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民视角重写美国革命史
——阿尔弗雷德·F.扬《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评介

2023-04-19 09:27崔佳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阿尔弗雷普通人革命

崔佳

(南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1)

阿尔弗雷德·F.扬(Alfred F.Young,1925—2012),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撰写美国革命社会史的先驱,曾任北伊利诺伊大学历史系教授,是学术期刊《劳工:美国工人阶级历史研究》的创刊人。作为少数在冷战期间挑战美国历史共识学派的早期美国历史学家之一,扬被称为“工匠研究的教父”。他的第一本专著是基于其博士论文的《纽约民主共和党的起源1763—1797》(1967),获得了“美国早期历史和文化研究所”的詹姆斯顿奖。通过多年在波士顿的历史资料中寻找工匠仪式、习俗和从英国继承的文化传统的证据,他撰写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论文《乔治·罗伯茨·休斯(1742—1840):一个波士顿鞋匠和美国革命的记忆》。这篇文章于1981年发表在《威廉和玛丽季刊》上,被评委会评为50年来季刊上最重要的文章之一。此外,扬编辑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论文集,例如《异议:美国激进主义历史的探索》(1961)、《美国革命:美国激进主义史探索》(1976)、《超越美国革命》(1993)、《鞋匠与倾茶事件》(1999)。作为一位“新左派”史学代表,扬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早期史,其中尤为关注革命史、妇女史、阶级史,他的研究和写作曾引起美国早期史研究的转型。例如,《化装:大陆军士兵黛博拉·桑普森的生活和时代》(2005)记录了普通女性群体在美国革命中的角色,探索了以男人身份参战的黛博拉·桑普森的生活。在扬的晚年,两部重要的著作分别是《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2006)和《革命奠基人:反叛者、激进者和改革者在国家的形成中》(2011)。他去世时,还在为《鞋匠与倾茶事件》的修订版撰写后记,评论当今对“茶党”事件的极端歪曲,这是他不断处理历史记忆的新篇章。以上这些系列作品的选题表明扬一直致力于为普通人发声,而且要让公众了解普通人的历史,重新审视作为社会运动的美国革命。扬总结其学术研究的主题特点是:第一,它们的共同点是美国早期的民众运动。第二,寻求原始资料来做这种历史研究。第三,与他人合作,建立学者团体,对异议者保持开放。第四,高度重视将学术成果带给广大读者。①Alfred F.Young,"An Outsider and the Progress of a Career in History,"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Vol.52,No.3,1995,p.500.2004年,美国历史学家组织授予扬“历史专业杰出服务奖”,称其最卓越的历史学遗产就是他对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关注。在“新左派”出现之前,他就是一个“新左派”历史学家;他是第一个新进步主义者;在戈登-伍德开始把他们称为“批判性”历史学家之前几十年,他就是一个激进的历史学家,扬在这个领域一直是领跑者。①Michael D.Hattem,"Roundtable:The Legacy of Alfred F.Young",https://earlyamericanists.com/2014/11/03/roundtablethe-legacy-of-alfred-f-young/,2022-09-30.

2022年9月,这部40余万字的研究成果《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学术著作的翻译为世界各国学术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在此意义上,任何一部有影响力的著作的翻译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这本著作为大众了解美国革命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尤其对国内美国史领域的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与意义。该书分为三个部分共八篇文章,分别按照历史顺序排列,同时遵循了革命的时间脉络。第一部分“门外之民”包含三篇文章,探讨了普通平民(海边大城市的技工与波士顿妇女)以及英国平民文化在革命期间的保留与转化。第二部分“折中”的两篇文章审视了来自“底层”和“中间阶级”的民众运动对“上层阶级”决策的影响。第三部分“记忆:失去的和找到的”的三篇文章探讨了有关革命的公众记忆中三个历史遗产:托马斯·潘恩、波士顿的自由之路和自由树。以下分别从三个方面对该书的三部分逐一展开评述。

