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下河“锅底洼”上的文化高地
——兴化人文荟萃现象探因

2023-04-26 01:40莫其康
江苏地方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化

◎莫其康

(江苏兴化225700)

里下河地域是苏中以兴化市为中心的一碟形洼地平原。兴化市约占里下河地域总面积的18%、总人口的15%,是里下河地域的大市(县)。从地形上分析,兴化是里下河地域建湖、兴化、溱潼三大洼地中最低洼的地方,俗称“锅底洼”。但从文化上考量,兴化是里下河地域的文化高地,素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和文化遗产众多而闻名于世。兴化是一座有着6000 多年人类生存发展史和2000 多年封邑史及文脉传承史的江淮古邑。从古代的施耐庵、郑板桥、刘熙载、宗臣、陆西星等文化名流和明代“三阁老”以及李氏等望族的闻名遐迩,到现当代作家群、院士专家群、国际象棋大师群的崛起和发展,群星璀璨。兴化知县欧阳东凤在主修《兴化县新志》时认为:兴化“人文蔚起,学问好修不减邹鲁。若乃省阁名公、朝廷元辅、谏垣台宪、秘书藩臬、心膂股肱之佐先后踵出乎其乡,诚缙绅之渊薮、人才之都会也。”兴化人文荟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人的行为和观念归因来考察,不外乎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自然环境因素,另一个是社会结构及人的因素。

一、异彩纷呈的人文现象

小说之乡明清时期,兴化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梼杌闲评》“四部名著”问世。刘熙载孙女刘韵琴1915 年于上海《中华新报》发表反袁小说《大公子》,被认为是中国白话小说创作的先驱。当代,兴化又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作家、评论家。毕飞宇既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也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小说《推拿》入选“新中国70 年70 部长篇小说典藏”。王干的《随笔选》,朱辉的《七层宝塔》,庞余亮的《小先生》,也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兴化籍作家中还有18人次获得“紫金山文学奖”。继兴化市被中国小说学会授予全国首家“中国小说之乡”称号后,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又授予兴化市为“中国文学之乡”称号。

诗文之邦宗臣的代表作《报刘一丈书》,收入《古文观止》及课本,名扬天下。以元末隐逸诗人成廷珪为“诗家鼻祖”,以李沂为核心,以李氏、王氏家族兼及寓兴的文士为成员的“昭阳诗派”,名动一时。清初邑人诗家宗元鼎,与兄元观、弟元豫和侄子瑾、子瑜,时称“广陵五宗”。清隐士陆廷抡,与宗元豫、李沂合称“昭阳三隐”。清中叶,郑板桥诗作《逃荒行》《思归行》《还家行》被认为有杜甫“三吏”“三别”遗风。“衙斋卧听萧萧竹”一诗更是传诵至今。邑中巾帼诗人有李国梅、徐尔勉、季娴等20 多位,亦多有诗文杰作。徐尔勉的遗诗《寄李季子》,令一代诗宗王渔洋赞赏不已。当代诗坛久负盛名者,当数复旦大学已故教授喻蘅,作品入选历代《五绝精华》《七绝精华》《律诗精华》等集,获陈兼与、吕贞白、钱仲联等名家盛赞。

学术重镇自元至清,县志收录的邑人著述有320多种,其中14 种被收入《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著录邑人古籍5 种,存目10 多种。除遭禁毁和散佚的著作外,2010 年有馆藏古籍1 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5 部入选《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明代理学先贤韩乐吾被誉为“东海贤人”,有《韩乐吾集》存世。乾隆进士任大椿和顾九苞分别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和校录。晚清以来,文章学问足以传世久而弥芳者,当推刘熙载与李详(字审言)二人。刘熙载是一位正直的君子儒,杰出的学问家,其《艺概》是古典美学的经典之作。李详素以国学大师著称,与陈垣、鲁迅、胡适等12 人同为特约著述员,且位于前列。钱钟书将李详与章太炎并举。胡乔木为《李审言文集》题签。现当代涌现出的著名院士科学家主要有:我国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奠基人李继侗,中国提名诺奖第一人的著名化学家钮经义,著名石化专家朱亚杰,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著名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著名辐射物理学家李德平等。后起之秀中,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总经理林鸣,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王存玉等。

