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诗”的艺术探析和生产实践(下)

2023-04-30 00:29
心潮诗词评论 2023年5期

高 昌

五、新闻诗的表现技巧

新闻诗的形制比较短小精练。诗毕竟不是白话文,新闻诗的语言要求简洁、生动,好读、易懂,要有能力把新鲜、重要的信息和切实、独特的感受进行有机结合、有味延伸并有效表达。

(一)新闻诗的结构方式

新闻诗的写作,首先会涉及新闻背景的交代和概括。结构上要考虑对新闻触点的真实反映和简洁叙述,进而在诗句中相机键入抒情、描写、评弹等,将诗性思维与新闻事实进行水乳交融的结合与联结。常见结构方式有以下九种:

1.“直+叙”。单刀直入,用简要的文字直接复述新闻的主体事实和诗歌写作的客观由头。这种铺叙可以采用他者、作者、主客交错的不同视角,也可以采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伏笔等各种方式。我们来看同类题材的几首诗的不同处理方式:

外卖小哥

田瑞宝

一骑飞驰冒白烟,穿街过巷月光寒。

手机夜半声犹响,又是平台在派单。

这首诗按照时间顺序,直接铺叙了外卖小哥的具体生活状态,没有用什么修饰语言,但是从“派单”的夜半和小哥“飞驰”的速度,可以感受到其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认真。

快 递

江合友

次第街灯暗淡时,一车前驶去如飞。

春风送到楼头聚,你我同为债主追。

这首诗同样是铺叙描写一车如飞的小哥身影,但是在第三、第四句插叙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述一种同是天涯负债人的共情,从客体的单向视角转换成了主客体的交错视角,意蕴上更丰富了些。

偶 见

刘鲁宁

都市安居爱美团,茶余夜看雨潸潸。

街头外卖小哥在,独倚单车吃快餐。

这首诗同样采用铺叙的写法,也同样采用了主客体交错的视角,不过一个是喝茶夜看,一个是快餐街吃。两相对比,抒写了诗人的同情,也同样表现了快递小哥的劳动节奏。妙在以静写动,以独倚单车来反衬他的一骑如飞。

以上三首叙事性的诗作,分别采用了第三方视角、主体视角、主客体交错视角,均是独出心裁,也各有特色。放在一起对读,或许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生活滋味。

2.“描+述”。用生动的语言对新闻事件进行诗意化的转换,用形象的视角对事件的细节、侧面、场景转换或主要人物特征、言行、情态等进行艺术性的再现。可以采用侧面烘托、动静互转、虚实相衬等技巧。

比如这首表现扶贫干部重返乡村的“书所见”作品:

入夏返消泗乡作

蔡 永

湖乡暑令望安澜,晨起浇禾夜下船。

治水同怀追大禹,巡堤独步效青莲。

鸿泥旧迹开新景,村镇宏图仰后贤。

满垸风荷如故友,殷情席上到车前。

诗的结尾,是用荷花比喻村中父老的深情,“殷情席上到车前”的状语后置,把从饭桌前到送迎车前的热烈情景进行了巧妙书写,也是通过特殊的方位句式作为结尾,不动声色而又动人心弦。状语一般附加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或者位于主语、谓语之间,或者用在句首放在主语前面,但是像本诗把介词结构的状语放在句子后边,这种处理方式是比较罕见的,也是这首诗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句式特色。

3.“见+叹”。用带着感情色彩的词句切入新闻的发展过程。请看:

过台州府城见游客爆满

赵建德

冬去春回笑脸开,八方游客向三台。

紫阳街上东湖里,一派祥和挤出来。

诗人描写了市场复苏的热烈场景之后,用一句“一派祥和挤出来”的感叹,特别是用一个精心提炼的“挤”字,把心中的感慨和喜悦,像礼花一样瞬间释放了出来。

采桑子·打工者之重阳

张明新

别妻抛子来城久,到了重阳。忘了重阳,只倩秋风吹汗凉。 摩挲老茧高楼畔,满眼辉煌。满腹迷茫,唯有黄花似故乡。

词的结尾,用一句“黄花似故乡”的感叹,寄托了沉郁的乡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无奈和迷茫。

4.“叙+评”。发表见解,表明态度,对新闻事件的性质、因由、后果进行反响式的议论和评说,可以采用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手法。请看:

刀 梯

王海亮

谁怜百尺最高杆,辗转腾挪灵似猿。

辛酸浸透刀头雪,映彻时人心底寒。

这首诗表现的是观看杂技上刀梯表演的内心感受。最后一句的“寒”字从上一句结尾的“雪”字顺承而来,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心底的同情和愤懑。杂技表演对心理状态、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危险性也极强。没有保护措施的冒险展示,让诗人百感萦怀,出而成诗。

2023 年4 月15 日20 时53 分,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蒿沟镇尹楼村第一届文化旅游节活动上,就曾有一名杂技女演员在表演空中绸吊节目时,意外坠落身亡。联想到这一血淋淋的悲剧,读者会对诗人最后两句的评论更多一些深刻共鸣。究竟是什么让诗人感到这些“心底寒”?一是因为一些民间草台班子为了生计,不惜用冒着生命危险的动作来吸引观众;二是某些演出机构缺少制度管理,漠视安全保障,把风险和危险表演当作噱头和卖点;三是某些观众追奇求怪、寻求刺激的畸形欣赏心理。发生过的悲剧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应该采取有温度、有效力的措施来预防这种悲剧的重演,应该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人的尊严和价值,让大家都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到来自心底的美好和温馨。

5.“引+述”。引用前人典籍、俗谚俗句或者现场目击者的现身说法,从而引入对新闻事件的具体表述。我们来看一个著名的例子: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面对一个影响历史的重大新闻事件,诗人在开头两句描述新闻事实之后,在后六句则是集中笔墨阐发心中的感受和见解。第七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则荡开一笔,直接引述了唐代诗人李贺的名句,巧妙把历史的目光前移到当前的现实,拓展了时空纵深和感情容量,是一个成功的引述。

除了来自古籍和典故的这种引述,当代新闻诗中采用更多的是引述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语言来增加现场感。比如:

江城子·盼雪

伍锡学

才收晨雾散云烟,柳莺喧,露华妍。笛笛轻车,又到一批官。含笑女郎忙接待,鸡豚美,果瓜鲜。 检查考察复参观,菜盘边,酒杯前。力尽筋疲,场长祝苍天:“你若有情怜我辈,快下雪,早封山!”

词的结尾直接引用场长的话,使这篇作品在保持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更增加了针砭的力量。

6.“类+举”。罗列类似事件,对复杂冗繁的现象进行逻辑性的梳理,理清规律,分辨特征,归纳类别。比如:

哀沈阳

马君武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诗中罗列了赵四、朱五、蝴蝶作为温柔乡的代表,无形中使诗句更具有了影响力和感染力。

7.“比+较”。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新闻事件的相似之处进行有意识的直观比较。请看:

伫立袁崇焕雕像前

伍锡学

号令森严率六军,所行披靡赛天神。

连传大捷驱骄虏,屡拔高官策上勋。

点将台登崇峻节,督师旗展焕忠心。

中原板荡君王愦,又见鄂王成罪人。

诗人把岳飞和袁崇焕的功绩和悲惨遭遇一一进行了类比,没有进行一字评价,却唤起读者心中对袁崇焕的强烈情感。

8.“标+代”。对复杂的新闻本质进行科学定性,在作品中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抒情定义和社会概念。比如:

见街头学雷锋青年团队

王继权

已是春风拂满街,红旗插处净尘埃。

歌儿唱得朝霞亮,踏着雷锋脚步来。

诗中的雷锋,在这里就是一个代表性的精神符号。

9.“概+跃”。新闻诗要用简约的语言在“新闻核”上进行跳跃式速记,要源于新闻,同时要升华为诗,这就要求简练和概括力。诗句不能工笔细描式地进行各种侧面和角度的拓展叙述,同时也要尽量避免进行流线型的连续的冗繁记录。比如:

癸卯校庆回母院教研院感怀

肖红缨

眷眷卌三方步跨,文南旖旎灿韶华。

扶摇水木拂云树,窈窕芝兰浥露花。

传道箪瓢来物外,求真杖屦到天涯。

径蹊纵目饶佳景,桃李春风教育家。

诗人表现的是对2023年4月30日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日、教研院43周年建院日的感受。43 年的漫长光阴,诗人跳跃性地截取几个代表性的意象和词句进行诗性的概括,进而加以速写式的素描,同时又保留了情感流动的线索脉络,从一个平面场景中展现了一个有着充分历史纵深的立体空间,用联想性的写意代替了速记性的写实,符合思维逻辑,也展现了强烈的情感穿透力。