一、学术价值:“美国革命史叙事”的新注解

美国革命史(1775—1783),即自1775年英国在北美大多数殖民地的反抗所引起的冲突至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这场缔造美国的战争成为持久的话题,热度一直不减,从小说、电影等文艺作品到美国史学界的关注,其研究成果亦是汗牛充栋。美国史学家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审视这场战争:革命战争、独立战争、全球冲突和内战,似乎各式各样的标签都可以贴到这段历史中。因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辉格主义学派站在具有话语权的一方为其谱写赞歌,将美国革命描写为一部精英取向的英雄史诗。②李剑鸣:《意识形态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史学集刊》2011年第6期,第4页。然而,无视或者有意遮蔽普通民众对革命所做出的贡献与影响都不能客观准确地还原历史全貌。扬摒弃了以往传统精英主义的写法,将历史镜头转向普通平民阶层,再现全面、多元、真实的美国革命史,为美国革命史的解释增添了新的维度,注入了新的意义。可以说,进步主义史学开启了美国革命解释的新路径。直到“新美国革命史学”的出现,这不仅仅标志着研究范式的转换,更是对美国革命史的重新书写,以平民的叙事重新建构、解释美国革命史。③李剑鸣:《意识形态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史学集刊》2011年第6期,第10页。平民主义倾向的史学家注重挖掘与普通民众有关的史料,强调民众对美国革命的贡献。扬通过关注普通人从而建构美国革命时代更为全面的历史图景,更深刻地解读出政治文化和社会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制衡、影响。扬突破了主流叙事的传统模式,认为平民确实参与了历史,也的确让历史发生了,所以他们根本不是边缘人物,事实上他们是不可缺少的。④Alfred F.Young,Liberty Tree:Ordinary People and American Revolution,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p.8.在以往的主流叙事中,对“大人物”的关注较多,而要完整地理解美国革命,就不能对其中起作用的“小角色”视而不见。历史学家的任务是对过去的历史叙事进行修正:从一个新的角度,借助最新发现或鲜被注意的原始文献重新审视一个熟悉的题目。⑤Alfred F.Young,Liberty Tree:Ordinary People and American Revolution,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p.20.作为一部极具分量的著作,这八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就在于综合运用所有的视角阐明整体,建构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完整而立体的美国革命史。而作为一位致力于完善文化记忆的社会历史学家,扬将传统上被边缘化的群体(工人阶级、妇女、穷人、非裔美国人和美洲印第安人)重新拉回这场历史剧目的视线内,但这并不是说他要增加象征性的革命代表或者取代开国元勋。相反,扬试图从整体上重新认识革命时期所出现的关键但又被遗忘的革命者,这是首次客观地审视平民群体,而同时又从底层视角对汉密尔顿、亚当斯等大人物进行重新解读,书中所呈现出平民人物的丰富性和人性在其他美国传统史学著作中是缺失的。虽然这些都是严肃的学术文章,但扬的文章清晰而简洁,他明智地将更多的技术性、学术性问题归入尾注,其结果是,无论是专业学者、历史学家还是业余读者对这部作品同样感兴趣。革命时期普通人的声音能被听到,他们的行动能被看到,他们对美国革命的影响能被书写,这正是扬的贡献所在。

第一部分的标题是“门外之民”。“门外之民”(Outsider),指的是革命时期处于政治圈的外围向“门内”的立法者和官员提出要求的人。①Alfred F.Young,Liberty Tree:Ordinary People and American Revolution,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p.5.他们虽然是没有实质话语权和决策权的群体,但他们在公共生活中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门内”的决策。同“门内”那些《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和签字者一样,“门外”的边缘民众也参与了革命,见证了历史。所以,美国革命史绝不仅仅是由“大人物”参演的历史剧目,还有充斥在公共生活里各个行业领域中的“小人物”,他们甚至对某些决定性事件具有足够的影响力,是不容被忽略的。