佛道名邑明清时期,境内有寺庙600 多处、丛林14所,素有“兴化出高僧之说”。顺治皇帝所册封的三位国师中,就有原兴化龙珠寺开山始祖木陈道忞和兴化上方寺祖庭方丈玉琳通琇两位。明清两朝,兴化佛门中受两朝皇帝册封、召见、赐紫的有弘量、莲峰等9名大德高僧,明末清初东南佛教界领袖弘储,宝严寺明度(铁船)大和尚皆为享誉海内外的高僧。近代著名佛教居士高鹤年,有《名山游访记》行世。佛学尊宿霜亭,续建被太平天国战争夷为废墟的镇江金山寺,出任主持后亲笔书写佛经数十部,其传法弟子,如香港超尘法师、上海淦泉法师、金山慈舟法师(兴邑人)、淮安梦初法师等皆为高僧。曾任上海玉佛寺住持的释震华法师是现代中国卓有成就的“佛门史学家”,其名著当推《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道教名人名著中,以元代全真名道柴元皋真人所著的《百心箴》和明代内丹东派创始人陆西星真人所著的《方壶外史》影响最大。兴化为江苏省宗教工作重点市。

兴化四牌楼上的牌匾(莫其康 摄)

书画之乡由宋发端,邑中陆续涌现出600 多位有文字记载的书画家,其中尤以清代的禹之鼎、李鱓、郑板桥、莲溪影响最大。旧由郑板桥亲笔题写的四牌楼上所悬匾额,旌表明清“诗画名家”12 人:陆沧浪、李沂、顾符真、陆震、李鱓、王国栋、顾于观、李恢、李光国、魏标、黎体淳、顾锡爵。清以降,邑中书画名家有陆骖、理昌凤、徐退、吴小道、陈锡侯、徐兆彬等20 多位。现当代书坛画苑,以黄后庵、李宗海、江南春、喻蘅、徐石桥和周志高、傅家宝、朱天曙、张兴来、潘高鹏等为代表的一批老中青书画家,传承有序。

国象之乡2009年兴化成为全国第一个“国际象棋之乡”,并被中国国象协会授予“中国国际象棋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称号。2008年和2010年,年轻的侯逸凡分别成为国象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得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称号的女棋手和最年轻的国际象棋棋后,此后曾三度获得世界冠军。从兴化走出的国象之星还有国际象棋女子国际特级大师谷笑冰、郭琦,国家大师聂昕、刘曼犁、胡月、刘可心,亚洲棋联大师袁烨等,其中18人次获得世界冠军,9人次获得亚洲冠军,88人次获得全国冠军,多名高手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棋坛的领军人物。

橘井泉香兴化中医博物馆和中医馆,被省中医药局确定为首批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之一。历代名中医有80 多位,其中有世界现存最早的老年病理学专著《寿老奉亲书》的作者、南宋嘉熙年间兴化县令陈植;以治头风著称的名医郭大本;治好皇后眼疾被元仁宗赐号“金针先生”的郭忠;治愈世宗之疾的明代御医沈露。清末“兴化医派”的杰出代表为赵海仙和魏荫塘。慈禧太后及两江总督张之洞召赵海仙把脉,皆托病不赴,唯清末状元张謇登门问疾,此事被传为佳话。韩国钧、张之江、余井塘等社会名流皆慕名问医魏荫塘;德国医学博士患伤寒亦求诊于魏,一剂而愈,而对中医大赞。张氏世医三昆仲,尤以张涤珊医术最为精湛,曾为慈禧太后驾前侍卫祁某治愈积疴而声名远播。现当代名医有医史学家陈邦贤、寓港中医学名家陈太羲、名中医汪履秋等。

多彩文遗全市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沟古镇1 座,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 处,不可移动文物229处,其中文物保护单位110 处。国家级文保单位有上池斋药店、蒋庄遗址、兴化垛田3处。蒋庄良渚文化遗址,2015 年度被列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兴化垛田“四流环抱,黑壤骨立”(明〔万历〕《兴化县新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国际灌排委员会列入(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省级文保单位有影山头遗址、施耐庵墓(陵园)、郑燮墓、明清古城墙、成氏宅第、杨家大院、万兴大典、李园等12 处。市级文保单位95 处,住建部门认定并挂牌的历史建筑52处,还有许多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坐落于幽深古巷之中。境内有华中二分区革命烈士陵园、苏中公学旧址、里下河地区首个农村党支部成立地东浒村等红色文化遗产数十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有3项,即竹泓传统木船制作技艺、茅山号子和清明节·茅山会船。入选省级非遗项目的有施耐庵与《水浒》传说、板桥道情、兴化民歌等12 项。

