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散文”会导致散文消失吗

2023-04-27 20:44
博览群书 2023年3期
关键词:散文家散文集散文

多年前,我曾讀到新华社著名记者穆青的游记《彩色的世界》。他的足迹先后到过亚、非、欧、美等50多个国家,他的散文集,不光有写迥异风光的文字,还充满新颖异域风情的摄影照片。整本散文集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很有特色。全集收录41篇文章和195幅照片,1989年初版发行,1992年增订版问世,此书在新闻摄影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被称为“稀世之作”。书中关于赞比亚的维多利亚大瀑布,法国尼斯的蓝色海岸,葡萄牙的海岛马德拉,亚马孙河的原始森林,墨西哥瓦哈卡州的“世界树王”等的照片,五光十色、美不胜收。书中对世界各地著名自然景观的描绘,让人大开眼界,无论是摄影,还是散文,都是难得的艺术珍品,给人以高品位的审美享受。

1999年,余秋雨和香港凤凰卫视搞了一次环球旅行“千禧之旅”,之后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书是日记体游记散文,余秋雨在主持人、编导和摄影师等人的陪伴下,从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到尼泊尔,跋涉四万公里,途经10个国家,考察东西方文明,记录一路观感和体验,全书涉及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的海滨,耶路撒冷的风,恒河的梵钟,埃及的金字塔……毫无疑问,书中有上百幅照片。毋庸置疑,这本书比纯文字版的散文集或更受读者欢迎。

多年来,冯骥才域外游记散文集有九部,其中《远行,与异文明的初恋》,令人感到别样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观山水,看风景,瞧建筑,赏油画,具有沉浸式深度文化旅游的特点。全书22万余字,并有各种插图、摄影、绘画一百余幅。冯骥才本身既是画家,又是小说家、散文家,多种角色和职位集于一身,他的游记散文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大多图文并茂,赏心悦目,拥有不少拥趸和“粉丝”。

2022年初,散文家梁衡散文集《天边物语》出版发行。该书以选材稀、奇、美、趣为特点,写西北、西南边陲的树木花草等植物,文字精短优美,41篇短文,约4万余字,配上69幅图片。在简洁剔透的文字中,穿插一些照片和绘画作品。照片、图画有序入书,图文斗妍,美不胜收。此散文集一年之内加印三次,很受读者喜爱。

日前,又读到浙江女散文家苏沧桑的散文集《遇见树》,在这部25万字的散文集中,收录了她33篇散文,并附有55幅照片。清丽通透的文字和旖旎神秘的照片使散文图文并茂,增强了感染力和吸引力。无论是故乡海岛的山水情怀,还是江南水乡古镇的民俗遗韵,西北大漠边关的夕阳,娘家小院与亲人在桂花树下的呢喃,素朴的生活浪花和天地精美的沉静时分,都给人以岁月静好的安宁和温馨静谧的休憩。书中照片既有摄影家精心拍摄的,也有散文家自己照的;既有个人的倩影、剪影,也有与父母亲人的温馨合照。

以上这些散文集,我想都可归入“摄影散文”品类。

“摄影散文”是一个新概念:它由精美的摄影作品和优美的散文组成。照片是直观外在的形式,散文是内在重要的内容。外在形式主要靠摄影、图片的瞬间定格,内涵思辨的深刻意蕴还是靠文字的魅力渗透。文字内容与摄影照片形式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彼此支撑呼应、相得益彰。照片、图画揭示着散文的主题调性,文字播撒着散文的内在神韵;照片、图画凸显着散文的情景聚焦点,文字叙述着散文家心底的故事,流淌着作家深沉的情愫。

“摄影散文”并非用摄影绘画来掩盖文字内涵张力的不足,而是用照片、画作给文字增加“辅料”,照片、绘画对于散文来说,可以补充文字描写的某些难以达到的精准度和清晰度,属于画龙点睛之笔,提供永恒瞬间的定格,使散文文字更加拨动读者的心弦,直击读者的焦点、痛点、泪点,情满心田。“摄影散文”的照片、图画不能过多,如果照片图画太多,图胜于文,就难免有“影集”“画册”之嫌;同时,“摄影散文”文字不能不优美,如果文字很差,以图胜文,恐怕会有“文不够,图来凑”之弊端,容易被人诟病。必得图片奇美、有趣味,内文充满弹性、蕴涵和张力。从穆青的《多彩的世界》、冯骥才的《远行,与异文明的初恋》,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梁衡的《天边物语》再到苏沧桑的《遇见树》,这些散文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仅文字优美蕴藉,而且照片漂亮独特。大自然里的动物植物,地球村里的异域风情,人迹罕至的边关塞外,不同环境和视阈下的感触哲思,让读者遇见不同的自己,从而引发“共情”的散文叙事。

