;上饶师范学院讲师)

① 本文系作者在南昌师范学院“着眼江西发展新要求 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径”学术研讨会上的专题报告,发表时稍作改动。

2023年10月10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江西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拓宽生态旅游“两山”转化的新路径,着力化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上饶望仙谷将昔日矿区变成4A级景区,成为江西践行“两山”理论的又一典范,并成功打造江西乡村振兴的“上饶样板”。望仙谷的案例对推动江西生态旅游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经验与启示作用。

一、望仙谷践行“两山”理论带来四个蝶变

(一)从满目疮痍废“矿区”到绿水青山靓“景区”

望仙谷是花岗岩峰林地貌,1998年开始逐步成为著名的花岗岩板材基地。但由于技术落后,石材废水将河水染成了牛奶色。政府于2011年引进九牛文旅公司开发,如今望仙谷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矿山一跃变成国家AAAA级景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二)从矿停业衰穷“荒山”到业态兴旺富“金山”

当年石材产业关停,矿山成为荒山,约5000名矿工失业,村民失去主要收入来源。景区自2020年对外开放以来,2021年游客量达到1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2022年达到1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5亿元;预计2023年游客量可达300万人次。

(三)从打工经济向“外流”到旅游经济往“回流”

石材产业关停后,因未找到接替产业,当地居民选择外出打工,望仙、上镇、大济等行政村渐渐变成空心村。景区的兴起增加了就业岗位,吸引人才回流。景区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使其户均年增收达到4万元以上,并带动当地周边就业5000余人。

(四)从举步维艰空“绝望”到共享红利满“期望”

受限于贫瘠的土地、落后的交通,当年望仙乡发展总体陷入“绝望”。景区的发展推进了农村供水、电、气、排污等基础设施改善,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1%。群众投身旅游发展,一改过去耍赌博、搞迷信的陈风陋俗,乡村环境和精神文明得到有效提升。

二、望仙谷践行“两山”理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一)构建生态治理新体系:探索生态治理的“三绿”模式

1.政府“关停+政策机制”的复绿模式。一是政府关停采石产业,锚定生态旅游道路。二是制定矿山修复行动方案,引入生态修复资金,争取省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申报专项债、包装项目融资约10亿元。三是建立长效管控机制,实现区、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并建立环境应急管理队伍。

2.市场“改造+变靓美化”的增绿模式。一是开展生态专项整治工程,采取植树种草、回填矿坑等措施,恢复生态。二是实施景观提升工程,推进核心景区打造、景观变靓提升、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三是构建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通过生态产品的交易获得门票、旅游消费等收益,形成生态保护市场体系。

3.群众“监督+常态保护”的守绿模式。一是开展纵深化宣教活动,通过宣讲、标语、“村村响”等形式宣传。二是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活动,鼓励居民利用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四房”空闲土地,栽植绿化树种及经济果林。三是搭建乡村治理大数据平台,建立乡村治理大数据平台在望仙乡试点。

(二)塑造生态宜居新风貌:探索宜居宜游的“三复”模式

1.再现夯土风貌的“复原乡村建筑”模式。一是寻找建筑文化根基,复原地域风貌,使用夯土、碎石为原料,传承赣东北传统建筑形制。二是因山就势布局,就地取材建设,保持错落有致分布,营造形态各异无一重样的特色。三是通过古建筑易地搬迁,复兴古村风貌,复原老宅10余栋、古街1条,仿建古宅40余栋。

2.再造乡愁故乡的“复活乡村生活”模式。一是构建乡村生活居所,景区民宿、客房数量达到2600间,打造出古朴的乡村生活居所。二是激活乡村味蕾记忆,汇聚赣东北红糖、造纸、布染等十多个传统手工坊和小吃店。三是复活乡村村庄文化功能,重建晒场、图书馆、戏台等公共空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3.再生地域文化的“复兴乡村文化”模式。一是让非遗民俗文化活起来,为桥灯、串堂班等非遗搭建艺演平台。二是主打跨越千年的望仙文化,依托史料、传奇、在地文脉点亮望仙谷传奇,打造沉浸式体验剧。三是固态展示非遗手工艺和文创商品,保留乡村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再现乡村乡土文化。

