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语文试卷(研究报告)

2023-04-19 19:04李垚
中学生学习报·教研周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试卷试题考查

2022、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以下简称“上海春考”)语文学科测试已分别于2022年1月8日与2023年1月6日上午进行。由于从2022年起,上海春考在语文学科方面是实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称“新课标”)以及全国统一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以下称“部编教材”)的“双重课改”后的第一年考试,所以2022、2023年上海春考的语文学科试卷受到了特别的关注。而每年的上海春考语文试题不仅要具备选拔人才所需的高信度和高效度,而且也对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更加重要的是,每年上海春考的语文学科试题对于当年在上海地区举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学科命题与测试(一般为当年6月7日左右)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参考,也是高中语文专家、研究者、教师和高考考生研究或备战“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学科测试的“风向标”。

而“新课标”的最大特点,则是提出并明确了语文学科4个方面的“核心素养”、5个层级的“学业质量水平”以及语文课程的18个“学习任务群” 。本文将以《2022—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 语文试卷》为样本,对试题所体现的“考查目标” “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水平”以及“核心素养”进行归类,并按“核心素养”将试题进行归类并根据类别逐一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试题所体现的“考查目标”“学习任务群”以及“核心素养”进行数据上的比较和分析,得出试卷中的优势与不足,之后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与建议,为今后的上海春考语文学科命题以及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提供帮助。

1.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各题的考查目标、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水平、核心素养及分析

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分别为25、24题,试题数量与历年基本保持一致,试卷结构保持三个部分,七个大题。为便于研究,笔者将以大题为分类标准,并将每个大题中相同的考查目标、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水平、核心素养进行归类,并按类别逐一分析:

1.1积累运用

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沿用了2017年起上海春考语文试卷中“积累应用”部分的试题,在“学业质量水平”的第4层级中,“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语文积累”以及“能将发现的语言运用规律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实践”的表述正是这个大题的考查意义所在,也是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常规试题。而这部分试题依旧沿袭了之前年份试卷中对古诗文的固定以及情境下再现的“积累”类试题以及“语言连贯排序”“语言表达得体”的“应用”类试题,但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在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应用”类试题时,则首次采用填空题的考查形式,这个改变对考生的作答要求相应地有所提升,以下笔者对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中该部分的试题在考查目标、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水平、核心素养的具体分析:

2022春(1):按要求填空。(5分)

(1)子曰:“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贾谊《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仁者不忧  (2)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2023春(1):按要求填空。(5分)

(1)子曰:“  _________ ,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杜牧《               》)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流连山景、不知不觉已是暮色四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喻于义  (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  (3)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评分说明:答对1空给1分。)

分析: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在“积累应用”部分的“积累”题依旧保持之前的的命题形式,而从考题分布来看,两个年份的春考题对于必背古文的考查比重较大,同时也更加侧重于对易错字的考查,对于考生而言,能够准确记忆并理解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依然是未来此类试题备考的重中之重,而由于部编版教材所规定的背诵篇目相较于原来“沪教版”语文教材数量和内容更多,所以对考生的准确记忆与再现提出了一定要求。

2022春(2):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词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这个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具戏剧性的赛车季,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車手维斯塔潘最后一圈后来居上,逆袭夺冠。

①阿布扎比亚斯码头赛道之战充满了让人无法预料的波折

②最终一次事故引发的安全车出场改写了整个结局

③等来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决战

④再大胆的编剧都想不出的剧情竟然成了现实

A.④①③②          B.③④②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

(2)小明作为学校电视台记者采访青年企业家校友,哪一个提问表达得体?(    )(3分)

A.请问您重返母校,见到熟悉的校园,有什么感受?

B.作为鄙校优秀毕业生,……(关于创业影响?记不清了)

C.所谓“千虑一得”,您是否可以分享下成功的经验?

D.最后,能否对学弟学妹提点建议。

答案:(1)C (2)A

2023春(2):按要求作答。(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上海博物馆日前发布“大博物馆计划”,将构建“3+X”新发展格局,打造博物馆“航母群”:__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与此同时,上海博物馆将实施藏品扩增计划,助力上海加速迈向“博物馆之都”。

①预计2023年年底前后,东馆将建成开放

②其中,东馆展陈以常设展为主

③以人民广场馆、东馆、考古主题博物馆为核心

④人民广场馆也将迎来整体更新改造升级

⑤在海内外设立若干分馆

A.③①④②⑤          B.①④③⑤②

C.③⑤①④②          D.①④②⑤③

(2)小明诚请李老师担任他的生涯导师,他提交的书面申请中有一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在以下四处画线句中找出并修改。(3分)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我是高一(1)班的小明。【甲】,对学生关爱有加,指导有方,【乙】,恳请您担任我的生涯导师。【丙】,我将加倍努力!【丁】,不胜感激!

敬祝  教安!

您的学生  小明

2022年9月15日

答案:(1)C  (2)丁  期盼您的回复(评分说明:找对1分,修改正确2分。)

分析: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在“积累应用”部分的“语言应用”题所考查的内容仍然为“句子语序排列”与“语言得体”两大类,考查的内容与历年并无差别,但2023年在“语言应用”题的考查形式方面则首次采用填空题的形式对“语言得体”类试题进行考查,相比于纯粹的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填空题的考查形式对于考生“语言运用”的考查更加科学,而从考查的内容来看,2022年考的是调查访问的语言运用、2023年考查的是书面申请的语言运用,两者都属于“应用文”的考查范畴,而“新课标”的一大特色,就是丰富了语文写作的类型,使语文学科具备更浓厚的“人文性”。而此类的考查预计未来也是上海春考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

1.2社科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一)

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在“社科类文本阅读”这一大题所选取的是《相似性与网络社区融入》以及《<爱犯错的智能体>序》两篇文章。其中,《相似性与网络社区融入》一文从社交网络的各类互动入手,引发了对于用户如何融入网络社区的思考;接着引入社会学中的相似性理论指出相似可能会产生或抑制吸引,由此分析社交媒体用户之间可能会增加社会认同,也可能妨碍融入社区;最后建议社交媒体中那些自我扩展倾向突出的用户“依据用户认知需求加以调节”,使他们也能融入网络社区;而《<爱犯错的智能体>序》一文,则是通过比较人智能体和程序体所犯的错,得出两者对事物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各有短长的结论,并引导读者关注书中更为核心的概念;指出该书案例选择以及作者对“智能”的理解,同时对“人工智能”本质提出自己的思考,这篇序言有助于读者理解該书以及对“人工智能”未来的走向,最后也指出了对该书未涉及的人智能体的容错能力也应予以关注,序言对书作作者建议的同时,也拓展了读者的思考。

1.2.1 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相关试题

2022春(3):“人人皆有麦克风”在文中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   。(2分)

答案示例: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借助社交媒体传播。

评分说明:“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借助社交媒体传播”为2个点,1点1分。

2023春(3):根据文意,在第②段画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2分)

答案示例:经验不足或经验有偏差(或在经验提取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缺

乏从经验中提取的理性认识)

评分说明:“经验不足”“经验有偏差(或在经验提取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缺乏从经验中提取的理性认识)”为2个点,1点1分。

2023春(4):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同的程序体能处理不同的问题,在于它们有不同的选择机制。

B.当下程序体常用的智能公式尚未包括对与智能无关的生命现象的研究成果。

C.智叟派认为程序体永远也达不到人类的智能水平。

D.人智能体的容错能力有利于解决一些陌生的、复杂的问题。

答案:A

分析: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的“社科类现代文阅读”部分,对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内容和形式较为丰富,在考查内容上,有传统的对于词句的含义理解,也有对文本信息的概括,而填空题和选择题的设置也是丰富了考查形式,且对于考查的要求,则是涉及到了文本的句、段、篇三类,句、段理解采用填空题,篇章理解采用选择题,也是兼顾试题难度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句、段、篇的分别考查,也让考生逐次深入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对于考生而言,作答需对文本有更为全面的认知,才可能有更高的得分。

1.2.2 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相关试题

2022春(4):为印证本文观点要设计调查问卷,哪个问题最不可能在问卷中出现?(    )(3分)

A.在社交媒体上,你是否更倾向于与教育背景相似的人交流?

