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路径探究

2023-04-20 21:21杨子祯叶险明
理论导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

杨子祯 叶险明

摘要:公正自觉是公正价值观的最高形态,既在微观角度反映了个体公正价值观的水平,也在宏观角度标识了社会整体公正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国家强盛、社会文明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尺。大学生作为肩负重要使命的先锋力量,加强对其公正自觉意识培育意义重大。然而,当前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面临着公正认知片面化、公正情感淡漠化、公正信念模糊化和公正行为失范化的问题。从不同培育路径着眼探察,家庭培育理念与模式的偏差、学校培育内容和方法的不足、社会培育作用的发挥有限和自我培育的动力不足,是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应充分发挥家庭培育的启蒙功能、加强学校培育的主导功能、注重社会培育的保障功能、突出自我培育的动力功能,以实现各个培育路径的相互支撑、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形成内外联动、有機整合的培育共同体,推进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工作的常态长效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3)04-0124-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复杂性与全球治理间关系的哲学研究”(20BZX020)。

作者简介:杨子祯(1992—),女,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叶险明(1954—),男,湖北红安人,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公正作为人类社会朝夕以求的价值理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2]。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为指导,观照现实需要和时代特点提炼出的公正价值观,被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公正自觉作为公正价值观的最高形态,是指个体在已有公正认知和公正情感的基础上,自觉认同主流社会公正原则,自觉遵守公正规范,自觉作出公正判断与反思,自觉落实公正行为,从而实现自我培育和自我完善的一种道德状态。公正自觉既在微观角度反映了个体公正价值观的水平,也在宏观角度标识了社会整体公正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国家强盛、社会文明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途上,作为国家人才资源的重要后备军,大学生是肩负重要使命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指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年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走向[3]。因此,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刻省察当前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现存问题并探察其中原因,进而探索加强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是培养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必然之需,是引领社会营造公正风气的应有之义,也是吸引与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力奋斗者的题中之义。

一、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现存问题聚焦

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不仅指向公正认知、公正情感等认识层面的自觉品性,更强调在公正信念的理性层面和在公正行为的实践层面的自觉行动力。当前,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总体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多数大学生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程度比较高,认同公平正义之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作用,也自愿以公正作为价值准则指导具体的行为实践[4]。但是,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各种培育路径的现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对新时代的立德树人工作形成了挑战,使得大学生在公正认知、公正情感、公正信念以及公正行为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进而陷入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缺失的现实困境。

(一)一知半解:公正认知片面化

公正认知是指个体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通过对某一现象进行公正判断,而逐渐形成的对公正价值的基本理解和认知,是培育公正自觉的前提基础。但是,当前一些大学生对于公正价值缺乏全面科学认识,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常陷入诸多认知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唯经济主义的误区,认为公正就是追求经济维度上的物质利益公平,忽略了公正本身所包含的在文化和政治层面上的平等、共享、尊重等意蕴,未能正确认识多维度的全面公正。二是平均主义的误区,将公正简单地等同于“均等”“同步”或是“平均”,遮盖了实现公正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未能立足国情实际认识到公正实现是一个渐进过程。三是双重标准的误区,公正标准只具有律他性而无自律性,只重视个人公正权利的实现,而不能正确认识对他人和社会的公正义务,无视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

(二)冷眼旁观:公正情感淡漠化

公正情感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有关公正认知对象的某种稳定感情,比如关怀、友爱、认同、反思等,是培育公正自觉的重要依托。然而,当前一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缺少“扶危济困”“除恶扬善”的正义之感,主要表现为在判断事件或是评价人物之时,对公正价值的崇尚与尊重被“慕强欺弱”的情感所取代。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或在面对校园欺凌等非公正现象时,既不制止恶行,也不施以援手,通常只表现出默然不顾的旁观态度。而网络的隐匿性又使一部分大学生躲藏在屏幕和键盘背后的虚拟空间,逐渐忽略了现实社会公正情感的体验,弱化了正常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价值关怀和公正情感。这种事不关己、冷眼淡漠的情感,会促使大学生转而成为“加害者”,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或是以痛点为笑点、戏谑玩闹的姿态谈论他人的不公遭遇,或是口无遮拦的引战对立,甚而出现有意中伤榜样、恶意歪曲事实的情况,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在情感上的明显缺失。

