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童一起创造美好

2023-05-11 19:46巫斌李裕馨
阅读(教学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泥塑师生创作

巫斌 李裕馨

楚风汉韵,淮海要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共同塑造了徐州这座千年古城独特的文化气质,从而孕育出形形色色的,既有深厚底蕴又不失蓬勃生机的教育文化。2023年3月,记者来到徐州市桃园路小学,探寻这所百年名校根植于徐州本地文化发展而来的“创意泥塑”特色文化项目。

“泥塑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在徐州这个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尤其盛行。”接受采访的姚向芹校长对记者介绍道:“我们的‘创意泥塑特色文化项目最早便是从热爱这项艺术的师生们自发组建的社团得来的灵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观察后,姚校长和她的同事们敏锐地察觉到:泥塑活动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与学校“以创启智 以文化人”的“创·智”文化理念不谋而合,正是实现学校“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有文化自信的乐享生活者”这一育人目标的最佳“法宝”。

构建突出创意和文化的课程体系

桃园路小学的“创意泥塑”特色文化课程体系主要由“创意泥塑”拓展性课程和“创意泥塑”特色品牌课程两大板块构成,二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

“创意泥塑”拓展性课程分为“启智”“审美”“创意”三个维度,主要从主题学习、场馆研学和社团活动三大层面着手,以国家课程为依托,在多学科中渗透,完成画泥塑、做泥塑、写泥塑、寻泥塑、创泥塑等课程任务。

“所谓的拓展性课程,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融入‘泥塑文化的相关元素,结合我们的环境优势和发展特点,通过跨学科融合学习的方式,以多元化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姚校长这样对记者说。在桃园路小学,泥塑活动绝不仅限于一般印象中的手工艺活儿。学校为每个年级精心编写了校本课程纲要,确保每一个接触泥塑的学生都能从“玩泥巴”中收获成长的智慧、审美情趣和别样的创意。教师们会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基础学科课程教学进度,实时动态地调整“创意泥塑”拓展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学生时,因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守株待兔》一文,教师就会从回顾课文内容开始,指导学生一步一步以泥塑的形式重现文中的场景,发挥自己的想象,捏出农夫、树桩和兔子的形象。虽然限定了题材和范围,但每个学生基于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和想象,创作出的泥塑作品也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归总创作心得,畅谈对文本的理解,相互点评打分,并最终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对课文的总体回顾学习。对此,姚校长总结道:“寓教于乐是‘创意泥塑不变的追求。我们的拓展性课程重视与基础学科教学相结合,紧扣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泥塑活动调动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协调配合的优势,在跨学科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启迪智慧、提升审美、发掘创新。”

“创意泥塑”特色品牌课程由“思创”“观创”和“悟创”三大类型构成,其中每一大类又可分为四个子类别,囊括了从经典文学(如“泥塑四大名著”)到日常生活元素(如“生活用品变身”),从家乡风物(如“童趣泥塑兵佣”)到文明礼仪(如“泥塑八礼四仪”)等十几类主题鲜明的特色品牌课程,总结出近30种泥塑制作技巧,200多种拼接、造型、着色等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灵活安排,分年级进入课堂,人人必修。

特色品牌课程如此丰富多元的内容建立在学校的精心策划和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之上。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特长,整合周边优质资源,组建了30多个门类的校级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课程。除了在校内的课程学习,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楚王陵、汉画像石馆等本地特色文化实践基地,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实地研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建设“环境育人”的物型学习场域

“为学生打造多元开放的学习空间”一直都是桃园路小学校园建设的不变宗旨。姚校长说:“我们想要把泥塑文化融入到桃小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就不能满足于课程体系的建构。硬件设施所营造的环境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想达到‘环境育人的目标,就不能不在物型场所的设计上费一番心思。”

踏入桃园路小学的大门,记者一眼便能看到广场中心一片矗立着许多泥塑的区域,这些泥娃娃以学生为模特而创作,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就是“淘陶园”,“陶”谐音桃园路小学的“桃”,让记者会心一笑的同时,更领悟到了学校所寄托的寓意和期盼。

以“淘陶园”为中心,向东是一间精心规划设计的“泥趣馆”。推开它的大门,记者瞬间就被琳琅满目的泥塑作品吸引了过去。馆内两侧靠墙的位置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历届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其种类之丰富、造型之独特令人叹为观止。记者注意到,在一侧靠里的架子上,摆放着许多盛着泥土的玻璃罐。“那是学生们跟随父母出门旅游、探亲时,从全国各地挖回来的泥土。”姚校长介绍道,“我们的创意泥塑文化早已深入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泥塑课程也不局限于单一的艺术或者劳动教育。这些泥土就是学生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不同土质对泥塑创作的影响等实践研学后,自发收集的。他们对这些来自祖国各地的泥土进行鉴定、分类、烧制之后,根据成品泥塑的质量进行打分,并最终整理归纳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馆藏品。”仔细观察下记者发现,这些玻璃罐上确实贴着记载了产地、颜色、土质类别等信息的标签,并在下方标明是否适合用作泥塑烧制。记录之详细,态度之严谨,不禁让记者对桃园路小学学生的科学素养刮目相看。

