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感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3-05-10 03:14滕国鹏张青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利他行为虚拟社区人际

滕国鹏 张青杨

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116024 E-mail:tgp0922@dlut.edu.cn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的网络互动衍生出一系列行为和现象,诸如大学生在虚拟社区或网上免费上传资料、交互学习、求职等经验、捐款以及发布各种启事等利他行为[1]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网络利他行为是指个体在虚拟网络情景中实施的对他人有利且不以自身获益为目标的一种自觉自愿助人行为[2]。已有研究结果证实,网络利他行为对帮助者、接收者和社会都有很大价值[3],同时对促进青年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正确规范形成,乃至积极社会化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网络利他行为的产生、发展与一系列积极因素有关,例如良好人际关系[4]、高水平的希望[5]、积极自我评价[6]。除此之外,最新研究认为个人所形成的社区意识(社区感)对互惠和利他行为[7]具有有效促进作用。随着虚拟社区不断扩大的影响,近些年社区感这一术语被引入到虚拟社区的研究中。虚拟社区感是在实体社区感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概念,是指个体对于特定的虚拟社区的成员感、影响力和沉浸感[8],其反映并影响着虚拟社区成员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研究表明虚拟社区感不但对促进网络社区的真正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也能够促进个体社区认同,进而使得成员更加致力于参与到虚拟社区的实践中,包括分享知识和经验[9]、帮助他人[10]以及营造积极的社区氛围[11]。基于此,研究虚拟社区感对个体一系列积极网络行为的产生有重要意义。也有研究直接指出在成员之间培养社区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参与和贡献行为[12],发现虚拟社区感能够解释人们在网络信息输入、面对政治动员压力时的行为,如果社区中其他成员的压力与个体的价值观是类似的,虚拟社区感对成员的参与程度和行动意图具有正向作用[13]。由此可见,具有高度社区意识的人往往会感到有义务并致力于实现社区的目标和整体利益,因此他们更有可能从事无私或互惠的活动。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所参与的学术型虚拟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主动贡献和分享内容行为产生积极影响[14]。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虚拟社区感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

基于过往研究,影响网络利他行为的因素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两个方面。而网络社会支持是个体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环境因素能有效预测个体的网络利他行为[15]。网络社会支持是指基于网络空间的交往中,人们在情感、信息交流、物质交换的过程里被理解、尊重时获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6]。有研究表明,在虚拟社区中,观察和交换支持与虚拟社区感之间存在初步联系[17]。同时,已有研究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人际支持较少的个体,更愿意通过构建网络人际关系满足需要[18],但其实无论是否获得现实支持,有更高虚拟社区感的个体,由于其对虚拟社区有更高认同度和归属感,促使其更多参与群体事务和与他人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进而获得更多群体内的支持。在有关在线学习社区的研究中,强调师生应培养和建立虚拟社区意识[19],利于营造有完善的支持系统的环境,师生通过在线对话和协作生成、分析和构建信息,获得更多信息等资源方面的帮助,支持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被包容和受到启发,降低孤立感同时增强其参与感,进而通过相互合作、分享知识等多向互动提高课程成绩[20]。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网络社会支持在虚拟社区感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虚拟化社区的人际交往形态,表现为互不相识的人通过虚拟社区展开双向及多向互动,而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开放性,增加了在线建立信任的风险,因此网络人际信任成为影响网络利他行为的重要变量[21]。网络人际信任是现实社会中人际信任在网络空间的一种延伸和扩展,是个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互动后对交流对象的能力和可靠性、诚信度以及能够完成他被托付之事的一种期望,并能够在行为中得到体现[22]。从虚拟环境中信任建立的动态过程来看,个体与其他成员的熟悉程度、感知相似性、结构保障(如第三方担保)和信任倾向是影响虚拟网络中信任建立的4个要素[23],而成员间的熟悉程度、感知相似性是虚拟社区感的驱动因素。有研究指出虚拟社区感能够显著预测信任[24],而网络人际信任可以预测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25],本研究提出假设3:网络人际信任在虚拟社区感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此外,虚拟社区感是解释社区动态和促进虚拟社区活力的焦点结构,反映了个体成员对在线社交群体的归属感。比如许多青年大学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每天坚持“打卡学习”,这种集自我激励、他者激励和关系激励于一体的方式一方面强化个体自律[26],另一方面反映并增强社区及学生间的关联强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利于彼此间形成良好人际关系,而交互程度越强,可获取的知识共享通道和知识资源等支持也就越多,进而可以强化大学生间的信任、尊重等关系资本[27],缩小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形成更为积极的他人评价和良好的群体互动氛围,益于利他行为的表现和实施[28]。综上本研究提出假设4: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在虚拟社区感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目的性取样和方便取样结合的方法,通过线上线下向辽宁、江西、湖北、河南4个省份高校的大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1022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48份,其中辽宁省413人,江西152人,湖北181人,河南202人;年龄17~28(21.69±2.58)岁;男生有511人,女生有437人;文科243人,理科705人。

