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做广东音乐的孝子贤孙
——黄日进教授口述史与研究综述(一)

2023-05-12 13:52陈梦媛黄日进
岭南音乐 2023年2期
关键词:广东音乐粤剧音色

文|陈梦媛 黄日进

(此文为广东音乐乐种创始人吕文成先生125周年诞辰献礼)

黄日进(1937—2022),广东台山人,1963年毕业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今星海音乐学院),留校任教至今,在教学、科研、演奏、创作方面都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成果:专著有《岭南广东音乐艺术特色阐释》及《高胡广东音乐曲选》《高胡广东音乐乐汇练习曲》两本教材,发表《广东音乐意境及其表现手法》《红线女艺术唱腔研究》《关于我国地方音乐学院教学之我见》等二十余篇论文,创作乐曲《百尺竿头》《旖旎风光》和《粤人之歌》三首,录制唱片《高胡专辑》《广东音乐名曲》。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顾问,星海音乐学院教授,高胡硕士研究生导师。本文可以说是黄教授毕生的缩影,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是他的口述史,包含了其成长经历,对广东音乐前辈贡献的提炼以及他对广东音乐乐种概念的界定与甄别等;第二是研究综述,对其教、创、奏、研的成果做了详细总结;最后是专家学者们对他的代表性述评及作品一览表,从不同侧面体现其艺术人生的价值,及其终生只愿做广东音乐孝子贤孙的坚定意念。

黄日进教授口述史

成长经历

我自幼酷爱音乐,尤其是广东音乐。一听钟情,再听陶醉,并与其结下不解之缘。课余或山上放牛回来就拉高胡,弹秦琴,吹长筒。那时家境贫寒没钱买乐器,但由于家乡是全国闻名的台山侨乡,华侨热爱家乡,捐资举办文娱体育等公益事业,乐器、道具、戏服等一应俱全,连城乡的理发店都挂上高胡、秦琴、笛子几件乐器,供人随时玩乐。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华侨的捐资更为慷慨,有求必应,使台山村的乐社、剧社纷纷建立,像雨后春笋、星罗棋布,一年四季管弦不绝。每当傍晚华灯放亮时分,广东音乐、粤剧粤曲音乐以及锣鼓柜音乐从四面八方响起,使台山全邑成了音响的海洋,响彻云霄,景象一片繁华。一些长期浸泡在音响海洋里的音乐爱好者日后竟成了赫赫有名的音乐家。早期有邱鹤俦、刘天一、李凌、李鹰航、黄龙练、陈品豪。稍后又有陈涛、陈其湛、陈添寿、刘光伟、黄国山、黄家齐等新秀脱颖而出。出类拔萃的笛子演奏家陈鸿燕弯道超车,超速接棒。我就是在这种环境氛围中使童年音乐资质得以适时启蒙,为学习广东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深深地爱上了广东音乐,已然成了广东音乐孝子贤孙的一根好苗子。

我于1960年秋季考取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前身)高胡表演专业。入学后第一周民乐系领导告诉我,学校决定派我去向著名高胡演奏家刘天一先生学习。刘先生当年名满天下,德高望重,向他学习是学子们梦寐以求的事情。而我当时的心情可谓是喜出望外,感恩学校的关心培养并下定决心以最大的努力把刘天一先生的高胡演奏技艺学好,做一个合格的广东音乐传承人。可惜因刘老师实在太忙,只学了一个学期就回来了,时间虽短,他高尚的人品给我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我最受人们喜欢的两首曲目《鸟投林》《春到田间》就是从他那里学来的。我很幸运,在校时得到多位老师的栽培,陈德钜、李德燊、黄锦培、甘尚时等都是我的好老师。特别是陈德钜老师,治学态度严谨,学识丰富,广东音乐作曲独具一格,擅于形象塑造,生动活泼。他苦心经营《广东音乐旋律结构》一书,终因“文革”书稿付之一炬,本书的学术观点及写作方法给我很多启发,燃起我著书立说的欲望。我在学生时代非常羡慕著名演奏家骆津先生用小提琴演奏广东音乐,但没机会向他学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偶然机缘我与他相遇于广州市教工粤剧团。他是顾问,我是伴奏乐队头架师傅,经常听他用小提琴演奏广东音乐,其音色特别优美,他满足我的要求,把他近十盒的广东音乐和粤曲伴奏录音无私赠送给我,为了感恩,我努力学习,刻意把他小提琴优美音色和高胡音色糅合在一起,让高胡的音色带上小提琴王子的风范,更显飘逸和秀气。