B.你是否觉得经常浏览网络论坛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C.你在微博上更希望看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留言吗?

D.你认为在网络社区中分享个人生活能增加对社区的认同么?

答案:D

2023春(5):以下程序体犯的错误中,最有可能归因于“模型都是针对有限前提”的一项是(    )。(3分)

A.小洁将自己的证件照上传至某识花小程序,识别结果为“向日葵”

B.小洁将一段语音转成文字,程序把其中的“辽阔”转成了“寥廓”。

C.校门口的人脸识别机常常分不清长相相似的小洁同学和小明同学。

D.小洁收到语音信息,转成文字后多是乱码,发现是对方语速过快。

答案:A

2023春(6):根据这篇序言对《爱犯错的智能体》一书的介绍,下列事例中不会作为“人智能体犯的错”收入该书的一项是 (    )。(3分)

A.敌方难以发现身着迷彩服隐藏在树丛中的战士。

B.小明站在哈哈镜的前面,发现镜中的自己变形了。

C.人们会产生“月亮在地平线上比天上大”的感觉。

D.大货车司机容易误判其侧方行人的位置、移动速度。

答案:B

2022春(5):根据文意可以推断的一项是(    )。(3分)

A.人际间交流越流畅,人们互相之间的吸引力变得越强。

B.用户间相似性越多,用户与社区其他成员间的合作意愿越弱。

C.用户社会认同越低,用户在社区中对集体做出的贡献越少。

D.用户间相似性越少,用户通过自我扩展获得自我成长越难。

答案:C

2022春(6):第⑧段划线句的推断是如何成立的?結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答案示例:作者给出的条件:高认知需求用户倾向于收集新信息,处理复杂信息。从上文可知,这是追求自我扩展的表现,因此高认知需求用户自我扩展需求大,而作者对用户间的相似性会限制自我扩展已做了论述。这两个隐含条件,可以推出结论,社交媒体减少用户间相似性的提示或呈现,能帮助高认知需求用户通过自我扩展获得成长。

2022春(7):概括本文论证思路。(4分)

答案示例:文章首先从现实入手,提出了用户如何融入网络社区的问题;接着引入社会学中的相似性效应理论和相关论述,指出相似产生吸引,也会抑制吸引,借此分析社交媒体中用户之间的相似性既增加社会认同,增强归属感,也限制自我扩展,妨碍融入社区;最后针对自我扩展倾向突出的用户,建议社交媒体“依据用户认知需求加以调节”,使他们也能融入网络社区。

2023春(7):本篇序言既与该书内容展开对话,也给该书读者以指引。请结合本文的行文思路加以分析。(5分)

答案示例:本篇序言首先介绍了书中的研究对象,并通过比较人智能体和程序体所犯的错,得出两者对事物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各有短长的结论,随后引导读者关注书中更为核心的概念,指出该书对案例的选择隐含了作者对“智能”的理解;同时对“人工智能”的本质提出自己的思考。这有助于读者理解该书和“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最后指出对该书未涉及的人智能体的容错能力也应予关注,这既是对书作者的建议,也拓展了读者的思考。

评分说明:1点1分。

分析: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的“社科类现代文阅读”部分,对于“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一共有7道相关试题,其中“情境任务题”为3题,“推断题”为2题,“思路类试题”为2题,呈现出试题对于“语文能力”的考查相对集中的特点。而通过对这7道试题的题干、答案示例等内容的分析,笔者发现2022、2023年上海春考的该类试题呈现出如下特点:

①对于社科类现代文中的“情境任务题”而言,其更多地考查考生对于文本中重要概念、观点等信息的迁移,而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则体现出在“语文新课标”下,“新题型”的渗透需要循序渐进,目前此类试题的考查处于相对谨慎的态度。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此类试题的不断考查深入,未来社科类现代文中的“情境任务题”必然在考查内容与形式上会有更多的变化,而这也是未来参加上海春考的考生需要预料到的。而这也就预示着,未来上海春考的语文社科类现代文的考查,对考生文本信息的“迁移性考查”,会占据更大的比重。考生也应更加注重对自己社科类现代文“情境任务题”的备考。

②对于社科类现代文中的“推断题”的考查,2022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中对于推断所需的“条件”到“结论”之间,以及“结论”到“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各有1道试题进行考查,这种“条件”到“结论”之间的“双向考查”,注重考查了“推断”的逻辑形成,而考题的设置,其对理科思维的考查更为浓厚,评判也更科学、合理,试题要求考生不仅要仔细阅读并筛选合适的文本信息,同时也要在阅读过程中关注论证过程,并筛选、处理、整合文本的关键信息,然后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作出判断(从“条件”到“结论”),或者呈现自己逻辑判断的依据(从“结论”到“条件”)。“推断题”的设置也是“语文新课标”中“多学科融合”指导思想的有力体现,考生应更加注重对自己社科类现代文“推断题”的备考。

③社科类现代文的“思路类试题”,一直是近几年上海春季、秋季高考的常考题型,也是社科类现代文中分值相对较大的一类试题,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对于“论证思路”“行文思路”等试题的反复考查提醒着考生在对社科类现代文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就应该梳理好文本的“基本思路”,并做好每个段落核心信息的概括,同时应避免遗漏行文中关键信息的筛选、整合与处理,以求更全面地还原文本脉络,得到更好的答题效果。“思路类试题”的设置,对于考生全面把握文本有着很高的要求,考生应将其作为常考题型进行练习和准备。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论证思路”“行文思路”等概念,考生也应注意其对答题侧重点的细微差别,以免混淆其内涵而导致答题失误。

1.3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二)

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一大题所选取的是作家王琴的作品《归宿终安在》以及作家傅菲的作品《屋舍》两篇文章。其中,《归宿终安在》一文从母亲考虑自己身后事,打算卖掉柿子树开始,与“我”产生矛盾,引出了“我”与母亲回忆卖牛的往事,通过这种感情的连接,再回到“我”劝母亲不必为身后事操劳的做法,全文围绕“归宿”一词,表现世间万物应顺应天命,安然度过自己的生命时光,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而《屋舍》一文,则是以屋舍为线索,从屋舍建造开始,由房子到屋舍,由屋舍因为年代久远而逐渐颓圮,最后进一步丰富屋舍的内涵,表现对于家园故土的思念情怀,情感丰富厚重。

1.3.1 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相关试题

2023春(10):本文为何以“屋舍”为题?请从构思角度加以分析。(4分)

答案示例:以屋舍为线索选择、组织材料。以时间为序,从建房过程写起,由房子到屋舍,到屋舍逐漸颓圮。作者进一步丰富屋舍的内涵,由屋舍到家园,笔触由实渐虚,写出了作者对屋舍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情感丰富厚重。

