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简” 考辨

2023-04-29 20:44
敦煌学辑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简牍汉墓武威

曹 骥

(内江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

“空白简” 即没有书写文字的支简, 目前出土的战国秦汉简中发现有一定数量的此类简。 空白简在简册的何处位置? 有何作用? 厘清这些问题, 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简牍的形制, 还有利于我们较清晰地认识战国秦汉时期的文书制度。

一、 关于“空白简” 的三种观点

对于空白简所处位置及作用, 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空白简在简册的末尾, 用于补题, 即补写题记①陈梦家先生言: “简册上有三种题记, 一、 在第一、 二简背上的篇题, 二、 在每简下端的叶数, 三、 在篇末记字数的尾题。” (陈梦家《由实物所见汉代简册制度》, 氏著《汉简缀述》,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年, 第301 页。) 据文义, 用于补写的题记, 当指计字尾题。, 这种观点由陈梦家先生提出:

武威出土的甲本七篇, 除少数外, 都是保存完整而不折断的, 未有轴或空白简的发现。 ……又计字尾题皆在末简下部, 末简写满文字的则书于末简背后……若此下尚有一空简, 当利用空简补题。②陈梦家《由实物所见汉代简册制度》, 氏著《汉简缀述》, 第306 页。

第二种观点认为空白简在简册的简首, 相当于现代书籍的扉页或封面, 能起到保护内文的作用, 这种观点由武威旱滩坡汉墓医简的整理者最先提出:

简现存七十八枚。 其中完整的约六十枚(片) ……每简墨书一行, 背面无字,亦无编号。 ……甲, 简宽约1 厘米者, 现存四十一枚(片)。 其中完整或残存部分简文者约三十余枚(片) ……此类简中有二空白简, 正背面均未书简文, 似为简册制度中所称之“赘简”, 亦即是简册开头之第一、 二简, 或叫首简, 和今天的书笈扉页、 封面一样。①甘肃省博物馆、 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出土大批医药简牍》, 《文物》 1973 年第12期, 第19 页。

第三种观点认为空白简在简册的篇尾, 如同帛书和纸书的空白, 这种观点由李零先生提出:

古书连缀成篇, 篇尾或有赘简, 如同帛书或纸书的空白。②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 》,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年, 第117 页。

以上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俱认为空白简在简册篇尾, 只不过作用有所不同, 一为补题, 一为保护内文; 第二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则认为空白简的作用相似, 均能保护内文, 但位置不同, 一在简册简首, 一在简册篇尾。 三种观点在学术界颇具影响, 但无论从文献记载还是出土实物上却均无强证。

第一种观点属于陈梦家先生的猜测之说, 虽然出土实物中永元器物簿(下文会对该簿进行详细分析) 的册尾确实有一空白简, 但无法证实该空白简是用于补题, 且无法解释永元器物簿中间那支空白简的作用。 第二种观点目前认可度最高, 如王红元、 査启森等学者陆续撰文对此进行论述, 并认为这是后世书籍扉页的起源③王红元《三十年来的考古发现与书史研究》, 《文献》 1979 年第1 期, 第291 页; 査启森《介绍有关书史研究的新发现与新观点》, 《图书情报知识》 1982 年第1 期, 第55 页。; 刘洪石先生循此观点将尹湾汉简《神乌傅》 篇中的1 枚空白简认定为篇首赘简④刘洪石《从东海尹湾汉墓新出土简牍看我国古代书籍制度》, 连云港市博物馆、 中国文物研究所《尹湾汉墓简牍综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年, 第164 页。;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更是将这一观点写入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之中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出版专业基础·中级》,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年, 第112 页。。 但是此种观点有待商榷。 据武威旱滩坡汉墓医简的整理者所言, 该批简牍出土时“原简册已散乱, 各简上也没有编号标志, 以致原册编联的先后次序几无可寻之迹”⑥甘肃省博物馆、 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汉代医简》,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75 年, 第20 页。。 在此情况下, 他们将二空白简定为简册的首简, 不过前缀语却是“似为”“应是”⑦甘肃省博物馆、 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汉代医简》, 第21 页。, 推测意味浓厚, 至于为何有此推测, 一无说明, 因此, 此种观点并不坚实。第三种观点认为空白简在篇尾, 出土实物中, 居延永元器物簿有两个编的末尾确实赘有空白简, 似乎证实了这种看法的正确性, 但其中一编末的空白简对于整个永元器物簿来说是处于其中间的位置, 与篇尾说有矛盾, 当然这支空白简也起不到保护内文的作用。另外, 帛书的“空白页”, 据有学者研究, 作用有二: 一是在于留空, 以补写未抄完内容; 二是在于保护前面所抄内容①陈松长《马王堆帛书“空白页” 及相关问题》, 《文物》 2008 年第5 期, 第76-79 页。。 而纸书的后面之所以留有空白页, 虽然有装帧美观的需要, 但主要还是印刷加工工艺的原因, 因为书刊的页数一般是4 或8 的倍数, 而实际的图文内容未必恰好填满这些内容, 使得空白页不得不留存。 因此, 第三种观点也有待商榷。

