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对非遗项目发展及传播的价值研究

2023-04-26 11:59黄海明张瑞章鑫源
互联网周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数字技术传播价值

黄海明 张瑞 章鑫源

摘要:在非遗项目发展及传播中应用数字技术,可有效保护非遗资源档案,多元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及途径,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本文主要结合非遗数字化的概述,分析数字技术对非遗项目发展及传播的价值,探讨非遗数字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及传播非遗项目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数字技术;非遗项目;发展;传播;价值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文化DNA,极具文化性、地域性,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智慧、情感及思想的结晶。非遗有很强的活态性,属于一种生活或生产方式,通过传统方式难以全面、完整地记录和传播,所以无法保证传播效果。数字技术具有无界性、沉浸性、交互性、便捷性,在促进非遗传承及发展中具有先天优势。所以,要在非遗发展及传播中高度重视应用现代化数字技术,有效提升非遗传承及保护效能,拓展非遗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

1. 非遗“数字化”概述

非遗“数字化”主要是指在非遗文化项目传承及保护中应用数字技术,利用物联网、AR、VR、3D技术以及数字拍摄等技术,并在网络及计算机设备支持下,打造一个完整的数字化体系,从而更有力地弘扬、传承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将数字化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可以更高效、便捷的形式为大众带来立体化的信息,促进非遗传承及保护方式改变,有效保存非遗项目,也能以多元的媒介和途径展示非遗项目,使人们获得更直观、更深层的文化体验。人们利用VR眼镜,可更直观地体验非遗传承人工艺制作过程;可利用AR技术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场景;可借助3D打印技术有效还原历史上的非遗制作场景;还能通过MR技术在数字电影产业园内促进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互动。

2. 数字技术对非遗项目发展及传播的价值

2.1 使非遗保护更加完整

在非遗传承及保护中应用数字技术,可更准确、完整地保存非遗项目相关信息,即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容易失真、受损。我国有大量非遗项目,内容形式多样,可利用数字技术相对应地建立数据库,统一存放实物资料以及文化资料。通过数字化保存技术,能够更全面、真实地采集与记录非遗信息,加强存档管理。比如,可利用虚拟场景、三维建模、数字摄影等技术,从多个角度获取非遗项目中的神态、动作、声音等信息,经信息整合,再通过渲染、动画、数字图像以及视频等技术进行信息采集、数字建模、场景复原,再现非遗原始样貌,并构建数据库,在后续传承过程中防止出现内容不完整或资料缺失等问题,更全面地传承非遗文化,以更直观、立体的方式保存非遗资料,提升非遗传承有效性[2]。

2.2 可为非遗项目提供广泛的传播及发展平台

非遗项目可通过数字化传播在多种平台中展示,拉近公众和非遗之间的距离。数字化非遗传播中,主要基于传统媒介,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手段,数字化呈现与传播非遗项目。可在网络中建立数字化展示馆以及数字展示平台,如VR体验馆、数字化博物馆等,可通过微博、微信等数字媒介平台传播。数字化传播可使非遗项目跨地域、跨时空宣传,拓展非遗传播空间,大众可随时对远距离非遗项目进行查询与检索。在數字媒体不断发展过程中,可在更多媒介平台发布非遗数字内容,通过多元化途径传播非遗文化,尤其在移动电子设备应用程序中传播,能进一步扩大非遗受众人群,提升非遗传播效果。通过数字化平台传播非遗,还可使传播形式更加趣味化、立体化、动态化。如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以趣味解说的形式传播非遗,能更有力地吸引受众关注。

2.3 可提升非遗传播中的交互体验性

非遗展示与传播要照顾受众的即时情境感受,利用数字化技术,能有效创新非遗交互体验方式,使人们从触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感知非遗文化,并且相关数字化平台可及时接收大众对非遗项目的评价及反馈信息,使非遗传播从单向传递转为双向互动,提升受众的现场或线上交互体验感。如针对故宫所建立的端门数字馆,通过数字技术让大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建筑以及传统文化,在屏幕中产生沉浸式视觉体验,并通过游戏获得交互体验。通过VR等设备,可使观众走入虚拟的故宫,并和宫中朝臣自由对话,多角度欣赏古代文物,观看皇帝故居,获得更有趣、丰富的体验。

