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航天精神指导陶瓷艺术创作
——粉彩瓷板画“天问”创作浅识

2023-05-06 10:57唐亮祥肖海波
景德镇陶瓷 2023年1期
关键词:瓷板画天问粉彩

唐亮祥 肖海波

2022 年11 月30 日7 时33 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乘组与翘盼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太空会师”,首次实现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6 名中国航天员在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太空家园”,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的雄姿和卓越成就。实时画面传来,无不令国人为之自豪。

一、航天精神与陶瓷文化

自2003 年,“神舟五号”飞船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历时21 小时23 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20 年来,神舟系列飞船已成功十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航天员从一人一天的“一日游”,到多人多天的“数日游”,再到三人半年的连续“季度游”,中国航天员“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鲜艳的中国红闪耀太空,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惊鸿之笔。中国航天人奔赴星辰大海,探索宇宙奥秘的步伐从未停止,太空之旅跨越式突破,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充分展现了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彰显着我泱泱中华大国逐梦太空的自信豪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建造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是实现新时代航天梦的必经之路。中国航天人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也意味着世界航天事业有了新的发展里程碑。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从“东方红一号”到载人航天再到宇宙空间站,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大力弘扬和践行中国航天精神,使航天精神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航天精神,对我们各行各业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学习、指导意义。

陶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是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一样,中国贡献给世界科学技术的又一大发明。景德镇以千年的制瓷历史,闻名遐迩的瓷都,被世人所仰慕。景德镇陶瓷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符号,为构建东西方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因此,用陶瓷载体来讴歌反映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们陶瓷美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我们对转变传统题材的一次尝试,大型粉彩瓷板画“天问”由此产生。

二、粉彩瓷画的工艺特色

用粉彩艺术来塑造航天成就,是因为“粉彩”瓷是清朝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影响而创造发明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历史悠久,成为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所谓“粉彩”,就是绘制作品时,在辅以绚丽丰富的色料内,渗入一部分俗称“玻璃白”的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由于砷有乳浊作用,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能产生粉化反应,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深浅浓淡的不同色调,使色彩出现浓淡凹凸之感,展现出色彩鲜丽而持重、粉润柔和而淡雅、书工细腻而精湛、栩栩如生而俊雅的瓷艺风貌。

粉彩所用的颜色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透明颜色,以雪白调制各种净颜色,填盖在珠明料所绘的物象上使之透明有色;二类是不透明颜色,以玻白调制各种净颜色,由于此类颜色不透明,只能在线内平填,而不能盖填在线条上。所谓净颜色,就是没有掺大量雪白或玻白的颜色,前者常用的有水绿、淡苦绿、粉苦绿、石头绿、粉大绿、赭石、粉紫等;后者常用的为淡黄、淡翠、宫粉、松绿、翡翠等。

三、“天问”粉彩瓷板画的内涵特色

粉彩瓷板画·天问

“天问”由三块条幅瓷板组合而成,左右稍窄。在构图上汲取了南宋山水画家马远、夏圭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的技法,大胆剪裁,高度提炼,分别撷取了“神舟十二、十三、十四号”航天员出舱操作,以及“嫦娥四号”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祝融”航天探测器在火星软着陆的历史性画面镜头。在艺术上巧妙地突出了太空的浩瀚辽阔,把富有感情色彩的科技引领,神舟飞行,攻坚克难、创新创造、不求安逸、艰苦卓绝、照亮中国科技兴国路的中国航天精神突显出来。尤其是画面中部,突出表现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高举五星红旗在太空漫步,向世界彰显中国航天大国的巨大科技成果,不仅使《天问》画面更加情景交融,恢宏大气,而且更富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壮观伟人诗意。

具体各层次画面布局分别是,左上角为“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安装舱外的热控扩展泵组、抬升舱外全景摄像机D、以及组装舱外工具箱,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情景。右上角展示了“神州十三号” 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翟志刚,时隔13 年后再次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与执行出舱活动的中国首位女航天员王亚平,共同完成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舱外扩展泵组安装、全景相机D 抬升等典型动作测试作业任务的操作瞬间景象。左下角为“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首次利用气闸舱实施出舱,配合地面开展气闸舱出舱相关功能测试、两舱组合体、三舱组合体大小机械臂测试等工作情景。虽然由于太空航天服的保护,我们没能画出航天员的脸部表情,但从赋予他们那极富动感的空中操作,我们可以体悟到航天员的无比自豪之感。

