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硒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

2023-04-22 08:42张阳阳杨良哲徐春燕王梦园闫加力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4期
关键词:恩施州湖北省标准

张阳阳,杨良哲,杨 军,徐春燕,汪 丹,周 伟,王梦园,闫加力

(1.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湖北省富硒产业研究院),武汉 430034;2.湖北省硒生态环境效应检测中心,武汉 430034)

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提出要推动营养立法,调整和优化食物结构,倡导膳食多样化,推行营养标签,引导企业生产销售、消费者科学选择营养健康食品[1,2]。硒元素是世界公认的“抗癌之王”[3],在中国居民对食品的营养、健康等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全国有10 多个省份正在大力开发利用硒资源,发展富硒产业[4-7]。湖北省作为农业大省,硒资源优势显著,总量位于全国前列,同时也是较早实施硒资源开发的省份,开发利用硒资源,发展富硒产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8,9]。

硒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加强硒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要重视保护工作,努力提高硒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树立起硒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观。合理开发利用硒资源,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农业发展新优势,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10]。

大部分针对硒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县硒资源较丰富、硒资源开发利用较好的地区,省级层面的研究有限。本研究将湖北省全域作为研究对象,从省级层面针对湖北省硒资源分布情况、产业特点开展研究,提出硒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1 湖北省硒资源特征

经过地质部门多年的调查和资源普查,初步探明了湖北省硒资源,包括富硒土壤资源、富硒生物和农业资源、富硒矿产资源、富硒矿泉水资源等的特征及分布。总体来看,湖北省硒资源呈现“矿、土、水、生”兼备,且含量高、分布广、潜力大的特点。

湖北省富硒土壤资源分布广、土壤硒含量高,土壤质量普遍较好,是湖北省内最主要的硒资源。自2014 年起,湖北省开展了7 年(2014—2020 年)“金土地”工程——高标准基本农田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共圈定耕园草地富硒土壤面积4 006.77 km2,调查区土壤硒资源以适量区(Se 0.175~0.400 mg/kg)为主,其次为丰富区(Se 0.40~3.00 mg/kg)。其中,恩施州、竹山县和竹溪县耕园草地普遍富硒,土壤硒资源优势明显;潜江市、钟祥市、监利县、仙桃市、洪湖市、天门市、京山市、沙洋县、武穴市、蔡甸区等地富硒土壤均有大面积分布且集中连片。

此外,湖北省内富硒动植物较多,恩施碎米荠是生长在恩施州的一种超聚硒植物,具有很强的聚硒和耐硒能力,是提取有机硒原料进行精深加工的宝贵资源。恩施州的茶叶、玉米、马铃薯、药材、水果、蔬菜、畜禽等,硒含量也很高。江汉平原的水稻、水产品、油菜、蔬菜等,都具有较强聚硒能力[11,12]。

湖北省硒矿资源和富硒岩石也较丰富,根据《2020 年湖北省自然资源综合统计年报》,截至2020年湖北省查明硒矿储量1 860.05 t,各市级硒矿保有储量情况见表1。宜昌市硒矿保有储量最高,达1 444.00 t,占全省的77.63%[13]。湖北省内含有黑色岩系的地层是硒元素储存的主要地层,恩施州拥有全球惟一沉积型的独立硒矿床,伴生硒矿矿区共6处,分别为兴山县白果园银钒矿区、鄂州市巷子口铜硫矿区、大冶市鸡冠咀铜金矿区Ⅰ号矿体、大冶市鸡冠咀铜金矿区Ⅱ-Ⅳ号矿体、通山县徐家山锑矿区、阳新县李家湾铜矿区[14](表2)。

表1 2020 年湖北省硒矿资源概况

表2 湖北省硒矿资源储量

湖北省富硒矿泉水资源潜力大,主要分布于恩施州,并与富硒的黑色岩系(尤其是孤峰组)相关,其次与富硒的煤系地层有关。恩施州富硒矿(山)泉水点有20 多处,大部分分布在清江及其支流沿岸,含硒量多数符合国家标准,地质专家曾评价为“稀有、珍贵、特种、优质”,可以进行深入调查和规模开发[15,16]。湖北省恩施州与江汉平原的硒资源各具特色,为发展富硒产业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 湖北省硒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十三五”期间,湖北省高度重视硒资源开发利用和富硒产业发展,在《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 年)》引领下,依托省内硒资源优势,富硒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2.1 富硒产业规模