(三)摇摆不定:公正信念模糊化

公正信念是指个体在参与社会活动时,形成的对某种公正观点的自觉、自愿地坚信与坚持,是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价值支撑。但是,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公正准则和公正规范的坚守上,表现出摇摆不定的状态。这种公正信念的模糊化趋向,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生更为迷恋物质世界,过分关注个人享乐和个体发展。在他们看来,“重义轻利”“天下为公”等优秀传统道德,“正义”“平等”“公平”“为人民服务”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早应该被贬斥为愚蠢的、过时的理念,他人的公正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公正实现,在一己私利面前往往不受重视。当这些大学生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或者与社会利益产生矛盾时,其价值立场往往不够明确坚定,缺乏坚持公正原则的定力、坚守公正选择的勇气和排除困难干扰的意志力。一旦满足利好条件和利己目标,便可能轻易地抛弃那些原本被公认的、值得永恒追求的公正价值,其对社会公正的信仰逐渐崩散,对于“正与邪”“善与恶”“对与错”之间的划分标准日渐模糊,而最终成为“自扫门前雪”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四)知行背离:公正行为失范化

公正行为是指个体参与社会活动时,所采取的具体公正行为及其行为过程,是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外显表达,也是公正认知、公正情感和公正信念的逻辑演进结果。然而,当前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却在公正行为方面面临着“不知而不行”“重于知而止于行”“知易而行难”等几个践履困境,一般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行而不知,由于在公正认知、公正情感、公正信念上的缺失与偏差,一些大学生未能正确理解公正价值的内涵,也未能深刻领会公正价值的意义,造成即使出现有违公正的行为却难以自觉自察的情况;二是知而不行,一些大学生对公正知识的学习仅仅停留于思想意识层面,而无法将公正认知、公正情感和公正信念有效转化为公正行为,使得在遇到公正难题时将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公正之上,以致出现见利忘义、见危不扶、学术造假、作弊欺诈、恃强凌弱等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失范行为。

二、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现存问题的原因探察

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是依托于不同渠道形式和载体进行的,其本身处在分化多元不同层级的场域之中,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家庭培育密不可分,与学校培育紧密联系,与社会培育关系密切,与自我培育不可分离[5]。从横向上看,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主要包括家庭培育、学校培育和社会培育的不同载体,三者各具特点、各有侧重,紧密联系又交互作用,共同组成当前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有机整体。从纵向上看,作为达成大学生公正共识、涵养大学生自觉公正行为的育人活动,大学生的公正自觉意识培育主要指自我培育的过程,既包含了由外在培育转向内在培育的路径变化,又蕴含着从内隐认知走向外显行为的形式转化。然而,通过省察现状,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存在的问题不是单方面的某一培育路径的缺失所致,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原因所造成的。因此,基于当前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现存问题,有必要从不同培育路径着眼,探察其形成的原因,以期更好提升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实效。

(一)责任缺位:家庭培育理念与模式的偏差

作为个人成长的第一站,家庭培育是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家庭重要成员的教育理念、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模式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公正价值观产生影响,而当前一部分家庭培育出现了责任缺位现象,阻碍了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的形成。一是家庭培育理念存在偏差,更注重智育的功利结果,而忽略德育的首要性;更关注个人价值而忽略利他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一些父母认为,相比于在公正自觉意识培育上投入时间精力,关注子女的应试能力、学业成绩、未来成就以及物质财富才更为重要;相比于引导子女公正理性地评判社会问题、自觉遵守社会公正规范,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才更为重要。这种偏狭的培育理念会误导大学生的公正认知和公正情感,使其惯以自我为中心而放弃公正标准。二是家庭培育模式存在偏差。在我国传统的家庭模式中,父母等年长的家庭成员通常处于威权地位,大学生大多只能被动或消极地遵照家长的指令或要求。这种家庭成员间不平等的家庭关系或是不公正相处模式,既会对大学生产生一种反向的示范效应,干扰其对于公正价值的认知和判断;又会限制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制约其公正能力的发展。

