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逻辑向度

2023-05-08 23:44徐永利刘治玉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党员干部

徐永利 刘治玉

〔摘要〕 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动力源泉。党员干部对党忠诚,是应对危险考验的现实需要、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基石和激励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力量源泉。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历史逻辑,表现为站在新时代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新高度,审视、考察和反思建党百余年来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历史规律和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实践中,在归纳、总结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形成了在打牢思想政治根基中内养忠诚意识、在日常工作实践中锤炼忠诚品德和在先进文化中熏陶忠诚精神等路径,以期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建党精神;新的伟大工程;逻辑向度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3)02-0097-06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组织都强调忠诚、褒扬忠诚和激励忠诚。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源泉。党员干部对党是否忠诚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国家的繁荣兴盛、社会的和谐有序、人民的幸福美满,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党员干部对党忠诚是我们党的历史传承、核心优势和优良基因。在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思想历久弥新、日臻成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理论、价值和实践逻辑。

一、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历史逻辑

历史逻辑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表现形式,着眼于从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历史视角抽象和反思历史规律、历史经验。就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历史逻辑而言,就是运用“从后思索”的历史方法,注重“考察历史之点”的研究方法,着眼“人体解剖”“麻雀解剖”的基本方法,站在新时代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新高度,审视、考察和反思建党百余年来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历史规律和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启和探索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有益尝试

我们党自建立以来就重视党员干部对党忠诚。1921年建党之始的《党纲》就对党员对党忠诚进行了明确规定,“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實党员的人,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1〕 。自此,对党忠诚成为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和党员义务的关键内容。建党初期,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支战斗能力、凝聚能力、团结能力强的政治组织,针对党员结构成分、时代条件和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存在的现实,鲜明地提出了“思想建党”“政治强党”的命题,把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纳入其中,旨在把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党,建设成为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革命事业的无比坚强、无比坚韧的政党组织。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价值意义,即不是为了私利的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民族的伟大事业,形成了为党的崇高理想而忠诚奋斗的一条光明之路、创新之路和成功之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从组织上达到高度的团结统一,从政治上保证党对统一战线的集中领导,党中央多次要求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和对民族统一战线拥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出了“无产阶级,特别是它的先锋队——共产党,应该提起自己的无限的积极性和忠诚,成为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模范”〔2〕的强烈号召。与此同时,党根据革命要求、发展实践和自身实际,开展了重点突出、声势浩大的党员干部忠诚教育活动,旨在实现忠实地为群众的利益而斗争;进行了把党员干部的忠诚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的尝试,确立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干部政策,并明确了选拔干部首要标准就是政治上是否忠诚。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要求党员干部以对党忠诚的态度剖析自我,如实向组织汇报思想、决心和忠心,如实检查“半条心”的忠诚问题,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做到“事无不可对党言”。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党员干部队伍的扩大,党的使命任务的转移,党内各种问题更为突出的实际,我们党把土地改革与整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关涉对党忠诚在思想、组织和作风方面存在的“不纯洁”问题,目的在于有力推动和促进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开展的对党忠诚教育,是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内容和方法,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勇于奉献、忠于职守的忠勇之举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把党建设成为思想统一、政治坚决和组织严密的党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于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历史性伟大胜利发挥了核心作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强化了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忠诚作为党员干部首要的条件、基本的要求被明确提了出来。1954年,党中央着眼于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水平,制定了《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提出了要求、提供了指南、明确了遵循。党的八大所制定的党章,首次把“对党忠诚老实”写入党章,明确了对党忠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党的八大以后的“大跃进”问题,在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对党的执政经验作了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强调发扬党内民主、执行党的纪律、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大力提倡党员干部讲真话。1963年,我们党提出了党员干部要坚持破立结合原则。“破”即破除“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立”即立起党员干部的忠诚标准,并依此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有针对性的对党忠诚教育实践活动。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员干部对党忠诚走了型、变了样,对于忠诚对象、忠诚内容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对于统一战线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深化了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内涵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的转变、时代主题的变迁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更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使命任务、完成的战略目标,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和深远变革,市场经济的“双刃剑”效应逐渐凸显,影响党员干部忠诚的因素更加复杂和多元。正是在这一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期,对党员干部进行忠诚教育被提了出来,并且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成为新风尚、新趋势。党中央针对客观现实及时指出,“我们这个党要恢复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有一个党员要合格的问题。合乎不合乎党员的资格,合乎不合乎党员的条件,这个问题不只是提到新党员面前,也提到一部分老党员面前了”〔3〕;“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和军队派往白区工作的同志入污泥而不染,是‘白皮红心’。现在,有些人却变成了‘红皮白心’、‘红皮黑心’”〔4〕。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了“要大力提倡忠心耿耿、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决定”〔5〕的号召。这一时期,我们党提出了思想政治建设的新命题,并把它摆在了各项建设的首位,以期通过开展党的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和促进党员干部忠诚品质的养成。