背景为浩瀚的宇宙星空,一条淡蓝色组成的银河带,繁星点点,耀眼夺目。中景自下而上分别是近在咫尺的硕大地球等星体形态,地球表面那蔚蓝的大海,连绵起伏的山脉隐约可见,地球的右侧,神舟飞船航天器姿态稳定的绕球飞行。地球下方由黄彩淡变成浅黄的月球岩层表面,嫦娥四号探测器“玉兔二号”稳稳地落下,鲜艳的五星红旗格外耀眼。中国实现世界上第一次月球软着陆和巡航探索,实现工程技术和空间科学的双重飞跃和创新被定格。瓷板紧靠右侧,露出一小部分球体,一架神州航天器从球体飞过,以小见大,形成极大的反差,显示宇宙星空的浩瀚莫测。右下角为象征着中华先祖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祝融”命名的火星探测器在进行操作试验情景。

“天问”构图布局,物象多而不繁,排列层次有序,虚实结合,静中有动,物象形似,寓意深厚,凝结着航天工作者自力更生、夜以继日、刻苦攻关,“击破万里苍穹、目标星辰大海”不甘人后的进取精神。凝集着国家和民族、中华儿女殷切期望,追求科技进步的澎湃力量,以及创作者对航天精神的尊崇和敬意之情。

四、“天问”粉彩瓷板画的设色及意义

在设色上,“天问”采取了通景装饰,吸取了景德镇历代名家前辈的创新手法,在传统粉彩瓷的技法形态下,又注入了现代发展应用之技法,所描绘的航天器、航天员、星球、银河等画面物象,勾线用笔圆滑、细密、流畅、均匀、干净。物象线条淡、细、匀、柔、俏,笔线起、收、顿、转含蓄。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先用沾好浓淡干湿不同的彩料画笔涂填在画面较暗的部位,然后按阴阳向背的方向,慢慢渲染出不同深浅的明暗层次变化。不仅设色鲜丽,色泽变化多样,而且表现的物象立体、逼真。其布局和笔法,在借鉴和运用其它艺术形式特征的同时,丰富了粉彩艺术的表现技法和效果,使“天问”这件作品,呈现出当代粉彩瓷多种技法的意境美感。

“天问”以陶瓷为载体,用粉彩艺术形式,在方寸尺幅之间,以小见大,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制的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近一年的时间内,空间站从一个飞行器单飞,到四个飞行器构成组合体,构型不断发生变化,交会对接、绕飞、机械臂操作、手控遥操作等复杂的在轨组装建造技术不断得到验证,以及中国航天员“牢记使命,不负重托”的矫健身姿。浓缩了中国航天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五十年来,培育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取得攻坚克难、创新创造、不求安逸、艰苦卓绝等多项航天科学研究成果。在浩瀚无边的星空,高擎起光彩夺目的五星红旗,激扬了中华民族的梦想,彰显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追求理想的血脉基因,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奏响了宇宙最强音。

五、结语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是党和政府长期关注、高度重视的一项伟大工程。而讲好景德镇陶瓷故事,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殷殷嘱托的要义之举。中国陶瓷是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所形成的民族传统艺术,具有广义的传承和创新性。当前,我们面临着推陈出新,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重大历史使命,在陶瓷人才不断辈出的新时代,更应发挥中华陶瓷这一世界闻名的艺术载体特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多种彩绘艺术形式和新技法,把笔墨描向更广阔的空间,积极宣传推介新时代各行各业的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天问”粉彩瓷板画就是我们一次成功的尝试。相信通过我们陶瓷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和努力,一定能创作出更多题材新、意境新的优秀陶瓷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奉献我们的才艺和智慧。

猜你喜欢
瓷板画天问粉彩
房敏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前传”
粉彩瓷板四条屏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天问一号”的绝招
徐建明 艺术作品选
《读屈原〈天问〉之一》
瓷板画:凤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