(二)实效缺乏:学校培育内容和方法的不足

学校是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主要阵地,通常由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形式开展培育工作。但是,当前一部分学校培育在内容和方式上存在的不足,影响了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的培育效果。一是学校培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有些高校对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数情况下,有关公正价值观的内容散见于其他教学内容之中,这造成了大学生公正认知的碎片化和片面性。二是学校培育方法较为单一,学校对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的培育,主要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用教师的理论讲解、师生问答、分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其弊端在于:一方面,忽略了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主体地位,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回避了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实践性,培育过程既没有观照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公正诉求,也不能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其公正实践能力,培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环境缺失:社会培育作用的发挥有限

社会培育是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主要依托于道德规范的设立、政策制度的完善、社会舆论的引导、环境文化的建设等途径。社会整体环境是否公正和人民的发展权益是否得到平等保障,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公正认同和其自觉践行公正的积极性。然而,当前社会培育作用的发挥有限,社会公正文化和公正环境的建设力度不够,培育公正自觉意识的社会基础尚不稳固。一是外部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导致了全球正义的发展速度放缓,我国在参与全球活动时仍面临着“双重标准”“差别对待”等不公正境况。二是国内改革发展状况遭遇新旧矛盾的冲击,社会成员对公正的评价标准不统一,公正发展还面临着不充分、不均衡等问题,收入差距大、消极腐败、生态破坏等不公正现象依然频发。三是维护社会公正的保障机制和法律體系尚不健全,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既不敢“为公正”也不愿“为公正”。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个领域的公正实现还面临着诸多挑战,物化逻辑和物质利益成为一些人的行为准则。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道德虚无主义思潮,裹挟着“慕强欺弱”“资本至上”“崇尚个人”的观点,假以人们所感兴趣的影视、文学、音乐等文艺作品之手,多变且不易察觉地阻碍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的培育进程。

(四)意识欠缺:自我培育的动力不足

自我培育是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最终落脚之处,与家庭、学校、社会提供的外在培育相对应,这一路径强调自我思考、自我教育、自我调节。但是,有些大学生自我培育的意识欠缺,以致内生动力不足。一是自我培育目标模糊,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公正自觉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无论是接受学校还是家庭与社会的外在培育,其目的仅是为了获取高分或他人的认可,因而缺乏自愿对公正知识的深层学习。二是自我培育能力不足,有些大学生只习惯于被动接受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灌输”式的单向输入,主观省略了自发的主动学习的过程,缺乏问题意识和批判性的独立思考能力。三是背离了自我培育的“认识—实践”规律,一些大学生在公正自觉意识的自我培育过程中,既不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也不能主动联系我国的公正实际,缺少在具体实践中践行和调整公正认知的过程。以上三点使得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不仅无法完成外在培育效果真正入脑入心的内化任务,也不能顺利推进内隐认知向外显行为转变的外化过程。

三、培育共同体: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

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公正自觉包含了自主“知公正”的道德认知、自发“亲公正”的道德情感、自愿“尚公正”的道德信念和自觉“为公正”的道德行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起点在家庭,重点在学校,落点在社会,难点在个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四方面共同发力,积极构建“家庭培育、学校培育、社会培育、自我培育”四位一体的培育共同体。加强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有效性,不仅需要学校培育、家庭培育、社会培育和自我培育各自发挥应有的培育功能,更需要四者之间保持协调与联动。要充分发挥内外联动的培育合力,使大学生养成社会主义公正自觉意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发展提供重要的价值动力。