3. 非遗“数字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探讨

3.1 数字化传播范围及力度不足

目前,非遗数字化发展在传播范围和力度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未全面建立数据库,二是传播不均衡。在非遗数字化传播过程中,首先要完整地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传播非遗文化内涵。在非遗文化传播中,有很多媒介手段可作为重要载体,但是部分经济发展滞后且地理环境不佳的区域仍对非遗文化传承缺乏足够重视,未针对非遗项目建立数据库,导致非遗传播力度和范围都有限[3]。同时,目前很多大众传媒主要宣传知名非遗项目,很少关注小众非遗项目,导致部分优秀的非遗项目逐渐被遗忘或忽视。而非遗数字化采集内容不完善以及不同地区传播力度不均衡,将直接影响非遗传播及传承效果。

3.2 非遗传播内容及形式守旧

其一,目前很多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主要展示非遗项目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但是传统的文化节目以及纪录片等已无法满足新时期人们更多元化、娱乐化的非遗体验需求。还有一些非遗项目通过论坛、讲座等方式传播,内容乏味、枯燥,传播方式也和新时期民众生活习惯相脱离,缺乏吸引力。其二,非遗数字化发展中,非遗传承人参与比较少,但传承人在非遗传承中属于关键因素,其既是非遗项目实践者,更可能是创造者,传承人的参与可使非遗项目更具活态性。但目前很多非遗项目虽然会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拓展传播范围,加强和受众沟通,却忽视传承人,未为传承人提供发言途径,导致非遗数字化建设中传承人很少参与。此外,非遗数字化传播主要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很少体现双向互动,难以充分发挥数字化传播优势,不利于提升大众对非遗项目的关注度。

3.3 技术和设计缺乏深度融合

目前虽然很多非遗项目会通过数字技术拓展传播途径,但在非遗项目展示方面依旧会使用传统思路,缺乏创新思维,未将数字技术和创新设计融合起来,影响非遗数字化传播与发展。为进一步推进非遗数字化发展,要积极利用新的手段来表现非遗项目,促进设计和技术之间的有机融合。

3.4 非遗数字化传承人才欠缺

目前在非遗数字化传承中,数字化人才培养方式以高校培养为主,但高校在培养非遗传承人过程中,对非遗文化和数字化技术之间的融合有所忽视,很多院校未找准非遗和技术之间的契合点,在非遗传承人培养中忽视数字化技术的融入,或者在数字化人才培养中忽视非遗文化的渗透,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另外,还有一些非遗传承人负责培训工作,但参与培训的人员大多年龄偏大,很少有年轻人,这些学员的学习能力有限,而且培训中很少融入数字化技术,导致非遗数字化传承面临人才瓶颈。

4. 数字技术对非遗项目发展及传播的有效路径

4.1 更新非遗数字化发展及传播理念

其一,各地区都要积极转变与更新非遗传播理念与思维,积极应用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拓展传播途径,促進非遗广泛传承与长远发展。在非遗传播实践中,要积极利用多元化媒介形式将各地非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以更广泛、有效地弘扬及传播非遗项目。其二,要引导非遗拥有者或传承人参与非遗数字化保护,利用更高效、便捷的传播途径,同步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各地要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非遗传播平台,并鼓励非遗传承人在平台中发布非遗相关内容,确保相关内容的原真性、全面性,还要深入参与非遗数字化建设及开发项目,促进数字技术和非遗技艺的深度融合。同时,要在多元传播媒介以及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中实现资源共享,使各地在非遗保护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建设非遗大数据平台。

4.2 创新非遗传播形式及内容

AR、VR、全息影像、移动终端、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可为非遗数字化传播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所以,要基于相关技术建立多元化的媒体平台,结合利用极具互动性、趣味性的新媒体形式,在现代媒体和传统文化间找到平衡点,从而为受众提供更具交叉性、综合性的文化体验,激发非遗文化活力。如移动终端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字通信媒介,包含大量应用程序平台,并且受众人群广泛,所以可通过移动终端并结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创新非遗传播内容及形式。再比如,非遗保护中心可通过移动终端建立官方公众号,以拓展非遗传播渠道。同时在非遗传播中不能只展示静态信息,还要创新立体化、动态化的呈现方式,比如,可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中建立官方账号,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非遗相关短视频,并在视频中配上趣味解说,使非遗项目展示更具趣味性、创意性,以吸引更多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观看,促进非遗传承与发展[4]。