1963年毕业后,我不忘老师们的恩泽与教诲,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为教学而做科研,我独自承担了包括广东音乐教学、演奏、创作和作品分析以及粤剧粤曲伴奏等课题,尽己所能做到体系性、全方位地阐释和传承广东音乐。我自己首先要摸清老祖宗传下来的广东音乐家底及其来龙去脉,以利于广东音乐的下一代传承者有章可循,这是我作为广东音乐孝子贤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关于恩师陈德钜及其作品解析

我跟陈德钜老师学习广东音乐时间最长,毕业后仍然与他日夕相伴,亲历他严谨治学、勤于笔耕的学者风范。他所著述的《广东音乐曲式结构》已三易其稿,但终因“文革”付之一炬。然而他独树一帜的广东音乐作品仍然在当今的音乐厅和课堂上传承。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杰作《春郊试马》,未闻其声,就曲名便使人诗意大作,诗意加乐境更是使人心旷神怡。要理解《春郊试马》意境并不难,讲白了就是春天的时候到郊区的马场去训练马儿驮物奔跑。陈老师借鉴语文散文结构的方式把这个训练过程分三个部分来描述。一、初试。初试时先把马鞍放到马背上,马儿不习惯,觉得背上酸痛,于是把身体抖了几下,乐曲开头的两小节旋律就是对因身体抖动牵动马铃发出声音的象征性描述。二、试马成功。经过试马者的几回训练,马儿适应了驮物奔跑,音乐旋律也随之发展了。三、扬鞭跃马。最后马儿被完全训练成功了,不仅会奔跑,还会领会骑士动作的各种信息,发挥其奔跑的本能,骑士为自己训练的成功而感到自豪,扬鞭催马,奔向前方。这段音乐旋律大跳音程跌宕起伏,顿挫较多,营造出《春郊试马》的高潮,并于高潮中宣告结束。陈老师还有一首名曲《宝鸭穿莲》。顾名思义,诗意十足,然而乐曲非常简洁,典型的传统作曲法,分前后两段。前段以一句特强急速然后由快至慢,由强至弱的音乐引子描写鸭子一窝蜂地跑下莲池的情景,接下来就是鸭群各自在莲蓬底下“嘀嘀嗒嗒”行走,或互相嬉戏追逐,或互相抢食田间小动物,而头顶上的莲蓬被野风吹得一起一伏,呼呼作响,至此一幅富有情趣的田园风情画油然而生。紧接着是第二段音乐的陈述,这段音乐旋律是第一段音乐旋律的高度概括凝练,听着使人产生对鸭群活动情景的回味。

吕文成与广东音乐乐种成因

吕文成自小酷爱广东音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与广东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他三十几岁就已经演奏、创作广东音乐一百多首,写粤曲十五首,还唱粤曲。但有一样东西最使他感到遗憾的是他手上那把二胡。那时的乐器制造业还属初级阶段,原材料低劣,制作技术也不精良,所以制作出来的二胡声音很沉闷,尤其是每年到了梅雨季节,琴皮受潮凹陷发不出声音,什么乐曲内涵、广东音乐神韵等只能纸上谈兵,根本无法表现。因此吕文成非常苦闷,一直想方设法弄到一把好琴。后来他终于发现乐友的小提琴声音特别响亮,是因为用了金属弦,而自己那把二胡是丝弦。他把丝弦换上金属弦,效果立马不同,但有沙音。他灵机一动,创造出新的持琴法,把二胡夹在两腿之间演奏,不仅去掉原来的杂音,还可以美化和调节音色,接着又创造了新的定弦法,把原来2-6弦改为5-2弦(即提高四度),一来增加二胡发音的亮度,二来扩大音域,能演奏较复杂的乐曲。吕文成头脑聪明爱思考,稍后又被他发现二胡的琴杆过长,影响手指按弦的力度和琴弦发音的灵敏度,因此他把过长的部分锯掉,效果如其所愿。为了这把琴,吕文成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断苦心钻研,把琴的功能大大提高,但当时还是称为二胡。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音乐界为其正名,改为高胡(下称高胡)。高胡是广东音乐乐种标志性领奏的色彩乐器,是构成广东音乐乐种的重要部分,它的面世意味着广东音乐乐种已基本形成。我们这代人要同心协力把吕文成推高到应有的历史地位。能创作流传于世的作品诚然可贵,但与创建一个民族乐种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如何界定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中国新兴的一个民族乐种,由五大音乐要素组合而成。一是广东音乐作品的特点及其创作手法。二是高胡,它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伟大音乐家吕文成创制的,是广东音乐乐种形成的一件关键性色彩性乐噐,处于领奏地位,引领其他乐器一起去完成广东音乐内涵意境、风格神韵的塑造,对于合成广东音乐各种要素功能的形成更是功不可没。三是演奏技艺。一般说演奏技术或技巧,说技艺是指技术中有特色性的艺术含意,比如广东音乐特有的滑音、加花、揉弦、空弦揉弦、压弦等。这些特色性的演奏技艺多数是吕文成创制高胡成功以后由他本人从高胡演奏中摸索出来的。广东音乐的内涵意境、风格神韵的塑造和音乐语言的形成都离不开特色演奏技艺的参与。四是音乐语言广州方言话语性。所谓话语性是指广东音乐的音乐语言具有广州话的语言特点。比如广州话的发音、音高、音色、音腔、音节、音频、音势、音力、抑扬顿挫、轻重强弱等。音乐语言是表现一切音乐内涵的工具,如果在广东音乐演奏中,其音乐语言具备了广州方言话语性,那演奏可以获得成功,如果语言不规范,讲话不像话,那一切表现都落空。五是广东音乐乐种音色。有两种音色,一种是乐器本身音色,另一种是参与乐种演奏的各种乐器合起来的音色。广东音乐乐种音色最具广东音乐乐种标志性和最具乐种声音魅力。上述是合成广东音乐乐种的五大要素,而高胡贯穿作用于其他四大要素方可使其功能实现,因此,没有高胡就没有广东音乐乐种。吕文成创制的高胡不能说是改良二胡,他还创造了很多的高胡演奏技艺,使其成为广东音乐乐种标志性色彩的领奏乐器,而二胡不具备这种功能,不能与高胡相提并论。因此,广东音乐的定义应为:有内涵,有章法,兼具音乐语言广州方言话语性的声音组合。

