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网络烂梗扭曲三观

2023-04-25 02:18男孩派
家教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语言孩子

文/男孩派

据央视网报道,近日,有网友被4 岁的女儿提问:“妈妈,你知道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吗?”还不等她回答,孩子就得意扬扬说:“因为它看了视频不点赞!”话到此处,爱点赞和不爱点赞的人都沉默了……

很多网络烂梗,都让人一头雾水:这种梗怎么就莫名其妙地流行了起来?而真正了解了这些梗的背景,就很容易发现,它们不仅烂,还散发恶臭气息。还有一些网络表达,已经涉嫌侮辱他人了,比如“贝儿这个绿茶,哪有本公主漂亮?”此外,诸如“想你的腿,亲你的嘴”之类的言语,也让人不敢恭维。

网络时代,出现网言网语很正常。但是,网言网语不等于奇言怪语,也不等于胡言乱语,更不等于污言秽语。试问大家会把乱七八糟的梗,说给自家孩子听吗?

其实,玩梗需要智慧,比如有时得会抖机灵,有时得会说金句,有时还需要有创新。但我们发现,一些网络烂梗,之所以烂,就在于它们太无趣、太无聊、太恶俗,跟创意挨不上边。比如,“你这个老六”,让人看到的只有庸俗。

需要厘清的是,那些网络烂梗何以流行?

青少年脱口而出、挂在嘴边的“烂梗”,究竟是从哪些鬼畜游戏、恶俗直播里学到的?有网友感慨:“现在的孩子确实被网络荼毒得太厉害了。”应该说,污染孩子的不是网络,而是一些无良主播;带坏孩子的不是网言网语,而是那些臭不可闻的烂梗。

有一种观点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需要担心网络烂梗对孩子的影响,随着时间流逝,那些烂梗终会退出网络的。这一观点似是而非,网络烂梗让人担忧,是因为它们侵袭了孩子的精神世界,乃至传递了不良的价值取向。因此,不能对此轻描淡写,任其泛滥。

应看到,对待网言网语我们秉承更开放的心态,要反对烂梗,反对乌烟瘴气的网络表达。我们欢迎那些充满机趣、活泼生动的网言网语,但对恶俗烂梗、污秽表达必须坚决说不。

小孩爱说的“烂梗”越来越多了

这是让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很头疼的问题:沉迷于网络尤其是短视频和小游戏的孩子,越来越低龄化。“网梗”甚至“烂梗”已经成为一些孩子语言体系的一部分,“老六”“鸡你太美”“蓝色妖姬”你不爱……有老师在留言区评论,上课几乎不敢提到某些字和词,提到学生就会笑。

“老师,报gi ao”“你这个老六”……据报道,小孩子学到的网络烂梗越来越多。为此有人提出,要共建共治,家长多陪伴、学校多引导、平台多负责,一起把青少年的网络环境搞好。

还有偏成人化的制作和表达,也充斥在打着青少年科普旗号的视频中,譬如让许多家长深恶痛绝的“白雪公主和贝儿”系列,过早地把“美丑”“穷富”还有所谓的“绿茶”等一些概念,灌输给孩子。

还有2 分钟看电影系列,也被如法炮制用来“收割”孩子,在一个名为《小猪佩奇发生诡异事件》的视频中,张口就是“注意看,那个房子里还关着一只猪”……

吐槽的话说不完,“5G 儿童”怎样顺着网线获取成长营养,而非精神“垃圾食品”,是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这是一道难解的三角谜题,家长、学校、平台,都要负起责任,才能共管共治,但也不能简单粗暴,毕竟网络已是当今的基础设施,我们无法物理隔绝孩子与网络,只能做好网络内容的净化和筛选。

那么,孩子为什么喜欢说烂梗呢?

因为网络烂梗是孩子的一种社交方式,当他们说出这些网络流行词时,往往就会引来其他孩子的反应!比如当一个小学生说“come on the way”,另一个必然就会回答“ABC”。

这种看上去毫无逻辑的对话,对孩子来讲就是一种“社交暗号”,瞬间就和别人对上了眼。网络烂梗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们是小孩群体的流行亚文化。那么咱们作为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大家可以这样做:

第一,开诚布公地告诉孩子网络烂梗不好听,像我家明确不允许使用“鸡你太美”“giao”这样的语言,孩子们明白这些内容在妈妈面前是不被接受的。

第二,丰富孩子的语言工具箱。语言是一个工具箱,如果孩子只接触网络烂梗这样的语言,那他的表达就会限于这些烂梗,而如果我们大人在使用语言时更丰富、也有意地教给孩子更多的语言表达,那他形容高兴就不会仅仅叫嚷“好6”,而会使用“兴高采烈、眉飞色舞”这样更丰富的语言。