这部分的三篇文章分别考察了革命时期的“中间阶层”技工、“底层”波士顿女性群体以及英国平民文化在美国革命时期的转变。第一篇文章《革命时期的技工:“用锤子和手,所有的技艺都能站立起来”》以工匠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技工”作为一个带有政治印记的词汇,它在美国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在场是最明显的,说明普通人对决定事件的结果具有足够的影响力。例如,作为体现工匠市民意识的游行既是庆祝性的活动,也是政治活动,工匠运动的最终指向是把“门外”的人民推进“门内”,“城市工匠导致联邦党的失败,促使民主共和党的胜利以及美国政治的民主化”②阿尔弗雷德·F.扬著,胡翠娥译:《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50页,。。扬认为虽然到20世纪,工匠遗产逐渐消失,“新的工业工会开始转向其他的激进传统”,但无论如何,“工匠作为美国第一个劳动运动,以及国家及其民主理想的塑造者,值得占有一席之地”③阿尔弗雷德·F.扬著,胡翠娥译:《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3页。,某种意义上他们同样是“建国者”。在第二篇文章《“重要人物”:波士顿女性与美国革命,1765—1776 年》中,扬特别关注了波士顿的女性群体,认为“至今鲜有学者对波士顿妇女的社会图像进行描绘”④阿尔弗雷德·F.扬著,胡翠娥译:《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90页。。依据扬的考察,殖民地时期结束的时候,相比其他城市,波士顿的妇女数量尤其多。从1765年到1776年,女性所扮演的角色从旁观者、抵制者、制造者、暴民、送葬者、劝诫者到军队后援和政治逃亡者,其活动轨迹呈现出“从文明到好战、从小规模的私人决定到大规模的公共活动、从比较温和到比较激进的趋势”⑤阿尔弗雷德·F.扬著,胡翠娥译:《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02页。。可见,作者历史叙事的目标是一部更具包容性的历史,将自下而上的观点与自上而下的观点结合起来,以照亮整段历史。他令人钦佩地实现了这一点,同时为隐藏于历史角落而易被忽视的“普通演员”的贡献赋予了一种尊严与认可。第三篇文章《涂柏油、粘羽毛和克伦威尔的幽灵:英国的平民文化与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论及英国的平民文化在美国革命时期的保留与转化,描述了大众惩戒仪式——“骑杆”、涂柏油、粘羽毛;大众政治传统——对克伦威尔的偶像式崇拜;工匠游行文化的象征——花车、横幅、标语。英国平民文化的传统与习俗是美国民众运动的起源,最终转化为新的机制,影响了美国革命的结果,促进了18世纪美国激进主义的形成。美国革命时期,由普通民众策动的社会与政治变革推动了革命进程,他们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和他们在革命中的积极行动赋予了革命广泛且深刻的内涵和意义。正如波士顿大学名誉教授、《美国人民的历史》的作者霍华德·津恩(Howard Zinn)对该书的评价:凭借其对美国革命无与伦比的了解,以及对于“自下而上的历史”这一理念的巨大奉献,阿尔弗雷德·F.扬激动人心地提醒“人民”在革命中的作用。他挑战了正统叙事对那个时代“大人物”的强调,并以生动具体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微妙、复杂和大胆的分析。⑥Howard Zinn,"Synopses &Reviews on Liberty Tree: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https://www.powells.com/book/liberty-tree-9780814796863?partnerid=33508,2022-09-30.可见,扬的历史叙事勾勒出了美国革命的两面性和双重特征,以及来自上层精英阶层与外围平民阶层之间的二元互动的美国革命的全貌。

二、学术论争:美国革命是激进还是保守?