(二)新闻诗的措辞手段

袁枚《随园诗话》中说:“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本身就是大众化的内容。新闻诗采用适合大众阅读习惯、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展示,则更有针对性,也更能收到平易近人的效果。

《花城》以迎春为题索诗

聂绀弩

鸟啼山客睡初醒,雨雨风风昨夜惊。

万紫千红犹似梦,落花流水偶牵情。

文章报国谈何易,思想忧天老或曾。

道是迎春春早到,春江花月漾春城。

《花城》杂志迎春,是个小的新闻事件,诗人却写出大境界、大气魄,难得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白话运用得沉着凝重而又清新纯净,体现出了极高的语言魅力。新闻诗的语言注重措辞中的鲜活和生动,一般情况下尽量减少成语、成句,减少引述文字,摒弃套话,切忌高谈阔论,要注意增加文字表述中的准确精当和艺术美感。语言也不一定都是采用大白话,特定风格下也还可以来点儿小朦胧,玩点儿小深沉。比如李子这首《风入松·诗词研讨会》:“那天金谷众丧尸,火并阮和嵇。手持月亮为兵器,共遭遇,十架飞机。然后点燃烟草,捧红某段谈资。 那天李在曲江池,杜在浣花溪。老陶采菊东篱下,曹瞒曰:乌鹊南飞。大伙体温恒定,四肢对偶如诗。”这篇类似新闻特写的作品,采用奇诡的语言进行各种人物的浮世绘,笔墨细腻入微而直抵微妙的心理细节。其特色鲜明的文字与惯常的新闻语言迥然而异,但确实是诗歌作品中屡被点赞甚至模仿的隽永之作。

新闻诗的核心在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和感发,也就是说新闻诗的重心主要体现在立意上,因而新闻诗的语言贵在质朴和晓畅,不提倡多么花哨和绚丽。但是为了避免“浅白露”的常见弊端,新闻诗的语言同样也可以在修辞和技巧上下点功夫,适当采用一些增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段。

1.比喻

比喻可以使用在句子中间,也可以用在整体构思上。比如:

纪念雷锋题词60周年

孙继革

六秩时光未染尘,相逢还是那青春。

笑容恰似东风面,暖了芸芸天下人。

诗人直接用笑容比作春风,同时又从这一比喻的喻体顺承出了一个“暖”字,进一步抒发了雷锋精神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

再比如:

水调歌头·参加淮南市围棋赛题凤阳县小岗村

鲍海涛

改革争先手,小岗忆艰难,当年摁下手印,经久愈红鲜。四十光阴易过,成败兴衰谁识,花鼓正声喧。沈浩流连处,垂柳总依然。 思奇着,寻国手,问棋盘。九州万里,经纬何止此平川。共拟倾囊妙计,能破劫中困局,玉子转危安。一路从容骋,一带上新天!

这篇作品直接用下围棋来比喻治国理政,用比喻构思全篇,越品越有味道。

2.反讽

反讽就是说反语,是把正面表达的语义用字面上恰好相反的语境表达出来,分为三种矛盾表达方式:

(1)正话反说。比如:

瞻仰方志敏烈士塑像

伍锡学

敢教大地遍妖娆,几掷头颅几断腰。

多少英雄成塑像,忍看裙屐舞今宵。

诗中的“忍看裙屐舞今宵”是激愤语,实际是“不忍”“不容忍”的意思。

(2)声东击西。比如:

玉楼春

徐 康

《北京晚报》报道:高考临近,孔庙内祈福包热卖。

大成殿外旌幡展,祈福包悬色灿烂。红包鸿运兆当头,金字象征金榜见。 考生家长竞相伴,争购一包光满面。可怜孔子手无权,无法加分空许愿。

最后两句惋惜的是孔子无权,实际上讽刺的是那些企图用争购祈福包换取加分的“愿望”。用的语意是感叹,实际的用心是劝诫。

(3)旁敲侧击。比如:

谷雨前后沙尘雨雪持续感作

高海生

兴风隐曜卷尘沙,挥浊驱清寒叠加。

谷雨天时犹作雪,公然冻死万千花。

这里的“公然”用得非常有力,表面是说着怨恨的痴语,实际则暗含着对红尘世事的弦外之音。

3.设问

运用疑问、反问的口气组合诗句,是新闻诗常见的语言句式。比如:

鹧鸪天·洛阳烈士陵墓被拆让位商业用地有感

涂运桥

风卷红旗鼓角加,执戈边塞战云遮。而今寸土黄金价,曾是当年血染沙。 房地产,竞豪奢!与君羞说大中华。可怜烈士英魂散,更待何人护国家?