(四)新时代,党中央审时度势精准提出了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新要求、新论断

新时代,我们党的事业面临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党作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先锋,首先要进行自我革命。在这一重要的发展阶段,我们党立足执政环境“四大考验”、执政能力“四大危险”的实际,开展了持久有效、着眼长远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并且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腐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6〕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党同志要对党忠诚,并围绕党员干部对党忠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形成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忠诚观。“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6〕49针对党的政治建设实际,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把党员干部的“忠诚”要求再次提了出来,渗透其中、贯穿首尾。在党员干部忠诚度不断提升的推动下,党内政治生态逐步好转,党内政治生活运作有序,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得到了空前增强。

二、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价值逻辑

(一)应对危险考验的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一路走来,遇到过风浪、凶险,更遇到过艰难的抉择,而这些困难、挑战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这个迎刃而解的成功密码就在于党组织核心领导力和党员干部从一而终“忠诚”的向心力。新时代,我们党依然面临着“险滩”“天堑”的考验,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仍然是应对危险、挑战和考验的成功密码。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7〕党自成立以来,使命任务不断更迭、目标责任不断接续,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并且有一支对党忠诚的党员干部队伍。没有党员干部的忠诚,我们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和难题时,就会停滞不前;没有党员干部的忠诚,我们党就形不成团结统一的局面,就会变得软弱涣散;没有党员干部的忠诚,我们党就形不成强大的战斗力,就会变得精神懈怠。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考验、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等,如何确保党员干部对党绝对忠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二)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基石

忠诚是党员干部对信仰、信念、追求所表现出的坚定的态度、坚韧的决心和坚强的毅力,是党员干部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保证。忠诚是党员干部坚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如何看待整个世界的世界观、如何面对人生的人生观、如何选择取舍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人生和价值的根本看法,是党员干部思想认知的“总阀门”“总开关”。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忠诚,只是空喊口号、空作表态、空论意义,只能是所谓的伪忠诚、亚忠诚,而不是真忠诚、实忠诚。忠诚与信念紧密相联,忠诚是信念的动力,没有无坚不摧的忠诚态度,就没有一往无前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先决条件,没有理想信念,党员干部的忠诚也就无从谈起。理想信念和革命追求,是指引广大党员干部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畏生死、勇于争先、一往无前的指路明灯。忠诚是党员干部立起党性原则的重要保证,党性原则是党员干部政治觉悟的鲜明体现,是其坚持党性必须遵守的标准和要求。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坚守忠诚,才能把党的纲领、宗旨、目标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在内心深处形成党性观念、党性原则和党性标准,并在实际行动中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三)激励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力量源泉

党员干部的忠诚是构成党的“精气神”的关键因素,是履行党的使命任务的力量源泉。党员干部的忠诚发挥的是道德的力量,凝聚的是道德的精神,党员干部没有忠诚的品质,缺乏为谁而服务的指引,就会误入歧途。党员干部只有拥有强烈的忠诚品质,坚决听从党的指挥、时刻听从党的召唤、义无反顾地听党话、跟党走,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激励出果敢的工作作风,才能无怨无悔,在大是大非面前经得起、扛得住、站得稳,才能做到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生死考验关键时刻迎难而上。实践也充分证明,无论何时何地,党员干部都不能被困难、挫折所压倒,要时刻保持忠诚之心、奋斗之念,以坚定的信念、激昂的热情、必胜的决心,面对一切挑战,坚决履行“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使命。

三、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理论逻辑

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与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社会主义是相统一的有机整体。对党忠诚蕴含着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社会主义的根本意涵,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社会主义则是对党忠诚理论的外延和基本表达。