湖北省内大部分县市已将富硒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各地富硒产业发展基本呈稳步增长趋势。“十三五”期间,恩施州硒产业总产值从2016 年的381.91亿元增加到2020 年的637.17 亿元,其中,硒农业总产值370.59 亿元,硒食品加工业产值154.42 亿元,硒服务业产值111.12 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超过57%,年均增速达13.97%,大大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7]。2021 年上半年,恩施州有硒食品精深加工企业2 865 家,较2020 年底增加337 家,总产值达92.31 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6 家,实现产值26.87 亿元,产值过亿企业2 家[18]。

江汉平原地区的富硒产业进展主要体现在富硒农业方面,2020 年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仙桃、潜江两市的富硒农业总产值达30.7 亿元。结合全省富硒土地、富硒水产品产量数据,推算出全省除恩施州以外的地区富硒农业总产值超过300 亿元,全省富硒产业的总产值936.13 亿元。富硒产业对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乡村产业振兴、扶贫攻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2 标准与认证情况

2.2.1 富硒标准 湖北省率先颁布了食品中富有机硒的概念并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标准,推出了一批富硒农产品种养殖技术规范和各种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截至2021 年12 月,湖北省现行涉硒地方标准共49 项,大多数为富硒农产品种植规程和富硒畜牧产品生产技术规程[19]。2019年9 月,湖北省硒产业协会5 项规程、2 项团体标准获得通过,5 项规程类标准涵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方面。2020 年4 月,湖北省硒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会发布团体标准:T/HBSELHH 0002—2020《富硒产品追溯要求》。2020 年12 月,湖北省硒产业协会5项团体标准通过审核。2021 年,恩施州通过10 项硒标准。

2.2.2 富硒农产品认证 硒产品的认证执行GB 28050—200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以及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的视频安全地方标准DBS42/002—2014《富有机硒食品硒含量要求》,采用硒检测三级公示系统,将硒食品认证为含硒食品、富硒食品和富有机硒食品。

湖北省恩施州建立了硒产品行业认证标识管理体系及可追溯的质量体系,并建立了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要负责硒产品的检测认证。2019 年恩施州政府与湖北省标准化和质量研究院、谱尼测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金质质量认证有限公司、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标准制定和产品认证服务企业签订战略协议,旨在进行硒食品标准与认证体系建设,同时通过战略协议的签订,恩施州涉硒企业进行相关标准活动及认证成本也有所优惠。恩施硒圣植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取得科研创新后,持续围绕产品标准化体系和认证体系进行大力建设,推动自身产品品质提升,2020 年1 月获得全国首张富有机硒产品认证证书[20]。

2.3 基地建设情况

湖北省各地积极开发利用富硒土壤资源,大力发展富硒农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恩施州“十三五”期间建设了富硒粮油、富硒茶叶、富硒蔬菜、富硒干鲜果、富硒药材、富硒烟叶生产基地,面积达36.67万hm2。其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共12 个。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硒红茶、硒稻谷、硒乌龙茶、硒大蒜和硒藤茶5 个州级硒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也在推进中,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正向着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恩施州也建成一批富硒畜禽和水产品生产基地[21]。

仙桃市围绕“两圈两带”(环排湖圈、沙湖圈、沿汉江带、东荆河带)建成了3 万hm2富硒农业基地,在张沟镇打造富硒黄鳝养殖基地。天门市建立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近50 个,面积2.73 万hm2,涵盖了大米、菜子油、大豆、藕带、鳅稻、糍粑、酱制品等农副产品;潜江市财政安排500 万元资金对富硒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品牌建设进行以奖代补,在实施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中打造了0.67 万hm2稻虾富硒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基地,在运粮湖、后湖、浩口等地开展优质富硒水稻新品种、富有机硒稻米生产技术示范、小龙虾富硒养殖技术及富有机硒虾稻的开发。此外,荆州市建立了楚娃富硒食品工业园,咸宁市打造了嘉鱼县富硒农副产品加工园。

2.4 富硒市场情况

湖北省各地已经涌现出一批享誉市场的富硒产品品牌。恩施州在硒品牌创建方面,已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为依托、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为支撑的多层次品牌体系。“世界硒都”是惟一得到国际机构认可的区域品牌,全州已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36 件。恩施玉露、利川红茶等富硒产品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受到市场青睐;湖北省恩施州恩施硒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1]。同时,恩施州成功举办了五届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硒博会已经发展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富硒产业展会品牌。