最后一句用疑问的语气表达出斩钉截铁地坚定。

4.排比

排比就是把构式相近、语义相关、语气相贯通的词句进行组合排列的语言技巧。比如:瀑何能搅地覆天翻?延安,延安!梦萦六十年,插翅还嫌慢!

【中吕·十二月带过尧民歌】我想去延安

叶玉莲

我想看延河水波翻浪卷;我想望宝塔山雾破云钻;我想尝油糕糕甘甜糯软;我想听“山丹丹”高亢绵缠;我想探窑洞洞绾巾羽扇;我想访崖畔畔俊女憨男。(带)总不解南泥湾怎能供衣添衫?揭不开抗大班哪会虹照龙潭?枣园灯为何把火炬长燃?壶口

用两组连续的排比构成全篇,结构上层叠独特,语义上深化拓展,语势效果上也强劲有力。

5.虚拟

就是设定虚构的语境和人事关联。比如:

替汶川大地震“废墟下握笔”的小学生遗言

鲍海涛

天堂可有学堂吗?地狱不收淘气娃?

攒紧手中这支笔,要描心底那层霞。

老师我会认真听,父母你当高兴夸。

下次春天来看我,废墟开朵小红花。

再比如:

水调歌头·嫦娥拜师

伍锡学

夜饮三盅酒,携梦上天堂。穿过七彩云锦,灿烂见星光。来到月球深处,果有琼楼玉宇,金碧泛辉煌。柔曼笙歌奏,浓郁桂花香。 俏嫦娥,盘宝髻,着霓裳。笑言“千载寂寞,玉兔伴身旁。今日请君上座,恭敬拜为师长,教我写文章。描绘神舟美,礼赞宇航郎”。

这两篇作品,均借用想象的力量进入另外一个平行世界,重接建构一个元宇宙般的情感场景,新颖独特,从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给人深刻印象。

6.化数

就是引入数学思维,进行诗化处理。比如:

打工者回乡

方益洪

十年行李竟无增,黯黯归程雪与冰。

忽觉家山应已近,柿红万点暖如灯。

“十年”表达离乡之久,“万点”表达乡情之浓,都很妥帖给力。

缆车游巴山大峡谷画架沟

冉长春

此地应该真不俗,名头已使人来逐。

一看果是未相欺,一幅一幅接一幅。

四个“一”字,不觉重复,反而品赏到目不暇接的美好享受。

六十岁想起雷锋

王聪颖

平凡日子普通兵,何事唯君得永生?

六十岁人吾已老,雷锋叔叔尚年轻。

朴素的六十岁和尚年轻的对比,巧妙昭示了雷锋精神的青春活力和巨大生命力。

7.通感

在新闻诗的语言表达中,也可以把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进行转换和挪移,从而呈现更加奇幻活泼的表达效果。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成功例子,是鲍海涛的《月光的分量》:“洒落清辉可论斤?蟾宫捣药落纷纷。最忙应是中秋夜,遍地相思病里人。”诗人为视觉中的月光赋予了重量、形状、味道和疗效,就是一种典型的通感手法。具体到新闻诗,我们可以看看姚泉名先生的两篇作品:

市耻日闻防空警报

姚泉名

敢忘失城三八年?岱家山外炮声残。

秋风似解楚人意,警报吹来入耳寒。

一个“寒”字把听觉转换成触觉,结束全篇,意味深长。欲收却、新山绿去。一季浮香虚影事,被雨锄风剪消无数。樱与李,等尘土。 章台旧梦如何拒?问谁知、多情有毒,梦来如虎。肯借漫天风雨我,扫尽萦怀残缕。更扫出、彤霞玉宇。独倚栏干惟自笑,算年来、华发根根苦。长笛起,裂如诉。