评分说明:1点1分。

评分细则:以屋舍为线索选择、组织材料(1分)。以时间为序,从建房过程写起,由房子到屋舍,到屋舍逐渐颓圮(1分)。作者进一步丰富屋舍的内涵,由屋舍到家园,笔触由实渐虚(1分),写出了作者对屋舍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情感丰富厚重(1分)。

分析: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而言,即使文本并非像社科类文本那样在构思、语言、材料组织、内容等方面追求严谨,但文学类文本其写作仍然有其规律可寻。而在2023年的上海春考试卷中,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中,就出现了一道对于取题原因探寻的试题。历年来,上海春考试题对于标题含义、情感、寓意等内涵类考查相对较多,而从构思角度出发解读标题往往是历年试题中的一个部分,此次对于标题在文本构思上的考查,则将文本的构思作为重点进行了考查,这就表明,高考试卷也侧重考查不同类型文本的结构思路,考查侧重点也更趋于多元化,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更丰富,而考生备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不能只关注其艺术特点、语言特点等审美方面的考查,也应侧重其对构思、行文等理性层面的考查。

1.3.2 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相关试题

2022春(8):第④段对柿子树的描写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分)

答案示例:先从触觉的角度写出树皮的粗糙坚利,再从视觉上描写柿子树瘦骨嶙峋;另外,运用比喻“像剩下骨架的大伞”来表现柿子树衰老、几乎丧失实用价值、仅存一点美学意义的特点,极具画面感。

2023春(8):分析第③段描写燕子的作用。(3分)

答案示例:写燕子亦是写人事:燕子筑巢引出建造房子;燕子归来与文末的游子回家形成呼应。写燕子增添了屋舍的生机和农家生活的情趣,表现乡土生活中物我同居的和谐。

评分说明:1点1分。

评分细则:写燕子亦是写人事:①燕子筑巢引出建造房子;②燕子归来与文末的游子回家形成呼应。③写燕子增添了屋舍的生机和农家生活的情趣,表现乡土生活中物我同居的和谐。1点1分。

2022春(9):文中三次出现小黄牛的眼睛,感情真挚动人,请加以分析。(4分)

答案示例:第一次细致刻画小黄牛天真温顺的眼睛,充分表现“我”对弱小生命的怜爱;第二次写小黄牛不知命运即将改变、依然安静的眼睛,表现离别时“我”内心的痛苦和不舍;第三次是几十年后的回想,表明卖牛留下的伤痛深重难泯。笔墨一次比一次简练,情感越来越深沉。

2022春(10):文中写到柿子树、黄牛、母亲,三者相互关联,共显主题,请加以赏析。(5分)

答案示例:本文开篇写母亲因考虑身后事要卖柿子树,与“我”产生矛盾,引出“我”和母亲回忆卖牛的往事,再回到“我”劝母亲不必为身后事操劳。柿子树、黄牛、母亲三者围绕“归宿”,取材互为补充,叙述承转自然。三者共显主旨,即世间万物不管有无实用价值,都应顺其天命,安然度过自己的生命时光,体现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2023春(9):以第⑨段为例,赏析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4分)

答案示例:本段大量使用短句,如“新建的房子,在晨昏,升起了炊烟”,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在叙述中使用大量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的有质感的名词,如“镰刀、斧头、柴刀”等,布点成面,具象而全面地描绘出一幅农家生活图景;运用铺排,渲染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语言极少雕饰,风格朴直厚重,与所描写的质朴的乡村生活相一致。

评分说明:共4点。写到1点,给2分;写到2点(不含使用大量名词),给3分;写到2点(含使用大量名词),给满4分为止。

评分细则:①本段大量使用短句,如“新建的房子,在晨昏,升起了炊烟”,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②在叙述中使用大量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的有质感的名词,如“镰刀、斧头、柴刀”等,布“点”成“面”,具象而全面地描绘出一幅农家生活图景;③运用铺排,渲染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④语言极少雕饰,风格朴直厚重,与所描写的质朴的乡村生活相一致。

共4点。写到1点,给2分;写到2点(含使用大量名词),给4分。给满4分为止。

整散结合、比拟,不给分,举例不另外赋分。如果仅写特点而不加分析,根据学生整体答题情况适当调整给分。

2023春(11):请立足你的阅读经验,结合相关文本内容,把下面这一则学习建议补写完整。(5分)

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我们要选择恰切的方法。假设你要理解“熟人社会”这一文化现象,面对《红楼梦》,合适的方法是梳理人物关系,如发现家业萧条的刘姥姥能够进入钟鸣鼎食的贾府是基于其女婿家祖上与金陵王家连宗认亲,进而理解这一现象;面对《乡土中国》,合适的方法是,如;面对《屋舍》这篇散文,合适的方法是,如。

分析: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而言,对于文本内容审美与鉴赏的相关试题一直是历年上海高考语文学科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常考内容,而2022、202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考查“审美与鉴赏”的相关试题,则呈现出如下特点:

① 2022、2023年的上海春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对于艺术形象的品味和把握仍然是其考查的重点,这两年的上海春考语文试卷中考查艺术形象的试题达到了4题(“2022春”的第8、9、10题以及“2023春”的第8题),共15分,无论从试题数还是分值数,都占据了整个文学类文本阅读大题的50%或接近50%,但从试题本身来看,这四道题也从原来对单个艺术形象表现力的分析,到对多个艺术形象之间关系的探究。可見,现象的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对于“文学艺术形象”的考查要求相比之前历年的考题有所提升,由此对考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对文学类文本的解读与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然答题所需设计的角度也相应地更为多元。

②2022、2023年的上海春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还有一类试题,考查的是对文学类文本语言运用特点的分析和赏析(“2023春”的第9题),而对于“语言运用特点”这一表述,考生们会误认为该题考查的是“语言特点”。其实,“语言运用特点”中包含了句式特点、表现手法、结构特征、词性使用或活用、句型的使用或活用、语言特点、语言风格等多个方面。而对于考生来说,该类试题需要对文本语言本身有全方位地鉴赏和分析,通过更多的角度切入对于文本的解读,才有可能得到更好地作答效果,无疑,此类试题对考生作答,相对难度较大。

③在2022、2023年的上海春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最大的改革,莫过于将作品与部编版教材“整本书阅读”单元中必修的《乡土中国》以及《红楼梦》两本书形成“联动”,让考生进行多文本处理,并从三篇作品的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等方面比较作品的异同(“2023春”的第11题只考查了对“表现形式”的比较)。该类试题,对考生多方面的信息处理、整合、体会、审美、鉴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是历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所不具备的,考生需对《乡土中国》《红楼梦》这两部教材必修的“整本书阅读”有充分地掌握,并结合文本相关信息作出概括、比较、整合,不仅做到了对文本的多任务处理,同时一并对考生文本内容的迁移、整合、比较、概括等多方面综合阅读能力进行了全面考查,所以本题考生所答难度相对较大。

1.3.3 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相关试题

2022春(11):《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本色》: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归结到心安二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我与母亲的“相处”是否依然符合费孝通对乡土社会“孝”的特点的理解?(4分)

答案示例:①本文记叙“我”与母亲的相处之事依然发生在“乡土”,传统“孝”的观念仍在影响人们的生活。②文中“我”一听说母亲要卖柿子树就知道她的心事,表明“我”对母亲的性格很了解;③在卖柿子树一事上与母亲发生矛盾后,“我”通过和母亲回忆卖黄牛的痛心事,耐心劝说母亲;④最后“我”劝母亲不必为身后事忧虑和操劳,这样子女才能“心安”。⑤因此,“我”与母亲的相处依然反映费孝通所述的乡土社会中“孝”的特点。

