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2023-04-28 23:59曹航黄腾张澜腾曹春芳
当代农村财经 2023年4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建议

曹航 黄腾 张澜腾 曹春芳

摘要:近年来,河北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但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亟需补短板增服务,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对此,本文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推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等建议。

关键词: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对城乡发展关系问题高度重视,反复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近年来,河北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力支撑了经济持续增长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大量资源要素伴随人口向城市集聚。但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亟需补短板增服务,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1.均衡配置,统筹规划,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对标乡村振兴的总要求,结合县域产业发展的市场导向、问题导向、消费导向,制定县域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整体发展策略。地方政府则应在充分考虑本区域资源条件、产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化拓展,明确相关目标、思路、重点及所需保障等,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与乡村发展演变趋势,因县、因镇、因村施策,纵向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横向拓展产业功能价值,精准编制各级产业规划,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坚持高规格推动、高标准规划、高质量供给的原则,均衡配置,统筹规划,从工作机制、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等方面统筹谋划、系统发力,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坚持融合共进的方向,推动城乡规划、生态保护规划、产业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增强城乡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构建城乡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机制,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产业结构,构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协同机制。

2.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及市场化配置,促进要素更多地向农村聚集。以乡村地权作为政策改革的突破口,深化“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的激励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进城的成本,为乡村人才、产业及乡村建设提供用地保障,从而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3.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多层级联动的乡村振兴战略增长极,构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传导机制,探索大都市产业疏解撬动公共资源及先进要素向乡村流动的机制,以县域经济发展融入城市价值链,推进要素流动与农村城镇化,形成县城、乡镇与村庄的联动,形成激发多方参与的融合发展格局。

4.促进县城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持续提升县城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促进农民在县域内就近就业,就地城镇化,提高城镇发展的品位和质量,以居民收入均衡化、生活环境高品质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福利趋同化为主攻方向,让城乡居民享受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让城乡居民共享“好”与“美”的高品质生活。

二、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1.优先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按照“补短板,优布局,提质量”思路,适度超前安排好县城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工程,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以完善市政交通设施、提高县城与周边大中城市互联互通水平、健全防洪排涝设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老化管网改造、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数字化改造等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夯实县城运行的基础支撑,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提升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光纤宽带、网络信号等通信基础建设向偏远地区农村的覆盖延伸,促进交通网、物联网和互联网向农村倾斜、延伸和覆蓋,实现农村地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全覆盖,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农村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推动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向城郊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加快农村水利、电力、消防、交通等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设施发展,最大限度发挥数字技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效用,确保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公平”的实现。

3.完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开发具有特色的、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软件,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和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大数据建设,建设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农贸市场网络,强化为农服务功能开发,提高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质量。

4.推进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县域特色农产品产地加工发展布局,完善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产业链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增加县域公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适当扩大市政公用设施的覆盖区域与适用人群,根据地区条件适当提高教育、医疗、金融、文化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

1.加强公共服务能力供给。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教育、社保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能,加快城乡学校共同体、城乡医疗共同体和城乡养老共同体建设,增加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城市优质服务资源向县域下沉。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改造,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及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强化涉农服务数据的采集和共享,精准匹配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信息,在线追踪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打破信息数据孤岛,重构基本公共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数据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度。

2.提高公共教育服务质量。结合城乡学龄人口从乡村向城镇流动的转折性变化情况,科学预测城市人口,完善区域内学龄人口动态监测机制,进一步完善入学政策,继续降低入学门槛,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就近入学。强力推进全省乡村学校危房和平房的修缮改造,提升校园安防系统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化建设水平;全面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大对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缩小城乡校均在校学生数和专职教师数的差距;支持开展网络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加大教育用地投入和学校的规划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制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资源供给,推进学校扩容增位,提高学校空间利用效率;改善教学和生活设施,缓解城镇教育资源供给压力过大的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通过资源投入、制度创新和机制改革,有效配置区域内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在县城和中心镇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科学配置教育资源,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实习实训体系,强化实践导向,加大实践型课程比重,注重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乡村人均受教育年限。