金缕曲·登楚天台,时风雨大作,感楚国旧事而赋

姚泉名

湖上风追雨。到眼前、危檐声乱,似敲心鼓。天地浑茫寒似铁,北望流云牵雾。

词中的“一季浮香虚影事,被雨锄风剪消无数”“多情有毒,梦来如虎”“肯借漫天风雨我,扫尽萦怀残缕”,三个通感句组用得都特色鲜明,韵味十足,让人反复品味,久久萦怀。

六、新闻诗的常见误区

现在喜爱新闻诗词写作的作者很多,队伍也非常庞大,佳作琳琅,各有特色。但也有一些作品进入鄙俗化和口号化、概念化的误区,试分析一下:

1.格律粗疏

有的作者写作热情很高,但是来稿中多有格律粗疏之处,有的人不肯在格律上下功夫,甚至振振有词地自我辩解,认为编辑对格律的要求过于严苛。如同体育赛场,体操要遵守体操的规则,游泳要遵守游泳的规则,篮球要遵守篮球的规则,足球要遵守足球的规则。我们不能在体操赛场上说我篮球打得好,也不能在篮球赛场上说我足球踢得好。金脚不能在篮球比赛中论高低,篮球高手也不能在足球比赛中论短长。不能说不守格律的作品不好,也不能说一定要死守规则。但如果是给以传统诗词曲为主的刊物投稿,还是要以基本格律常识作为一个基础门槛。

2.语言熟烂

诗词语言要准确新鲜,要有自己的个体经验和陌生面目。一些陈旧、熟悉的语言甚至固定成语的反复使用,甚至滥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熟而又烂的琐碎词语和平庸句式,就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冲击力,作品显得平淡和单薄。不好举未发表的作者投稿在这里谈语言问题,我们不妨对照一位名人的作品:“四十春夏从艺忙,豪情仍炽识开张。回眸笑看风和浪,阔步平添寿与康。众手耕耘新世界,同心规整好家乡。春风化雨赞神韵,锦绣前程未可量。”这首作品格律上大致齐整,但语言上缺少陌生化处理,尤其是“锦绣前程”“春风化雨”之类熟语的使用,使诗作缺少新鲜感。

3.赶集式的题材

一些作者热衷宏大叙事,仿佛是照着日历和新闻联播来写诗,春节、元旦、清明、端午、中秋要写诗,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要写诗,植树节、教师节、世界读书日、世界人口日、艾滋病日等都要写诗,南海风波、中印对峙、巴以冲突、九寨沟地震、台湾选举等也都要写诗。但写出的作品像自来水一样,寡淡无趣,勉强凑句。重大节庆和新闻事件不是不能写,但要真正的心灵触动,要有旷阔的视角和鲜明的个性,要有独到的艺术发现。这类大题材、大概念、大背景的作品看似好写,其实也很容易写成大路货。实际把握起来,难度却也更大。每逢某个重大节日或重大政治活动,常常会接到不少的诗友投寄的相关作品。但是词句雷同,思想干瘪,食之无味。这种扎堆创作的作品,缺少个性的发现和独立的思考,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越是大家都写的题材,越要写出新意和深意,否则就很难做到像万绿丛中一点红那样出彩。

4.类型化、陈旧化的意象

有的作者缺少生活历练,作品都是一些套路化、类型化的情绪。表面看像模像样,仔细看似曾相识,千诗一面。比如离别就是折柳,情豪就要举杯,怀古就要秦关汉月,赠内就要红豆孤灯……这类意象在赠答酬唱之类的作品中表现更明显,生吞活剥古人意象和意境,表面古雅,内里空洞,其实是一种新的概念化倾向。当代新闻诗中思想、感情、语言“三旧”的作品时有所见,一些生僻得甚至确已死了的文言字词,以及那些“徐娘”“萧娘”“檀郎”“香钗”“玉貌”“红腮”一类的词语,也出现在某些诗人笔下。一些脱离现实、盲目泥古拟古的倾向令人忧虑。比如我就曾见到过一首题为《留守少妇》的绝句:“桂子飘香夕雁横,窗开一扇待归声。妾身最怕中秋夜,月向檐前分外明。”现代诗人还在用“妾”这种陈旧的称谓来代留守少妇发言,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5.趣味粗糙