1.2 方法

1.2.1 虚拟社区感问卷 引用彭晓东和申光龙[29]对Koh和Kim[8]编制的问卷修订版,共包括9个题项,成员感、影响力和沉浸感3个维度。问卷采用5点计分,1~5分别表示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1。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拟合指标良好(χ2/df=4.580,CFI=0.977,NFI=0.970,TLI=0.960,RMSEA=0.067),说明该问卷在本研究中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1.2.2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 采用梁晓燕编制的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16],共有23个题项,包含4个维度,分别为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友伴支持。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高说明个体在网络环境中得到的支持越多。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917,同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其拟合指标良好(χ2/df=4.325,CFI=0.935,NFI=0.918,TLI=0.926,RMSEA=0.064),表明该问卷在本研究中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2.3 网络人际信任问卷 采用丁道群和沈模卫编制的网络人际信任问卷[30],共9道题项,包含一般性、情感性和可靠性3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个体得分越高,说明其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对个人或组织的信任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4。为进一步验证该问卷的适用性和科学性,对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该问卷的各项拟合指标较好(χ2/df=3.970,CFI=0.968,NFI=0.958,TLI=0.945,RMSEA=0.061),可见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2.4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问卷 依据利他行为理论和现有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结合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实际情况,向各层次高校有偿招募28名大学生,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以及文本编码和分析,从利他行为具体内容的特点与变化层面来编制适合于当前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问卷,经过探索性、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最终形成由信息型利他、精神型利他、工具型利他和物质型利他4个维度构成的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问卷,共有20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网络利他行为水平越高。该问卷的Cronbach's ɑ系数为0.930,各维度的Cronbach's ɑ系数分别为0.822、0.926、0.904以及0.877,问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并对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拟合指标良好(χ2/df=4.869,CFI=0.941,NFI=0.927,TLI=0.930,RMSEA=0.069),表明该问卷在本研究中有较好的效度。

1.3 统计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管理、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利用插件ProcessV 3.5宏程序进行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2 结 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均为自评量表,加之同样的施测环境、项目语境以及项目本身特征等因素,共同方法效应可能会对研究产生影响,即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此,对收集的有效数据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进行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31]。将虚拟社区感、网络社会支持、网络人际信任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4个变量的所有项目做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12个,最大因子方差解释率为27.233%,小于40%的临界标准,故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2.2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本研究对网络利他行为和虚拟社区感及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见表1)。从结果可知,虚拟社区感、网络社会支持、网络人际信任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彼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2.3 虚拟社区感对网络利他行为: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以虚拟社区感为自变量,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为因变量,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为中介变量,选取SPSS 26.0中插件Process 3.5中的模型6进行独立中介作用和链式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表明,虚拟社区感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假设1成立。纳入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变量后,虚拟社区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网络社会支持可以正向预测网络人际信任和网络利他行为,网络人际信任对网络利他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此时虚拟社区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由此可知,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在虚拟社区感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见表2。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r)

表2 模型中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

表3 虚拟社区感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

采用Bootstrap方法(2000次抽样)对具体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发现在虚拟社区感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预测中,网络社会支持(间接效应1)和网络人际信任(间接效应2)的独立中介作用以及网络社会支持--网络人际信任(间接效应3)的链式中介作用3条路径,其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表示3条路径的中介效应显著。其中总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85.37%,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效用占总效应的65.85%,假设2成立;网络人际信任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7.32%,假设3成立;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的链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2.20%。由此表明,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在虚拟社区感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假设4成立。见表3和图1。