广东音乐旋律以表现乐曲意境内涵、风格神韵为其功能,由作曲家运用广东音乐作曲法,别出心裁,创作出相应的旋律;而粤剧音乐,主要是唱腔旋律,也有些气氛音乐和过场音乐,以塑造角色舞台形象及其心理活动为其专属功能。

粤剧音乐与广东音乐的关系

有网友质疑我,为什么粤剧音乐不是广东音乐。这问题很有代表性。很多朋友犯了个不经意的误会,稍微留意便可发现广东音乐是乐种音乐,而粤剧音乐是剧种音乐,两者各有归属,并非同种。再深究一层,更发现广东音乐和粤剧音乐各有不同的功能,其旋律结构、组合方式大相径庭,广东音乐旋律以表现乐曲意境内涵、风格神韵为其功能,由作曲家运用广东音乐作曲法,别出心裁,创作出相应的旋律;而粤剧音乐,主要是唱腔旋律,也有些气氛音乐和过场音乐,以塑造角色舞台形象及其心理活动为其专属功能。但其旋律创作不像广东音乐旋律创作自由发挥,而必须要以粤剧曲牌的句、顿及其结束音为旋律框架,结合曲词的含意、字音的高低抑扬和演员的声音条件,综合考虑,创作出以字正腔圆为原则的唱腔旋律。此作曲法实践性较强,一般作曲家难以为继,唯长期参与伴奏的乐师方可妙韵天成。尽管如此,要质疑的仍然可以质疑:你说了广东音乐和粤剧音乐那么多不一样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听起来会有那么多相同相似的东西呢?事出有因,因者基因也,原来广东音乐与粤剧音乐同是一个广州方言话语性的音乐基因,它们的旋律是由这个相同的音乐基因根据其各自需要变化发展组合而成的,如同一个母亲生下两个同胞姐妹,因此诸多相同相似,乃基因血缘所致。同理,粤语歌曲也不是广东音乐,应归属于粤语歌种。有一种意见认为不必分得太细,但请你明白,这不是人为杜撰,而是本源的客观存在,说到底就是老祖宗的创造发明,弥足珍贵。我以感恩的心情,科学的态度,对其审慎地分析研究,总结出前述几种音乐艺术形式的共性和差异性,它们的共性是音乐基因同是广州方言话语性;差异性是音乐功能、创作特点以及音乐形态各不相同,因此给予它们不同的定义和种群的归属,目的是帮助我们的学生以及所有广东音乐爱好者学习、传承、发展广东音乐以及其他广州方言话语性体系的各种音乐艺术有的放矢,以免胡子眉毛连同头发一把抓,混称为广东音乐,这是我们所谓学院派学习广东音乐的一点心得,不知正确与否,伏望各位高明大师不吝赐教,指点迷津,是为幸也。