当然笔者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以上三种观点, 而是认为这三种观点均无坚实证据, 事实上, 基于现有实物和文献, 对于空白简还可有其他解释。

二、 关于“空白简” 的两种新解释

一种解释就是, 空白简在简册末尾, 但不发生任何实际作用。 这种观点可依据居延新简的“三十井候官始建国天凤亖年亖月尽六月当食者案” (EPT68: 195-207) 来加以论证。 居延新简“三十井候官始建国天凤亖年亖月尽六月当食者案” (EPT68: 195-207) 是一份完整简册, 该简册由13 枚支简组成, 且其中的最后一支简(207 号) 为空白简, 不过207 号简为不发生任何实际作用的余简的可能性很大。 据EPT68: 195-207红外线图版, 因为整个简册每支简均是上下分段结构, 上下段之间均有留空, 明显是先编后写。 那么在此情形下, 极大的可能就是内容写完了, 而简没用完, 正好留下一支空白简, 而据简文, 倒数第二支简书有总结性的“凡戍卒百一十六人” 语②张德芳、 韩华主编《居延新简集释(六) 》,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16 年, 第221-223 页。, 因此, 笔者认为最后一支简(207 号) 当为余简, 但这支简不发生任何实质性作用。

另一种解释就是空白简处于简册内部, 起到分章(篇) 的作用。 这可以结合永元器物簿和新近出土材料《岳麓书院藏秦简(伍) 》 相关简文进行解释。

出土于1930 年代的居延永元器物簿是目前发现的完整简册中最长的, 难得的是简册中有两枚空白简, 为探讨空白简问题提供了绝佳样本, 陈梦家先生对其有详细描述,现摘引于下:

永元器物簿由七十七简(内二白简) 编成, 出土时尚裹成一卷……共包含了永元五年六月至七年六月整两年五个“编” 的汇合, 它是分别书“编” 而后编缀五个“编” 成册的。③陈梦家《由实物所见汉代简册制度》, 氏著《汉简缀述》, 第296-297 页。

居延出土永元器物簿……是以数篇(编) 即五个月的五个兵器簿重编而成的。在第三和第五簿之末皆附以白简。 由其所用的编绳, 尚可以识辨第四、 第五编(篇) 是一次编的, 白简附在最后一简。 第一编(篇) 是一次编的, 其末简绳尾扣在第二编的首简。 第二和第三编是两次编的, 第二编的绳尾扣在第三编的首简。 而第三编末了的白简的绳尾扣在第四编的首简。④陈梦家《由实物所见汉代简册制度》, 氏著《汉简缀述》, 第306 页。

陈梦家先生对永元器物簿的描述是比较清晰的, 但也有不准确之处。 永元器物簿并不是“五个‘编’ 的汇合”, 因为永元器物簿虽然由五个月的五篇兵器簿组成, 但第四与第五篇是一次编的, 第一、 第二、 第三篇又各是一次编的, 整个兵器簿是由四组不连续的编绳编联在一起的, 所以当是四个“编” 的汇合。 奇怪的的是这个组合重编的兵器簿还有两支空白简, 对这两支空白简的作用, 尤其是中间第三篇末的空白简, 许多人难以索解, 其实, 这两支空白简的作用在于分章(篇)。