论文集的第二部分是本书中最具华彩的篇章,触及美国革命史研究领域中的学术论争,即美国革命是激进还是保守?美国革命是激进或者保守一直是美国史学界争论的话题。戈登·伍德、芭芭拉·史密斯、加里·纳什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美国革命的激进性。美国革命到底是有多激进?扬的观点是:“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美国革命的一些激进性主张,往往是由社会边缘群体和被压迫的群体提出来的。所以,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是形形色色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单一模式。”①盛嘉:《美国革命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7页。第二部分的标题是“折中”。折中,事实上是指妥协,检视了来自“底层”和“中间阶级”的运动对“上层阶级”的影响。②阿尔弗雷德·F.扬著,胡翠娥译:《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7页。扬在书中依次探讨了党派与党派之间的妥协、公共领域中的妥协、私人领域的妥协和家庭领域的妥协。

这部分共两篇文章。第一篇文章是《保守派、〈宪法〉和“人民的天赋”》,讨论在制宪会议中保守派如何向民主派方向趋近。制宪是美国革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宪法》是折中的保守派努力的结果”③阿尔弗雷德·F.扬著,胡翠娥译:《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83页。,基本上1787年费城会议上的《宪法》是一份“中间路线的文件”,是精英与非精英有意调和的结果,也是平民主义与精英主义之间的博弈。书中提供的关于建国者们制定并批准宪法的复杂动机的讨论在大多数以往研究和历史课堂中都很少出现,使读者可以对殖民时代宪法制定和宪法批准时期的思想进行新的评估。扬详细分析了促使制宪走向民主的五个因素。第一,保守派人士所信奉的政治理论,即孟德斯鸠所说想要建立长久的政府就必须向被统治者的风俗习惯做出调适。第二,各州政府之间的矛盾迫使保守派转向一个更加强大的联邦政府。麦迪逊提出以“扩大的共和政体”调和这种矛盾,其最直接的应用是大众选票产生的众议院。第三,《宪法》的通过需要“门外”大众的支持。第四,“门内”各代表的政治需求。第五,外部环境力量的多样性。④阿尔弗雷德·F.扬著,胡翠娥译:《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03—205页。例如大州和小州之间的差异、蓄奴州和不蓄奴州之间的差异、各州政治事件的差异,这些多样的问题都使得麦迪逊、汉密尔顿等尽可能从共和的角度阐释《宪法》,采取折中的态度,为民主做出让步。面对强大的平民洪流,统治者们是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行,“开国之父”们选择以折中达到保守派的目标。对于这种妥协与让步,扬认为基于人民与领袖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有时候只有对底层民众的运动具有强烈的认知,才能解释上层人物所作的政治决策。⑤Alfred F.Young,Liberty Tree:Ordinary People and American Revolution,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p.11.可见,普通民众对革命过程与结果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第二篇文章《美国革命有多激进》中,扬回答了“美国革命到底有多激进”的问题。美国革命的激进性或革命性主要体现在妥协之后的革命后果和影响。对于这个具有争论性的学术问题,扬的做法是先建立一个解释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内分析激进主义的来源以及激进主义对革命产生的结果。根据扬的阐发,激进主义的源头不是来自一个单一的思想或意识形态,而是从革命爆发之前根植于普通民众中的思想、习俗,政治抵抗时期社会各个群体的意识,极度漫长的革命时代所塑造的民众的激进冲动,到战后时期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这四个历史阶段激进主义都以各种形态存在并得以发展。扬进一步将这四种形式的激进主义放置在一个分析框架下,解读美国革命带来的激进主义的结果。首先分析国家统治者的精英阶层在面对高涨的激进主义时在政治领域分别做出了怎样的应对;其次是在与各方尤其是那些不能忽视却易被忽略的各阶层折中和协商时怎样最终达成妥协,但又“不破坏社会和经济体系所依赖的从属关系”⑥阿尔弗雷德·F.扬著,胡翠娥译:《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44页,。;最后,“随着妥协的推进,政治体制变得更加民主,从而导致激进的大众运动在影响变革的手段上出现了分化”⑦阿尔弗雷德·F.扬著,胡翠娥译:《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44页。。扬主张以这种框架方式对美国革命的结果进行分析——“将其视为在一系列独立领域中发生的对抗、谈判、妥协过程”⑧阿尔弗雷德·F.扬著,胡翠娥译:《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44页。,即公共领域中的妥协所导致的精英阶层的分化,私人领域的协商所导致的奴隶制的终结,家庭领域的妥协所导致的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与美洲印第安人的妥协所导致的社会内部的分裂。扬提出“互相竞争的‘各阶层’和不同个体之间的协商”①阿尔弗雷德·F.扬著,胡翠娥译:《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64页。这一中心概念作为分析工具能够确保对革命研究涵盖的多重维度,这既是他的学术创新与研究方法论的范式,也是对这一争论性学术议题的独创性阐发,具有引领与借鉴价值。