分析:“语文新课标”和部编版教材推行之后的3次上海高考语文试卷(“2022春”“2022秋”以“2023春”),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的考查相对较为全面,形成了多样的考查内容和形式,唯独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考查,则是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文化传承与理解”主要聚焦于对文化问题、现象、观念的探究、分析、论述,相较于已经成熟的文本理解、分析与鉴赏等试题,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考查与试题的命制仍然处于初创及摸索阶段,但2022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的第11题,则是对“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尝试性考查”。该试题结合部编版教材“整本书阅读”单元对于《乡土中国》的阅读要求,将文本中的内容代入《乡土中国》这本书所提到的“孝”的概念,而“孝”文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将“孝”文化代入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检验,也对应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的相关要求。而对于考生而言,不仅要对中华传统文化形式有一定了解,而且还需调动高中阶段所学,将课内所学的传统文化形式与文本内容进行结合,并对本文内容逐个进行分析、检验,最后得出其是否符合传统文化的相关要求。无疑,这对于考生而言,试题承载的任务量和答题量,以及作答时的整合与表达都相对较大,所以该类试题作答难度相对较大。

1.4 诗词鉴赏

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在“诗词鉴赏”这一大题所选取的文本分别为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诗歌《别双温树》以及清代诗人陆次云的一首古体诗《出门》,其中,李诗通过描写江南气候适宜树木生长,但过江多死,展现了作者对在朝为官时拘束的感慨,暗含自己孤独以及思乡的心境,也同时表达了作者内心坚定自己的原则和志向;而陆诗则是通过展示自己登船离乡不同阶段的心情描绘(“上船——入江——回望——船遇乡人”),展现了作者,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于家乡那种不舍、茫然、无奈、感伤等复杂而又深厚的依恋之情。

1.4.1 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相关试题

2023春(12):下列拟编纂的诗歌选集中,适宜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1分)

A.《明清格律诗选》          B.《明清近体诗选》

C.《明清古体诗选》          D.《明清乐府诗选》

答案:C

分析:历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对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一直是对考生语文积累的传统考查内容,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则更多结合文学、古籍编写等实际文学现象进行考查,其情境化趋势愈发明显。但对于考生而言,只要能记住并准确判断与“语文新课标”相符合的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则本题依然能够顺利作答,所以此类试题虽然在上海春考语文试卷中有了形式上的微调,但其考查实质及作答难度依旧较低。

1.4.2 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相关试题

2022春(12):如果要将本诗按题材进行归类,本诗可以属于哪一类的诗歌(    )(1分)

A.登览类          B.咏物类          C.送别类          D.怀古类

答案:B

2022春(13):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交代缘起,叙写诗人可怜树苗孤单弱小。

B.颔联对仗工整,描绘树在不同季节的样貌。

C.颈联转向虚写,由树联想到诗人过去的经历。

D.尾联运用拟人,写诗人临行借树寄托志向。

答案:A

2023春(13):下列选项中,适宜用来评价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皎然《诗式》)

B.夫诗,比兴错杂,假物以神变者也。(李梦阳《缶音序》)

C.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

D.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答案:C

2022春(14):联系诗序和注释,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示例:小序写到“此树移过江多死。有类丹橘。”作者通过描写江南气候适宜,树能适性生长,但过江多死,由此引发作者对在朝廷为官时谨慎拘束的感慨,暗含离乡宦游的孤独及对故乡安稳生活的留恋。临别借树自警,表达无论外在环境如何改变,自己都要坚持原则、不改立场的志向。

2023春(14):诗人将情感波动寓于叙事之中,这一写法颇有特色。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赏析。(5分)

答案示例:起首四句,写诗人舍岸登舟,渐行渐远,回首家乡,不胜依恋。五六两句,寫船入大河,但见烟水迷茫,四望如一,心境茫然无依,感伤陡增。末四句,写船行途中,偶逢乡人,不禁喜出望外,远远招呼;依依不舍之时,两船顷刻交错而过,诗人再次陷入怅惘、无奈和感伤。全诗写舟行途中的离愁和乡思,跌宕起伏,饶有韵味。

评分说明:1点1分。

评分细则:起首四句,写诗人舍岸登舟,渐行渐远,回首家乡,不胜依恋(1分)。五六两句,写船入大河,但见烟水迷茫,四望如一,心境茫然无依,感伤陡增(1分)。末四句,写船行途中,偶逢乡人,不禁喜出望外,远远招呼(1分);依依不舍之时,两船顷刻交错而过,诗人再次陷入怅惘、无奈和感伤(1分)。全诗写舟行途中的离愁和乡思,跌宕起伏,饶有韵味(1分)。

分析:诗词这一文本类型,对诗作作者情感的鉴赏与把握一直是其重点,也是考生把握此类文本的难点所在,同时更是上海春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部分试题命制和考查的最重要的方向。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对于诗作作者情感鉴赏与把握的相关试题累计考查了5题,占到整个“诗词鉴赏”类试题的83.33%,而考题累计分值占到整个“诗词鉴赏”类试题的93.75%,可见该类型试题在“诗词鉴赏”类试题的重要程度,而从考查形式来看,主要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而就考查内容上来看,则又呈现出如下特点:

①对于情感鉴赏与把握类试题中的选择题来说,其考查更多的是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侧重于对诗歌的理解与整体感知,所以该类试题在选择题考查内容方面,难度相对较小的是对于诗歌题材的辨别与选择,因为该类试题只需要通过体会诗歌的意象、意境、作者的写作意图、时代特征等相关内容即可充分判断;其次是对于诗句的理解与分析类的情感鉴赏与把握选择题,相较于题材选择,此类试题则更关注对每一诗句的具体感知和细节认知,作答难度相对较高;而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的情感鉴赏与把握类试题,则在2022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相关试题的基础上,判断合适的评价语句,此类试题需要考生不仅具备对诗歌整体的感知和鉴赏,而且还要迁移到其它课外的相关诗句,去对应作品的情感,最后作出判断,此类情感鉴赏与把握类的选择题,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对于情感鉴赏与把握类试题中的简答题而言,试题本身更加注重对诗词多元、复杂情感的具体把握。笔者发现,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在对此类试题的考查中,更强调情感的变化分析,或是复杂情感表现方式的鉴赏。这就表明,对于考生而言,诗词的鉴赏需要对诗词观察、感悟更为细致,作答时注意区分并体会诗词中不同情感的表达或者同一情感的不同表达,只有充分地、全面地对诗词的多元、复杂情感作赏析,才能获得相对较好的作答效果。

1.5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一)

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在“史传类文言文阅读”这一大题所选取的文本分别为唐代文人李翱的《傅良弼传》以及明代文人辛广恩的《董三齐传》,前者通过作者李翱对于傅良弼为官期间带领军队征战的描写,以及在处理政事上的各种表现,展现了傅良弼与士卒同甘共苦、清廉律己、治军严明、廉洁奉公、尊重他人等崇高的人物形象;而后者通过作者对于董三齐在母亲病重之下放弃科考选择尽孝、为官时平等对待民众、带领民众摆脱饥荒与盗贼侵扰、禁用官价加购物品、不屈从朝廷批复办案等事件的描绘,表现了董三齐重孝悌、尊重他人、为民解忧、不徇私利、维护公允等人物形象。