(一)对党忠诚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先决条件、内在基因、政治要求和行为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8〕党员干部是党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支撑党的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对党忠诚是党章的核心要求和基本规定。党章是我们党建党管党、治党强党、兴党壮党的总依据、总遵循,是党员干部必须忠诚践行的总要求和总规矩。党章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党员干部对党必须保持一颗忠诚之心,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扛在肩上,明确规定了对党忠诚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我们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有着本质区别和显著差异。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体现在忠于党的性质宗旨、路线方针等各个方面,体现在忠于党的组织、党的使命等各个层面,体现在“三个务必”的各个维度。中国共产党是依靠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科学的纲领章程所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和凝聚起来的统一整体,具有科学而严密的组织体系。组织严密是我们党的传统特色、独特优势和历史基因,确保党的总揽全局、维护党的协调各方作用充分发挥的基本保障。党员干部忠诚于党的组织,就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各项指示,真正立起党性原则。新时代,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如果没有党的绝对领导,我国各项事业就会断根、丢魂,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为此,党员干部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黨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同各种错误观念、错误思潮、错误言论作斗争,始终成为党对一切工作绝对领导的捍卫者、拥护者和引导者。

(二)对人民忠诚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性质宗旨

忠诚于人民是党的性质所指、党的宗旨所向,是党员干部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追求。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史的根本经验。“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始终是我们党的基本立场和实践要求。无论是在多么困苦的年代,还是在极具挑战的时期,我们党始终把人民作为党的力量源泉,始终把权力赋予人民,始终以人民为根基。党员干部只有忠诚于人民,以人民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始终坚守对人民的忠诚情感,才能凝练出对人民的忠诚信念。实践也充分证明,忠于人民是党员干部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坚实基础,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对待人民、评价人民、正视人民,是检验党员干部核心价值观的试金石,是衡量党员干部党性原则的标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但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没有变,党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没有变,党员干部忠诚于人民的宗旨和原则没有变。

(三)对社会主义忠诚要始终不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忠诚于社会主义是党员干部基本的政治要求和自觉的行为规范。从社会发展视域来看,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社会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从属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经过伟大实践所探索的成功之路和创新之路,是对我国现阶段党所实施的政策、战略的科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决定这个“中国特色”的最大变量就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9〕党员干部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把建设、发展、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己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对国家忠诚要一以贯之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忠诚于国家,是我国几千年来精忠报国的历史传承,是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忠诚于国家凝结着党员干部对伟大祖国的赤胆忠心和朴素情怀,最能激发党员干部的动力,最能凝聚党员干部的智慧,最能鼓舞党员干部的勇气。忠诚于国家是历史的传承、是品德的要求和道德的规范,报效国家是一种实践担当和价值追求。党员干部只有把忠国之志升华为报国之行,让忠于祖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实现心与行的合一、达到内与外的交融。当前,党员干部需要澄清忠于资本主义国家与忠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区别,时刻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的险恶用心。新时代,党员干部只有努力培育忠诚品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对国家的深厚情感、无限热爱、美好愿景激发出来,为国家努力工作、不懈奋斗,才能坚定忠诚于国家的信念、追求和行动。

四、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实践逻辑

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关键的指标和基础的标准就体现在忠诚度上。忠诚度是党员干部忠诚的量化指标,反映忠诚的具体程度,遵循忠诚形成和释放的机理。通过提升党员干部的忠诚度,实现党员干部绝对和纯粹的忠诚,是一项艰巨的使命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系统论的视域,科学统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实践的维度锻造党员干部的忠诚品德。