关于广东音乐与粤剧伴奏

为了教学,为了弄懂广东音乐与粤剧音乐的关系,我听了很多粤剧的唱片、录音,模唱很多名演员的唱腔,连伴奏也模唱出来,很多头架师傅是我的老师,就这样几经琢磨,终于把广东音乐和粤剧音乐的关系弄明白了,写了一篇《粤剧音乐就是广东音乐吗?》的论文,详细阐述了广东音乐与粤剧音乐的同异,相同的是音乐基因,不同的是音乐的创作手法和旋律结构形态不同,尤其是彼此的功能不一样,因此各自有不同的种群归属。同时我还深入学习粤曲伴奏,向前辈粤剧音乐艺术家黄继谋学习伴奏著名粤剧演员李池湘演唱的红腔《昭君出塞》;向粤剧音乐艺术家冯华学习伴奏粤曲唱家何静韵演唱的芳腔《梨娘闺怨》,受到行内专家好评,资深红腔伴奏专家梁文通先生评价为音色好,中规中矩,这是最恰当不过了。顺德容桂曲艺培训中心主任木林少雄老师和“杰出嘉庭”都称赞我的粤剧伴奏兜搭很好,其实这个伴奏技法可用四个字来概括——“追”“引”“齐”“随”,或者还有个“托”,所谓“兜搭”好不好就是上述几个字的运用是否恰当、准确,“伴”得怎么样,好或不好。

关于广东音乐交响化

广东味是广东音乐演奏绕不开的话题,但味者何也?几乎都说“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其实并不尽然。但要改变常用的解读方法,也要改变接受解读的习惯性。吃东西也讲究味,比如椒丝腐乳通心菜,都是大家非常喜欢吃的一道菜,大热天开着空调吃到出汗,但谁能以文字或语言对其味做一个概念性的表述呢?没有,但可以是椒丝腐乳通心菜经由厨师精心烹调出来的妙不可言的味觉盛宴;由此及彼,广东味是广东音乐演奏家别出心裁塑造出的内涵意境、风格神韵与乐种音色交融而成的一种妙不可言的听觉盛宴。假如大家说你演奏的广东音乐很有味,那就是表扬你的演奏成功了;假如说你演奏广东音乐味如嚼蜡,那就说的是你演奏的内涵意境、风格神韵、乐种音色尚未到位。广东音乐演奏离不开对音乐意境的塑造,有人喜欢讲意境,有人喜欢讲味道,其实是欣赏广东音乐满足感的一种表述。什么叫做广东音乐意境呢?是音乐形象、风格神韵与感情、情绪交融而产生的一种境界或情调。我不反对广东音乐交响化,但交响化了的广东音乐再也不是原来乐种意义的广东音乐了。广东音乐交响化一般是由作曲者凭感性印象拾猎些许较典型的广东音乐旋律并运用西洋音乐作曲法使其稀释、延伸、变化发展,派生出无穷无尽与其相关但毫无广东音乐本质意味的音符,然后组织起一个庞大的乐团把这些音符奏成滔天的音响巨浪,把最具广东音乐特色的内涵意境、风格神韵,以及最具标志性和最具声音原始魅力的乐种音色统统淹没掉,如此说是为了振兴广东音乐,不如说是为广东音乐挖冢罢了。但尽管如此,欲尝试者仍然可以尝试,但广东音乐交响化绝不是广东音乐发展的方向。

对于民乐的文化认同与自觉意识

我们现在的音乐学院设置所有的洋乐噐,洋腔洋调专业应有尽有,唯独没有我们民族的乐种专业,把乐种专业当成一种乐噐技术训练,失误了。中国的音乐学院领导办学很轻松,大办洋货,拼命往外国去搬洋教材,洋教学方法,搬都搬不过来,遑论创新洋为中用了。如果要他们去探讨如何建立民族音乐教学体系,那是老鼠咬龟,上级没指示。这方面的专门人才独到见解和积极性在我国没有被重视,归根结底是对民族的传统的文化不重视,但我不知道我们的文化自信在音乐文化层面指的是什么?是打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的旗号吗?现在好像传统文化(音乐、绘画、服装……)都成了小众文化,被边缘化得厉害,各国都有这个问题,包括欧洲的民族文化也都在边缘化,如果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边缘化,那就要全盘西化交响化,那我们的文化自信靠什么呢?如果说靠交响化,似乎有点舍中逐洋。况且我们的一些乐种音乐发展到现在具备一定规模,融进了很多音乐元素,经得起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拥有相当多的观众,能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整理、创新、规范,很可能成为我们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难度当然很大,但好过舍中逐洋。就广东音乐而言,它并不老土,从有乐噐音响考证以来只是百年历史左右,但在群众运动式伟力的推动下它突飞猛进,而且融入大量的新音乐元素,它的音乐思想非常先进,凡人类喜欢的事物都是它的创作对象,兼容各种演奏形式,客观地分析,它是年轻的乐种音乐,不要不加分析地将其打入古老不化被遗弃的音乐。

猜你喜欢
广东音乐粤剧音色
新时期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世纪以来广东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SINGING THE CHANGES
论“广东音乐”的名实之变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