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数字外管”和“安全外管”建设推动外汇科技自立自强

2023-05-04 03:20张铁成编辑韩英彤
中国外汇 2023年2期
关键词:外汇业务外汇跨境

文/张铁成 编辑/韩英彤

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充分认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对增强我国发展竞争力和持续力的决定性意义。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我国应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外汇科技工作是我国金融业追赶国际先进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十年来,我国外汇科技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密围绕外汇管理改革发展目标,坚持以“系统整合、数据整合”为基础、以“数字外管”“安全外管”为主线,积极探索科技工作新思路、新模式、新应用,较为全面地实现了外汇管理信息化,为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高水平服务实体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驱动发展 助力完善外汇市场管理与服务框架

新时代新征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外汇科技工作更需要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十年来,外汇科技工作主动面向开放经济主战场、面向贸易强国和开放大国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以科技自立自强赋能外汇管理和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为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管理和服务框架,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坚持“科技赋能、数据赋能”创新驱动,积极完成系统整合与数据整合,提升外汇管理与服务水平,并应用科技手段推进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围绕外汇管理改革与发展中心任务,进一步支撑高水平国际收支统计体系建设、服务经常项目改革和交易真实性审核、稳步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为新时代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完成系统整合与数据整合,夯实外汇管理与服务基础

系统整合打破“一个业务,一个系统”局面,是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外汇局不断加大系统整合力度,开展应用门户整合,将原有的31个外汇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到一个门户,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外汇监管信息平台”“外汇业务数据采集平台”“网上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化建设历史性重大转折,确保重点领域外汇管理改革的顺利推进,使业务创新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工作结合得更加紧密。一是统一业务应用门户,面向企业、银行和外汇局系统三类用户分别构建“网上服务平台”“外汇业务数据采集平台”和“外汇业务监管平台”,并将原有的系统整合成平台上的多类业务应用。后来,又进一步优化整合面向银行和企业的系统,建设完成“数字外管”银行版和企业版。二是构建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资本项目信息系统,实现业务和系统两个层面的深度整合。三是将新版政府网站、银行信息门户网站与应用服务平台进行集成,实现信息门户与业务应用门户的无缝对接。“一个门户、三个平台”的建设完成,实现企业、银行和个人等涉汇主体一门户登录、一站式办事,极大简化涉汇主体的办事程序,大幅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全面提升外汇管理与服务水平。

在基本完成系统整合阶段性任务后,实现外汇数据整合成为外汇科技工作的主要着力点。2012年,外汇局搭建了外汇管理数据仓库,实现各类外汇业务存量数据和流量数据的共享和整合。2014年,基于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系统,实现了监测分析系统应用、服务贸易外汇监测分析应用以及外汇检查分析应用,为外汇管理事中、事后监管提供数据和系统支持,切实提高外汇收支形势的监测分析效率。当前,外汇科技领域的数据整合已开创“统一采集,共享使用”的整体格局。一是全面梳理各项外汇管理业务数据需求,对数据资源体系进行科学规划,形成面向金融机构的13大类外汇业务数据采集规范,构建外汇业务数据统一采集平台,建立外汇业务基础数据标准和指标数据标准体系,完成数据仓库建设,有效推进外汇业务数据整合和数据资源在全局范围的共享,提升数据的综合利用水平。二是整合外汇业务数据采集渠道,规范金融机构接入流程,以国际收支网上申报数据采集为基础,构建数据统一采集平台,解决数据重复报送、多头管理等问题。三是深入分析外汇业务数据资源,建设外汇管理数据仓库,打破系统界限和业务条线分割,稳步推进数据有效整合,提升数据综合利用水平。