丰富孩子的语言工具箱,他就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语言,可以根据场景,从容地从语言工具箱中进行选择。

第三,发展孩子的幽默感。网络烂梗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是因为好玩!但好玩的表达方式远远不止烂梗。

咱们可以适当地让孩子看看脱口秀、喜剧,学会自嘲,这都能让他们发展出更幽默的方式,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制粘贴网络烂梗去表达好玩。总之,网络烂梗是一个普遍的儿童文化现象。

如今短视频和娱乐文化的流行,让孩子的语言表达变得越来越扁平和娱乐化。面对这样的潮流,我们需要批判,也需要有意扩容孩子的语言工具箱,把更立体、更幽默、更多元的表达方式装进孩子的大脑,才能让他们说出更丰富的语言,而不是一开口,就是俗不可耐的网络烂梗。

烂梗的危害,远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

一位老师批改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时,越看越不对劲。只因上面赫然写着:“漏漏漏有包头,砖头里动的是蛆,猫里猫里猫里猫里,砖头里动的是蛆……”直到老师看见后面的“拴Q”一词,她才明白过来,原来学生前面写的都是歌词。

这一刻,老师感觉“瞬间血压飙升,头都大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络上的“梗”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中。甚至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孩子们的试卷上。

考察诗词积累时,有的孩子搜肠刮肚,却只能写出“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少壮不知瘦子好,错把微胖当成宝”。哪怕是期末考试这样严肃的场合,“666”之类的网络用语也是随处可见。

之前,还有一位00 后考生因一份语文试卷在网上“一战成名”。不是因为他创造出了满分作文,也不是因为他拥有格外独特的字迹,而是因为他几乎在所有的填空处都写下了“奥利给”。

甚至连分值高达50 分的作文,他也是满篇的“奥利给”。最终,被阅卷老师判了0 分。中小学的孩子,正是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很多梗,他们一听就记住了,一学就会用了,为了好玩、彰显个性,在作业、考试中随意使用。

可结果,有趣了一阵子后,苦的却是自己整个的学习生涯。毕竟,当一些孩子玩梗、考0 分时,另一些孩子却正在潜心学习,随时准备反超。

喜欢玩梗的孩子思考力和表达力严重受损

在知乎上刷到过一个问题:会说话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下面一个高赞评论这样写道:“体验就是:有一天,当我们面对三千世界里的无数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说‘yyds’和‘绝绝子’。”

然而,一旦当孩子习惯了“yyds”“绝绝子”这样单薄、毫无细节的语言,即使他们想使用复杂的表达也无能为力了。2021 年,有网友发现自己出现了张口难言、词不达意、组织语言的能力严重衰退等“症状”。

似乎不玩梗,就连话也不会说了。懊恼之余,她在豆瓣上创建了一个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小组。没想到,短短两年时间,这个小组的成员已经超过了30 万。

最近,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在群里求助,她说:“辅导孩子写作文真的太难了。每次写作文之前,我儿子不说好好审题,反而先开始数格子。经常一两个小时过去了,才憋出两行字,那质量更是没法看,要么是干巴巴的流水账,要么全是网上的段子。”

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着网梗时,看似彰显了个性,可实际上,却让他们失去了宝贵的思考过程和独特的表达能力。《北京晚报》就曾刊文称:“相比不知所云,当前一些网络语言更要命的问题是千篇一律。无论是北京的、上海的、重庆的、桂林的、拉萨的风景,铺天盖地的‘绝绝子!’,无论是新口味奶茶、新色号口红、新款衣服,排山倒海的‘yyds’。”

那些热衷玩梗的孩子,在网上越是对各种流行语信手拈来,在现实生活中,就越是什么也说不出来。

精神“垃圾食品”正在扭曲孩子的三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12 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 亿。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少年用户。

短视频,再搭配上魔性混剪、洗脑神曲,无数“网梗”应运而生,成了孩子们的心头好。或许有的孩子会说:“说着玩玩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这些精神“垃圾食品”就像是包裹着糖衣的毒药,看似无害,实则一点一滴伤入骨髓。比如:打call/应援:意思就是在偶像的演唱会上准备统一的荧光棒、举灯牌,统一的服装;在偶像拍戏时,给剧组人员送餐;在偶像过生日时,给他准备礼物、接机送机等;打投:指粉丝为偶像刷数据、刷话题等;白嫖:嘴上说着喜欢,但是连最基本专辑、偶像代言的产品都不买……