1.5.1 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相关试题

2022春(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以善弓矢显(     )     (2)十月晦(     )

答案: (1)出名,显扬            (2)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2023春(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趋启视(        )          (2)公单骑觇贼(        )

答案: (1)疾行      (2)侦察

2022春(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皆饬惧(    )

A.整齐          B.谨慎          C.教导          D.斥责

(2)故郑州称理(    )

A.治理          B.有理          C.安定          D.法纪

答案:(1)B  (2)C

2023春(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未尝不折节礼下之(    )

A.屈己下人      B.鞠躬致敬     C.改變节操       D.调和争执

(2)争率其党徙之(    )

A.移居          B.搬走          C.调动          D.流放

答案:(1)A  (2)B

2022春(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遂誓众,喻以顺逆,闭城拒贼,潜疏以闻。

答案示例:傅良弼于是激励将士,用叛逆与忠顺的道理使将士明白,关闭城门抵抗叛贼,并暗中上疏来让皇帝了解情况。2023春(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抵官,明日有所市易,胥吏循旧例以官价进,公正色曰:“焉有攫取市货以徇已私者乎?”

答案示例:董三齐到职,次日有采购事宜,官府中的小吏遵从惯例按照官价采购,董三齐神色庄重地说:“哪里有掠取市场上的物资来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呢?”

2022春(18):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3分)

知 兵 者 咸 以 为 命 将 之 当 必 且 有 成 矣 旌 旗 及 于 陕 而 得 疾 疾 愈 即 路

答案示例:知兵者咸以为命将之当/必且有成矣/旌旗及于陕而得疾/疾愈即路。

评分说明: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1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2分,扣到0分为止。

2023春(17):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父 病 昼 夜 侍 榻 前 浣 牏 拭 秽 衣 不 解 带 者 旬 余

答案示例:父病/昼夜侍榻前/浣牏拭秽/衣不解带者旬余

评分说明:错一处扣1分,扣到0分为止。

分析:对于文言字、词、句理解的考查,历来是上海高考试卷的传统考点,而词义的填空与选择、句子的翻译、断句等也是历年来固定不变的试题设置。作为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传统考查内容,在字词理解方面的相关试题中,所涉及到考查的字词填空或选择,不再局限于考查常见的文言字词,而是更多考查那些需要通过语境前后关联来判断其含义的文言字词;而且对虚词含义和用法的相关考查,2022、2023两年的上海春考语文试卷也并未进行。而文言句子翻译的相关试题以及文言句子的断句类试题的比重,2022、2023两年的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对其考查更为细致、规范,其中文言句子的翻译更注重语句的通顺和个别字词的意译,而断句类试题,也有了明确的评分细则和标准。可见,在“语文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之下,对于文言字、词、句的理解,在不断向着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方向推进,基本摒弃了之前对于文言字、词、句含义的简单记忆。而对于考生而言,文言文文本的整体理解和感知,是未来备战上海高考语文科目考试必须具备的素养,而不断阅读文言文文本并通过语境的前后关联去理解、感知文本内容,是提升此类试题作答准确率的有效途径,而对文言字、词、句含义的简单记忆,只能作为辅助理解文本的工具之一出现,未来并不能对此类试题的作答起到决定性作用。

1.5.2 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相关试题

2022春(19):傅良弼擅长管理属下将卒,请结合①—③段,加以分析。(3分)

答案示例:第①段写傅良弼与士卒们同甘共苦,第③段写他清廉律己,可见其治下重“表率”;第②段写傅良弼以顺逆之理晓喻士卒,可见其治下重“明理”,第③段写将士不敢触犯条例侵害掠夺,可见其治下重“严纪”。

分析:2022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在史传类文本中,设置了一道考查古诗文内容概括的相关试题,即先告知传主的人物形象,然后在文本规定范围的语段中概括相应的内容,相比对文本语段内容的分析类试题,本题考查相对明确,而对于考生而言,作答本题必须得根据题干所划定的范围,逐段进行内容筛选与概括,才能做到正确作答。而本题对于每一个段落内容进行思维方面的考查,也是在兼顾难度的前提下一种题型的更新,而从传主人物形象出发,筛选并概括文本内容的相关试题,未来或许是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史传类文言文试题命制的一种方向。

1.5.3 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相关试题

2022春(20): 第④段中番人先“喜”,后“益喜”,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原因。(4分)

答案示例:以往将帅多贪,蕃人深受其苦,而傅良弼上任拒受献马,营造廉洁风气,减轻蕃人负担,因而蕃人“喜”。以往罪犯可以马赎罪,蕃人深苦其乱,傅良弼抓获罪犯并交付蕃落处理,体现对蕃人的尊重,稳定社会秩序,因而蕃人“益喜”。

評分说明:1点1分。

2023春(19):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评价。请结合全文,围绕董三齐坚守原则这一品质,为其写一则人物短评。(5分)

答案示例:坚守原则是董三齐身上尤为珍贵的品质。当得知母亲患病时,他放弃科考,整装归家,选择尽孝。他禁用官价采购,不徇私利,维护公义。面对钦案,他不屈从朝廷批复,坚持法律的公正性。而他的坚守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周围的人和事:家族和睦,公正得到维护。人生中,功名与亲情、公与私、权与法的权衡取舍总是困难的,董三齐始终坚守孝悌、公义、公正等原则,未改变其节操,这一品质值得称颂。

评分说明:表现坚守原则的具体事例,概括完整准确1件给2分,概括完整准确2件给3分。对人物坚守原则的评价准确,2分。

分析:2022、202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史传类文言文,在“审美鉴赏与创造”类试题的考查中,仍然聚焦于对人物形象的考查,不过与传统的人物形象考查相比,2022、2023两年的人物形象类的相关试题,在考查形式上较历年有了较大的改变,2022年的人物形象类试题,利用了次要人物的反应,来侧面反映传主的人物形象,考生应关注次要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去总结传主的人物形象;2023年的人物形象类试题,则结合部编版教材中对于“文学评论”的相关写作要求,让考生根据全文内容进行人物短评,并提示了人物短评需“叙议结合”的要求,考生需结合相关事例,叙述并总结相关事例背后的传主人物形象。而以上两类试题的出现,丰富了上海高考史传类文言文对传主人物形象的考查,而对于考生而言,仅仅具备人物形象的简单提炼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将提炼的人物形象,用不同的角度或语言形式进行表达,而考生备考,则不仅要关注人物形象的提炼,更要关注造成传主人物形象的相关语段表达,并根据题干要求将提炼的内容在符合文体规则的情况下解读并表达完整,这对于考生而言,作答难度相对较大,考生备考时要针对此类试题多加训练,才能对此类试题有更好的作答把握。

1.6 文言杂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二)