深化简政放权,实现外汇行政许可业务一网通办

简政放权是提升外汇便利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之前,简政放权的重点是外汇管理法规清理,改进和优化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监管,将大量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整合和优化,下放到分支机构一线窗口。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力量深度介入,围绕国家政务信息化战略,着力提升外汇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使简政放权进入快车道。2019年,外汇局建成政务服务网上办理系统,上线“政务服务旗舰店”,使企业和银行足不出户就能办理业务,提高了行政许可办理效率,并建成“互联网+监管”系统,使监管事项覆盖率达到100%。一是政务服务网上办理系统可实现行政许可全部事项网上预审、部分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大幅提升外汇管理行政许可办理效率。上线政务服务好差评功能,进一步提升外汇局系统“群众为先,服务至上”的意识。二是“互联网+监管”系统可完成外汇管理领域18大类监管事项及监管行为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实现监管过程标准化、规范化。三是建设新版政府网站、银行信息门户网站,进一步增强信息公开和服务能力。四是推广应用“数字外管”银行版和企业版,优化重构面向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服务平台总体布局,打破业务条线分割,面向用户和市场主体,提高服务能力。

持续丰富科技供给,支持各项外汇管理改革政策落地生效

科技赋能提升数据质量,支撑高水平国际收支统计体系建设。通过构建数字化统计监测体系,实现国际收支统计数据采集、核查、加工的全流程电子化操作。持续完善对外金融资产负债与交易系统、涉外收付款统计分析系统,不断更新核查规则,增加统计分析维度和事后监测手段。数据采集方面,申报主体既可通过银行与外汇局相连的接口来申报数据,也可通过互联网界面自行申报,操作便利快捷。数据核查方面,外汇局将近七百条核查规则嵌入申报系统,错误数据与疑问数据即时反馈至申报主体或银行等机构,快速核实数据准确性。统计监测方面,实现多维钻取分析和灵活查询,支持业务人员灵活设定分析维度和筛选条件,获取对应的汇总或明细数据,快速掌握不同层级、不同项目的国际收支情况。

科技赋能经常项目改革和交易真实性审核,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增效。积极贯彻“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的要求,让企业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电子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便利企业外汇业务线上办理。简化名录登记业务材料和办理流程,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和外汇局“数字外管”平台,便利市场主体在线获取电子营业执照,允许企业名录登记全流程“网上办”。实现企业贸易外汇业务报告在线办理,取消企业辅导期业务报告的要求,降低企业“脚底成本”。二是通过网上核验税务备案表提高付汇效率。2020年以来,外汇局会同税务总局推动服务贸易对外支付税务备案网上核验,持续推进服务贸易付汇税务备案跨地区、跨银行网上核验,便利“一次备案、多次付汇”。税务备案电子化进一步简化了企业付汇流程,实现业务全程无纸化办理,避免企业“多头跑、重复跑”,有效节约企业服务贸易对外付汇时间和成本。截至2022年底,服务贸易税务备案信息网上核验已惠及超6万家市场主体,实现“企业、银行、税务、外汇”四方共赢。三是提升银行贸易外汇业务办理电子化程度。鼓励银行为企业办理贸易外汇收支时审核电子单证,提升跨境结算效率。通过“信用中国”“单一窗口”和外汇局应用服务平台等多渠道与银行共享企业分类等信用信息,向银行开放进口报关信息,丰富银行真实性审核手段。四是升级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开展货物贸易项下主体分类管理和本外币一体化负面清单管理。五是优化个人外汇业务系统,支撑个人购付汇便利化改革,分拆购付汇风险提示。六是完善服务贸易系统,支撑主体分类监管和监测分析,加强对贸易主体收入存放境外业务监测核查。

科技赋能资本项目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建设宏观审慎外债登记、额度计算、参数调整、预警监控等功能,助力构建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二是新增跨国公司登记、报表统计等功能,支持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三是升级境外机构合格投资者模块,助力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和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改革落地。四是实现全国范围内直接投资项下“登记、开户、入账”等主要业务直接由银行一站式办理,逐步推进外债、境外放款、内保外贷等业务直接由银行办理试点工作,稳步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内衍生品市场对外开放。五是新增便利化业务多维分析、固定报表、合规异常校验等事后监管功能,支持支付便利化政策全国推广,实现便利化与防风险统筹推进。六是升级企业外债管理相关功能,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试点,便利中小微企业跨境融资。七是支持资本项目数字化业务改革,便利市场主体相关业务办理和资金收付。