二、人文荟萃的自然环境因素

(一)多水的自然环境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兴化成为“中国小说之乡”

古代兴化四面环水,广袤无垠、纵横交错的田园水系和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成为《水浒传》描写梁山水泊“周围港汊数千条,四方环绕八百里”的原型蓝本。兴化多有叫“浒”的地名,如“水浒港”“东浒垛”“西浒垛”“东浒头”“西浒头”等。从作者将《江湖豪客传》易名为《水浒传》的变化历程来看,可以看出故里地名“水浒港”对《水浒传》得名的直接影响。当代作家马春阳的作品《十二道水车》《换麦记》《水洼粮山》《施耐庵的传说》和毕飞宇的《平原》、朱辉的《白驹》、庞余亮的《薄荷》、刘仁前的《香河》等,无一不是作家用笔书写故乡神韵。这是故土哺育作家的成就,也是作家对家园最好的报答。对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涌现出的“兴化文学现象”,著名作家赵本夫认为:“多水的兴化养育了兴化才子们出色的领悟力……他们为我们再造了一个文学的兴化,其实也是为我们再造了一个文学的中国。”[1]

(二)在与水患长期搏斗过程中形成的水文化,培育了兴化骄子自强求善的优良品性

兴化历史上水患不断,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在与水患长期搏斗的过程中形成的水文化,使兴化骄子养成了顽强拼搏、吃苦耐劳、聪慧机敏、自强求善的优良品性。无论是陆西星九试不第遂弃儒为道,功法自成一家,终为一代宗师,还是郑板桥为人为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自励,成为扬州八怪之翘楚,以及年仅17岁的侯逸凡能够成为国际象棋新科棋后,都是品性使然。“在美国人眼里,侯逸凡的成功,不仅代表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更是代表了一种国民精神:对教育的重视,对机遇的珍惜,以及‘出奇地讲纪律、肯吃苦’”。[2]无疑,兴化精英人物的成功,其中蕴含了兴化“水文化”的精神因子。

(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就了水韵兴化的魅力,被外人羡作桃花源

〔康熙〕《兴化县志》载李恢《闻昔行》诗云:“我邑独少宛马来,大泽茫茫不通陆;外人羡作桃花源,万钱争租一间屋。”元末先后任松江同知和嘉兴路同知的顾逖《赠施耐庵》诗云:“此地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乾隆四年(1739)进士任陈晋《偶怀家乡风景》诗云:“三十六垛菜花圃,六十四荡荷花田。虽无险峻奇风景,恰得平流自在天。”这块“风水宝地”,吸引了许多名流雅士来此交游、寓居。孔尚任在兴治水期间,下榻枣园续撰《桃花扇》,还邀请冒襄、邓孝威等名硕到兴化聚会论文;清初宝应名彦王岩寓兴期间,总纂〔康熙〕《兴化县志》;“西南巨儒”莫友芝,受曾国藩委托,于同治十年(1871)赴兴化寻找文宗、文汇两阁被焚后散失的图书,不幸病逝于邑中;清季名士、余姚阮本焱流寓兴化,有《谁园诗钞》行世;其子阮性传所著《兴化县小通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清顺治年间“武林画派”创始人蓝瑛来兴避祸,书童禹之鼎受其真传,得以成为肖像画大师;何绍基于咸丰年间避战乱依同乡魏源侨寓兴化,与邑人成沂为莫逆之交;清初著名文学家和出版家张潮,与兴化文友的深情厚谊在其《幽梦影》的评语及其所编丛书中显而易见。明清时兴化人文鼎盛,客籍文士慕名而至,本邑成为享誉江淮的文化中心和文人墨客的诗意家园。典籍中载有许多诗家题咏“昭阳十二景”的诗词,他们为兴化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宝贵贡献。民间素有“人到兴化心就花”之说,道出了其时的繁华。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曾将省政府迁驻兴化,小城一度成为政治中心。2017年4 月26 日,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兴化调研时指出,兴化生态环境好,有文化、有故事,要把里下河尤其是兴化建设成为江苏的“大公园”。