3.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纽带和龙头作用,推进县级医院和中医院提标改造,实现县级公立医院全覆盖;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大网络远程诊疗技术应用,加强乡村医疗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务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村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体制,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做好城乡居民医疗保障,逐步缩短城乡在基础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让农村居民以更低的成本维护健康,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4.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服务。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发展农村普惠性和互助性养老服务,提升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综合托老、托育服务机构和设施;加强对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和其他困难群众的关心和爱护,完善基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其他社会补充保障制度体系,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健全基本养老金和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改善乡村生活服务。优化文化体育设施,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办好乡村公共文化和生活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保留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

四、推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

1.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平台,推动城乡要素跨域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和区域发展政策,提高功能布局规划和乡村生活水平,强化小城市和乡镇的产业配套与服务功能,做活县城和乡镇两个节点,引导工业向县城和乡镇布局,推动均衡城市化和生产力布局,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效支点,让“在乡村生活、在城镇就业”成为理想的工作生活方式,带动乡村腹地的发展。探索美丽乡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盘活用好乡村资源,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2.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对于有意愿回乡居住或到农村创业的城市居民,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依托三权分置进行土地流转等形式,激活农村沉睡资源并创造收益;对于有意愿进城落户的农民,对其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集体收益分配权进行保障,并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促进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规范发展。

3.完善人才流动机制。通过深化乡村人才引进、管理、流动等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优化农村创业干事环境,提高农业农村人才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农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广大农民数字化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实施农业农村数字技术人才培育提升工程建设,培育引导生产经营人才、农业科技人才、信息化管理人才、基层治理人才等向农村流动,为实现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创造有利条件。

4.建立健全市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健全市以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确保新落户人口能够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县城的吸引力,促进人口和要素向优势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集聚。

5.积极对接统一的资本市场改革,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根据项目属性和收益,合理谋划投融资方案;对公益性项目,加强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对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提升县域综合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

五、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

1.推动县域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不同类型县城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发挥各自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特色竞争力,为县域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经济基础。重点培育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构建“一县一业”特色产业体系,统筹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增强县城的产业支撑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结合都市农业区农业资源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以第一产业为基本依托,通过要素集聚、技术渗透、组织变革和制度创新,不断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进而延长产业链,重塑价值链,创新农业文化、农耕(渔事)体验、教育科普、生态观光、人文创意、饮食文化、生活服务、餐饮服务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与文化、教育、商贸、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要把握大中城市产业功能疏解、产业集聚度提升等有利时机,提前做好产业谋划布局,引导大中城市产业有序向县域延伸和转移,鼓励县城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完善县城产业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农业的绿色化、特色化、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

2.发挥关键技术支撑。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注重业态应用层创新,强化技术源头创新,聚焦种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解决种子企业“小散弱”问题,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提高农机装备工程协同化水平,筑牢种子、耕地、农机“三位一体”支撑,加快构建高效精准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3.推动农业智慧化转型升级。要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加快构建包括农村权属、农业资源、生产管理、机械设备、市场信息等在内的基础数据库,进一步推动免费物联网应用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可以通过补偿激励手段促进部门、地区和行业间信息交流、学习借鉴,推动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农业数据的收集、共享和利用,以合作方式深度挖掘数字信息的促农效应。利用数字化技术,从增加有效供给出发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应用场景、服务需求多元化角度推进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产业链和创新链相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推动农业产业体系、生产经营体系、农资农机体系、农产品供销体系深刻变革。实现农业信息感知、智能控制、定量决策、个性化服务、精准投入的智慧农业发展,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促进数字化技术与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多元化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统筹兼顾。

参考文献:

[1]《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吴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3.23

[2]《深入实施乡村三大行动,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郑淋议钱文荣《光明网》2022.3.22

[3]《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促乡村振兴》,龙海波《经济日报》2022年03月21日

[4]《以融合發展推进乡村振兴》,王兴国曲海燕《经济日报》2022年03月24日

[5]《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申姗姗杨光普《光明日报》2022年06月14日

[6]《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全力推进好新型城镇化》,张立群国研网

[7]《进一步优化我国教育服务供给的思考和建议》,佘宇国研网

(作者单位:1.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局2.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3.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4.河北省财政厅资产处)

责任编辑:宗宇翔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
建议答复应该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