3 讨 论

3.1 虚拟社区感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正向影响

本研究发现,虚拟社区感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其影响的直接效应为14.63%,由此可以进一步印证以往相关研究的结论[32]。现实中大学生更多以虚拟化社群的形式进行社会交换以及发展人际关系。这种虚拟化的频繁互动会促进帮助和协作,从而导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发展[33]。而人际关系推动大学生群体感知到成员间的相似性,加深成员间分享信息的心理承诺感,进而提升其为他人创造价值的责任意识。因此,具有高度虚拟社区感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社区依恋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将所属社区的发展以及良好社区氛围的构建作为自觉义务,更乐于从事无私或互惠的社区活动。

图1 模型路径系数图

3.2 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的独立中介作用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社会支持是虚拟社区感预测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中介变量,且其中介效应占比是最大的。本研究除了印证网络社会支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这一已有结论[34]。说明在虚拟网络空间获得较多社会支持的大学生,容易对在线社区中的某个群体或成员产生基于身份的依恋,这会增强他们的助人意愿[35]。同时还发现虚拟社区感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通过频繁的社区互动,虚拟社区感较强的大学生对该社区有着较高的评价以及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度,社会支持也是这种互动的重要成果。大学生的虚拟社区感越强,在社区互动中获得的知识体验、情感和娱乐满足等支持越多,而社区内的辐射性影响有助于产生积极的回馈心理,促使大学生更多参与诸如竞赛、投票、帮助他人等其他社区活动。

研究发现网络人际信任在虚拟社区感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这说明虚拟社区感知水平较高的个体,会有更高的网络人际信任水平,进而会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这是因为对社区成员较高的熟悉程度以及社区的认同程度,强化了其关于其他社区成员值得信赖的信念[36]。同时,在虚拟网络环境中缺乏从对方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诸多条件来判断交往对象是否可靠以及是否值得被帮助,因此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上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及资料、情感经历、物质捐赠、转发寻人启事等网络利他行为必须建立在足够的人际信任基础之上。有研究发现在网络游戏虚拟社区中,大学生在合作性游戏中对团队有很高信任水平和较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很容易依赖于团队力量,进而产生一种会激励玩家互相帮扶,最终达到游戏目标的利他期望[37]。由此可见,更好的人际信任水平,能够减少怀疑和不确定性,缩短人际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良好的网络交流氛围,从而增加利他行为。

3.3 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本研究发现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在虚拟社区感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同时网络社会支持能够正向预测网络人际信任,也就是说在虚拟环境中,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在网络媒介下的人际信任水平越高,互惠风险得到有效缓冲,会有更高的概率在网络交往中实施利他行为[38]。大学生基于自身需要所形成的虚拟社区化生存状态,频繁互动下所形成的虚拟社区感成为个体主观融入社区的重要标志。在虚拟医学健康社区研究中,能够建立虚拟社区感的人会呈现良好的身心状态,因为其在虚拟健康社区中交换信息和情感支持较多,自身也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会提升对社区及其成员的信任度[39],促进彼此的亲密程度,由此个体也表现出更强烈的利他趋向[40]。在有关大学生旅游虚拟社区的研究中发现,有着较强的影响力的社区意见领袖,会在社区中提供全面的信息、丰富的经验以及可行性程度高的建议和推荐,从中得到信息、娱乐、社交等多方面支持的社区成员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信赖心理[41],增进对社区成员共同性的理解和对社区的情感承诺,促进成员间产生共识、共同约定或合作动机,使得社区成员会更积极地参与社区活动[42]。简言之,高水平虚拟社区感的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社区及其成员的价值意义,并感知到自身从中获得较多情感、信息等支持,对所属社区以及社区成员也就更加信任,体现了两者之间对促进和激发大学生产生更多网络利他行为的多重协同影响。

本研究探讨了虚拟社区感、网络社会支持、网络人际信任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初步明确了四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为丰富大学生日益网络社区化生存状态下,社区主观感知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影响提供进一步的理论解释。同时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采用问卷自我报告法探讨四者之间的关系,属于横断研究模式,收集的数据来自同一时间节点,无法对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行纵向推断,今后研究可以创设实验情景或者采用纵向追踪的方法来探讨其影响机制,对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更具有生态效度的研究价值更大。总之,作为网络使用特别是互动交往使用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以及有效引导,既能够为大学生积极素质的培养提供一个方向,也能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提供重要提示。

猜你喜欢
利他行为虚拟社区人际
组织中利他行为的可持续性及其前因机制:基于主动性动机视角*
搞好人际『弱』关系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虚拟社区人际关系对旅游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探究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虚拟社区感对用户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