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登楼望神州

2023-05-13 05:22蔡晓鸿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靖康江流汴京

蔡晓鸿

古人登楼,多有慷慨悲歌。东汉王粲登楼,有“悲旧乡”“涕横坠”之态;唐代杜甫登楼,怀“万方多难”、客心伤悲之情;晚唐许浑登咸阳城西楼,发“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生“永忆江湖归白发”之悲。靖康之难后,词人朱敦儒流落江南,他登上金陵西门城楼,遥望中原,该有怎样的感怀呢?品读下面这首词,便可知晓答案。

【诗歌先读】

相见欢·金陵①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②,簪缨③散,几时收?试倩④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①金陵:今江苏南京。②中原乱: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了徽宗、钦宗父子。中原沦陷,世家贵族纷纷逃散。③簪缨:簪是古人用来固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缨是系在颔下的冠带。簪缨在此处代指达官显贵。④倩(qìng):请人代自己做。

【妙語解诗】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气势宏大,是寓情于景的佳句。

“万里”极写眼界之开阔,“夕阳”给人萧索之感。“万里夕阳垂地”,以写意的笔法描绘出金陵城外日薄西山、余晖暗淡的晚景。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朱敦儒经历了靖康之耻,是带着沉重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故而极力渲染景物之苍凉、萧索。“万里夕阳垂地”很自然地令人联想起大宋的国运也如同诗人眼前的晚景,正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大江流”同样是阔大之景。“大江”是诗中常见的意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这些诗词句中,作者借助江流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在国乱之际,朱敦儒用“大江流”三字,可谓表达了内心深沉复杂的愁绪。

朱敦儒凭栏远眺,既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之际遇,而是借落日和流水的意象感叹山河之残破、社稷之沦落,故而多了一份荡气回肠的力量。

【诗意放送】

独自登上金陵城楼,倚栏观看这清秋时节的景物。但见寥廓大地笼罩在夕阳中,一片冷落萧条。楚国宋玉有诗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从前的文士,往往逢秋而悲,而我心中的悲凉较之于他们,又深了几重。故而天地之间,满目凄然,只有那长江之水,仍不减其盛大之势,汩汩奔流。

遥望中原,只见处处荒烟,在夕阳的掩映之下,怎能不触动山河破碎之感?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徽宗、钦宗及王公贵族、妃嫔、朝臣等3000余人,押解北上,偌大的京城被洗劫一空。从此,中原沦陷。多少胡虏,铁蹄践踏城郭;多少兵士,鲜血染红沙场;多少人民,尸首填满沟壑。

当汴京的琼楼玉宇被金兵的铁锤击得粉碎之后,虽有文臣武将拥立当时的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河南商丘)即皇帝位,但面对旃裘的入侵,大宋的子民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只能听任胡骑如潮水般掠过中原。缙绅士大夫、诗礼世家子随着既惊又惧的小朝廷向南流亡,一路颠沛流离。

待到大宋军民小心翼翼修补好江淮防务,朝廷终于在杭州立足之后,苟且偷安之风又侵蚀了王侯将相、衮衮诸公本来就脆弱不堪的骨骼。我奏请朝廷及早筹备北伐、收复中原,不料先是遭人弹劾,后又被免职。岂不可叹!岂不可悲!

我是洛阳大家子弟,年轻时常裘马轻狂,寻访名胜,曾留下“花间相过酒家眠。乘风游二室,弄雪过三川”的词句。可如今,大好河山,唯有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华夏神州,落得田园荒芜,万户萧疏。

长江啊,你滚滚东流,是不是在提醒我辈效法晋代的祖逖击楫中流,挥鞭渡江,收复中原呢?可惜长江无语,唯有涛声阵阵。

夕阳低垂,万物晦暗。请那悲凉的风吹干我的眼泪,把我带到扬州吧!我要去看看那片土地在金人抢掠过后,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要和当地的军民一道吹起号角,去捍卫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猜你喜欢
靖康江流汴京
江流儿故事类型与民间“报冤”心态
Introducing voids around the interlayer of AlN by high temperature annealing
吹响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号角——读《横江流韵》随想
满江红·感岳飞
汴京:繁华背后危机重重
一张图带你游汴京
汴京诗群
《清明上河图》带你逛繁华汴京
梁靖康 “会很期待美作的感情戏”
江西窖藏现北宋珍品“靖康通宝”真书小平钱