统筹发展与安全 实现外汇科技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金融风险诱因和形态更加复杂。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发生。为此,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长期以来,外汇科技工作坚定不移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紧紧围绕金融安全、网络安全、技术安全三个方面,持续推进外汇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在宏观预警体系、微观监管平台、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软硬件安全可控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坚持非现场先行,不断加强非现场能力建设,研发应用“外汇非现场检查分析系统”,磨砺升级外汇检查利刃,为防范化解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高效打击外汇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保障,将制度建设与技术升级共同发力,不断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守住网络安全底线,并利用国产技术化解卡脖子风险,筑牢技术安全根基。

宏观预警与微观监管协同推进,构建金融安全堡垒

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外汇局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构建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管理框架。宏观审慎是从维护金融稳定大局出发,逆周期市场化调节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防止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微观监管则坚持功能监管理念,依法依规维护外汇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跨境套利和违法违规行为,并保持监管政策和执行标准的跨周期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预测性。

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实施路径

外汇科技发展目标

宏观层面的审慎管理必须建立在有效的宏观预警基础上。一是搭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系统,充分整合使用外汇领域数据资源,提供总体分析、宏观分析、预警监测等功能,切实提高外汇收支形势监测分析效率。应用可视化技术,动态、集中展示宏观多维数据,支持快速、直观地了解跨境资金流动状况,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二是持续丰富主体监管体系。搭建银行画像和企业画像模块,构建上百个业务指标实现对银行和企业的多维评价,支持一键获取银行和企业全貌信息,进而快速掌握判断银行和企业的外汇业务整体情况。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设重要性企业评分场景,实现不同业务类别下重点企业智能筛查,支持监管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微观监管方面,以外汇非现场检查分析系统建设为着力点,外汇局在全国系统内选调业务人才和科技力量,综合分析非现场系统建设的功能需求,全面搭建系统模块及功能的设计框架,通过引入开放的分布式技术架构和开源的图数据库,完善和丰富现有的主体监管和行为监管技术手段,进行纵向对违规企业实际控制人、横向对违规企业境内外交易对手的穿透式分析,完成动态监管和实时预警,逐步实现监管要求下的所有交易数据全留痕,有效提升了异常线索发现效率。其中,依托系统发现了一批涉及地下钱庄、虚假贸易的大案要案。外汇非现场检查分析系统聚焦实质性违规的效果进一步显现。系统建设特征库、指标库功能,逐步形成非现场检查基础智库,支撑业务人员灵活自主建设特征指标,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开发图谱智能分析功能,引入社区发现、中心度等关系图谱算法,“以点带面”智能筛查违规团伙;建设智能矩阵模块,实现专家评估向机器自动评估转变,提升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搭建模型服务总线(MSB),实现层次分析法、熵权法、节点紧密度、内部社区发现、中心度算法、境内头部企业识别等高级算法模型的统一注册和管理,并提供标准化对外服务;开发关注数据研判功能,实现异常数据和重要线索自动推送、核查结果自动反馈,有效提升非现场检查效率。此外,外汇局还持续优化各业务系统功能,全方位构建面向业务、面向交易的多维微观监管体系,覆盖业务办理、外汇收支、合规异常监测、综合查询等全流程,切实提升经常项目真实性管理效率,助力资本项目管理“放得开、管得住”。

制度建设与技术升级共同发力,守住网络安全底线

外汇网络制度建设上台阶。一是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相继印发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相关制度,明确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主体责任,加强数据生成、传输、使用、销毁的全流程管理。二是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稳步推进。制定外汇局数据分类分级指南,归纳梳理业务领域数据分类分级识别标准,形成完整外汇数据台账。逐步构建“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数据保护体系,为后续指导金融机构外汇业务数据分类分级保护提供依据。三是数据共享交换成效显著。制定外汇局信息系统数据局内共享清单,构建面向用户的大数据共享使用机制,使数据在局内跨业务条线充分共享,扩展统计分析维度,丰富事后监管手段。与海关、税务、公安等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搭建数据交换专线,实现进出口报关单、可疑线索等数据依规共享、安全共享。规范外汇局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数据共享管理,建设政务数据共享交换系统,极大提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效率。四是系统使用管理更加规范,相继印发应用服务平台用户维护复核管理、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等系统使用管理相关制度,强制用户维护需双人办理,明确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等系统的管理原则,形成完备的系统使用监督、检查、整改机制,确保系统功能、数据安全使用。

