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人画对现代陶瓷山水绘画的影响

2023-05-06 10:57陈慧
景德镇陶瓷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人画山水陶瓷

陈慧

一、传统文人画的发展概况

在中国绘画的语境中,文人画包含一个较大的艺术范畴,像山水画、花鸟画等艺术门类都可以归于这个部分。相较于形式而言,文人画更注重其内涵,它指的是一种称为“文人”的阶层以绘画艺术为媒介,而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信仰。

“文人画”这个概念,在明代经董其昌提出,但其最早可以追溯至魏晋时期,东晋名家顾恺之笔下的《洛神赋图》可以视为“文人画”的雏形。至唐代,诗画双绝的王维以诗入画,造就了艺术史上一个新的境界,苏轼称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此,中国绘画与文学诗歌缠绕在一起,开启了中国文人画“书画同源”的门径。

北宋可以说是“文人画”蓬勃发展的时期,从绘画史的连续性来看,在北宋前期,中国绘画已经有了上千年的积累,不仅画家名作不凡,而且形式多样,为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除此之外,经过漫长时间而形成的儒释道的文化也为之提供着养分。从这一点来说,在整个历史链条上,文人画是发展之必然。但文人画在宋朝兴旺发展还有其更具体的缘由,与此密切相关的是文人这个阶层的崛起。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市场的繁荣,文化开始向民间下移,绘画市场也涌现出来,层出不穷的需求催生了文人作画的动力;另一方面,统治者也对绘画这一行为大加倡导,在中国绘画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幕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宋徽宗设立画院,不仅予以画家官衔,腰金带玉,荣华加身,还在科举之外以绘画的形式招聘官员,而所设置的命题则以诗歌名句为来源,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另外,宋徽宗本人,亦是书画卓绝的文人,在书法上创立瘦金体,提倡书法与绘画相结合,作为在画坛上的领军人物,他对文人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宋之际的文人画开创的局面由后代继之,不过在特点上较前代而言则更为隐晦,值得提及的是历史易代之际,如南宋灭亡之时,一批南宋遗民不愿仕元,遂隐居山林,以绘画喻怀,比如郑思肖,绘画兰花不画土,别人问他即回答,无根怎么画土呢?又如明代的徐渭所绘画的梅花,清代的八大山人所绘画的虫鱼之目,都具有深刻的内涵。

文人画的题材不限,可以是水陆草木之花,也可以是鸟兽虫鱼之属,这些普普通通的景物或景色,经过画家的匠心妙用,一一铺展在纸上,显现出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直到今天,文人画仍旧是一个让艺术家着迷去开拓的领域,名家辈出,佳作不断。

二、陶瓷山水绘画的历史和现状

山水绘画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在中国绘画史中的体现,不仅仅是对于山水景物的简单的描摹,而是一种语言符号,表达着作者的感情和思想。陶瓷上山水绘画的应用,真正发展是在清末民初,这一时期,陶瓷褪去由宫廷统一铸造的外壳,而使个体创作者绽放出价值,得以不必拘束于统一的流程,真正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

为什么说在清末民初之时的陶瓷山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陶瓷山水呢?我们知道,在清末,政治的腐败导致了社会的动乱,依托于政府的官窑也走向没落。一批依靠官窑为生的传统艺人,面临失业,不得不走向民间踏上卖画谋生的道路。早期的艺人都有高超的艺术技艺,如果用前文的术语,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文人阶层,他们一方面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另一方面却释放出创作的自由,他们将中国传统山水之中的浅绛着色的技艺运用到陶瓷之中,从而创造出浅绛彩这一种独特的工艺。尽管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浅绛彩只是昙花一现,在一段时间之后,便被新彩所代替,但没有人可以否认其在陶瓷山水绘画发展之中的价值。

