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

2023-04-19 12:22森,刘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功利化

王 森,刘 颖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引言

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并且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学生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劳动教育。作为青年一代,高职院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工匠,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依据校情、学情制定劳动教育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以隐含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劳动教育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之一。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有其独特育人价值。首先,劳动教育有价值导向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优良品德。通过劳动,高职学生进一步明晰自身梦想,感悟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的关系,思想不断蜕变,激发自身奉献精神,这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和前提。其次,劳动教育有其实践育人功能,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通过实践,高职学生才能感悟知识,增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为成为大国工匠奠定基础,这是立德树人的根基。劳动教育可以帮助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全过程的任务,从而完成高职院校培养大国工匠的使命。

(二)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劳动教育进一步完善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育人体系。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未完全定型,他们肩负着大国工匠的神圣使命,在我国走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路上发挥着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学生需要通过劳动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参与各类劳动实践来磨炼意志,形成良好劳动道德品质。通过劳动,尤其是在校期间一些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实践劳动,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大学生可以感受到劳动之美,通过劳动实践有所得、有所感,最终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三)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学生的素养,比如文化素养、劳动素养等,直接关系到其社会贡献度。通过劳动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激发学生对自我认知和推进强国建设意义的感悟,进一步增强高职学生在新时代投身强国伟业的勇气,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劳动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的解放,越来越需要结合型劳动,如脑力和体力结合、科技和管理结合等。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1]。创造性劳动是对劳动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2]。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精神是破局关键,通过宣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可以促进高职学生的劳动内生动力,培养其主动劳动的优秀品质。而通过劳动实践,可以提高个人和集体创新水平,最终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创新动力。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

为了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笔者基于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维度制定调查量表,对泰州地区4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展开调查,最终回收问卷1238 份,有效问卷1193份,有效率96.4%。通过对问卷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劳动教育上普遍存在如下困境。

(一)劳动观念认知偏差

98.5%的学生表示,劳动就是换取金钱;68.1%的学生不知道劳动的价值,其中94.7%不知道劳动对个人成长的价值;67.6%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劳动,能不劳动就不劳动;在劳动形式上,78.4%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根据上述数据可以得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劳动本质认知有偏差,不能建立劳动价值观;不能理解劳动对个人成长的价值,把劳动和金钱、生计挂钩;虽然思想上认可劳动,知道劳动地位,但是存在消极劳动行为,缺乏劳动实践;不能有效区分劳动形式,在形式认知上存在偏差。

究其缘由,是因为大部分高职学生并不能很好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对劳动的意义和目的不明确,外加从小以来的学习过程都以知识目标的达成为考核依据,导致其片面地把精力都花在了脑力劳动上,认为体力劳动无意义,否定体力劳动的重要性和优势。在劳动结果认知上,认为劳动是换取奖励的过程,过多的以个人利益来开展劳动,缺少社会责任感。

(二)家庭劳动氛围偏弱

67.6%的学生表示家里没有劳动教育,其中94.4%的学生表示家里有方便的劳动自动工具;90.4%的学生认为学校才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劳动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事情;96.4%的学生表示,在成长过程中劳动被其他家人做了;45.7%的学生表示,曾经因为不劳动被暴力对待过。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部分家庭对体力劳动存在错误认知,家庭劳动教育不足;认为劳动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事情;科技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家庭劳动实践;家庭的溺爱导致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实践被弱化;部分家庭在劳动教育上存在不当方式。

分析其原因,部分家长错误认为体力劳动要比脑力劳动辛苦,倾向于引导孩子开展脑力劳动,刻意强化脑力劳动地位,劳动教育存在偏差。由于家长错误的劳动教育观念,将教育问题归咎于学校,没有主动给予孩子劳动意识教育,最终导致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形成教育孤岛效应。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智能产品进入千家万户,替代了传统劳动,也间接导致了家庭劳动场景缺失。现阶段,高职学生基本上是“00 后”,较多为独生子女,出于对“独苗”的溺爱,部分家庭刻意回避劳动教育,同时,优越的生活条件,导致一些孩子不愿意主动劳动。而部分开展了劳动教育的家庭,在教育过程中缺乏艺术性,缺少耐心,错误使用了惩罚手段。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融联性缺失

78.5%的学生表示,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一般理解为思政课。其中,49.7%的学生表示,专业课以及其他“大思政课”会有劳动教育的体现。但是,70.2%的学生表示,专业课教师容易忽略劳动观念教育。56.8%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独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而开设了劳动课的学校中,97.1%的学生表示劳动课内容流于形式,理论化严重;99%的学生表示劳动教育内容不符合时代青年的风格,脱节严重。由此可见,部分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一般为思政课,并通过思政课、专业课和就业方面课程进行劳动教育。但是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劳动观念教育,对学生就业观有着显著影响。部分学校未单独设立劳动教育课程,且在教育过程中形式化、理论化严重,与社会脱节。

分析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重点放在了劳动实践,忽略了理论建设,劳动教育以思政课为主,实践课以“劳动周”等活动为主,割裂感严重。专业课教师在劳动教育上能力素质不足,难以有效融入劳动观念教育。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都存在教授的劳动内容和时代脱节的问题。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未能给予足够的物质和制度保障,未能在课程设置上综合考虑劳动教育的融入性。

(四)社会思潮对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学生并未进入社会,社会维度问卷调查可能不具备分析意义。为确保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随机抽取了部分毕业班学生进行结构化访谈。访谈结论主要体现为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精神还受到了社会思潮影响,通过对访谈内容进行词云分析,关键词主要为“功利化”“佛系化”“躺平化”“暴富”“一夜成名”等。