(一)在打牢思想政治根基中内养忠诚意识

思想的信仰来自于理论的认知,理论的认知指引行为的忠诚,通过理论学习、理论武装锻造忠诚是我们党的基本经验。党员干部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自身,是内养忠诚的首要前提。这是因为,只有打牢深厚的理论根基,党员干部才能把准政治方向,才能“不出轨”“不越矩”,才能确保其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首先,在深入学习中提高理论素养、引领忠诚。深入学习的过程是科学理论武装的过程,科学理论武装的过程是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则是打牢忠诚根基的过程。党员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解决事关个人成长进步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等问题;学习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掌握蕴含其中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做到原原本本、深入持久、系统规范的学。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真正把内在的理论引导力转化为外在的实践行动力,把对党、人民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体现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其次,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升华思想认知、激发忠诚。“四史”是一部活字典和一个智慧库,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是升华党员干部忠诚境界的成功秘笈,是锻造党员干部忠诚品德的通行密码,是培育党员干部忠诚精神的生动教材。教育者通过“四史”中忠诚与背叛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忠诚坚守的崇高和背叛变节的可耻,在正反对比和正邪交锋中,不仅引导党员干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而且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和人生信条,夯实信仰之基、打通灵魂之脉、塑造忠诚之德。再次,在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对党忠诚。理想信念与忠诚品质紧密相连、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关乎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考验党员干部的忠诚品质。面对“颜色革命”“文化冷战”和“政治转基因”等错误思潮的强烈冲击,面对“和平演变”“西化”“分化”“弱化”等荒谬观点的干扰破坏,党员干部要毫不迟疑、毫无保留地揭开这些错误逻辑、荒谬观念和险恶用心的虚伪面纱。

(二)在日常工作实践中锤炼忠诚品德

日常工作实践活动是党性锻炼的重要途径,是党性修养的磨砺舞台,是党性原则巩固的动力源泉,也是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品质的熔炉。如何让忠诚的基因融入党员干部的精神血脉、价值追求、奋斗目标和行为方式中,离不开生动的日常工作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锻造忠诚。急难险重任务是锻造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是检验党员干部忠诚特质的实践平台。忠诚与考验如影随行,能够接受考验的忠诚才是真忠诚而不是伪忠诚。党员干部通过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在险恶的环境中接受生与死的考验,在内心的斗争中接受荣与耻的抉择,在信仰的固守上接受血与火的洗礼。正是在考验、抉择和洗礼中,党员干部的灵魂受到震撼,对忠诚的深层内涵必定会有新的感悟、新的启迪,也必定会对忠诚的情感认同、理性认知和科学判断有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日常养成中培塑忠诚。忠诚有其科学的生成和释放机理,决定了忠诚的培塑不能只求一日之功,更不能寄希望于一劳永逸,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和常态的过程。党员干部必须着眼于从日常教育、管理和工作做起,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与党、国家的情感;着眼于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当前做起,促進党员干部形成并固守正确的忠诚观;着眼于从本职岗位、本职要求和本职责任做起,培塑忠诚熔铸在一岗一责上、落实到一职一位中。

(三)在先进文化弘扬中熏陶忠诚精神

先进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突出鲜明的特征、复杂多元的构成和独特的涵养教化功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对其忠诚的培养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先进文化是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的结合,既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又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既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又具有鮮明的时代性。一方面,要用红色战斗文化滋养忠诚。红色战斗文化孕育、形成和发展于生动的战争实践中,鲜明特色在于战斗性、基本特征在于红色性、内在本质在于党性,是我们党光荣传承的一种文化形态。有关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战斗文化活动涵养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如通过参观革命圣地、烈士陵园、纪念馆等,让党员干部在脑海中走一次新的革命“长征”,亲身感受革命的艰辛、先烈的英雄气概和党的英明伟大,心灵上受到感悟、思想上得到净化、灵魂上得到升华。另一方面,用庄严的仪式文化强化忠诚。仪式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我们党的精神和意志,既包含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底蕴,又传承着党的精神风貌,对党员干部的情感归宿和价值判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关教育部门一是可以利用宣誓仪式、纪念仪式、升旗仪式等,促使党员干部真切感悟到荣誉的崇高、使命的荣光、忠诚的纯洁,珍惜、维护党和国家的荣誉,视荣誉为追求、为理想、为目标,把荣誉放在重于生命、高于生命的位置,自觉做到为荣誉奋斗、牺牲和奉献。二是可以利用表彰奖励大会、英模宣讲大会,激励先进、树立典型,在庄严的仪式中,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职业幸福感、使命责任感和忠诚自豪感,把忠诚升华为信仰追求、理想期盼和毕生信念,并树立起选择忠诚、追求忠诚、固守忠诚的鲜明导向。

〔参 考文 献〕

〔1〕本书编委会.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02〔G〕.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47.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9.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8.

〔5〕胡锦涛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59.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3.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8.

责任编辑 芳 晔

猜你喜欢
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