康熙年间,兴化知县张可立在重修《兴化县志》中说:“兴化东濒海,北距淮,湖波浩荡,城郭居其中,一泽国也……其水势回绕,风气之秀,发为人文科目之盛,甲于江淮。贤相名铨、乌台梧掖之贤者后先接踵。”刘熙载《答问海子池》一文中还提及有人发问:“吾邑生才之盛,非一州一郡之所易有,岂地脉之灵异在斯耶?”“地以文灵,文以地著”,三分绿水、七分沃土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垛田”地貌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合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禀赋。在这块风水宝地,人文荟萃应是渊源有自。

三、人文荟萃的人文地理因素

(一)一代先哲范文正公“流风余韵”的浸润

兴化教育源远流长。办学最早、影响深远的官学,当数范仲淹于兴化任上亲自创建的本邑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孔庙,在庙内设立第一所“官学”——兴化学宫(比他在家乡创办的号称“苏学天下第一”的苏州州学还早10 多年)。其在学宫里建“文会堂”和“清风堂”,以儒兴学,延请挚友滕子京等来兴讲学,开启了兴化的一代文风。兴化历史上若干个社学、书院、学堂、学校都起源于此。他倡修的“捍海堰”,百姓感其恩泽,世称“范公堤”。后人在他当年的旧衙署中建“景范堂”。这位“先忧后乐”的文正公,对宋代以来兴化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厥功至伟。

在一代先哲范文正公“流风余韵”的影响下,自宋至清,历代兴化县官传承不息,多重教崇文。一时传为佳话的是,当年郑板桥穷得连到南京应乡试的盘缠也没有,就曾得到县令汪芳藻的资助和扶持。

自范仲淹在兴建学宫始,明初兴化共设社学144所。科举时代,众多的社学和发达的私学为兴化培养出大批名士。郑板桥幼年随父郑立庵就学,16 岁从陆种园(震)学词,郑父和陆师皆为邑中饱学之士。除了良好的家庭传统教育影响,刘熙载年轻时亦师从多位名师。他在《昨非集》卷三《忆师训》中,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戴之情。

地方官员还采取入志、树碑立坊、题匾等一系列激励措施,旌表邑中俊杰,推动人才脱颖而出。自明代至民国所修的5 部县志,均编有人物专篇,列有进士、举人名录,记载名宦、武勋、乡贤等人物事迹。明清时期兴化名人牌坊、祠堂、匾额遍布,形成了独特的坊表文化、祠堂文化、匾额文化。仅儒学街上所建的名人牌坊就有13座。名人祠堂在城区更是比比皆是。至今城中四牌楼上还高悬着47块匾额,旌表历史名人75 人81 人次。这些举措对士子的激励和地域文化的引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兴化“崇文重教”的乡风,影响和孕育了一代代后昆的禀赋、气质与志趣。

李春芳状元坊(吉祥 摄)

(二)明初移民整合生成的优化效应

饱受元末战争摧残的兴化经济与全国一样,几近崩溃。为恢复经济、加强统治,明太祖大力推行垦荒重农、移民屯田政策,“驱苏民以实淮扬”(史称“洪武赶散”)。兴化民间至今仍称睡觉为“上苏州”、称打呼噜为“上虎丘”。移民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流动,随着众多江南移民入籍及士绅家族隐逸兴化,移民文化中的吴文化与本土楚文化的整合,兴化文化整体上得到优化和提升,形成了“吴头楚尾”的文化特征,兴化人才因此兴旺起来。

施耐庵好友顾逖、郑板桥挚友顾于观等顾氏后裔,其始祖六三公,宋元之际从苏州迁入;大学士高谷的祖父高椿“元末避兵姑苏,洪武初复归维扬,始占籍于兴化”(《明故工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兼东阁大学士高公神道碑》);状元宰相李春芳“先世句容人,迁兴化”(〔康熙〕《兴化县志》);明初,吴甡家族始迁祖吴方正携四子自姑苏迁居兴化;明兵部左侍郎魏应嘉祖籍湖州;明代万历进士王继美“先世海门余西场人,以倭警徙兴化”;[3]据《兴化成氏家谱》记载,兴化成氏也是从苏州迁徙过来;郑板桥也是苏州移民的后代,据《书带草堂郑氏族谱》记载,始祖郑重一于明洪武年间自苏州迁居兴化北城内之汪头;“元末以前,刘熙载先祖世居苏州”[4],辗转来兴化。可以说,兴化俊彦十之七八,出自移民家族。明初移民整合生成的优化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兴化经济社会发展。由此,明清两代兴化人才脱颖而出,当属情理之中。