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在“文言杂文阅读”这一大题所选取的文本分别为清代文人江阊的作品《十君子堂记》、明代文人朱椿的作品《祭杜子美文》以及清代文人吴汝纶的作品《游大观亭故址记》。其中江阊的作品《十君子堂记》先通过对堂外景物的描绘,表达自己对于君子应“立身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以及洁身自好、安于耕种的理解,接着作者又通过介绍自己十君子堂的建造目的、建筑规模、堂内景物等内容,侧面反映今日官舍简陋、战火之后社会凋敝、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状,从而告诫当朝统治者与为官者,为政时应轻用民力、爱护百姓,不能劳民伤财,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建十君子堂的做法不愧于君子之德;朱椿的作品《祭杜子美文》,则是一篇祭文,通过感慨先贤故居的名传实衰而生发议论,表达了虽然杜甫草堂已经破败不堪,但其精神仍然“无所往而不在”,充分表达了对杜甫的追悼和崇敬之情;而清代文人吴汝纶的作品《游大观亭故址记》,则是从对亭废墓存现象的思考展开,然后表达了“景物之盛”是比不上“忠义之气”的,最后强调了“有所附而名者无不亡,惟其所以名者为可久”的观点,强调了“不朽之实”的价值,呈现作者对人生“名实问题”的认识过程。

1.6.1 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相关试题

2022春(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且   B.则   C.然   D.故

答案:D

2022春(22):对文章第②段分析正确的是(    )。(3分)

A.草堂的建成颇费功力。

B.草堂宽度大约二十尺。

C.草堂的门窗用木制成。

D.草堂之前以碎石铺地。

答案:B

2023春(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盖以先生一饭之顷,而忠君爱国之惓惓”:“盖”的作用是承接上文,交代原因。

B.“相与低徊凭吊,久之乃归”:“乃”是“才”的意思,表示时间晚、历时长。

C.“则虽无彭公之修治”:“虽”是“即使”的意思,推进了深一层的思考。

D.“独是亭也欤”:“独”是“唯独”的意思,表示所涉对象只是一个特例。

答案:D

分析: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对于文言杂文的阅读,仍然是整张试卷区分度最大的大题,该大题中的字词理解类试题在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一度以相对固定的形式出现,而2022、2023年的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在字词理解类的试题方面,其考查内容和形式都有了较大的改变,除了传统的虚词选择以外,还加入了用语境的逻辑关联判断虚词含义、理解并判断文本相关段落的细节信息等其他内容及形式的试题。而对于考生的作答而言,对于文言杂文字、词、句的理解虽不像史传类文言文阅读中对字、词、句理解的相对高要求,但仍然需要考生对文本有整体的理解与把握,才能真正更准确地作答此类试题。考生备考此类试题,需要对文言杂文中几个主要类型,如论类文体、序类文体、赋类文体、记类文体等行文内容和结构规律有充分地把握,加之一定的文言文理解和把握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此类试题的作答。

1.6.2 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相关试题

2023春(20):甲乙两文都谈及“湮没”和“留存”的话题。请梳理文本内容,完成以下表格。(3分)

答案:(1)先生的(爱国)精神  (2)忠义之气  (3)依附他物获取的声名

2023春(23):甲乙两文都围绕“存废”展开议论,但议论各有特点,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4分)

答案示例:甲文作为一篇祭文,由感慨先贤故居的名传实衰而生发议论,议论中饱含情感,充分表达了对杜甫的追悼和崇敬之情。乙文的议论则层次丰富,逐层深入。作者先就亭废墓存的现象展开思考,认为“园林台榭之盛”比不上“忠义之气之感人深”,进一步得出“有所附而名者无不亡,惟其所以名者为可久”的观点,强调“不朽之实”的价值。由特殊到一般,有助于呈现作者在自我追问中对名实问题的认识过程。

评分说明:特点各1分,分析各1分

分析: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的文言杂文阅读,在文本方面采用了多文本閱读的方式,而这种文本设置带来的就是两文的比较性阅读类的试题,涉及到考生对于文本的整体把握以及多文本信息的处理能力,这对于考生的筛选、整合、分析、比较等各类能力是一个全方位的考查,而“语文新课标”以及部编版教材,都在引导考生进行专题拓展与研究,比较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从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的两道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相关试题来看,都涉及了两文的比较阅读,试题本身也采用了图表题和问答题两种形式,而从作答内容来看,两道试题则聚焦于对内容的筛选、整合以及观点、情感等方面异同的比较。对于考生而言,比较阅读的难点在于文本间细微差别的筛选以及共同点的整合,而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的这两道试题却并未聚焦于文本异同的把握,其作答难度也相对较低,但随着“语文新课标”的不断推进,未来该类试题进一步考查的几率极大,且作答难度亦可能相应提升。

1.6.3 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相关试题

2022春(23):结合第④段,分析作者“留此堂”的用意。(3分)

答案示例:使后代的君子了解今日官舍的简陋、战火之后社会的凋敝、百姓生活的困苦,从而为政时能轻用民力、爱护百姓,以求不愧君子之德。

2022春(24):文章名为《十君子堂记》,结合第一段,分析作者如何善用堂外之物,巧妙地表达自己对“君子”的理解。(4分)

答案示例:作者先借竹,表明“立身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是君子的品质;然后借柳、菊,表明君子应有洁身自好的“靖节之风”;最后借园蔬,表明安于耕种也符合君子的品性。三者由主到次,竹是核心,柳菊、园蔬依次相辅,构思巧妙,既如实地写出了十君子堂周围景物,也有层次地揭示了“君子”的丰富内涵。

2023春(22):比较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分析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及作用。(4分)

答案示例:甲乙两文画线句所写景物一则衰飒,一则壮阔,都与作者情感表达有关。甲文画线句以“衰草”“寒烟”写出故址的萧索荒凉,令人感伤,引发了作者对先贤故居已然不存的感慨,为后文重筑草堂的举措铺垫。乙文画线句通过写群山、长江、高天等壮阔之景,气象恢宏,引发对昔日大观亭盛况的悬想,在亭废墓存的对比中引出下文议论。

评分说明:1处景物的分析2分,其中特点1分,作用1分。

分析:历年来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在文言杂文阅读部分历来较为注重对“审美鉴赏”类试题的考查,而随着“语文新课标”的不断深化推进,对于文言杂文阅读中的“审美鉴赏”类试题的考查方向,也更为多元。在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中,此类试题就考查了文本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分析写作意图、梳理行文思路以及比较分析特点。而这三个考查方向也基本覆盖了文言杂文阅读部分常考试题考查方向的全部,但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对于“审美鉴赏”类试题的考查更多停留于对文本某一个段落的详尽分析;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则将比较阅读加入其中,综合考查考生多文本词、句、段的处理。相比之下,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在“审美鉴赏”类试题的考查方面,对考生信息的处理、筛选、整合及作答,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但由于文言杂文的比较阅读类试题在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中属于初创,所以整体对于“比较”的考查要求相对较低,但未来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不排除有对文言杂文“审美鉴赏”类试题中“比较阅读”作答要求更高的进一步考查的可能。

1.7 “写作”部分试题分析

2022春(25):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缩写读物是原著的浓缩,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人们倾向于认为“浓缩的就是精华”,对这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春(24):有人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到过了。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得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得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得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

(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美观整洁,酌情加1—2分。

分析:从2015年起,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一直秉承了“思辨”的风格,对议论文写作考查的深化,也基本确立了上海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风格和特点,相较于全国其他省份语文高考作文题通过材料、话题、命题、现象等多元的命题形式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上海地区语文高考作文题的命题形式往往采取的“观点思辨”或“现象思辨”的命题形式来考查。2022年的上海秋季高考采用了“现象思辨”的命题形式进行考查,而2022、2023年的上海春考,则是采用了“观点思辨”的命题形式对考生的写作进行考查。

所谓“观点思辨”,是指在题干中仅仅展示一个对于世界的看法或立场,考生根据这个看法或立场,可以质疑、反对,也可以支持、补充。而这样的命题形式,给予考生的写作空间相对较大,考生可以在限定的话题范围内,进行自由地表达,充分给予考生表达的空间。2022、2023年的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充分体现了“观点思辨”这一命题形式的理念与内涵。