永元器物簿由77 枚简编成, 但贝格曼的《考古探险手记》①[瑞典] 贝格曼著, 张鸣译《考古探险手记》,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第151 页。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居延汉简甲乙编》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甲乙编(下册)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年, 第311 页。都认为永元器物簿由78 枚简组成。 何以会有78 枚之说? 邢义田结合劳干先生的《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 考证指出, 之所以会有78 枚之说, 是因为永元器物簿出土时和一枚上书“入南书二封” 的简卷在一起, 因为当时未细究内容, 就认为这78 枚简同属一册, 但实际上这枚“入南书二封” 简与器物簿并不相编联, 连编绳都没有, 因此这枚“入南书二封” 简并不是永元器物簿的一部分③邢义田《永元器物簿的简数和编号问题》, 氏著《地不爱宝: 汉代的简牍》,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年,第48-49 页。。 虽然这枚“入南书二封” 简并不是永元器物簿的一部分, 但却与永元器物簿密切相关, “入南书二封” 表明永元器物簿是由两个文书组合而成的, 而其中的两枚空白简恰起到分章(篇) 作用。 事实上整个永元器物簿是经过刻意挑选, 由3 年间月份不连续的5 份簿册, 分四部分编联在一起的, 前三部分由三篇“月言簿” 组成, 第四部分由两篇“四时簿” 组成, 在最后一篇月言簿的末尾和四时簿的末尾(也是整个器物簿末尾) 各有一支空白简④邢义田《汉代简牍公文书的正本、 副本、 草稿和签署问题》, 氏著《今尘集——秦汉时代的简牍、 画像与文化流播(上册) 》, 上海: 中西书局, 2019 年, 第228-231 页。。 最后一篇月言簿末尾的空白简显然起到了将性质不同的“月言簿” 和“四时簿” 区隔的作用。 而这种区隔并不仅仅是分开的意思, 还有“独立”的意涵。 关于这一点, 新近出土材料《岳麓书院藏秦简(伍) 》 相关简文可作说明。

诸上对、 请、 奏者, 其事不同者, 勿令同编及勿连属, 事别编之。 有请, 必物一牒, 各勶(徹) 之, 令昜〈易〉 智(知)。 其一事而过百牒者, 别之, 毋过百牒而为一编。 ……其狱奏殹(也), 各约为鞫审, 具傅其律令, 令各与其当比编而署律令下曰: 以此当某某, 及具署辠人(系) 不(系)。 虽同编者, 必章□之, 令可别报、 繠却殹(也)。 ……书过一章者, 章□之。 辞所当止皆腏之, 以别昜〈易〉 智(知) 为故。 书却, 上对而复与却书及事俱上者, 繠编之。 过廿牒,阶(界) 其方, 江(空) 其上而署之曰: 此以右若左若干牒前对、 请若前奏。 ·用疏者, 如故。⑤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伍)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7 年, 第224-225 页。

简文内容是秦代关于官用简册编联、 版式安排的官方规定, 无疑是研究简牍形制的绝佳材料。 简文中有“其狱奏殹(也), 各约为鞫审, 具傅其律令, 令各与其当比编而署律令下曰: 以此当某某, 及具署辠人□(系) 不□(系)。 虽同编者, 必章□之, 令可别报、 繠却殹(也) ” 语, 其中的“必章□之” 缺字, 陈伟释为片或木片①陈伟《 〈岳麓书院藏秦简[伍] 〉 残字试释》, 《江汉考古》 2018 年第4 期, 第122 页。, 木片即析, 为分开的意思。 “繠” “却” 二字, 《岳麓书院藏秦简(伍) 》 整理者分别注解为“聚拢”“驳回”, “繠却” 即聚拢卷册驳回, 与别报相对②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伍) 》, 第153 页。。 全句大意为: 奏报案件, 要分别记录审讯概要, 并附上各个案件所适用的律令及写明罪人系还是不系。 这些案件虽在同一编, 也要按章来分开书写, 使它们一旦需要可以分别回复、 聚拢卷册驳回。 上述简文虽然是秦代对官文书的规定, 其分章的方式也难以推测, 但既然要分章, 总归要以能快速、 准确为原则, 也就是简文所说的“以别昜〈易〉 智(知) ”, 而“繠却” 与“别报” 相对应, 其实质是让各章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这对解释永元器物簿中的两支空白简极有启发。 永元器物簿中的两支空白简的作用就在于使其各自前面附着的兵器簿保持独立性。 具体而言, 前三个兵器簿为一独立文书, 后两个兵器簿为另一独立文书。 而器物簿尾端的空白简据学者研究还有多余的编绳③邢义田《汉代简牍的体积、 重量和使用》, 氏著《地不爱宝: 汉代的简牍》, 第8 页。, 这样如果需要, 还可以绑定下一个独立的兵器簿。