泥趣馆的中央摆放着几张宽大而低矮的桌子,那是师生们进行创作的地方。相比于两侧作品的严谨端正,摆放在这里的作品就“接地气”得多。憨态可掬的小动物、胖乎乎的泥娃娃、让人忍俊不禁的微缩版“中秋果盘”,无不展示着学生们精湛的手工技艺和充满童趣的精神世界。“泥趣馆并不只是一个对外展示的场所,它更是我们主要的创作场所。我们认为,如果只用来对外展示我们精心挑选的作品,平时就关紧大门,那么建设它完全是一种浪费。我们所提倡和追求的环境育人,就是要利用設施和环境为学生的创作和成长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引导。置身于前辈们所留下的优秀创作和成长足迹中,我们的学生就更能激发出创作的热情,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搭建注重交流体验的活动平台

2019年5月,桃园路小学的“创意泥塑”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自此,桃园路小学整合了长久以来的课程资源和物型建设成果,开始着手打造一个旨在能为学校打响品牌知名度的“创意泥塑”课程基地。在姚校长看来,这个课程基地要保持长久的活力,就要着落在“活动”上。

“我们的创意泥塑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既注重引领指导,又追求自主学习的项目。因此,我们在教师教学研究和学生体验交流两个维度开展不同的活动。这两种活动的共同点就是注重参与者的实际体验,一切从实践出发,这也是由泥塑这项艺术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教师教研活动的首要目标自然是提升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巧,从而有效改善师生双方的课堂教学体验。得益于泥塑活动在徐州本地的流行,不少教师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泥塑基础知识。学校还聘请资深美术教师、泥塑专家周令秋定期来给师生们进行专项培训。在教学指导方面表现优异的教师还能在定期举行的“课程,我们这么做”特色文化课程研讨课上,以示范课的形式展示自己的风采。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探究,目前桃园路小学已经初步构建起自己独特的“创意泥塑”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此模式由五个环节构成,按顺序分别为:“自主先学(玩)”“模型建构(绘)”“小组合作(塑)”“展示交流(展)”和“评价提升(赏)”。姚校长深有体会地说:“教学实践证明,这个模式兼顾了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自学,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同时极大改善师生双方的教学体验。”

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更能体现出“创意泥塑”作为学生交流、展示自我的渠道的特殊价值。

在桃园路小学,师生们每周都会遴选出一部分优秀作品烧制留存,有的放在各班级、社团的展示区,有的还能进入“泥趣馆”供全校师生观摩点评。这种常态化的活动一般以传统节日、校园生活和假期见闻等身边最熟悉的元素为主题,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项目化学习,一步一步从自学“玩泥巴”开始,通过深入学习和小组合作,最终完成作品的创作。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代表桃园路小学学生形象的吉祥物“桃小陶”,它正是从每周一次的定期活动中由师生们投票选出的优秀作品。“泥塑是一项十分契合小学生爱玩天性的活动,”姚校长说,“不过要把它从供消遣的愛好变成提升综合素养的捷径,长久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体验出发,在交流中及时给予他们正反馈,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桃小陶就是这样诞生的,如今这个形象已然深入人心,时刻鼓舞着学生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除了校内的活动之外,桃园路小学还依托本地文化资源,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从家乡的一草一木中汲取创作的灵感,把自己亲手塑造的作品勇敢地展示出来。学校周边的楚王陵、汉画像石馆、淮海烈士纪念塔等实践基地均有桃园路小学师生留下的研学足迹。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以“小小匠人”的身份穿梭时空,近距离感受凝固于石碑、陶俑上的两汉雄风,感受新中国成立前夕烈士们前赴后继、再造山河的勇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红色基因就此根植于他们的心灵,不仅为这些“小小匠人”的泥塑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灵感,还为他们自身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姚校长回忆起了第一次看到学生们创作泥塑时的情景:“喜欢玩泥巴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在毫无章法地自娱自乐,他们的脸上也会绽放出触动人心的笑容。我知道此时的他们是放松的,愉悦的,自由生长的。”

透过姚校长明亮、自信的目光,记者眼前又浮现出桃园路小学孩子们那一件件精美灵动的泥塑作品。每一件泥塑,都寄托着孩子们幼小心灵中稚嫩而美好的愿望;每一个孩子,也都寄托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热切而诚恳的期盼。桃园路小学正在做的,未来也会持之以恒做下去的,就是和儿童一起创造美好。

猜你喜欢
泥塑师生创作
多彩泥塑
泥塑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民间美术——泥塑
董福宁与他的泥塑世界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