技术升级取得新成效。一是“两地三中心”运行架构建设基本完成。实现15个重要生产系统在生产中心与同城中心双轨运行,为外汇局生产系统的数据安全性和业务连续性提供坚实保障。建立常态应急演练机制,进一步提升风险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安全生产运维体系持续完善。实现“两地三中心”统一规范管理,建立常态应急演练机制,制定和修订应急预案和处置手册,风险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网络安全监测分析手段不断丰富。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主动开展网络渗透测试,全力参与网络安全攻防实战演习。加强与网络安全主管部门、人民银行等部门的信息通报和共享,及时掌握和处置各类网络安全风险预警事件。强化网络安全队伍建设,加强总分局网络安全人员培训,不断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四是外汇局网络架构不断完善。完成外汇局业务网络升级改造,优化网络架构,提升网络性能,划清网络边界。积极落实安全可控战略,完成电子政务内网一期工程建设和互联网邮件系统升级改造。

利用安全可控技术化解卡脖子风险,筑牢技术安全根基

牢牢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确保科技安全和金融安全的关键,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近年来,外汇局加强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推动形成科技安全可控应用和解决方案,夯实外汇领域的安全基础。

预研与规划先行,稳步推进外汇局信息系统安全可控。通过调研银行、企业,结合外汇局业务特点与基础设施现状,分析比对不同产品的优劣,开展外汇局技术路线和产品选型研究。全面分析面临的挑战、主要任务、关键环节,研究制定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分阶段安排信息系统安全可控实施路径。

以信息系统建设为切入点,探索安全可控技术落地应用。应用安全可控的分布式数据库软件搭建外汇业务数据仓库,实现百亿级数据的抽取、存储与加工,有效支撑各外汇业务条线的多维分析、灵活查询需求,充分满足可视化、主体画像、重要企业监测等特定场景需要,提升数据综合利用智能化水平。引入先进的国内人工智能平台,完成数据分析与挖掘工具安全可控替换,实现图形化、低代码进行数据挖掘、构建人工智能模型,支持模型自动调节参数、定期更新,降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门槛、提升模型构建效率。探索应用安全可控的交易型数据库软件,实现外汇非现场数据采集相关功能,为其他类似业务系统安全可控实施积累了经验。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 推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金融与实体经济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关系。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实体经济,金融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没有充足的血液,实体经济就失去活力和动能。只有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经济、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以来,外汇局牵头建设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以下简称“跨境平台”),推进各部门业务联通、数据融通、技术互通,逐步建立起政府部门、银行、保险公司、中小企业等多部门信息共享和端到端的核验机制,陆续推出6个融资类和3个外汇政策便利化类应用场景,助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切实便利中小企业跨境资金收付,有效提升银行真实性审核和风险控制能力,受到市场广泛欢迎,外汇科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初现成效。

业务“联”通,深化平台服务能力

一是优先再造业务流程。以市场主体迫切需求为导向,有效整合各部门关联性需求,打通跨部门的业务联动难点,再造业务服务模式。通过嵌入业务和监管规则,建立符合各方共识的智能化、自动化业务合约,推动部门间业务规则互认互信,不断丰富平台跨境融资、结算便利、展业合规类应用场景。二是逐步深化服务能力。以跨境平台为载体,建立“金融科技沙盒”开展区域内跨部门业务联动试点,按照“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思路,持续探索全国一体化场景和地方特色模块,实现外汇管理向服务市场主体跨境交易活动延伸。

数据“融”通,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一是运用安全保护等技术手段,推动跨部门多源数据安全共享,搭建数据服务桥梁,一端对接政府部门、信用保险、平台企业等数据供给方,另一端对接银行、企业等数据需求方。二是根据市场主体和监管部门需求,构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单一部门的业务统计信息等基础性指标,以及多部门联合运算形成的综合性指标。三是形成全景画像信用体系。运用智能画像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信用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市场展业与外汇监管从“人控”向“机控”再向“智控”演变,促进形成越诚信越便利的良性循环。