江汉平原打造“中国生态富硒粮都”的知名度也不断提升,并大力推动“中国富硒农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仙桃市投资4 000 余万建成仙桃硒馆,并培育了“福临门”富硒大米、硒莱福豆豉、楚福菜籽硒油等富硒品牌,其中“福临门”富硒米、“硒莱福”富硒豆豉先后荣获第三届、第四届硒博会“中国名优硒产品”称号[22]。

3 湖北省硒资源保护现状

2015 年6 月25 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 年)》,报告显示中国新发现富硒优质耕地349.6 万hm2,建议对富硒耕地严格保护、科学利用,科学编制富硒耕地开发利用规划,健全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制度体系,强化数量和质量动态监控管理,促进富硒耕地可持续利用[23]。

湖北省关于硒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方面的相关政策,是恩施州出台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2018 年3 月30 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该条例,并于2018 年8 月1 日正式实施,旨在通过立法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推进恩施州硒产业健康发展[24]。该条例是中国首部规范微量元素硒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监督的地方性法规,是恩施州历史上制定的第二部地方性法规,是恩施州立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恩施州打造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和绿色产业发展增长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此外,湖北省现阶段硒资源保护工作主要是根据调查的富硒土壤分布情况,结合农作物种植和地方特色,圈定集中连片的富硒农作物种植试验示范基地。

4 湖北省硒资源存在的问题

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的“两都”格局基本形成,但是与全省富硒土壤的总量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湖北省的硒资源开发利用还有很大的潜力。

4.1 政策引导机制不够完善

自2015 年发布《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 年)》,恩施州和江汉平原地区积极响应规划,硒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成效明显,2 个地区的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达到全省的近90%,其他地区硒资源开发利用较为滞后,湖北省硒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全省富硒产业方面的政策引导支持力度不够,省级配套的政策支撑体系还未形成,金融、税收等方面扶持政策跟进还需加强[25],影响了地方开发利用硒资源推进富硒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因此,湖北省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亟需适应新时期、新环境的规划引导。

4.2 硒资源状况调查不够充分

富硒土壤调查还未全覆盖。湖北省已完成的1∶5 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共调查国土面积45 326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38%;完成调查耕园草地面积15 091.1 km2,占全省耕园草地面积的25.17%[26]。全省硒资源调查尚未达到全覆盖,还有大面积潜力地区未开展调查。富硒区域不同地块的土壤状况和含硒量很难准确把握,针对特殊地区缺乏大比例尺地球化学调查,尚未全面充分地掌握省内不同地区富硒土壤资源情况。

4.3 硒标准认证体系不够健全

有关硒的标准存在“散、乱、缺”的问题,特别是不同地区富硒产品标准之间存在差异,导致富硒农产品质量难以评判与控制,对富硒产业发展和产品培育不利。省级层面尚未建立有关硒产地和硒产品的认证体系,仅恩施州建立了硒产品认证体系,但还不完善,导致富硒产品的市场推广底气不足。建立完善的硒产品标准和认证体系,是确保湖北省富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4 科技支撑作用不够明显

湖北省富硒产业创新体系驱动力不足。虽然省内已组建了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省富硒产业研究院、湖北省硒生态环境效应检测中心等重要平台,但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资金支持,平台发挥作用相对有限,尚未对富硒产业发展起到显著带动作用[25]。全省硒资源相关的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省级层面还未设立富硒产业相关专项研究资金,地方层面除恩施州外,其他地区投入很少。硒相关的科研不够深入,特别是有关硒与人体健康、疾病防控关系的研究还不充分,富硒产品的安全性、功能性评价研究较为滞后,富硒产品的市场潜力难以释放,成为产业发展中的主要瓶颈。此外,富硒科技成果转化偏慢,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省内高校、科研院所获得了一批富硒领域科技成果,但成果转化的效益尚不明显。

4.5 品牌建设力度不足

湖北省硒相关的知名品牌数量较少,以恩施州、仙桃市为主,大多富硒企业规模较小,亟需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企业和一些在市场上叫得响的特色品牌。富硒产品以农产品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食品及高端化产品产出严重不足,能带动支撑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也相对缺乏。省内现有的富硒品牌推广力度有限,产品影响力还有待提高。整体而言,湖北省构建与“世界硒都”“中国富硒农都”相适应的富硒品牌集群任重而道远。