“摄影散文”的特点之一是以照片证明散文的真实,一方面证明写作者的亲历历史和在场生活,另一方面则有效地避免了“虚假散文”“胡编散文”的泛滥。穆青走遍世界四大洲50多个国家,余秋雨行走“千禧之旅”,冯骥才考察欧洲多个国家的建筑、雕塑、绘画艺术,梁衡走西北、西南边陲高地,苏沧桑从江浙出发远赴新疆,这几位散文家本着“文学初心”从海内外的地貌风光、建筑艺术、风土人情中打捞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劳动人民的天才创造、惊心动魄的奋斗,从而书写出粘着泥土,带着露珠,散发着热情的美文。散文家不辞辛苦的行走与思考,笔下的人物、植物、动物才栩栩如生地活起来,这样的“摄影散文”,才有了情感的流淌和生命的感觉。

首先,“摄影散文”适应了社会、读者越来越高的审美需要。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变化,以及考古挖掘、出土文物、科技发现发明创造等,使单一的文字书写、描述和刻画难以满足需要。无数读者希望了解远方的世界、文化、自然、社会、民俗等等自己所不熟悉的东西;也急切地渴望认识新奇的事物,器物和动物、植物、微生物,一切陌生的东西对好奇心强、求知欲盛的人们极具吸引力。比如,“三星堆”新出土的很多文物,稀奇古怪,奇形怪状,连名字都没有,散文家用文字叙述成为难题。而对那些难以名状的器物,从未见过的出土金属制品类无价之宝,如果没有摄影图片的加持是难以想象的。反之,如果采用摄影技术、拍照艺术,“技艺+想象”与散文家的妙笔生花,文心的震撼,感情的传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穆青眼里的亚欧拉美,冯骥才笔下的法国凯旋门、大不列颠图书馆,梁衡笔下的中华版图柏、高山韭菜、烟草花;苏沧桑的笔下的胡杨、松阳古村等,每篇散文都有精美照片相伴,给读者以真切地展示和深深的震撼。正如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评价苏沧桑所说的“烟雨江南,浩大民间,纸上沧桑”。

其次,“摄影散文”的兴起,得益于传统照相机升级换档——由胶卷到数字化,特别是手机照相技术的大普及,使摄影融入人们的生活。摄影是这个图像时代的“元”图像,是现实世界“平行的图像”,因而也是这个时代最有可能创造图像史诗的艺术语言。智能手机摄影功能的强大,使很多摄影家褪去往日的光彩,社会进入全民摄影时代。现在,世界上几十亿部智能手机的使用,使人们轻而易举地学会了摄影拍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众摄影技术有了实质性地提高。且每天每月都在产生着海量图像。“读图时代”的到来,使摄影和码字结合在一起,“摄影散文”应运而生。很多作家、散文家纷纷把自己的散文加上了大幅度照片,散文爱好者、旅游者、摄影爱好者,每天都在创作着大量配图的域外散文、旅游散文、游记性散记。如果马可·波罗和徐霞客在游历中华的时候,有摄影相随的话,他们的游记将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珍贵的资料和启迪、震撼?

再次,“摄影散文”的产生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文化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丰富分不开。“深入的经历和充分的表达”几乎是每个人的愿望。谁不喜欢旅游呢?正常年景仅中国的游客就达上亿人次。即便有万分之一的游人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感触的记录下来,自觉不自觉参加到传统写作、自媒体和新媒体、新创意写作中,也会出现海量的“摄影散文”。可以说,在新时代新语境下,人人都是摄影家和记录者。看看微信上的配图短文、短视频和建设以全球创作与交流平台为愿景的“字节跳动”,全方位改变着读者的阅读兴趣,从不同侧面催生“摄影散文”的“分娩”。

