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思政课上的传承和弘扬

2023-04-27 09:34袁鸣于静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袁鸣 于静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精神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极大优势。在高等院校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思想传播环境、学习特点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可行性条件。高等院校可以从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学习、推行专题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和实践、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常态化三方面入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青年人才。

关键词:高等院校;伟大建党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7.051

伟大建党精神源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艰辛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全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锻造而成的,并提炼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助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支撑。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定“四个自信”,而且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深邃意蕴。

1 伟大建党精神在高等院校传承和弘扬的必要性

伟大建党精神源于中国一系列的伟大复兴实践和人民艰苦奋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和升华。

1.1 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推动坚定“四个自信”的精神动力

新中国成立前,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目标追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依然激励着每位中共党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在湖北武汉疫情最危急的时刻,决定封城,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体现了我们党敢于担当、人民至上的政治勇气和强大魄力。事实证明,正是这一举动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成功保卫了武汉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力量,使新时代中进一步走进了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人民真切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听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发展中国。在这个过程中,高等院校组织伟大建党精神宣讲活动与伟大复兴实践形成了良性互动机制,可以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向好发展,积极强化提供重要的精神助力,使他们更加坚定的信仰和维护“四个自信”,凝聚起实现伟大复兴的青年力量。

1.2 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方向

在高等院校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联动作用。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精神紧密相连,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引起高校师生的情感共鸣,激发爱国爱党爱民之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方向。另一方面,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强大传播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和影响扩大。高等院校拥有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和教学能力能够为国家铸造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

1.3 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因素

高等院校是培育国家优秀人才的摇篮,在注重专业学习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目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交融,美国对中国进行的“和平演变”、意识形态斗争、文化入侵等都是影响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利好发展的因素。大变局需要大思路,伟大建党精神是在党带领下全国人民百年光辉实践中产生并升华的精神产物,使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不惧风雨、一心为国的坚定信念。时有所需,必有所为,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推动青年学子积极向上的重要因素,关系着其在复杂多变的现代思潮中形成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在高等院校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正确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保持一种健康的意识形态,使青年大学生认知一致,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为继续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2 伟大建党精神在高等院校传承和弘扬的可行性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2.1 高校思政教育的渗透性为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實践保证

高校作为引领国家人才思想的主阵地,更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是分不开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政党保持一致,不断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争做“四有”新人。

高校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凝聚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场所。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渗透性,使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更具可行性,更易得到青年学子的广泛认同。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有形或无形因素而构成的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学校氛围,大学生长期生活于此,便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该精神内化为道德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使得大学生的品质得到有效提升,高尚人格得以塑造,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良诱惑更具有抵抗力。

2.2 高校思政教育的灵活性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提供路径保障

在高校,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途径包括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校园传媒等。相比在企业进行单一的理论宣讲,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灵活性和导向性,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正向发展。高等院校通过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入研究,打破了地域限制、民族限制、语言限制,进行了全而广、精而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以校园传媒为载体来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更具时效性和影响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报学刊、校园广播、融媒体等传播手段开展模范人物宣讲、云思政课、文艺汇演等活动方式,使青年大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性。

3 伟大建党精神在高等院校传承和弘扬的实现路径

3.1 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和弘扬的理论学习

当前,高校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主要集中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当代价值,还应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和弘扬的理论学习。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精神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带群众性的党”“哪里需要往哪里去,到最危险的地方去”给广大人民群众打了一剂强心针,全国人民在英勇奋战、不畏生死、复兴山河精神的激励下,面对国内外敌人的强大攻势付出了巨大代价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基本恢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成功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因此,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仅使中国人民坚定了“四个自信”,夯实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使世界人民看清了部分国家的虚伪嘴脸,进而加深了与中国的国际联系。高校应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内涵作出深刻研究和理论阐释,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作用,增强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宣讲工作要落实到位,反对形式主义和敷衍了事,真正让伟大建党精神走进青年大学生的内心,并且体现在一言一行中。

另一方面,应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创新性发展。伟大建党精神创新性发展的重点在于精品内容和宣讲方式。在内容方面,应坚持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当代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和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充分融合和创新,讲真话、诉真情、做真事,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大理想。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精神文明创建全程,提升大学生参与度和满意度,增强宣传工作实效。在宣讲方式方面,要充分利用融媒体等大众和网络传播媒介,构建思政课堂“网格化”管理体系,做到线上线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首先有目的性的选取符合青年大学生群体价值取向的代表性话题和模范人物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宣传讲解;其次,利用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平台全方位宣传伟大建党精神。同时,可以依托城市展览馆、市民文化中心、高校艺术中心等场地举办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特色活动,如线下交流会、学术沙龙、模范人物宣讲、创作具有地区或高校特色的红色歌曲等,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参与度,增进青年大学生的认同感;最后,高等院校党团委应以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积极组织开展全校性活动,利用大学生宣讲团,通过线上线下双线形式,充分发挥和尊重青年大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鼓励大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自觉创新活动形式,在实践中主动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

3.2 推行专题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和实践

“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从而使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保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意义重大。”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完善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因素”在高校,师生都需要接受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教育,学校应该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线上学习伟大建党精神专题报告,领会伟大建党精神,再由学校组织理论宣讲团到各学院展开宣讲工作,确保伟大建党精神传达到每一位教师心中。同时,高校必须协调好教师与行政人员间的相互协作,优化配置,以便高效整合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必须在高校不同岗位设置中的‘条’与‘块’之间找到职责的关联,搭建共同协作的平台。”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中要坚持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传承和弘扬相统一,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使青年大学生努力做到知行合一。高校可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基础性和全校性必修课中设置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学时,编写相关宣传册,组织集中研讨,拓展分析伟大建党精神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态发展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并以当下热点问题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进一步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继续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力量,做到学习理论与坚持实践相结合。因此,除了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重要内涵的理解,高校思政课教师也要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多搜集党员感人故事、党员模范事迹,利用多媒体形式播放建党纪录片、合唱红色歌曲,加强师生课上课下双向互动,认真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中国故事,讲好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的中国行动,充分展现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磅礴力量,加深其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

3.3 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常态化

面对外部挑战、内部风险,我们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积极落实,那就要办好思政课,尤其是高校思政课,因为青年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时代属于青年,时代也赋予青年责任,而中国青年能否在时代浪潮中站稳,更需要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通过高校思政课堂,伟大建党精神在大学生的脑海中扎根发芽,也必将永续传承。根据唯物史观,价值体系必定伴随社会发展而变化,所以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系统。因此,伟大建党精神教育需要实现常态化,将之变成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系统。高校可以通过完善思政课教育体系、适时规划思政课程目标,建设一支政治本领硬、思想觉悟高、创新能力强的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立制度化的宣讲体系。再者,推动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常态化的实现需要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研究,坚持学做结合、融入日常、做在经常,防止形式主义,注重表率作用,以上带下,充分调动青年大学生的积極性主动性创造性,并以此不断审视自身,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政课上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高等院校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青年的基础性工程。我们坚信,只要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凝聚14亿多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铿锵步伐,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许静波,赵瑛琪.论北大荒精神在高等农业院校的传承和弘扬[J].思想教育研究,2020,(08):114118.

[2]习近平.思政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3]齐卫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J].红旗文稿,2022,(03):1618.

[4]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9.

[5]王习胜.以“三全育人”为导向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2021,(04):96101.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