而“观点思辨”类作文题的命题形式,所带来的就是考生可以调动已有的学习积累,结合生活经验,开掘其丰富内涵和多维指向。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观点中一些关键词内涵的界定是此类试题在作文展开的必要起点,且该类试题隐含着考查考生思维的全面性、缜密性的要求。由此,考生对生活问题关注的深度,以及个人价值取向的思考反映,是本题最终作答效果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不仅如此,“观点思辨”类作文题,对于考生思考的个性化、多样化,以及对独特思考的要求,也是本题最终作答效果高低的另一个决定性作用。考生应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展示自己思考的全面性,而论题的展开过程,也是考生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此类试题让考生都有话可说,但立意的高低和对核心论题的思辨层次,是最终决定作文质量的核心因素。

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写作部分试题保持了上海地区高考语文试卷一贯的思辨特色,引领考生在写作中获得精神成长。试题充分考虑考生的适应性,贴近中学教学实际,体现“教学考一致”的评价理念,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语文新课标”以及部编版语文教材改革与使用的稳步推进。

2. 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有关数据的汇总与分析

前一章笔者就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中每一道试题的考查目标、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水平、核心素养进行了说明,并对试题的各类考查信息进行简要地分析。本章将结合这些信息进行纵向比较以及数据分析,来探寻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题的相关特征。

“表一”所反映的是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各试题考查目标的分布情况,从“表一”所反映的数据来看,对于“社科类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主要聚焦于凭借语言运用规律和文本语境内容,进行分析或判断类的相关考查;对于“文学类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则主要聚焦于句段作用以及文本构思特点的考查;对于“古诗文阅读”的考查,则主要聚焦于词句含义理解、文本语境内容以及语言运用规律的分析判断,以及作者情感、写作意图赏析等方面的考查;对于“积累应用”的考查,则聚焦于对古诗词的积累、运用以及语言运用规律的掌握等方面;而对于 “写作”部分的考查,则侧重于对考生语言表达及思辨能力的考查。不仅如此,通过“表一”,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还具备如下特点:

1.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的“阅读”部分试题,主要聚焦于考查文本的“思路”“语境”“含义”三类试题,其中“思路”要素类相关试题共考查5题,总分值21分(2022年的第7、10、24題;2023年的第7、20题);“语境”要素类相关试题共考查10题,总分值30分(2022年的第2、4、12、13、18题;2023年的第2、5、6、13、17题);“含义”要素类相关试题共7题,14分(2022年的第15、16、21、22题;2023年的第15、16、21题),三者共计22题,共65分,三者总试题数量占整个“阅读”部分试题的46.81%,分值占整个阅读题的40.63%。可以说,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有较大比例的考查,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标”对于“高考命题的建议”,即“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而对于考生而言,未来的上海高考语文学科备考,需更多聚焦于文本认知,那种原本相对固化的“答题模式”将不断被弱化。

2.从考点的分布情况来看,“古诗文阅读”部分的试题考点分布范围较广,而“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的试题考点分布相对集中,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一共涉及了28个考点,占“考试说明”中涉及考点的65.12%(43个考点)。可见,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基本兼顾各种不同类型的考查,试题形式也更趋于多样。

3.相比于《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上海 语文试卷》(以下简称“2022年秋考语文试卷”)覆盖的21个考点,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各涉及19个考点,考点覆盖面相对较集中。对于考生而言,其备考也相对更有针对性。

“表二”反映的是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各试题对应的“学习任务群”分布表,“语文新课标”一共提出了18个 “学习任务群”,其中6个“学习任务群”属于“选修部分”,不能纳入高考命题的考查范围,而在剩余12个“学习任务群”中,试卷侧重于对“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以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4个“学习任务群”中相关学习内容及要求的考查。

而从“试题数量”来看,与“文学阅读与写作”相关的试题达到20题,占所有试题数量的40.82%;从“试题分值”来看,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相关的分值有169分,而“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学习任务群”在“阅读”部分的分值达到72分,“文学阅读与写作”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个“学习任务群”的分值总和达到241分,占到所有试题分值的80.33%,这就表明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重视对于这两个“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考查,由于这两个“学习任务群”包含了所有对于语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相关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要求,所以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也尽可能充分地考查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表三”反映的是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各试题对应 “学业质量水平”的分布情况,从“试题数量”来看,“4-3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这一“学业质量水平”的表述所涉及的试题数量(共14题)及分值(共50分)为最多,其次是“4-1 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语文积累,自觉整理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所涉及的试题数量为14题,分值为41分,这就表明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侧重于对“鉴赏”能力以及“语文积累”的考查;而从“学业质量水平”的考查面来看,对于“学业质量水平”的“4-2”部分,即论述类文本的 “学业质量水平”相关表述为最广。

“表四”反映的是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各试题对应“核心素养”的分布情况,“语文新课标”对于“高考命题”的建议中,指出高考试题应充分结合“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从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来看,在“阅读”部分试题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试题为最多(共19题),而“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在“阅读”部分的分值则为最多(共59分),这表明了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在相对均衡的基础上,“阅读”部分试题侧重于对“语言建构与运用”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 的考查,“写作”部分试题则更多倾向于对“语言建构与运用”以及“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考查。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的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首次针对“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进行考查(2022年的第11题),该试题本身与部编版教材指定的阅读书目——《乡土中国》结合,也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让考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现代社会的理解在试题中得以深化。此类试题的出现,是上海高考语文学科试卷的一种创新,也是兼顾了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而对于考生而言,从语文试卷中获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引发民族自豪感,也是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在文化意义方面的探寻,同时也贯彻并落实了“语文新课标”对于高考命题的相关要求。

3.对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的研究结论

笔者在第一、二章对2022、2023年的上海春考语文试题进行了相关数据的展示和分析,而结合四张表格中的数据以及笔者之前相关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对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题与“语文新课标”以及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结合程度得出如下结论(历年上海高考語文试卷中已有的特点在此不再提及):

(1)“积累运用”部分中的“语言运用”题,首次采用“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增加了考生对于语言文字表达的整体把握;且该类试题的考查更多聚焦于应用型文本语言表达的相关内容,对应了部编版教材对于写作类型多元的相关要求。

(2)“社科类现代文阅读”部分加入了“情境任务题”,让考生在实际语言情境之下完成试题任务,符合“语文新课标”中对于“高考命题建议”的相关要求及指导思想。

(3)“社科类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考查摒弃了句段分析类试题,更多地把考查方向放在对于“思路”类试题的考查,推断题的考查也更加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4)“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的考查,结合了“语文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任务群,以及部编版教材“整本书阅读”单元的相关要求。将文学作品与《乡土中国》《红楼梦》结合,体现了语文课内、课外联动的特点。

(5)在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学科“阅读”部分首次提出“语言运用特点”这一语文概念,将“语言运用”及“语言特点”进行融合,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内涵、结构、文学性等方面的整体把握,而从涉及“语言运用特点”这一语文概念的相关试题的“答案示例”来看,其涵盖了“表现手法”“句式特点”“炼字”“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多方面的语文概念,对于考生而言,对于语言的品鉴需要更多元的思考以及多维度的作答,相较于单一语文概念的语言鉴赏类试题,该类试题的作答及得分难度相对较大。