三、公共史学:“记忆”与“失忆”中的美国革命

论文集第三部分的标题是“记忆”,主题是关于美国革命与公共记忆。该部分详细描述了美国激进主义的三个政治象征:托马斯·潘恩、自由之路以及自由树。在公共史学的视阈下,通过对一系列遗址、建筑、博物馆等实体的考察,扬表明普通人在公共记忆中是如何被讲述和呈现的,他们究竟是被历史铭记还是被选择性地遗忘。历史书写者(历史学家)与历史守护者(波士顿国家历史公园、国家公园管理局、美国国会图书馆等)的历史叙事手法是基于官方的、主导性的主流记忆还是非官方的、次属性的大众记忆。某种程度上,由这些以偏概全的历史遗迹、纪念活动等所建构的记忆场址直接影响了美国当今的大众流行文化。

该部分包含三篇文章。第一篇《托马斯·潘恩的荣耀与诅咒》着重讨论了作为革命时期被广泛阅读和最具影响力的三本小册子的作者——托马斯·潘恩,他是唯一一位在这部著作中占据整整一章的人物。出身英国底层工匠家庭,潘恩却因其所写的《常识》成为美国革命的重要推手,他无疑是美国革命的激进改革者。扬认为在美国史上《常识》就是潘恩为美国独立而撰写的,它的问世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它的广为流传正是因为在正确的历史节点走进美国的公共视野,代替民众表达出一种尚在萌芽中却未被表达出来的独立情绪与思想,并向美国民众传递出三重信息:独立、共和主义和对人民的信任。②Alfred F.Young,Liberty Tree:Ordinary People and American Revolution,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pp.292-295.因为与亚当斯关于共和主义的争论,潘恩的第二本小册子《人的权力》问世之后同样广受欢迎,但是触碰到联邦党人从折中走向高压的政治决策与政治利益。而后,潘恩的名望从鼎盛急转直下进而衰败,他在公众记忆中的形象也从最初众望所归到最后淡出公众视线,其过往的赞誉最终以《理性时代》终结,被视为宗教异端,加之政治缘由,被放置于美国革命记忆的边缘。在美国革命研究的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很少能看到潘恩的位置,其阅读面很小,更谈不上对其展开全面的解读。扬用冷静敏锐的语言将潘恩的贡献与局限进行了客观还原,弥补了其在公众记忆中被丢失的部分。

第二篇文章《自由之路——在波士顿巡礼美国革命》论述了美国革命标志性的遗址——波士顿的自由之路,并提出在公共史学语境下如何改善波士顿的自由之路。自由之路始建于1951年,涵盖法尼尔大厅、旧州议会大厦、老南聚会所等16个革命历史遗迹,汇集了各种历史博物馆和主题展。但是,扬认为这些公共领域的历史建构与美国历史研究的成果不完全相符。例如在旧州议会大厦举办的“从殖民地到合众国”的展览只是关注约翰·汉考克、詹姆斯·奥蒂斯、约翰·亚当斯、塞缪尔·亚当斯和托马斯·哈钦森这五位熟知的“领袖人物”,而没有注意到新的历史叙事,应当为阿比盖尔·亚当斯、艾比尼泽·麦金托什、普林斯·霍尔、艾萨克·巴克斯和丹尼尔·谢司这五位既隶属于爱国者阵营又能够表述普通人自由的革命斗士建立一个公众领域里的历史记忆。对美国革命中历史人物的挖掘与取舍体现了历史人物背后的社会属性和所代表的群体,一味避开革命的“黑暗面”,只会陷入一种对“微笑面”赞歌式的历史描写,扬认为“这不是表达历史记忆的唯一方式”③阿尔弗雷德·F.扬著,胡翠娥译:《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37。。扬又强调:“新历史并不意味着要把‘领袖人物’同‘普通人’调换角色,而是让我们从多角度去看待领袖人物。换句话说,从下往上看,顶层的历史会截然不同。”④阿尔弗雷德·F.扬著,胡翠娥译:《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25页。正是小人物的存在为认识大人物提供了新的角度,呈现出不被遗漏的多重历史。又如,位于波士顿的最能体现“门外”革命的典型性符号——自由树和“波士顿倾茶事件”也被忽略,未能在官方地图中被标注。自由之路上的遗址、纪念碑、展览、雕像等实质上彰显了对波士顿革命历史的一种选择性记忆与故意性遗忘。