(三)世家大族、社团组织的引领和推动

宋元时,兴化有顾、陆、时、陈四大家族,明中期又涌现出李、吴、解、魏、高、宗、徐、杨八大家族。李氏是江淮地区一流的世家大族,李春芳开启了这个家族数百年辉煌的序幕,此后李氏家族人才涌出,子孙多矢志业儒,逐步形成了“一门五尚书,四代九进士”的盛况。兴邑历史上可考的举人有300 多名,进士100 多名,仅出生在儒学街世家大族的进士就有34 名。明代兴化出了“三阁老”:“五朝元老”高谷、“状元宰相”李春芳、“平章纶阁”吴甡,还有一位武状元解学熊。兴化世家大族间竞相科举仕进之风及其产生的“从众效应”,对整个地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而这种影响甚至又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仅清中期的“扬州八怪”,兴化一邑就出了两怪。扬州学派更有多位代表人物出自邑中世家大族。兴化明清小说“四部名著”,除《水浒传》外,《西游记》(吴承恩之恩公“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校定)、《封神传》(李春芳之好友、陆氏家族后裔陆西星著)、《梼杌闲评》(李春芳五世孙李清著),作者都出自世家大族。[5]李详在《新修李氏族谱序》中就曾说过:“余家为淮南冠族,自先文定起家,纶阁科第,蝉嫣踔越,两朝通儒达士先后并出,海内公然见推,无敢有异词者。”[6]

兴化文人素有“结社”的传统。明嘉靖年间,宗臣与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好友结成诗社,遂有“后七子”之称;明代有“泰州学派”传人韩贞;明末清初有以兴化遗民群体诗人为主的“昭阳诗派”;清中叶,诞生了以郑板桥、李复堂为代表的“扬州八怪”;清乾嘉时期,涌现出“扬州学派”前期代表人物顾九苞、任大椿,晚清又有“扬州学派”殿军李详;在沪上,有以刘熙载为山长的“龙门书院”,引领风骚。这些社团及学派成员之间,大都志同道合,声气相求,相互切磋和提携,合力营造出更大的人才成长空间。

进入新世纪,随着毕飞宇、庞余亮、朱辉、刘仁前、姜广平、顾坚等多位兴化籍作家推出多部家乡题材的文学作品,这种身边的“榜样群”往往使文学后来者跃跃欲试。随着兴化作协所建的楚风文学沙龙、城乡中小学所建的文学社等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发,为兴化文学新军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地方党政群团组织的自觉支持和推动,使得兴化作家群不断发展扩大,渐而成为里下河文学流派的中坚力量。

(四)因运河文化兴起的维扬文化的滋养和辐射

兴化在历史上向属扬州,1996 年起随同泰州一起另立分辖。但无论是隶属扬州还是泰州,也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文化认同上,三地依然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大运河文化及由此形成的维扬文化,扬州盐商和海陵盐监及诸盐场伴生的“海盐文化”,惠及昭阳故地,兴化在运河文化及维扬文化的摇篮里承接着滋养和辐射。扬州八怪、扬州学派和泰州学派,在兴化各有其代表人物,他们用文化和艺术,维系着扬、泰、兴三地间的血肉联系。郑板桥的“扬州兴化人”一印,更是以地属扬州为骄傲。兴化籍当代作家毕飞宇、王干、顾保孜、费振钟、庞余亮、刘仁前等,年轻时都曾在扬州求学,得扬州文化之真传。他们的作品彰显出浓郁的维扬文化意蕴,又洋溢着物华天宝的乡土气息。扬剧、道情等剧种在兴化有着广阔市场和众多戏迷。兴化人沿袭不息的“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悠闲生活,与扬泰并无二致。兴化地域既保留着楚水古风,又承接着吴地雅韵和扬泰风骚,兼容并蓄,形成了钟灵毓秀的古韵今风。丰富而厚重的文化生态使兴化成为里下河“锅底洼”上的文化高地。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