(三)开创产业兴旺新局面:探索网红景区的“三新”模式

1.紧跟国家号召善借“新时代”政策东风。一是争取“点状用地”政策为项目落地谋出路,将景区纳入集镇规划,解决用地指标问题。二是依托政府“保姆式服务”为项目推进做支撑,制定土地、资金、行政审批等环节的支持措施和办法。三是争取“财政扶持”为项目持续添动力,落实旅游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2.立足悬崖特色构筑“新IP”品牌符号。一是挖掘IP符号,树立“悬崖望仙”IP地标。二是让IP落地消费,营造体验IP场景,通过“仙侠盛典”“盛月游侠”“跨年盛典”等活动,创造沉浸式体验空间。三是延伸IP产业,提升IP价值链,通过手工作坊、民宿酒店等延伸旅游IP产业链。

3.顺应文旅潮流破解“新媒体”流量密码。一是创新景区设计,打造景区“网红点”,设计出38间悬空民宿、图书馆和白鹤楼等景点。二是建立顶流媒体推广机制,吸引头部、腰部达人推荐,对播主提供1至2万元补贴,对一般网红减免门票、免费食宿。三是搭建草根共生平台,引发去中心化裂变,发挥“草根”在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力量。

(四)创造共同富裕新生活:探索红利共享的“三创”模式

1.搭建商铺永不收租的“创客空间”模式。一是创立“一店一品”模式,打造农产品和非遗工坊40余间。二是建立“永不收租”模式,以永不收租、共创共享的方式经营。三是构建“创业合作”模式,商家店铺统一由景区进行店铺外部设计、营销运营和引流,营业景区店铺已超过135家。

2.构建利益巧妙分配的“共创共享”模式。一是创新店铺利益“532分配”模式,所有消费进入统一账户,店铺收益占50%、景区占30%、店铺间平衡调配占20%。二是建立联农带农利益共享机制,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组建农业合作社,带动500余人参与。三是“两保一增”带动乡村富裕,保障脱贫兜底,带动100余户贫困户脱贫;保障稳岗就业,在公司稳定就业的村民达150余人;增强集体经济收入,周边民宿客栈已达1500余家。

3.带动居民共同富裕的“大众创业”模式。一是延伸旅游农业产业,周边新增各类农业经营主体82家。二是打造旅游民宿业态,紧邻的樟涧村由2家民宿发展到40余家。三是建构全域旅游格局,在华坛山、望仙、郑坊、石人、清水、煌固6个乡镇发展全域旅游,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20万元。

三、生态景区践行“两山”理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锚定“一个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乡村振兴,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论”理念,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持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让广袤山乡成为广大农民乐享现代化生活的幸福家园。大力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愿意走进农村,渴望“望得到山、看得到水、感受到乡愁”的最大期盼。

(二)把好“两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撬动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天地。二要处理好利益相关者的分配关系,实现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丰富和创新生态旅游的产品体系,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三)保持“三个坚定”

一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新时代“三农”工作根本遵循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方略。二是要坚定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三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合力。

全力推进“两山”转化的资溪实践跃上新台阶①

吴淑琴

(中共资溪县委书记)

① 本文系作者在南昌师范学院“着眼江西发展新要求 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径”学术研讨会上的专题报告,发表时稍作改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西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这为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推进绿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资溪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为抓手,积极践行“两山”理念,逐步走出了一条“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称号。资溪县在推进“两山”转化实践中,主要作了以下探索。

一、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全力守护一方纯山净水

自2002年确定“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来,我们视“生态”为“生命”、把“环境”当“眼睛”,二十余年如一日保护生态环境。

一是以最有力的举措推进生态保护。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启动实施新“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系统实施“最优森林、最净溪河、最美山城、最真乡村”四大工程,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提升攻坚战,努力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资溪的空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持续领跑全省,生态环境综合指数(EI)位居全国前列。

二是以最有效的手段推进生态治理。坚持把山水治理和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每年安排3000万元以上用于城乡环境整治等生态文明项目建设,并引入社会资本6亿余元参与生态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管理。创新落实“河(湖)长、林长+警长”生态综合执法机制,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纵深推进国家林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城镇、农业和生态的管控和引导,严格落实耕地、生态、水资源三条环境保护红线,全县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等位居全省前列。

三是以最严格的制度保障生态发展。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要求,编制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先后关闭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拒绝了一大批与发展战略不相符合的产业项目,有效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在全省率先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探索建立“先评价、后建设”项目开发机制、生态环境诉讼机制,创新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企业承诺与双随机抽查制度等十项制度,为保护绿水青山提供长效机制。

