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的相关因素*

2023-05-10 03:14于振剑梁晓亮项亚平马文有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残疾年龄住院

孙 妍 陈 薇 刘 云 王 莉 李 鑫 于振剑 梁晓亮 张 顺 项亚平 王 坤 马文有△

①开滦精神卫生中心(河北唐山) 063001 E-mail:110166821@qq.com ②华北理工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院 △通信作者 E-mail:mawenyou@hotmail.com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的竞争压力增大,各类精神卫生问题也日渐突出[1-2]。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精神障碍疾病占比也在相对增加,我国目前的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占全部疾病负担的五分之一,高居首位,精神残疾患者功能缺损,直接影响自身生活、学习、就业以及家庭和社会职能的行使,也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精神残疾是指精神病人患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且精神残疾往往无法完全恢复,需要长期稳定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因此精神残疾患者的中长期预后情况直接影响患者家庭的疾病负担。此次研究基于开滦精神卫生中心精神残疾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根据精神残疾定义、用药周期和相关报道[4-5],以患病满3年为中长期界限,参考前期研究[6]发现的未婚、较低受教育程度、居住农村、精神分裂症等危险因素和部分常见指标为研究变量,进一步探究精神残疾中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为精神残疾患者的预后康复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希望通过本文给予精神残疾患者更多的帮助,提升全社会对于精神残疾患者的关注和支持,使精神残疾患者能够逐步回归社会,提高精神残疾患者的生存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在本院就诊并出院的精神残疾患者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认知和行为障碍,病程时间超过3年,精神障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研究对象知情同意,依从性较好,且资料完整,数据齐全。共收集836名患者的病例资料,出院3年后共计随访到800名研究对象(失访率为4.31%),年龄分布为16~90岁,平均年龄为43.9±11.9岁;其中男性459人(57.4%),女性341人(42.6%);城镇居民506人(63.2%),农村村民294人(36.8%);WHO-DASⅡ评分分布为59~139分,平均分为100.4±12.7分;精神残疾评估:I级精神残疾7人(0.9%)、II级精神残疾366人(45.8%)、III级精神残疾258人(32.3%)、IV级精神残疾169人(21.1%);随访发现研究对象预后良好329人(41.1%),预后不良471人(58.9%)。

1.2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某院就诊并出院的836例精神残疾患者病例资料,出院后3年对所有患者进行1次随访,评价其精神残疾中长期预后情况。精神残疾鉴定和精神残疾中长期预后情况评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精神科医生进行,依据住院病历,结合家庭成员提供的病情介绍,对患者进行系统检查,填写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资料、以及首次发病年龄、既往慢性病史、住院史、预后情况等临床资料。

精神残疾等级评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量表Ⅱ》[7](WHO-DASⅡ)进行评分,确定残疾等级。精神残疾I级:WHO-DASⅡ≥116分;精神残疾II级:WHO-DASⅡ介于106~115分;精神残疾III级:WHO-DASⅡ介于96~105分;精神残疾IV级:WHO-DASⅡ介于52~95分;WHO-DASⅡ≤51分认为无精神残疾。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情况评价标准:良好为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或控制,无残留症状,社会功能没有受到明显损害,能满足正常的工作生活。不良为治疗后症状未得到缓解或控制,甚至加剧,仍表现为精神衰退和残疾。

1.3 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情况单因素分析

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情况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首次发病年龄、WHO-DASⅡ评分、婚姻状况、职业、受教育程度、居住地、经济条件、吸烟史、多次住院(≥2次)、残疾等级等因素对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有一定的影响,预后良好和不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家族疾病史、饮酒史、既往慢性病史等因素对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影响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Logistic回归分析

整理上文中单因素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变量和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良好和不良之间的关系,自变量筛选用后退法,进入模型的变量赋值,见表2。

表2 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影响因素的变量赋值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共计纳入9个变量,回归分析发现,职业、居住地、吸烟史等3个变量对中长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变量为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首次发病年龄的OR值为0.978(0.963~0.994),说明首次发病年龄越小,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情况越差;以“已婚”作为参照,“未婚”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不良发生的可能是其2.247(1.431~3.528)倍;以“小学及以下”作为参照,“初中”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不良发生的可能是其0.619(0.387~0.990)倍,“高中”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不良发生的可能是其0.516(0.302~0.882)倍,“大专及以上”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不良发生的可能是其0.385(0.185~0.798)倍;说明学历越高,其中长期预后情况越好;经济条件以“好”作为参照,经济条件为“差”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不良发生的可能是其5.765(2.155~15.424)倍;多次住院(≥2次)以“无”作为参照,存在多次住院(≥2次)的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不良发生的可能是其1.905(1.328~2.735)倍;以残疾等级“一级/二级”为参照,残疾等级为“三级/四级”的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不良发生可能是其0.264(0.179~0.390)倍。

表3 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2010年报道显示,全球精神障碍性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已达到全部疾病的7.4%[8],各种精神障碍性疾病持续时间超过1年,导致患者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从而影响日常的生活和活动参与,造成精神残疾,其中最常见的致残原因为精神分裂症。我国目前进行过2次大规模的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最近一次调查显示[9],精神残疾率为6.3‰,占残疾人群的9.86%。精神残疾往往会给患者及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精神残疾患者的康复预后情况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情况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发现,首次发病年龄越小,其精神残疾中长期预后情况越差,这一结果和之前的研究一致[10],说明发病年龄是精神残疾中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在评估其预后时应该考虑到发病年龄这一因素的影响;在婚姻状况方面,未婚患者相对于已婚患者,其中长期预后情况较差,之前也有多项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11-13],婚姻状况对精神疾病有重要的影响,家庭结构和家庭照顾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精神残疾有正向作用,这可能与情感表达和社交有关[14]。

本研究还发现,随着学历的升高,精神残疾患者的中长期预后情况也越理想,可能是学历较高的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较高,对疾病和用药的依从性也相对较好,同时学历较高的患者多数家庭和社会支持条件较好,从而更加有利于疾病的康复[15]。国外有研究表明[16],文盲和精神残疾有明显的相关性,另外就医和诊疗行为往往也受制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因此经济条件好的患者其中长期预后也较理想[17-18]。对于存在多次住院的患者,其情况往往是由于病情不稳定或复发导致,病程较长,预后情况也不尽理想。有研究表明,精神疾病的复发往往与家庭经济状况等相关,应该多加强对于此类患者的关注和研究[19]。

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残疾等级越高,其中长期预后往往也越差,多个省市及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2],我国精神残疾病人残疾等级分布两级分化严重,即重度和极重度、中度和轻度患者均较多,重度和极重度患者社会功能损失严重,更容易加速疾病的进展,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23],这说明在疾病分级的时候应该格外关注残疾等级较高的患者,需要及时采取一些针对性干预和治疗。

精神疾患所造成的残疾近些年有日渐增加的趋势,情况不容忽视,通过对精神残疾中长期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的探究,可以更好的指导精神残疾患者长期的康复,针对一些危险因素及时做出干预。现阶段对于精神残疾的人群研究相对较少,未来需要在大规模人群研究基础上,为精神残疾患者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更多的科学证据。

精神残疾患者中长期预后情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较小的首次发病年龄、未婚、较低的受教育程度、较差的经济条件、多次住院(≥2次)、较高的残疾等级均不利于精神残疾患者的预后,需要对此类患者加强关注和随访。

猜你喜欢
残疾年龄住院
变小的年龄
妈妈住院了
年龄歧视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算年龄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