因此, 从永元器物簿及《岳麓书院藏秦简(伍) 》 相关简文显示的信息来看, 笔者以为实用文书中有些空白简的作用在于分章(篇), 至于空白简的所处位置, 一般处于两个相互独立的文书之间。 从永元器物簿看, 虽然在篇尾有空白简存在, 但那支空白简的作用如前述似乎在于方便绑定下一个兵器簿, 只是一种临时的存在。 以此结论来检视武威旱滩坡汉墓医简的两枚空白简, 亦可有新的解释: 武威医简的两枚空白简也是用于分章(篇), 具体位置在甲、 乙两类简之间。 据武威旱滩坡汉墓医简整理报告, 武威医简大体分为两类简: 甲类简宽1 厘米, 共存41 枚; 乙类简宽0.5 厘米, 共37 枚, 并且这两种形制不同的简是编联在一起的, “从编联的情况来看, 这两类简应是两卷简册; 但从简文内容, 宽简有简首, 窄简有尾题的情况看, 似为一篇。”④甘肃省博物馆、 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出土大批医药简牍》, 第19 页。他们所谓的首简, 也就是两支空白简, 但正如本文前面分析指出的, 猜测意味浓厚, 缺少强证。 相反, 从用于分章(篇) 的空白简一般处于相互独立的文书之间的这一特性来看, 武威医简的两支空白简正可以用来区分甲乙两类简。 当然, 这里存在一个疑问, 就是作为区分, 一支空白简就可以, 何以要用到两支? 笔者认为这可从前文所述“空白简确实在简册末尾, 但不发生任何实际作用” 这一观点进行解释。 武威旱滩坡汉墓医简整理报告指出, 两支空白简均属甲类简, 并且属于先编后写⑤甘肃省博物馆、 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出土大批医药简牍》, 第19 页。, 那么在此情形下, 极大的可能就是内容写完了, 而简没用完, 正好留下两支空白简。 这两支空白简对于甲类简册而言是没有实质作用的余简, 但当甲乙两类简册联编在一起时却又起到分章(篇) 的作用①回到居延新简的“三十井候官始建国天凤亖年亖月尽六月当食者案” (EPT68: 195-207), 其实, 207 号简除了作为简册尾部余简外, 还有一种可能, 就是这份简册属于下级机关就某一段时间作成的簿籍, 基于某种需要, 和永元器物簿类似, 会与其他时间段的簿籍合编报送, 那么这支空白简的作用正是分章(篇)。。 当然, 这也只是一种推测, 关于武威医简的这两支空白简还有许多探讨的空间②如武威医简的性质问题, 是随葬的实物还是明器? 如果是明器, 将摆脱我们原先以实用角度来论证两支空白简位置和作用的思维。。

三、 明器中的“空白简”