前人一直有在诗中打油的传统,今人也有不少成功之作。如果幽默风趣自然给读者带来愉悦感,但把握失度也容易坠于油滑。《重庆晚报》2016 年刊登过一首《趣事》:“早早辞别热被窝,雨中登山趣事多。两条花狗林中配,一旁观战是鹩哥。”这首诗对一个生活小场景进行了生动描述,读罢令人莞尔,但是我个人认为,终究还是过于随俗了。失去节制的趣味,容易泛滥成灾。好作品还是要有净化人心的力量和屏蔽尘俗的修为,要能够让喧嚣的世情和浮躁的生活感受到清凉和清新。

6.情绪偏狭

比如颂赞失当、谩骂恣情,或者发表违背真实原则、歪曲事实本相的狂言妄言,制作和传播各种道听途说的谣言和个人隐私,点名制造个人矛盾,还有涉及民族宗教话题的不当言论等作品,都不能公开在杂志上发表。偏于谩骂或吹捧的直白浅露作品,诗味也终究稍显不足。比如我曾收到湖北阳新县的一位老先生寄来的一首《讽贪官》:“工于心计善钻营,窃得大权集一身。跋扈专横成霸主,翻云覆雨不容人。我行我素山中虎,吮血吮膏凼里人。善恶到头终要报,恢恢天网待龟孙。”这首诗为贪官画一幅漫画像,骂得淋漓痛快。但是纯用干巴巴的议论,感染力也就打了折扣。刺玫瑰要带刺,但最主要的还是要有花,要有色彩和芬芳,也就是说讽刺作品也要有艺术魅力,要有巧思,有余味。

7.敏感话题的把握

有的作者写作技巧纯熟,作品写得也不错,但是有时候遇到敏感题材,尤其是国际问题和民族宗教问题等,把握起来就有商榷的空间。比如一位很优秀的诗友所写的一首《鸭绿江中朝友谊桥》,其中有这样几句:“谊能久结桥堪咏,鬼不全诛国岂宁。利剑光寒犹映雪,大江水暖可舒翎。”这首国际题材作品的“鬼不全诛国岂宁”“利剑光寒犹映雪,大江水暖可舒翎”等等,就容易产生歧义。

8.“遥感”作诗

和学者莫真宝先生探讨新闻诗的话题,他谈到“由新闻诗散发开来,则现代人写诗还有一种恶趣——集子中多名人”。比如不认识某感动中国人物,更没有与其有过交往,却在诗词中写作祝寿诗、酬赠诗等等,谬托知己,枉抛心力。真宝评说“这种‘隔空’写作,除了混淆视听,别无意义”。我认为这种情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正为新闻人物感动,虽不相识,但是诗人在诗词中用艺术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诚敬仰和真实启迪,这种新闻诗的写作应该是正常的。还有一种借助名人和大人物的名号给自己脸上贴金,甚至题目中也用“忆”“赠”等字眼以骄人惑众,这种方式是伪诗和劣作制作者的伎俩。无以名之,姑且称为“遥感”作诗吧。

9.抄情袭意

抄袭别人词句容易被发现,当代新闻诗写作中的抄情袭意则比较隐蔽。现在诗词传播工具很便捷,常常会遇到两篇作品观点“一致”、构思“雷同”的情况,发表时间有时候相差也不过一两天,但是仔细辨别,终究还是会有先后之别。盲目抄袭别人立意和复制别人情感的方式,毕竟不是立身之道,也不是长远之法。面对一个公众性的社会事件,如果只能说些人云亦云的车轱辘话,别人咋说,自己也咋说,别人怎样写,自己也怎样写,没有独立思考意识和自我判断能力,这样的“诗人”在新闻诗中能有什么出息?

七、新闻诗的胆识

新闻诗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新闻诗不一定都是歌颂光明,也可以针砭时弊。当代诗词中的新闻诗,如果专以表达内容来划分,也可以简单地分为风、雅、颂三种。

1.新闻诗中的“风”

这类诗词作品咏叹天下苍生的喜怒哀乐和民生疾苦,词汇犀利,文笔泼辣,侧重内心情感的抒发,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间色彩,真挚、真诚地展现普通百姓的内心世界,揭示现实生活的情感细节。比如:

有感于一些内向的“无题”诗

张 报

漫道无题实有题,内心世界小方池。

泉头活水无缘见,激荡风雷更不知。

2.新闻诗中的“雅”