此后,对陶瓷山水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人物,还有“珠山八友”。“珠山八友”是指以王琦为代表的陶瓷组织,总共八人,但关于相关成员的说法不一,其中足够确定的有王琦、王大凡、毕伯涛、汪野亭、何许人等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如汪氏山水、何氏雪景图,在不同的层面对陶瓷山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今,由“珠山八友”所奠定的陶瓷山水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获得了更多的可能。一方面,新材料的发明,新技艺的创造,使得陶瓷山水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随着设计行业的蒸蒸日上,陶瓷山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一方陶瓷之上,陶瓷更多的作为一种装饰的材料而出现在建筑中。

三、文人画对现代陶瓷山水绘画的影响

文人画的出现,提高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境界,使得中国绘画由之前的写实描摹,而出现“不求形似求神似”的境界,而这一点,也是中国的绘画艺术与西方的艺术最大的不同。文人画忽略简单的线条的勾勒,注重营造整体的意境,单就文人画发展过程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而言,文人画对现代陶瓷山水绘画的影响,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文学性。这一点很好理解,传统文人画讲究“诗画同源”,尤其在宋代产生诸多的题画诗,而诗歌不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都是非常富有文学性的题材,试举何许人的粉彩山水《寒江独钓图》(如图1)题诗云——“六出霏霏舞,孤舟倚石矶。浑然冷不觉,把钓独忘归”。即使没有见过画,单凭借此诗来展开联想,我们脑海中也会展开一幅《寒江独钓图》。在浩渺苍茫的大雪之中,寒风凌冽,呵气成冰,一叶扁舟,一块石矶,一个头戴斗笠的垂钓者,坐在石矶之上,一心一意地垂钓,对周围的寒冷丝毫不觉,这种垂钓的经典意象,实在是对中国古典的粉彩山水形式的表达。再看看其画,整幅画上以白色为主调,其诗中的“浑然冷不觉”的感受自然而然可以感受到了,正因为冷,“把钓独忘归”显得合情合理。整幅画意境雄浑稳重,磅礴大气,是中国陶瓷版画中的珍品,是名副其实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其二,审美性。在传统文人画之中,不仅有题画诗,还有纂刻,这些文化元素与画面结合在一起,产生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试看宋徽宗的《雪江归棹图》,浩荡的长卷画作,雪后的山河浩渺,江中归帆,岸上行人,看似是静景,其实是动景,而图中瘦金体的书法,横亘在山水之间,与山水融为一体,真是画中绝品。如今,在陶瓷山水绘画之中,书法纂刻的运用也到了俯仰皆拾的境地,给陶瓷山水绘画创造了更高的艺术美感。

图1 何许人粉彩山水《寒江独钓图》

其三,抒情性。文人画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就在于抒发画家的思想和情感。但是,由于画家的阅历、心境、技艺等诸方面的不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层次当然也就不一样,或幽怨,或愤懑,或自豪,或欣喜,在一方纸帛之上,通过简单的几笔勾勒,溢出种种复杂的感情。在文人画之上的表现自不必说,笔者以关山月和傅抱石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为例(如图2 ),在整个山水之中,气势磅礴,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自豪感,也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

由是观之,文人画在陶瓷山水画上的影响,表现在文学性、审美性、抒情性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文学性所提供的文学材料,是作者得以抒情的符号,也是诱发审美意义的媒介,而通过抒情和审美,陶瓷山水绘画之中的文字则更加耐人寻味,引人入胜。

图3 作者:陈慧

四、结语

图2 《江山如此多娇》

文人画自魏晋时期孕育雏形,到宋代蓬勃发展,再到今天成熟的理论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陶瓷和山水画历经朝代的变迁,岁月的更迭,发生了奇妙的交融,碰撞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火花。陶瓷山水如果沿着西方那样的写实的脉络发展,是难以有今天的巍巍大观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与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文明中的养料的滋养是分不开的。文人画在陶瓷山水中的运用,给我们的陶瓷绘画的发展提供了榜样,即陶瓷文化在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新科技新材料的辅助,也离不开西方艺术理念的渗透,但在其更深邃的内核之中,是必须回溯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中去的。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给我们的陶瓷艺术和文化事业给予了坚定的支撑!

猜你喜欢
文人画山水陶瓷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廿一世纪的文人画——观白德松画展有感
《山水》
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