二、坚持生态创新的理念,全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立足良好自然禀赋,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路径。

一是摸清生态底数。以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和第七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契机,在全省率先开展县域GEP图斑级精算,聘请专业团队推进GEP核算数字化平台建设,编制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参与起草《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规范》江西省地方标准,形成“县—乡镇—村—图斑”四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为每一个生态图斑都贴上“价值标签”。2021年,资溪县生态产品价值(GEP)为376.13亿元,同比增长2.7%,是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7.25倍。

二是搭建转化平台。坚持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的思维,借鉴银行存贷理念,在全省率先成立“两山”转化中心,搭建起“四中心一平台”(生态价值评估中心、资源收储中心、资产运营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资产交易平台)的内部组织架构,通过实体化运作,收储山林、河湖等生态资源资产20余项,总价值超过20亿元。同时,创新“两山”金融服务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一行一品”,试点推进“森林赎买抵押贷款”“特定资产收费权支持贷款”“林权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竹木产业链金融”“面包贷”等产品,为生态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目前已落地河道经营权抵押贷款2亿元、“VEP+项目贷”500万元,“森林赎买抵押贷款”荣获全省金融创新一等奖,森林收储运营改革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典型案例,牵头制定的《“两山”转化中心运行管理规范》作为江西省地方标准正式实施。

三是推动“双碳”试点。对标国家“双碳”战略部署,依托“智汇资溪”县校合作平台,联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8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抚州(资溪)碳中和实践创新中心”,系统开展生态产品碳排放量化核查等探索,完成全球首单县域碳盘查,2021年全县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14.1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荣获全国首个县域“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核查声明证书,资溪“整竹砧板”“大庄户外竹材”获得全国首次颁发的“吸碳产品足迹证书”。探索零碳会议,第十五次党代会、中国森林康养大会等活动均实现“碳中和”。开展碳汇金融试点,创新金融支持林业碳汇价值实现,制定林业碳汇权益质押贷款管理办法,鼓励县域内金融机构加强碳金融产品的开发与对接,在全省率先落地“百福·碳汇贷”,个人碳币贷授信1300多万元;发放林业碳汇权益质押贷款1.83亿元。资溪入选全省“双碳”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名单。

三、坚持生态赋能的思路,全力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导向,以优质生态为产业发展赋能增值。

一是做强低碳工业产业。资溪是“中国面包之乡”,借助圣农集团和面包“大军”,围绕建设生产、研发、培训、集采“四个中心”的目标,打造了面包食品产业城,形成了以“圣农肉类食品加工和面包烘焙食品”为主的食品产业链,面包食品产业城创成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资溪面包师”代表江西省唯一劳务品牌,荣获全国劳务品牌专项赛三等奖。资溪也是中国特色竹乡,按照“产城景”融合发展思路,突出专业建园、科技立园、文化兴园,建设了全省首个竹科技产业园,以双枪科技、竺尚竹业、未家家居等为代表的一批竹行业龙头企业落户资溪,形成以户外重组竹板材、室内竹家居为主攻,竹机械、竹粗加工为配套的产业链条,加快推动毛竹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竹产业发展优势。第十二届中国竹文化节于2023年10月26日至28日在资溪开幕,受到广大参会嘉宾和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二是做优旅游康养产业。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引领,以打造“金资南”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区为契机,持续深挖山水资源,形成了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觉山为龙头,以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支撑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全县旅游正由观光型向度假型加快转变,资溪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旅游工作先进单位,先后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江西省“风景独好”旅游名县称号。以唱响“文化抚州、梦想之舟”品牌为契机,持续深耕“生态+康养、运动+康养、医疗+康养”等新领域新业态,南源民宿获评省级五星民宿并正式通过国家甲级民宿初评。资溪先后荣获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省首批“美丽活力乡村+民宿”联动建设先行县。

三是做大现代农林产业。坚持按照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一体化推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等建设,成功创成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圣泽901”白羽肉鸡成功首发出笼并入选全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白羽肉鸡全国唯一主导品种。按照金字塔发展林业思维,紧抓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机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林权收储23.15万亩,推动生态资源集约化、产业化,树牢“大食物观”,大力发展以笋竹两用林、仿野生灵芝、食用菌等为特色的林下经济,全县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超过8万亩。

猜你喜欢
现代化文明生态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