最后,摄影散文是伴随着摄影、传媒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摄影文学的一种,它由摄影和文字构成,作者运用自由多变的笔法逼真地再现精美的画面,并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或进行深入的思考。精美的画面与精彩的文字相得益彰,互补了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各自的局限。图片内在的审美要素被简洁的文字挖掘出来,其审美价值超越了本身。摄影艺术发展至今天,也绝不是简单的一按快门就行,景观摄影中信息最丰满、传达最有效的画面讲究三景合一,所谓风景、场景、情景三景融合的有机互动。更有摄影艺术追寻陌生化的风景,意在挖掘陌生化的国际化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摄影散文”更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交流和传播。因而,也更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如果梁衡的《壶口瀑布》,郭保林的《大江魂》等散文,配上咆哮壮观的黄河壶口和“巫风楚韵动地歌”的长江雄姿的话,岂不大美更甚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摄影散文”必将兴盛起来,甚至会形成“摄影散文”冲击波。

当然,“摄影散文”的发展应还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摄影散文”需要防止“以图伤意”。毕竟,“文以载道”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散文无不是以思想的精深、艺术的精湛取胜而传世。如果我们从浩如烟海的优秀散文中选出一篇最好的,那应该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尽管那时没有摄影,也没有图画,但是其文中含有的人格思想、政治思想和艺术思想,能够表达跨越时空的思想而被后人称赞和铭记。正如梁衡先生所说的,优秀的散文主要还是靠思想的力量。所以,“摄影散文”不能“以图伤意”。

第二,“摄影散文”应该“以图助意”。“摄影散文”的兴起,从文化基因上说,可以追溯到“诗配画”这一古老传统的赓续和创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都需要读者发挥想象的功能。“摄影散文”的兴起与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阅读审美趣味的更新有很大关系。现在的读者,没有时间和兴趣阅读文字冗长的报纸、杂志、刊物,几乎每时每刻都在随意地刷屏,看各类自媒体主播的长短视频、抖音、快手等网上直播,读者大众在坐公交、乘地铁、高铁、飞机等行进中,都可以随时随地划屏阅读。“摄影散文”与纯文字散文在争夺读者方面具有某种优势。“摄影散文”应多考虑如何用图片给文本增光添色,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三,“摄影散文”在摄影艺术和散文质量上均需同步提高,打造摄影艺术和文学描写都过硬的“写真散文”。

正如“摄影小说”虽然出现一百年,并没有使小说消失一样,图像诗也有一些人在尝试探索,也没有干扰到诗歌的发展,“摄影散文”的出现也不会导致散文消失。“摄影散文”的出现,是声像、图片等话语系统参与传播,在当前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作实践更加丰富的表现。由于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渠道拓展,不仅纯语言文本,话语交际过程中与语言文本相关的其他意义符号系统等越来越广泛地产生效果,从而使话语的表达和解读更加准确和丰富。如图像、声音、颜色、动漫、漫画,使人类更能通过自身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知能力,理解和表达更复杂语境下的意义,此类话语符号可成为广义上的话语文本或者多模态话语。当然,“摄影散文”的诞生也是移动互联、摄影技术普及的自然反映。寻常人家的岁月长镜头,人生点滴凝固成历史真实与文学的细节,“摄影散文”进入寻常百姓家。目前观察,无论是摄影技术还是散文创作质量,都存在提高技术和提升质量的广阔空间。如果从更宽泛的范畴说,“摄影散文”甚至也可以称为“写真散文”。如果“摄影散文”发展越来越好的话,甚至会爬过朱自清、杨朔等老一代散文家的高坡,开拓新的散文高原,乃至走向新的散文高峰。

其實,环顾书房里的书,随意翻过几本,如周国平的《偶尔远行》,王海成等著的《歌者王洛宾》,马安沧的《行走太湖》,庄百川的《从巴黎出发,看见不一样的欧洲》等,均为图文并茂的散文集、游记集。总之,“摄影散文”由于照片、绘画等直观清晰的视角感触与深邃灵动的文字结合,使得散文这一文体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必然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中,进入人们的视野中,保留在人们的脑海里,成为被读者大众喜欢的“新文学”样式。新时代呼唤并坦承“摄影散文”的诞生,期待“摄影散文”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将镜头对准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汇集成新时代的集体画像,从而掀起新的“散文气象”,产生“大美中国摄影散文”之史诗。对此,广大作家、艺术家、批评家和学者、读者、出版者均需引起高度重视。

周纪鸿(廊坊师范学院文学创作与评论中心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散文家散文集散文
Be the best of whatever you are
无与比肩的散文家、美国文学偶像琼·狄迪恩去世,享年87岁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斟满人性温情的《凹村》——读雍措的散文集《凹村》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此情可待成追忆——读李玉洋散文集《那些年,那些事》
品诗赏词
再活一次——散文集《乡间游戏》创作谈
第10届河北散文名作奖颁奖典礼暨百名散文家走进馆陶大型采风活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