技术“互”通,夯实平台应用基础

一是技术手段协同化。整合应用区块链、零知识验证、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等技术,协同发挥对外汇业务创新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建立“边研究、边实践、边反馈、边完善”的技术应用机制,通过区域试点牵引科技供给,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外汇业务创新发展。二是技术架构微服务化。持续推进应用架构微服务化升级改造,搭建灵活适配、独立输出的微服务通用模块,支持跨境平台各类应用场景的快速搭建和灵活更迭,不断满足跨境金融业务多样化需求。三是技术对接标准化。标准的API或软件开发工具包(SDK)联接口打通外汇局内部和其他部门间的系统群,支持系统功能和服务复用,实现平台联通、服务集约供给。

通过跨境平台,首先,企业“融资难”和银行“风控难”得到有效缓解。跨境平台提供丰富的跨境信用信息和便捷的核验服务,为银行向企业授信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数据参考,同时跨境平台上信息共享有效避免一笔交易在多家银行重复融资的情况。截至2022年底,跨境平台6个融资类场景参与法人银行300多家,服务企业超过1.8万家,其中涉外收支年规模小于3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占比约75%,融资金额约2200亿美元。其次,外汇业务办理便利化水平明显提高。跨境平台提供便利的真实性核验手段、线上批量处理通道,极大提高了业务员办理效率。截至2022年12月底,跨境平台3个外汇政策便利化类场景参与法人银行500多家,服务企业超过6万家,涉及付汇金额超过7900亿美元。再次,银行融资产品创新得到有效支持。多家银行已依托跨境平台,先后推出“出口数据贷”“浙商数据保”“区块链秒贷”“出口易贷”“出口微贷”等线上化信用类授信产品,实现免抵押、全线上、自动审批功能,有效拓宽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全面落实外汇管理“十四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开创外汇科技工作新格局

外汇管理“十四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外汇管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将努力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完善外汇科技治理,高效推进外汇科技高质量发展,着力实现外汇科技业务办理便利化、业务监测智能化、业务监管协同化、业务应用平台化“四化”蓝图。外汇科技工作将以“科技赋能、数据赋能”为动力,为持续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提供科技方案,着力实现“四化”蓝图,助力外汇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协同,推动外汇改革发展与高效监管

一是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双随机、一公开”相关要求,推动互联网技术与政务服务高效结合,更好实现外汇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以科技手段助力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继续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进一步扩展数据来源渠道,利用联邦学习、关系图谱等技术,联合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和银行构建全面统一的外汇监管与展业体系,实现宏观预警更及时、微观监管更精准、外汇展业更便利的愿景。三是围绕外汇管理改革和发展,持续丰富完善外汇业务服务平台,优化升级外汇业务应用,提升科技服务外汇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持续筑牢根基,坚守网络安全、技术安全底线

一是筑牢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二是确保外汇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完善一体化实战化运维体系,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三是构筑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体系,完善数据分级分类保护,扩展数据加密和数据脱敏在外汇管理领域的应用,加强对数据处理活动的风险监测。四是稳步推进信息系统安全可控替代,逐步扩大安全可控技术应用范围,最终实现全面自主可控和高度安全可靠。

积极创新开拓,推动跨境平台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外汇科技服务新格局,提升外汇科技服务高水平开放和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二是以业务场景为内容、数据要素为材料、科技支撑为框架,三条路径齐头并进,以金融科技利器,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优化再造业务场景与服务流程。三是重点围绕融资类、便利化类、新业态类、展业类四大类别,开展信用融资、仓单融资、优质企业贸易便利化、跨境信用协同建模、离岸贸易等10大场景研究与实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专门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际国内大势、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确保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为新时代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外汇科技工作将以“科技赋能、数据赋能”为发展路径和动力引擎,全面提升外汇科技能力水平,努力实现外汇科技便利化、智能化、协同化、平台化的“四化”蓝图,服务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外汇业务外汇跨境
《外汇业务百问百答》新书发售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经常项下境内外汇划转相关业务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投资相关外汇业务
经常项下个人外汇业务
货贸项下外汇业务
不辱使命的中国外汇人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外汇套利 稳赚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