4.6 硒资源保护不够重视

湖北省在硒资源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较少,省内仅恩施州出台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其他地区尚未出台硒资源保护方面的相关政策,并且仍处于开发利用的阶段,尚未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土壤监测工作有待加强。

5 湖北省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

针对湖北省硒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5.1 突出政策规划引领

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全省硒资源调查情况,编制发布《湖北省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十四五”规划》。要坚持勘查与开发,统一规划,开发与保护并重,对全省硒资源详查、硒资源开发利用、富硒农产品种养殖、富硒产品加工等开发利用及硒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同时要因地制宜,对硒资源丰富地区分类管理,把开发利用硒资源与地方经济结合起来,合理定位,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定并落实科学合理的硒资源开发利用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硒资源,减少浪费,避免开发利用过程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及污染等[27]。

5.2 强化硒资源调查力度

湖北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尚未达到全覆盖,不利于政府土地利用管理决策规划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进一步加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继续开展“金土地”工程,实现湖北省1∶5万调查评价全覆盖[28]。此外,同步推进数据库建设和优质富硒耕地的监测与保护,并加强推进调查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各市县根据区内硒资源分布情况,有重点地开展富硒特色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了解农作物富硒情况及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满足规模化富硒产业基地精准布局的需求,并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土壤污染监测治理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把当地支撑政策落地落实。

5.3 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要不断完善硒标准,保障富硒产业科学规范发展。强化硒标准的引领作用,突出重点,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硒标准的制定。重点推动制定团体标准,鼓励制定企业标准,逐步推动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上升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联合国内相关专家和机构,争取统一现有可执行标准体系内部的协调统一,保证标准体系内部的相互协调和执行效率。加快研发出更稳定可靠的硒形态检测方法标准,助力有机硒产品检测与认证获得更广泛的市场认可,进一步彰显湖北省在富有机硒产品研发上的优势。

5.4 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已有富硒科研创新平台力量,加强湖北省已有硒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强化平台合作。加强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省富硒产业研究院、湖北省硒生态环境效应检测中心等核心科技创新平台的升级优化。针对硒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设立湖北省硒资源调查与研究专项资金,开展相关科学系统性研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进一步疏通富硒重点产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联接的“快车道”,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快速转移、转化为高科技产品并形成产业,以科技创新带动硒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5.5 加速品牌创建工程

湖北省应紧盯市场需求,尽快实行富硒产地和产品认证,保证产品质量,创立湖北省富硒品牌。立足硒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推动省内各县市立足本地硒资源优势,强化硒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的战略定位,建立以硒为主体的独立硒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各地特有的区域公共品牌。重点支持培育与富硒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塑造,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通过龙头企业的高速成长和规模优势,带动围绕龙头企业的其他企业成长,促进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支持发展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关联度”的富硒产品,着力培育一批富硒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和鼓励富硒企业注册国际商标,创建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省名牌产品。加强宣传推介,扩大湖北省富硒产品影响力。

5.6 加大硒资源保护力度

富硒土地资源并不是用之不竭的,土壤中的硒元素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富集,由于农作物的不断吸收转化,硒元素不断被消耗。为了使这一宝贵资源得到永续利用,要加强硒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通过规模化发展、科学开发,使硒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能够有效循环,达到自然平衡。硒资源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合理利用硒资源,开发深加工产品,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28]。同时,要加强富硒土地监测,掌握富硒土地变化趋势,避免富硒土地受到污染和破坏。此外,还要加强法律约束,制定更加严格的保护制度,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增强民众对硒资源保护的意识,推动全社会共同珍惜保护硒资源。

6 小结

本研究从全省层面分析湖北省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湖北省硒资源优势显著,富硒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在硒资源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较少,在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突出政策规划引领,强化硒资源调查力度,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科学支撑体系建设,加速品牌创建工程,加大硒资源保护力度。针对本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可进一步推进落实,制定湖北省各县市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服务地方富硒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恩施州湖北省标准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改变”让城市更“优雅” 恩施州老旧小区“变身”记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恩施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效的对策
新加坡发展之路对恩施州的启示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