分析根源,由于社会层面物质水平进一步提高,导致部分学生重视智商及情商的培养,轻视劳动精神,最终形成“重脑力、轻劳力”的现状,部分高职学生劳动观念认知趋于功利化,扭曲了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平衡地位。西方社会的不良思潮涌入我国,如享乐主义、机会主义、功利主义等,形成“佛系”“啃老”以及“及时行乐”等青年不良亚文化,侵蚀我国传统劳动文化。互联网的不良舆论也对劳动教育有较大冲击,“富二代”“星二代”及“网红”现象,导致一些高职学生错误认为,一夜暴富、一夜成名就在身边,不愿意从事真正产生价值的劳动,极大影响了劳动教育效果。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首先要树立“劳动最光荣”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揭示了正确的劳动信念,即幸福是靠劳动创造而来,劳动是创造幸福的光荣且正确的路径和方式。在日常活动中,采取树立劳动典型,讲述现实劳模、大国工匠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劳动光荣的深层次意蕴,主动向先进看齐,不断提升劳动信念,正确认识到“劳动光荣”。其次,要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劳动最崇高”认知。通过弘扬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奉献精神,最终将个人发展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将劳动崇高观念深植于心。再次,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劳动最伟大”观念。发挥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思政课,要充分引导学生感悟劳动价值,即劳动是人类本质活动,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创新创造的源泉[3]。祖国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都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需要依靠劳动人民艰苦奋斗来实现,要使高职院校学生清晰把握劳动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的意义和地位,最终将“劳动最伟大”铭记于心。最后,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劳动最美丽”的认知。大学生要依靠劳动这一根本途径创造美好生活。通过将劳动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培养高职学生崇高的道德和职业操守,增强他们对“劳动是构建美好生活”这一理念的认同。

(二)构建家校联动机制

家庭是生存型劳动教育主阵地,在劳动教育中起基础作用。由于家庭有着先天原始基础优势,高职学生日常生活一部分在家庭,因此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并与学校联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学校要鼓励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重视劳动教育,身体力行,发挥家长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劳动崇拜,使学生能将在学校中学习到的劳动知识运用到家庭劳动中。引导家长与孩子科学沟通,避免错误劳动管教,防止扭曲学生在学校建立的劳动价值观,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巧妙融合起来,提高劳动教育效率。其次,家长要定期主动与学校沟通劳动教育情况,引导学生完成学校安排的劳动实践,并反馈给学校。同时,引导学生独立劳动,让学生在家庭劳动中有获得感,珍惜劳动成果,形成正确劳动观念。学校在整个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纽带作用,让学校和家庭形成劳动教育联动,增强家庭劳动教育氛围。

(三)融入劳动教育课程架构

高职院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纽带,除了联动家庭,联系社会,其本质工作是教育。在劳动教育上,高职学校应该当仁不让,主动承担教育者应有职责。课程是教育基石,是学校育人最主要途径[4]。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关键课程,应该融入高职院校教学全过程。首先,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要讲清楚劳动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让高职学生弄明白劳动的意义和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阐述清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一代代人的辛勤劳动,建立劳动光荣认知,讲明白劳动法对保护劳动者的意义,弘扬法治精神。其次,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融合。专业课是高职教育主体课程,是劳动教育融入的重中之重。专业课教师要艺术性地把“教书”和“育人”相融合,让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塑造劳动人格。实践课是高职院校教学的特色和重心,在专业实践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教育,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的劳动精神,在劳动中体验和升华人生意义与价值。再次,将劳动教育与产教相融合。高职院校培养大国工匠,根本核心是促进行业发展。高职院校应该深入了解产业对劳动人才的需求,在构建课程体系、编写教材以及工学结合等方面和企业(行业)加强联系交流,根据产业需求,进行协同育人。加强企业(行业)对劳动教育的指导,推动产教融合在劳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让学生感受真实职场,培养劳动情怀和职业精神。最后,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活动相融合。志愿活动是高职学生劳动实践的途径。高职学生日常志愿服务非常多,学校可以将志愿服务日常化,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室劳动、图书馆劳动等工作;志愿者服务可以凸显学生专业优势,应将学生志愿服务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通过志愿服务,让高职学生对劳动产生认同感、自豪感。

(四)增强劳动宣传社会引导

首先,要发挥校园文化宣传作用。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在构建校园文化时,需要将劳动精神融入其中,尤其是符合本校专业文化氛围的劳动精神,增强劳动文化输出,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其次,发挥校园传媒宣传作用。高职院校传媒要结合新时代青年特点,多运用短视频、图文互动的H5架构文章等吸引力较强的媒体形式,以具有代表性的劳模事迹为宣传内容,弘扬劳动精神。再次,发挥劳动岗位宣传作用。劳动岗位特指校园劳动岗位以及学生就业方向的劳动岗位。在劳动岗位招聘和试用过程中,企业和学校要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最后,要发挥产业需求宣传作用。产业需求是高职学生就业和劳动的原动力。在经济平稳年代,产业要给高职学生提供更多岗位,并通过正面宣传,让高职学生能够力所能及地参与新时代新型劳动。

四、结语

高职院校是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的摇篮,在劳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保障。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多方面问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构建好家校劳动联动机制,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建设,增强劳动宣传的社会引导,真正把劳动教育精神落到实处,让劳动教育在高职学生中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功利化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试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功利化问题及改进对策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大学生权利意识功利化倾向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新建本科大学必须形成理想主义的乌托邦精神
关于小学奥数热的原因探析
幼儿园绘本教育功利化的问题及对策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
道德冷漠的教育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