第三篇文章《自由树——建于美国,失于美国》讨论了关于自由树和自由杆的公共记忆(或缺乏记忆)。自由树和自由杆都曾是波士顿和其他几个革命时期城镇民众反抗的场所,是“‘站在门外’的人实现公众正义仪式的场所”①阿尔弗雷德·F.扬著,胡翠娥译:《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10页。。这些以普通群众为主体的革命记忆不应从主流或官方记忆中消失。扬的叙事凸显了平民的、大众的、激进的记忆与精英的、官方的、保守的记忆之间鲜明的对比。要想获得一部完整的历史,需要对每个地方的运动历史逐一审视,关注领导者与普通民众、温和派与激进派的互相作用等。②阿尔弗雷德·F.扬著,胡翠娥译:《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79页。扬在著作中所搜集、选取和使用的第一手史料,不仅包括书面文件、日记、档案、信件、中小学的历史教材等文字材料,还包括画作(版画、漫画、壁画)、地图、火药角、建筑、革命场址等未曾引起关注的实体,这些都是将普通民众从边缘置于革命中心的印证。在目前的“主流”或“官方”的公共记忆中,诸如自由树、自由杆、自由帽、平民领袖、《印花税法案》抵制运动等革命期间大众政治运动的呈现或标记甚少,其代价是造成现今大众对美国革命史本身所含有的双重性的记忆缺失。

四、结语

李剑鸣认为国内美国史研究领域的学者对美国早期史的关注程度和研究成果与早期史的重要性并不相称。③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中国学界关于美国革命历史叙事的一个局限之处在于只是将这场革命置于一场独立战争的格局之中。④盛嘉:《美国革命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3页。显然,这并不是美国革命史的全部,仅仅是一个层面,其他层面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从美国史研究的学术史看,扬提供了美国革命叙事的新视角、新写法和新的探索路径。这部以普通民众重构的美国革命史不论是从研究方法论还是从史料的挖掘都应引起国内美国史研究界的重视。另外,这部著作对国别区域方向的美国专题研究亦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即从另一个不受瞩目的群体切入展开对美国文化史、社会史的深入研究。每个对美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那些著名的大人物,乔治·华盛顿、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杰斐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事迹,而这本书是关于那些不太知名的普通人,以及如他们一般的群体。⑤Willis P.Whichard,"Reviewed Work: Liberty Tree: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by Alfred F.Young",The North Carolina Historical Review,Vol.84,No.3,2007,pp.335-336.加里·B.纳什(Gary B.Nash)同样称赞其为美国的E.P.汤普森,在让普通人作为有影响的历史角色得到应有的地位方面,他比同时代的任何历史学家做的工作都多。⑥Gary B.Nash,"Synopses &Reviews on Liberty Tree: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https://www.powells.com/book/liberty-tree-9780814796863?partnerid=33508,2022-09-30.扬的历史叙事透露出对传统叙事一味被用来满足政治需求的质疑态度,彰显出人性化的愿景,拓宽了历史书写的维度。

猜你喜欢
阿尔弗雷普通人革命
普通人的梦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妈妈,别难过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以爱的名义演绎一曲人间悲歌
Krzysztof Wodiczko,Tijuana Projection (2000)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妈妈,别难过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