(6)对于“诗词鉴赏”部分的考查,“诗句理解”类选择题注重“迁移性评价”,即用其它相关诗词作品中的语句来评价诗词本身的情感、主题等内容,此类考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作品中语句或者篇章的感悟,更为多元地考查考生对于文言诗词的理解与感悟,而如今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对于考生文本解读的要求,更趋于文本多元情感的品鉴与感悟,这也是未来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试题考查趋势。

(7)“文言文阅读”部分,“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采用“人物点评”的形式提炼文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答题形式趋于多样化;“文言杂文阅读”在2023年的上海春考語文试卷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考查,对于考生而言,比较阅读的相关语段在文言文的篇幅及理解方面降低了难度,但对文本间的解读和比较的要求就相应增加,而这或许是未来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部分选文和命题的趋势。

(8)“作文”部分,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采用的是“现象思辨”的命题形式进行考查,而结合社会现象或者价值观念的思辨,给了考生更为符合实际情境的写作空间,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在符合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一贯的思辨风格的同时,也在落实“语文新课标”对写作部分的相关要求。

(9)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在试题设置方面,主要聚焦于考查“思路”“语境”及“含义”三个方面,也是这两年上海春考语文试题贯彻并落实“语文新课标”中对文本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等相关要求的具体体现。

(10)2022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首次针对“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进行考查,并结合“整本书阅读”单元,让考生整合文本及“整本书阅读”的相关信息作答,由此,“语文新课标”中所涉及到的所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都有相应的试题体现,做到了语文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方面的“全覆盖”。

4.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的不足之处

总体而言,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与“语文新课标”中对于高考试题的相关要求和建议已经高度贴合,但试卷本身仍有些许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4.1  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在“积累应用”部分的“应用”题部分,过分关注对现代汉语语言表达及语言逻辑排序的考查,缺乏对中国其它传统语言形式的考查(例如“口头语”“俗语”“成语”“俚语”等)。

4.2  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大题中,相关试题考点过于集中,而从考题考查内容的分布来看,仍有对词、句、段的分析等单一指向的试题,情境式、任务式的试题相对较少。

4.3  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整体对于“学习任务群”的考查分布过于集中,只涉及到4个“学习任务群”,特别是对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以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试题考查几乎没有,而部编版语文教材对于上述2个“学习任务群”都设置了相应的单元进行学习,部分“学习任务群”甚至贯穿整套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当今时代,语文学科也产生了许多文本阅读的类型,阅读形式也随着时代有所改变,信息时代的阅读类型和形式不应该完全摒弃,也应加入到上海春考语文试卷中,让上海春考语文试卷更能反映时代价值,也更能“与时俱进”。同时,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仍然相对缺乏对“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考查

4.4  “语文新课标”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部分的表述中,建议高考试卷“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而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却极少有试题是以“任务”的形式设计试题,而“单元学习(研习)任务”又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结束之后指导学生完成的相关语文活动,虽然作为选拔性考试,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可以不用理会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相关设计活动,但由于高考考生主要组成部分为高中学生,试题如能更多侧重于“任务”化的形式,能够更好地考查考生高中阶段的学习状况,同时也能更好地为各类高校选拔合适的人才。

5.  对未来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命题的建议

结合笔者第三、四章对于2022、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的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笔者对优化今后上海春考语文试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具体如下:

5.1  对于“考试说明”中所涉及到“综合探究”部分的考点,建议未来的上海春考语文试卷能更多地应用于上海春考语文试卷中的每个部分,在考查时也应给考生探究、研读的空间,鼓励考生表达对于文本解读不同的看法,充分调动考生个人体验、社会生活以及学科认知,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5.2  建议未来的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对于各部分大题在试题命制的过程中,能兼顾“考试说明”中所涉及的各类考点,考查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建议多元化,题干表述建议更加明确、清晰,对同一语文能力或者人文素养尽量减少重复考查的情况。

5.3  建议未来的上海春考语文试卷能适当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相关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内容,特别是对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以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2个“学习任务群”的考查,建议成为今后上海春考语文试卷中的一部分,并建议未来的上海春考语文试卷能够覆盖更多“语文新课标”所提出的18个“学习任务群”。

5.4  建议未来的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在文本选取方面能够反映时代价值,能“与时俱进”,并结合当今信息时代的阅读类型和形式,设计符合时代特征的相关试题,充分考查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5  建议未来的上海春考语文试卷能“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设计试题,甚至建议上海春考语文试卷能够借鉴当下青年人喜爱的电子竞技游戏的“闯关”模式进行试卷结构的改良,丰富试题的内涵的同时,能让考生能够“沉浸式”答题,也符合当下流行的“体验式人生”的理念。

5.6 建议未来的上海春考语文试卷,能更多地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考查,特别是“口头语”“俗语”“俚语”“成语”“歇后语”等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特色的语言考查。而这也是不断深化落实并考查“语文新课标”所提出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金苹果学校开展“上海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基于高中学业质量标准的考试研究”论题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垚(1989— ),男,汉族,上海金苹果学校中学部(高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考试题研究、文学作品研究、中学语文教材、中学语文教学

【1】本文所说的“语文新课标”,是指2017年颁布并在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根据语文课程计划制定并颁行的教学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相关内容,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具有权威性、法规性、纲领性和指导性。

【2】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是指在教育部教材局的直接领导下,并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依据,聘请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编写与出版,于2019年8月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六省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开始投入使用,并于2022年前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普通高中的一套高中语文教材。

【3】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词,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4】高中语文学科“学业质量水平”一词,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是考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也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考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而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属于高校选拔性考试,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所以本文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的学业质量水平第4层级的相关表述进行研究。

【5】高中语文学科“学习任务群”一词,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痼疾,根据现代教学理念,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旨在形成考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组织构建的立体化教学任务序列,其包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18个方面。

【6】本文所说的“考查目标”,是指《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科目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和要求”部分所提出的对于上海地区高考语文学科的相关“考查内容与要求”(又称“考点”),由于“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对于语文学科没有对应的“考试说明”,故本文采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科目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相关“考查要求”为标准,对2022—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语文试卷》进行归类与整理。

【7】本表所列的“考点编号”,是指由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发布的《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科目考试说明》中所列举的“社科类现代文阅读、文学类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积累运用,以及综合探究的考试内容和要求”中,对试题所涉及考点的对应编号,具体如下:

1.1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2 把握主要概念的内涵,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1.3 筛选、整合文中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

1.4 梳理文本的行文思路

1.6 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判断

1.8 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

1.9 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反驳或补充文本的观点

1.10 评价文本所运用的材料、方法、语言的逻辑性,评价文本内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

2.2 把握作品的行文线索和思路   2.3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2.7 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       2.8 赏析、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2.9 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3.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3 概括古诗文的主要内容

3.4 梳理古诗文的行文思路      3.5 理解词语、句子在古诗文中的含义3.6 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        3.7 分析词、句、段在古诗文的作用

3.9 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    3.10 赏析古诗文中的语言运用   3.12 评价古诗文的艺术特点

3.13 评价古诗文的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4  表达(即“写作部分”的全部考点)

5.1 掌握课本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5.2 默写并能运用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5.3 根据语境,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掌握,进行判断

6.2 从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等方面比较作品的异同

【8】本表所列的“数字+数字”的表示形式,“+”前的数字为2022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的相应数据,而“+”后的数字为2023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的相应数据。表二、表三、表四均采用与本表一致的数据表示方式。

猜你喜欢
试卷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