与此同时,在非遗数字化传播及发展过程中,还要强调交互性,不仅要使受众在听觉和视觉层面受到刺激,还要刺激受众其他多项感官,以丰富用户体验。通过数字技术呈现高度还原的虚拟非遗场景,使观众沉浸在虚拟场景中,和非遗项目进行近距离、自由的互动,从而对非遗文化内容有更深刻、广泛的了解。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传播平台,不可过度利用网络等新技术而破坏或过度消费非遗文化。

此外,可促进元宇宙和非遗之间的融合,创新非遗传承及传播方式。比如,厂甸庙会作为中国四大庙会之一,是首批入选国家名录的非遗项目,2023年春节,厂甸庙会就结合元宇宙技术为这一民俗活动提供了“新玩法”。相关单位开发了“元宇宙·厂甸庙会”小程序,游客扫码进入小程序后,就可观赏到复原的北京琉璃厂古文化街,同时可在虚拟现实场景中参与多项民俗活动,比如逛非遗买年货、放烟花迎福气、拼手速吹糖人等,相关任务完成后还能到线下商铺领取礼品。非遗和元宇宙的融合可有效突破时空局限,为人们提供“云游”非遗现场的机会,使人人都能成为非遗参与者、传承者、守护者。

4.3 关注文化创意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条件支持下,文化产业在多个国家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所创造出的经济价值非常高,并可同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进步。在非遗传承及发展中,要渗透创新意识,促进数字技术和文化艺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将非遗项目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既可推进非遗传承与传播,还能通过创意产业多元化的内容与形态,合理利用非遗功能深挖其经济价值,激发非遗生命力。比如可通过利用数字技术,以工艺品设计、视觉设计、游戏、动漫、影视等文化创意方式创新呈现、利用及开发非遗文化内容[5]。如《功夫熊猫》《哪吒》等数字动漫影片都是在非遗故事中取材,深受观众喜爱,并创造了极高的票房收入,既可使大众深入了解非遗,也能使其基于非遗文化充分发挥想象力,为非遗传承及发展提供更多创意。

4.4 积极培养非遗数字化人才

数字技术既能拓展非遗传播渠道和范围,也能为非遗传承人培养及教育提供便利,所以,各高校在培养非遗传承人过程中要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非遗教育内容及课程,以创新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如高校可联合研究机构,利用图书馆资源广泛搜集非遗资料,并经整理构建非遗数据库,结合数据库资源构建新媒体教学资源库,并创新非遗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而非遗传承人也要以教育者身份积极参与学校非遗人才培训课程,结合学校的非遗数据库,有效提升非遗人才培训质量及效果,并学习更多数字技术,灵活应用相关技术加强非遗教育及传播。

结语

我国有多种非遗项目,所以非遗传承及发展属于一项重大工程。新时期,各地要在非遗传承及发展中积极利用数字技术,以拓展非遗传播渠道,多元化展示非遗内容,结合创意设计使非遗展现形式更加丰富、立体、交互,激活非遗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黄洁.徐州市非遗数字化传播策略分析[J].文化产业,2020,(27):27-28.

[2]李妍.非遗保护的数字化赋能——以“国家级非遗炕围画数字博物馆·襄垣”为例[J].民艺,2021,(6):47-50.

[3]武月清.蒙古族皮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大学,2021,(41):149-151.

[4]周贵平.数字化背景下常州非遗保护和传承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12):4-6.

[5]高旸,陈鹏.技术主导与情感零度:“非遗”数字化技术伦理反思[J].广西社会科学,2020,(7):134-139.

作者简介:黄海明,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具象雕塑、数字雕塑;张瑞,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雕塑、教育学;章鑫源,本科,研究方向:数字雕塑。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数字技术对非遗项目发展及传播的价值研究(编号:2023-ZDJH-667 )。

猜你喜欢
数字技术传播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给”的价值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