这类诗词作品表述时代风云中的政治理念、人事更替和社会风潮,注重教化效应,强调审美功利。辞采典雅,落笔谨慎,见解准确,格调清高,意蕴悠深。比如:

壬申春日观北海九龙壁有作

王巨农

久蛰思高举,同怀捧日心。

曾教鳞爪露,终乏水云深。

天鼓挝南国,春旗荡邓林。

者番堪破壁,昂首上千寻。

踏莎行·闻大陆赠台大熊猫感赋

杨旭光

一片祥和,十分福气,憨憨体态殷殷意。欲传欢乐遍神州,不辞长别生身地。 碧海珠明,层霄情溢,彩云拥簇和平使。竹篁两岸翠相同,乡音更喜无些异。

3.新闻诗中的“颂”

这类诗词作品以饱满的热情和敬仰的视角为表达方式,内容上多为对领袖、模范、祖国、人民、信仰等等中心主题的褒扬和颂赞。胸襟开阔,气象恢宏,辞藻华美,境界高远。比如:

邓稼先歌

周啸天

1958 年钱三强约见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个大炮仗,令其领军。邓遂与妻子一别二十八年。1971 年杨振宁出席上海一宴会,席间得邓信披露,中国制造核武器并无外人插手。杨为之泪流满面。邓主持核试验十五次无不利,向称“福将”。然“文革”中一次降落伞事故,使核弹坠地失踪。邓驱车,寻到弹头,超“吃剂量”。1985 年查出癌症晚期,两报始以专版报道“两弹元勋”。翌年7月,邓全身出血不止而逝,终年62岁。

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头争口气。罗布泊中放炮仗,要陪美苏玩博戏。不赋新婚无家别,夫执高节妻何谓!不羡同门振六翮,甘向人前埋名字。一生边幅哪得修,三餐草草不知味。七六五四三二一,泰华压顶当此际。蘑菇云腾起戈壁,丰泽园里夜不寐。周公开颜一扬眉,杨子发书双落泪。惟恐失算机微间,岁月荒诞人无畏。潘多拉开伞不开,百夫穷追欲掘地。神农尝草莫予毒,干将铸剑及身试。一物在掌国得安,翻教英年时倒计。公乎公乎如山倒,人百其身哪可替!号外病危同时发,天下方知国有士。门前宾客折屐来,室内妻儿暗垂涕。两弹元勋荐以血,名编军帖古如是。天长地久真无恨,人生做一大事已!

鹧鸪天·抗洪子弟兵

杜天明

沙袋齐肩稚气孩,浪花贴着汗花来。十分力气风中奔,一抹橘红月下开。 压管涌,砺凡胎。从军子弟栋梁材。青春都道无羁好,坝上青春最壮哉。

以上列举的“风”“雅”“颂”的几篇新闻诗歌作品,都是笔者个人比较欣赏的作品,基本上都能做到歌颂时言之有物,讽刺时也言出有据。讽和颂作为题材而言,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涉及诗人的气度、胸襟和识见,则有高下之别。对于新闻诗而言,隔靴搔痒的“歌颂”不过是徒增笑柄,而戾气冲天的“讽刺”也同样令人望而止步。

当代诗词作品中的新闻诗,是很重要的一支劲旅。水平参差,讽颂各异。新闻诗表面看起来似乎很好写,但同时也经常听到诗人们感叹“不好写”。新闻诗之所以“不好写”,除了对新闻题材的把握和判断的尺度拿捏有着很严格的要求之外,还在于新闻诗的作品写不好会招惹麻烦,写得太好有时候也可能会触怒了什么人的利益,从而招惹上更大的麻烦。

我过去听人们说到对某个恋人的爱情,曾开玩笑说“不爱她是一种遗憾,爱她是一种牺牲”。同样道理,对热爱新闻诗写作的诗人而言,爱她,也意味着是一种赤诚的奉献,或曰是一种“牺牲”。实际上,新闻诗的价值不仅仅是美学实践上的独特意义,而且更在于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时代繁荣发展方面发挥出有效引领和特别作用。写作新闻诗的诗人如果忘记了肩膀上的责任担当,同样会引起公众形象和公信力方面的巨大质疑。