(一)充分发挥家庭培育的启蒙功能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培育个体公正价值观的萌芽之地。因此,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应以家庭培育为起点,重视家庭培育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其开蒙功能。一是家庭要自觉承担起培育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的责任,深刻认识公正价值观对子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善于利用并有意创设涉及公正价值的情境,将公正自觉意识培育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之中。二是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将德育置于家庭教育的首位,引导子女将“集体主义”作为道德原则,公正客观地评价所遇问题,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其积极向社会和他人履行公正义务。三是注重家风家教,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公正自觉意识,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推己及人”“扶贫济困”等公正理念,以及历史人物和典故中所彰显的公正品质,来涵养家风、教化子女,强化其公正认同。四是构建平等融洽的家庭关系,破除传统的“威权式”大家长形象,摒弃家庭成员间不公正的相处模式,以相互尊重为前提,通过友善倾听与积极沟通,构建融洽公正的家庭氛围。唯有此,才能帮助家长了解子女公正价值观的发展动态,加强大学生对家庭的信任感与归属感,让他们在遭遇不公正问题时愿意向家庭求援。

(二)加强学校培育的主导功能

学校是大学生成长的主阵地,也是培育公正自觉意识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要以高校培育为重点,强化学校培育的主导功能,优化高校“大思政”格局协同育人的创新性与实效性。一是明确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培育内容。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正义思想为理论依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公正理念为文化土壤,借鉴西方社会正义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在中國共产党人正义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价值共识,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学校培育应充分调动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中所内蕴的思想资源,尤其要凸显习近平关于社会公正的重要论述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的指导意蕴,注重整合和利用,通过显性的理论教学和隐性的校园文化及管理服务,引导大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内涵,形成正确的公正认知。二是创新优化培育方式和手段。一方面,要把牢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公正自觉意识主渠道。思政课教师要明确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校园中可能出现的公正情境或社会上的公正热点事件作为案例,以问代讲、以问追问,引导学生沿循核心问题展开思考并运用所学加以分析,通过设置如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课题研究等不同的合作与竞争模式,最大限度创设学生表达观点的有利环境,提高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性,激发大学生对公正问题的情感共鸣和兴趣。另一方面,要重视专业课程的隐性培育功能。专业课程在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肩负着道德育人的责任,特别是像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公正价值既是专业知识中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也是这些学科培养合格人才的内在要求之一。故而,专业课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导公正认知,培养公正情感,使大学生将公正价值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此外,高校还要善用“互联网+”载体,实现对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的智慧培育。各高校应着力建设本校的思政类微信公众号和自媒体账号,日常推送大学生关注的社会公正热点,鼓励他们展开广泛讨论;还可以将公正自觉意识培育融入大学生所喜爱的音乐、动漫、文学等艺术形式中,创作一批具有参与度、创造力和感染力的网络作品,增强学校培育的实效性。三是推动校园公正文化建设。首先,从程序与实体两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凡是制定关切大学生公正权益的重要制度,都要遵循民主公开的程序,健全学生参与渠道并听取其公正诉求。制度内容的设定要符合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原则,以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为核心,落实和体现师生平等、性别平等和民族平等,消除任何不合法、不合理的分类及区别对待,营造和维护公正的校园环境。其次,将公正自觉意识培育贯穿于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不断提高思政工作者的公正素养,发挥身教的引领作用。最后,注重校风建设,坚持以公正文化涵养师生,既要敦促大学生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公正,建立公正严谨的学风;又要在学校陈设、学校管理与服务的各环节中,挖掘校内公正文化资源,从整体上为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提供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四是突出高校实践活动的公正意蕴,为大学生践行公正自觉意识提供实践平台。首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日常实践,在关涉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班级管理、评奖评优等事务性实践中,不断检验并修正自己的公正认知,做出公正选择。其次,积极开展以自觉践行公正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实践活动,把公正自觉的内涵理念渗透到校园活动中,依托体育竞赛、演讲辩论、话剧展演等多种文体形式,充分利用世界社会公正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五四青年节、抗战胜利纪念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从历史动态和全球视野的宏观维度引导学生获得科学的公正认知、树立坚定的公正信念。最后,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社会调查与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大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借理论宣讲普及公正知识,经调查研究了解公正现状与公正诉求,教育引导更多人树立公正自觉理念。通过“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自主自愿地将专业所学转化为公正行为,为广大民众尤其是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提供科技、文体、法律、卫生等方面的相应帮助,在实践中增强公正情感,坚定公正信念,体悟公正价值。

