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人生可以观看

2023-05-08 02:05
求学·理科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骑师尼古拉斯牛津大学

1964年,在伦敦富裕地区肯辛顿的一所私立学校里,学生们穿着得体,正在课堂上用拉丁语唱着《丛林流浪》。课间,有三个男孩接受了采访,其中一个男孩说:“在这里毕业以后,我会去考雷特公学,然后去读威斯敏斯特寄宿学校,再接着努力进入剑桥大学。”另外两个男孩也不约而同地说出了类似的求学路线,理想大学不是剑桥大学,就是牛津大学。这一年,他们7岁。

同时,生活在伦敦东区、约克郡和福利院的几个孩子也被问到未来的打算,有的说想成为骑师或宇航员,有的说希望工作之前能到处走走,还有的孩子一脸茫然地问:“大学是什么意思?”

7年后,肯辛顿地区的三个男孩14岁了,他们按部就班进入了理想学校,并开始为成为律师、作家而做准备。又7年后,他们21岁了,三人中的两位进入了牛津大学法律系,另一位则入读杜伦大学历史系。

而那位想成为骑师的东区男孩,14岁就开始在赛马场打零工,21岁在赛狗场帮人下赌注,28岁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

希望成为宇航员的孩子,14岁时,他开始觉得那个愿望只是7岁孩子的美好想象;21岁时,他是伦敦大学的在读学生,对未来的规划还有些迷茫。

其他的孩子,大多没有读大学,21岁的年纪,或在工厂上班,或在工地搬砖,他们有的后来甚至依靠政府救济为生。

在所有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孩子中,只有一个男孩依靠奖学金读完了私立寄宿学校,考入了牛津大学,最后移民美国,成为一名大学教授。

上述孩子的故事源自中文译名为《人生七年》的英国系列纪录片。《人生七年》摄制组想要探索“一个人出生的社会阶级,将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他的未来”,而英国有一句俗语“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于是摄制组找了14个不同阶层的7岁英国小孩,请他们聊聊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此后每隔7年重新访问一次,记录下他们生活的变化。

目前,《人生七年》已经拍了9部,分别为《7up》《14up》《21up》《28up》《35up》《42up》《49up》《56up》《63up》,是以主人公们当时的年龄来命名的。

随着拍摄的展开,这一纪录片的导演意识到自己拍摄的并不是“一部关于英国社会阶层的政治电影”,而是“一部正在进行的调查”,调查来自不同背景的个人是如何在快速的社会变革以及充满偶然与意外的生活中寻找意义和幸福的。

这一拍摄时间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纪录片展现了幼时的家庭环境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轨迹确实有着极大的影响,但人生是不断变化着的,意外和灾难随时都会突然发生。

“精英三兄弟”中的约翰在28岁时如愿成为一名律师,后来还成了皇家律师。但他也说过,并不是出身好就代表不需要努力。他在《56up》中透露,其实他的父亲在他上大学前就已去世,家里一度出现财政危机,他凭借奖学金才读完了大学。

富家千金苏西,在21岁接受采访时,看起来有些叛逆,大概受父母离异的影响,她提到自己不相信婚姻,对于组建和经营家庭还需要再好好想想。但到了35岁,苏西已经步入婚姻,有了两個孩子,做起了家庭主妇。

中产阶级出身的布鲁斯在7岁时就说,希望自己长大之后能去到非洲,去帮助、教育那些有困难的人。他从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之后,确实如他小时候说的那样,成为一名支教老师,致力于落后地区儿童的教育事业。那时,他住在政府的救济房与学校宿舍里,对物质生活没有强烈的欲望。四十多岁时,他回到了英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依然从事教育工作,但进入了私立名校。

同样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尼尔,7岁时提到自己长大后想做一个大巴司机,带着大家去海边玩耍,满脸天真烂漫;14岁时一门心思应付学业,眉眼间略带忧郁;21岁时考上了阿伯丁大学,但没读一年,便辍学打起了零工;28岁时成了靠政府救济的无业游民,在英国到处流浪,居无定所。但后来,他的故事又出现了转折。42岁的尼尔回到伦敦,成为社区的自由党议员,开始为选民奔走。之后几年,他开始学习大学课程,业余时间做牧师、写小说。

除了尼尔,片中变化较大的人物当属尼古拉斯。尼古拉斯出生在英国约克郡的乡村,父母都是农民。14岁的尼古拉斯表现得相当害羞,面对镜头一直低着头,显得有些不自信。然而,之后的尼古拉斯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21岁时,他是牛津大学物理系的高才生;28岁时,他已取得博士学位,同他的校友结了婚,并在美国当教授助理;42岁时,他已升任大学教授。他被认为通过读书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但他的人生并没有从此一帆风顺。之后,他还经历了科研项目失败、离婚又再婚、患上喉癌等一系列事情。

片中工人阶级的代表——托尼的人生体验亦十分丰富。他从小立志成为一名骑师,但在发现自己没有做骑师的天赋后,就改当出租车司机。除了开出租车,他还去电影里跑龙套,和亲戚开酒吧,去西班牙置地……几乎每个阶段,我们都能看到托尼的新进展。

7岁时生活在福利院的西蒙长大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一家肉类冷冻公司做底层工作,中年的时候离婚了。不过,在走进第二段婚姻之后,他改掉了自己懒惰、悲观的处事方式,在2019年播出的《63up》里,他和妻子经营的寄宿家庭累计帮助并抚养了超过130个无家可归的孩子。

从1964年到2019年,从7岁到63岁,将近60年间,孩子们长大成人,有成功也有心碎,经历了结婚或离婚,有人提前退出了拍摄,有人退出又重新加入,也有人在中途离世。可以说,《人生七年》这一纪录片,除了展现受访者人生的巨大反差,同时也暗示着人生的“不可预测性”。

另外,这一纪录片也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的讨论。有人说:“想要实现阶层流动,教育是关键。”片中的主角们也提到了自己对于读书的看法。安德鲁说:“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但是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托尼在21岁时表示教育不是很重要,但在28岁又提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显然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当年不知道大学是什么的保罗,在56岁时说:“不管做什么行业,我都会劝家里的孩子多读书,我希望教育系统能够改变,因为受到的教育才是夺不走的。”

在中国,高考被看作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改变命运最重要的途径。不过,我们也应意识到:人生的成败和意义,不是全部由大学决定的。没有上过大学的苏和杰基在回忆过去的人生时,表示自己的生活比她们所预料的更充实、更快乐、更多样、更有趣。

这十几个受访者的故事还在继续,尽管纪录片所呈现的他们不够全面,但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比物质的影响更为深远,而健全的人格是面对苦难最好的解药;任何的成功与失败,从来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诸事万物都有迹可循。

也许,《人生七年》用56年的时间证实了阶层和原生家庭会在一个人的人生中起主导性作用,但它永远无法作为一个简单的标准,决定一个人最终的命运轨迹。

猜你喜欢
骑师尼古拉斯牛津大学
千年等一回!牛津大学女生录取人数首超男生
近代印度学体系中的牛津大学佛教研究
马和骑师
马和骑师
论尼古拉斯·斯帕克斯小说翻译审美再现——以A Walk to Remember为例
是什么让牛津大学不办校庆
不仅有张好脸蛋尼古拉斯·霍尔特
“以学生为中心”——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个质量保障因素
尼古拉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