新闻诗的生产是以新闻事件为原材料的。新闻的真实性的严格要求,也对新闻诗的真实性有着更直接的心理期许。如果谁有志于写作新闻诗,我给他的最重要的劝告首先还是要说真话,要存真求实,经得住时间和公众的严格勘验,要有鞭挞丑恶、弘扬真善美的底线思维和职责自觉。诗人要写出这样的真正的新闻诗,也是需要一点胆识和牺牲精神的。既要守规矩,又要敢作为。从历史上看,有的新闻诗的作者风骨铮铮,让人充满敬意,另外也有某些作者会在巨大压力下畏难而退,留给时间一个复杂沉重的文学背影。比如晚唐诗人韦庄的《秦妇吟》,就曾因作者自身怯弱的原因而几经沉浮。

韦庄亲身经历过战火劫难,了解百姓疾苦,所以生活非常节俭。据说他家每次做饭下多少米,都有固定的分量,做饭烧的柴,也都事先称好,不允许浪费一丁点儿。甚至连自家早逝的孩子,他也只是草草入殓,不忍心用衣物为孩子陪葬,而是节省下来送给更困难的人家。

公元883年春,韦庄在洛阳遇到一位陕西逃难来的女子。陕西属于古代的秦国,所以这位来自陕西的女子就被称为秦妇。她头发蓬松,鬓角不整,皱紧眉头,哽咽着对韦庄说道:“我是一位长安贵人家里的侍女,那天早上打开了镜盒,还懒得梳头。独自靠着栏杆,正在教鹦鹉说话,忽然看见门外尘土飞扬,接着又看见街上有人在打鼓。谁知道我家主人骑马赶回来,说看见皇帝已逃难出城,黄巢军的旗帜已经遍地都是,冲进城来了。”据那秦妇介绍,当时的人们东躲西藏,屋里屋外是一片混乱。家家流血,处处冤声,女子、小孩都被抛弃。城中米价飞涨,食物缺少。老百姓们成批地饿死之后,就被抛在城外的沟壑里。整个长安城都陷入冷清荒凉的气氛,过去繁华的街市现在长出了麦苗。秦妇用“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14个字来形容长安城的惨状,意思是说皇宫里的宝库已烧成一大堆五颜六色的灰烬,大街踏到的到处都是公卿贵族的尸骨……那位秦妇最后说道:

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自从大寇犯中原,戎马不曾生四鄙。诛锄窃盗若神功,惠爱生灵如赤子。城壕固护教金汤,赋税如云送军垒。奈何四海尽滔滔,湛然一境平如砥。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愿君举棹东复东,咏此长歌献相公。

诗的意思是说恰好遇到从金陵(南京)来的人,说江南的风景与北方大不相同。黄巢起义军只是在中原打仗,江南倒还没有战火。那边的人民安居乐业,城池也很坚固。四海都是洪水滔滔,只有江南这一块平地可以让人避难。你也赶紧乘船向东跑吧,哪怕在江南做鬼,也比在北方的战火中煎熬的日子幸福啊。

韦庄亲历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等到听了秦妇的悲哀叙述,更是激情难抑,于是就挥笔写下了一首长篇通讯性质的诗歌《秦妇吟》,忠实记述了当时百姓们的悲惨遭遇。这首长诗感动了很多人,立刻就流传了起来,还有人专门制作成锦幛悬挂在自家的堂屋里。韦庄从此得了一个外号,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刚开始,韦庄也喜欢自己的这首诗。可是,因为“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些诗句太悲惨、太尖锐,他怕触怒朝中的权贵,就写了《家戒》,不让自己的家人把这首诗传给别人看,并到处托人收回过去别人的抄本,他自己的诗集也不再收录这首诗。后来,这首《秦妇吟》就失传了。后世的学者都只知道韦庄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却再也看不到这首著名的新闻诗的全貌了。

直到100多年前,敦煌道士王圆箓打开了敦煌莫高窟的一个尘封的壁洞,这首诗才重新从石窟中被发现,后经王国维和罗振玉等学者的整理研究,我们才重新看到这首失传千年的《秦妇吟》。

最后说到新闻诗的评判标准,我认为有五个字:第一是“真”,既要事真,又要情真和意真;第二是“群”,要表达普遍的情怀,要唤起群体性的关注和共鸣;第三是“新”,要写时效性强的新闻,同时更要有新角度、新发现;第四是“深”,要有深度的开掘和深广的开拓;而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第五个字,就是“拼”,要有胆识和勇气为民生疾苦和百姓心声“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