无论是永元器物簿还是武威旱滩坡汉墓医简, 空白简占总简数的比例非常低(永元器物簿共77 枚简, 空白简2 枚; 武威旱滩坡汉墓医简共78 枚简, 空白简2 枚), 但出土实物中往往有空白简占总简数比重比较大的情况。 如河西汉塞D80 (T27) 遗址出土字简十余枚, 另有大量素简; J13 (T46B) 遗址出土字简二枚, 素简若干③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5 年, 第83 页、 127 页。。 荆门郭店1 号楚墓出土竹简804 枚, 其中空白简74 枚④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 《文物》 1997 年第7 期, 第46 页。; 包山2 号楚墓出土竹简444 枚, 而其中的空白简则有162 枚之多⑤包山墓地竹简整理小组《包山2 号墓竹简概述》, 《文物》 1988 年第5 期, 第25 页。。 如此多的空白简如果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作为分章(篇)使用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当然更不可能作为篇首或篇尾的赘简使用, 那么这些空白简在简册中的位置和作用又是什么呢? 河西汉塞D80 (T27) 遗址及J13 (T46B) 遗址中的空白简其作用较好理解, 就是作为待用或库存的简材而存在, 但包山2 号楚墓和荆门郭店1 号楚墓中的空白简作为陪葬品显然并不是待用或库存的简材, 那么其作用是什么? 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字简编联成卷, 空白简另编联成卷或空白简连缀字简之后合编为一卷(当然不排除少数空白简在字简中作分章或分篇使用)。 不过, 有学者认为以编联完成而尚未书写的简册随葬似乎并无必要⑥刘传宾《简书的合编与分卷——以上博、 郭店等出土简册为中心》,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编《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30 周年纪念论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年, 第113 页。。 该学者之所以认为“并无必要”, 大概是从实用的角度判断的, 但是如李零先生言: “古代墓葬埋什么不埋什么, 这要取决于当时的随葬制度和习惯, 并不是活着用什么, 死了就一定埋什么。”⑦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 》, 第71 页。随葬的文书也是如此, 未必便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文书原件。 一般而言, 除非墓主人生前留下遗嘱指定随葬物品, 较普遍的情况是墓主人的身后事多由家人或相关权益人随习俗进行安排。在这种情况下, 墓主人生前使用的文书极有可能会以挑选和摘录的形式制成明器性质的复制品陪葬(如湖北荆州纪南松柏汉墓35 号木牍上抄写有三种不同性质的“簿”, 明显就是刻意挑选和摘录的结果)。 邢义田先生认为: “西汉墓, 甚至秦墓出土的竹木简文书和帛书, 基本上都不脱明器的性质。”①邢义田《从出土资料看秦汉聚落形态和乡里行政》, 氏著《治国安邦: 法制、 行政与军事》,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年, 第318 页。笔者认为这一论断对战国时期的楚墓也有指导意义。 从出土实物来看, 战国秦汉时期的文书类明器和魏晋以后那种范本复制、 程式化的地券有明显不同, 就是这些文书类明器往往多是依据墓主人生前所使用的真实文书抄录而成。 虽然如此, 这些明器又多多少少表现出“貌而不用” 的非实用性。 《荀子·礼论》 曰: “生器文而不功, 明器貌而不用。”②王先谦《荀子集解》,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年第2 版, 第2 册, 第245 页。所谓“明器貌而不用”, 就是说随葬的明器仅具外观的相似性, 而不考虑其实用性或真实性, 这在湖北随州孔家坡西汉墓出土的《日书》 简上有鲜明体现。 据孔家坡汉墓发掘报告, 《日书》 简共计700 余枚, 为一册编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随州市考古队《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6 年, 第29-31 页。。 邢义田先生根据发掘报告中“整简大致等齐, 基本长度为33.8 厘米, 宽0.7至0.8 厘米不等, 厚约0.1 厘米” 这些信息, 推测这一册简最少长达4.9 米至5.6 米,重达2.6 公斤以上④邢义田《汉代简牍的体积、 重量和使用》, 氏著《地不爱宝: 汉代的简牍》, 第22 页。。 700 余简编为一册, 长度达5 米左右, 在查找及阅读上都是极为不便的, 其非实用性一览无遗。 现实世界中的简册应当是如前引《岳麓书院藏秦简(伍) 》 相关简文所言“毋过百牒而为一编”, 其长度1 米以内为宜。 因此, 从明器的性质去理解荆门郭店1 号楚墓及包山2 号楚墓中的空白简便可焕然而释。 将空白简另编联成卷或连缀于字简之后合编为一卷, 大概是希冀墓主人在彼岸世界也能继续他的事业吧。

四、 结语

综上, 对于简册中空白简占总简数比例较低的情况而言, 要考虑空白简的实用性,不过, 目前关于空白简位于简册首、 尾, 所起作用为保护内文、 补题的观点, 虽然还不能完全排除相关认识的正确性, 但缺少必要的文献及实物依据。 从现有的实物资料和文献出发, 对空白简的位置和作用还可有其他解释。 一种解释是空白简在简册末尾, 但不发生任何实际作用, 这可从居延新简“三十井候官始建国天凤亖年亖月尽六月当食者案” (EPT68: 195-207) 所显示的相关信息进行论证。 另一种解释是空白简处于简册内部, 其作用为分章(篇), 这可结合《岳麓书院藏秦简(伍) 》 相关简文及永元器物簿实物进行证明。 对于简册中空白简占总简数比例较高的情况, 较为合理的解释是那些空白简乃是随葬的明器, 其形态表现为: 独立编联成卷或连缀字简之后合编为一卷。当然, 上述论证结果正确与否, 还有待于更多出土实物资料及文献的发现。

猜你喜欢
简牍汉墓武威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重任在肩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三套车”:武威人的骄傲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简牍文献中秦及汉初奴婢制度的特征
武威所出西夏买地券再探
世纪惊奇:“走马楼简牍”发现亲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