在这些精神“垃圾食品”的影响下,不少孩子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曾有一位网友在贴吧求助:在家里只有两万元存款的前提下,网友把妈妈年前让他放在微信里攒利息的三四千块钱全花在了“打投”上。网友家境不好,父母都是靠种田为生的农民。而网友妈妈说话的语气,更是卑微得让人心疼:“孩子,现在开春了,想买点种子,给妈妈转2000 元,等过了这阵再给你。”

网络世界是复杂的,在孩子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时,他们最容易做的就是模仿、跟风。因此,有的女孩为了“出道”,跟人裸聊,在直播间搔首弄姿,甚至争当“未成年妈妈”;有的男孩为了“撩妹”,透支父母的银行卡打赏、转账,甚至掏空家里多年的积蓄。

所以,为人父母,千万别图省事把孩子“丢”给手机,让他们面对不加筛选的各类信息。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教育短片《听,孩子们在说》中,有这样一幕让人印象深刻:一个10 岁的女孩满脸落寞地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她的爸爸正在一旁玩游戏,而妈妈则在追剧。

身处这样的垃圾语言环境中,还怎么指望孩子爱思考、会表达呢?所以,身处5G 时代,家庭必须做好孩子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那一道防线。

想要治愈孩子的“文字失语症”,父母可以从这三个“药方”入手:

处方一:以身作则,陪孩子一起深度阅读

《中国诗词大会》上,“国民才女”武亦姝出口成章。在“飞花令”环节中,更是凭借一首《诗经·七月》一战封神,在场的导师都自愧不如。连她军训时写的随笔也被《中国国防报》发表。

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上小学时,武亦姝并不喜欢学习,对待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成绩经常垫底。直到后来,武亦姝的妈妈受朋友启发,猛然发现:唯有父母做好自己,才能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于是,她戒掉了一切娱乐活动,放下手机。每天陪着女儿一起阅读世界名著、各家经典,练习诗词接龙。作为律所合伙人的爸爸处理完工作后,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也是关掉手机,专心陪伴女儿读书、学习。在这样充满书香的氛围里,武亦姝才渐渐爱上了阅读。最终,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才女。

处方二:多跟孩子聊天,提升表达的质量

想要拯救孩子被“梗”住的表达欲,除了需要深度阅读这味“药”作为输入,还需要父母多陪孩子聊天,作为输出。聊天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多用一些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孩子锻炼表达能力。比如:“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听完这件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如果是你,在这样的情形下,会怎么做?为什么?”

无论孩子回答得好与坏,父母都不要急着打断或是批评,关键是要让孩子说下去。另外,在跟孩子聊天时,父母还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补充一些信息,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的表达更加全面、完整。

处方三:练笔和思考永远是最好的良药

假如我们的孩子有幸还没接触到太多的烂梗,作为父母,该如何有效预防孩子有朝一日患上“文字失语症”呢?我想,蒋昕捷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答案。虽是理科生,但蒋昕捷从小喜欢阅读古典小说,并思考背后的哲理。所以,高考那天,当蒋昕捷看到阅读理解中“紫燕跃武,赤兔越空”的“赤兔”二字时,便没来由地感到亲切。

就这样,灵感爆棚的他洋洋洒洒用文言写下了当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也因此,被南京师范大学破格录取。毕业后,他依旧笔耕不辍,成了《中国青年报》的一名记者。以笔为剑,揭露社会问题。

如今,22 年过去了,蒋昕捷的身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变:从高考作文满分考生,到青年记者,再到天猫的公关总监。但不变的,是他身上那非凡的创造力与表达力。练笔与思考,是一个孩子能够出口成章、妙笔生花的唯一秘籍。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督促孩子坚持下去。某次家长会上,一位老师分享了这样一段话:“每个儿童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都会有若干打动父母的话语,那是童年的灵光瞬间照亮成人心底被隐藏和淡忘的珍奇世界。儿童的语言有种凛冽的美,往后多年,类似时刻变少了,则是他们在被成人的规则同化。”

5G 时代,我们无法禁止孩子接触网络。但却可以在家里,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和阅读氛围,让孩子得到诗词歌赋、名家经典的滋养。从而学会深度思考,爱上多样化的表达。

猜你喜欢
语言孩子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孩子的画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