(三)注重社会培育的保障功能

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性内在规定了每个个体需要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与周围的人与事物发生联系。社会就是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6],融入社会是每个大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影响着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的形成。同时,大学生也终会在社会活动中,检验并践行其公正认知。因此,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的培育要以社会培育为落点,注重社会培育的保障功能,通过引领社会公正之风,加强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多领域的公正建设,为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一是大力弘扬和宣传公正自觉,引领社会公正之风。首先,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重传播途径,及时报道有关公正的新闻事件,并在社会主义的公正价值观视域下加以正面引导、反面警醒,增加公正价值在大学生中的曝光度,以提高大学生的公正意识,抵御错误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其次,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奖惩机制,在全社会积极开展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等榜样评选活动,设立公正楷模专项荣誉,对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和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公正行为以及公道正派的高尚品格,予以表彰。同时,对于那些为一己私利而破坏社会公正的不公正现象,予以法律严惩和道德谴责,帮助大学生不断明晰公正标准,提高其公正评价的水平。最后,充分发挥公正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公正榜样尤其是其中的青年榜样,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深入挖掘和宣传公正榜样的优秀品质、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更加具体生动地体现公正力量,为大学生树立学习标杆,引发其强烈的公正情感共鸣,强化其公正认同。二是加强社会各领域的公正建设,构建公正的社会环境[7]。坚持把公正价值贯穿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之中,要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整体水平的同时,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推动分配公正的实现,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为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打牢物质基础;要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回答好“谁的公正”问题,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价值取向;要构建社会主义公正文化,尊重他人的文化身份,尊重每个人共享精神文明成果的平等权利,为大学生营造公正和谐的社会氛围;要以社会公正为基本理念,完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法律体系[7],在制度层面体现公正权威,促进社会不同群体间的公平正义,约束和激励人的公正行为,保障责权的公平性与一致性,夯实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社會基础;要以公正价值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交往,推动形成公正国际格局,开阔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世界视野。

(四)突出自我培育的动力功能

任何教育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都要依靠教育者与受教者相统一的自我教育,一旦脱离,教育效果几近于零[8]。可以说,自我培育是新时代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最高阶段,也是整体培育的难点所在,因此,必须确立自我培育的核心地位,注重其主动性,突出自我培育的动力功能。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的构建,需要依照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目标及要求,从接受家庭、高校以及社会的外在培育,逐步转向自己去反思公正认知与调整公正行为的内在培育,进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公正自觉理念。自我培育的过程是其他培育路径无法取代的,在该过程中,大学生要认清自己在公正自觉意识培育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一要系统学习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思想渊源、丰富内涵和基本内容等理论知识,主动了解社会公正热点,学思并重,扩充公正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公正素养。二要积极践行公正认知,强化公正情感和认同,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自主落实公正行为。当出现自身或他人的平等权利和正当权益受到侵犯的不公正情况时,要有意识地运用公正自觉意识指导自己剖析和解决问题,敢于以合理合法手段抵制不正之风,自觉争取和维护社会公正。三要加强自律自省,通过比照公正自觉的目标要求与模范人物的公正知行,检视剖析自己的公正价值观,在自励自警的过程中不断培育公正自觉意识。

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新时代,继续推动这一培育的常态长效发展,既要立足于当前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的现存问题及原因,关注各培育路径的不同功能;又要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在公正自觉的目标指引下,做到培养目标相统一、培育内容相匹配和培育功能相协同,实现相互支撑、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形成内外联动、有机整合的培育共同体,保障大学生公正自觉意识培育工作的全面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韩震.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6): 74-7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EB/OL].(2022-04-22)[2022-04-26].http://cpcpeoplecomcn/n1/2022/0422/c64387-32405755html.

[4]郭永园.新时代大学生公正观的协同育人体系建构:基于全国2400份问卷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1):111-125+128.

[5]余加宝.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机制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9(5):34-40.

[6]侯丹娟.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产生的基础、条件和过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20-22+35.

[7]赵洁.习近平关于社会公正重要论述探析[J].科学社会主义,2020(2):65-71.

[8]张有武.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5):49-51.

【责任编辑:未央】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